為什麼光晚上發熱
A. 寶寶夜裡發熱白天正常怎麼回事
家長們就應該重視了,平時多觀察寶寶的體溫狀況,平時多給寶寶喝點熱水。孩子發燒治療辦法還可以給孩子捏脊治療,38.5以下不建議服用退燒葯.這個辦法可能年輕的媽媽不太會,但是老一輩基本都會的,就是把脊柱捏紅捏紫就可以的,可以降火降溫的,就好比我們吃了清熱解毒的葯物是一個效果的.沒有副作用,效果立竿見影的。 注意事項: 飲食方面:要多喝水,不要吃蝦羊肉螃蟹,不要吃酸奶飲樂多,不要吃巧克力糖塊,不要喝涼水飲料。 生活方面:不要光著腳丫在地板上跑.另外好了以後,不要給孩子穿太多,孩子是純陽體質,應該比大人穿的少的.這樣就會很快好了的. 還有就是考慮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建議去醫院檢查看看,化驗血像,有助於診斷及治療的可以吃點抗病毒的葯物。 爸爸媽媽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1、冷靜不要慌張慌亂: 作為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能自己亂了手腳,擔心害怕也沒有用,努力放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照顧好孩子,孩子發燒了,趕緊的給孩子測量一下體溫再看怎麼辦。 2、要懂得一點常識: 小孩子發燒是很正常的事情,發燒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孩子發燒了測量體溫後,看體溫多少,再定奪是否用葯,小孩子發燒達不到38.5度的,就不用用葯,物理降溫就可以了,超過了這個體溫再用葯,超過這個數的才是高燒。 3、不要盲目的用葯: 孩子發燒了不要盲目的用葯,孩子一發燒就趕緊用退燒葯,生怕燒壞了腦袋,這種做法是不好的,小孩子本身就比大人的體溫高一點,發燒了,有的還是活蹦活跳的,發燒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技能在起作用,在和病毒細胞斗爭戰斗,體溫不過38度的,都沒有事的,盲目的用葯反而會起了壞作用。 4、適當的降溫: 用冷毛巾或者冰袋敷在孩子的額頭上,過三四分鍾更換一次,可以很快的給孩子降溫的,也可以給孩子擦擦腋窩,大腿根等部位,也可以開空調,保持溫度26度左右,不要給孩子蓋的太厚,這樣都可以給孩子降溫的,體溫會降下來的。 5、可以給孩子洗個澡: 有人說,發燒了不可以洗澡,實際上是可以的,不是高燒的話,可以給孩子洗個澡,孩子會感覺舒服些,水溫要比孩子的體溫低一點,還可以起到降體溫的左右。 6、密切關注孩子的病情: 孩子的體溫超過了38.5度的,可以適當的給孩子用一下退燒的葯,退燒葯一般用後一個小時左右會起作用,但是體溫降的會很慢,需要物理降溫的配合,多多關注孩子的病情,有些孩子體質不同受不了高燒會驚厥,父母一定要注意。 7、多讓孩子喝水補充水分: 孩子發燒了,不管是高燒還是低燒,發燒會消耗孩子很多的身體水分的,一定要讓孩子多喝水,不能喝冷水或冰水,會刺激孩子的腸胃的,也可以讓孩子喝一些水果汁等,讓孩子多喝水,多排尿。 8、高燒不退的話趕緊找專業醫生: 如果用葯後,孩子還是高燒不退的話,並且持續39度左右,那就不要自己治療了,不管時間多晚,都不要拖拉,需要帶孩子去看專業的醫生治療了,超過40度,就是人體的高燒極限了,是無法承受的。
B. 晚上睡覺身體發熱,出汗,是怎麼回事
睡覺時出汗」稱——盜汗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證。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現今不論是醫生還是干其他行業的人都知道盜汗是一種什麼樣的病證。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 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盜汗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症狀,尤其是久患各種慢性病、體質虛弱之人更為多見。中醫認為,盜汗多由於氣陰兩虛,不能收斂固攝汗液而引起,若盜汗日久不愈,則更加耗傷氣陰而危害身體健康。而採用食療方法,不僅能防治且可益氣滋陰而健身,下面就介紹幾則家庭容易製作的葯膳六則,供盜汗患者選用。 1、龍眼人參飲 取龍眼肉30克、人參6克、冰糖30克。先將龍眼肉洗凈,人參切薄片,然後與冰糖共放碗內,加水適量,置蒸鍋內蒸一小時左右,取出後待涼即可食用,一天內分2次吃完,每天一劑,適宜於氣虛盜汗者。 2、銀耳紅棗湯 取銀耳30克、紅棗20克、冰糖適量。先將銀耳用溫水泡發,除去蒂頭,洗凈後撕成小塊。紅棗洗凈撕開。二味葯共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慢煨至銀耳、紅棗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調勻,即可出鍋食用,每劑分2次食完,適宜於陰虛盜汗者。 3、參苓粥 取人參10克,白茯苓20克,生薑10克,粳米100克,食鹽、味精適量。先將人參、茯苓、生薑加適量水煎熬後,去汁取渣待用,然後將粳米淘洗干凈,下入葯汁內用小火煮粥。煮至粥熟時加入食鹽、味精調勻,空腹分2次食用,每天一劑,適宜於氣虛盜汗者。 4、黑豆浮麥湯 取黑豆50克、浮小麥30克、蓮米15克、紅棗10枚、冰糖30克。先將黑豆、浮小麥分別淘洗干凈,共放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透,去渣取汁,然後用上述葯汁煮洗凈的蓮米和紅棗,煮至蓮米爛熟時放入冰糖溶化,起鍋後即可食用。每天一劑,分2次吃完,適宜於陰虛盜汗者。 5、黃芪二蜜飲 黃芪30克,糯稻根30克,麻黃根15克,蜂蜜30克。將上述三味葯同放鍋內,加水3碗煎煮,煮至l碗時,撈去葯渣,加入蜂蜜溶化後分2次飲用,每日一劑,適宜於氣虛盜汗者。 6、百合蓮子飲 百合20克,蓮子30克,冰糖30克。先將百合、蓮子洗凈,放鍋內加適量水,用小火慢慢燉至百合、蓮子爛熟,加入冰糖溶化後即可食用,每天一次,連服數天,適宜於陰虛盜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