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5千年時間為什麼叫大約時間
⑴ 古代時間段的叫法
1、日日是時間的基本單位,常俗稱天。一個太陽日約等於24小時,一個恆星日等於23小時56分4.09894秒。
2、候古代以五天為一候,氣象學上仍沿用此概念,用以描述每五天的平均溫度等。全年有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侯。
3、周星期,起源於古巴比倫,一個星期為七天。星期與月亮周期相關,猶太人將其傳入古埃及,後傳入羅馬,公元3世紀後廣泛傳播至歐洲。明朝末年,星期隨基督教傳入中國,稱為禮拜。中國可能在8世紀通過明教傳入星期觀念,以「七曜」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民國後,中國改稱星期,日本的星期概念來自中國,但日本仍沿用「星期」一詞。
4、旬旬代表十日,夏朝已有此概念。在甲骨文中已有「旬」字。中國古代天干紀日,每十日為一個旬。現在,中國人仍用「旬」表示十天。一個月可以分為三旬,分別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時,旬也可表示十歲,如「八旬老者」。
5、月月是歷法中的時間單位,應與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相當。傳統上,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為朔望月,大約29.53日。會合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一年有12個月,農歷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6、度人們將一年平均分為四個季度,分別為春、夏、秋、冬,每個季度歷時三個月。
7、年年是與地球繞太陽公轉有關的時間單位。年的長度通常以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的時間間隔來定義。不同的定標點導致不同的年長定義。1984年起,天文學上採用儒略年作為統一的時間單位,規定為365.2425日。現代公歷中,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8、年代一個世紀分為10個年代,每個年代10年。年代常用於公元紀年,按每10年為一個歷史時期進行劃分。
9、世紀一個世紀指一百年,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計算。例如,2000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
10、千年千年指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在陽歷中,如果一個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稱為千年(或該年份之後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被認為是新千年。關於新千年的開始,有觀點認為陽歷從公元1年開始,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個千年,第二個千年開始於1001年。所以,2001年被認為是新千年的開始。
⑵ 古代時間段的叫法
1、日
日是計量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單位。口語中常俗稱天。
一個太陽日約等於24小時
一個恆星日等於23小時56分4.09894秒。
2、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
現氣象學上仍沿用:~溫(每五天的平均溫度);
全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
3、周
星期,又作周或禮拜,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星期為七天。
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系著月亮的周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它也隨基督教傳入了中國,因而稱為禮拜。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
4、旬
旬 ,本義是十日。旬的概念從夏朝開始已經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國古代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稱一旬。因此專門用一個「旬」字來表示這個時間概念。
中國人仍然使用旬來表示十天這個時間。一月可以分為三旬,分別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時旬也可以作為十歲講。如:八旬老者等。
5、月
月是歷法中的一個時間單位,照理說,他的長度應該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自然軌道周期相當,但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也就是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是會合月(朔望月),大約是29.53日。
對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斷,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會合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歷一年也為12個月,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6、度
人們俗稱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一年可以分為四個季度,每個季度歷時3個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7、年
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
一般而言,年的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的定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
近點年=365.25964日
恆星年=365.256363004個平太陽日(≈365日6時9分10秒)
回歸年(貝塞爾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
交點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時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學上採用儒略年(不可和歷法上的儒略歷相混淆)作為統一的年的時間單位,規定為365.2425日,與回歸年相比每3000年誤差1日。
現代公歷里,平年一年為365天(包含52周1天),閏年一年為366天(包含52周2天)。
8、年代
我們把一個世紀分為10個單位,1個單位10年,每10年叫做1個年代。同時年代也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一個世紀為100年,依次按每10年為一個歷史時期進行劃分為10個年代,依次分別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9、世紀
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
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
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10、千年
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在陽歷中,如果一個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稱為千年(或者那個年份之後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認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慶祝新千年到來時,就發生了有關到底2000年還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開始的爭論。
一派觀點認為,由於陽歷歷法從公元1年開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個千年,而第二個千年開始於1001年,這樣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