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間為什麼會有鎬京
Ⅰ 秦國在什麼時候獲得了鎬京之地
鎬京,西周都城,位於今陝西關中平原,目前由於考古學證據缺乏,一般認為其具體位置是在西安至咸陽之間。早在周文王之時,為向中原地區拓展,就在灃渭頴築設豐京;周武王繼位,再建鎬京,歷時300年。豐京是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堌理政的中心。周幽土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軍隊攻佔西周都城鎬京。為避開犬戎、擺脫困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平王東遷」,此後的周王朝被稱為東周。經過幽王之亂,周王室實力大減,平王東遷是依靠諸侯的力量實現的,晉、鄭兩國出力尤大,故有「周之東遷,晉鄭是依」之謂。在平王東遷時,鎬京被封歸秦國,爾後直至秦亡(公元前206年),鎬京一直屬於秦地。
Ⅱ 請問西周定都鎬京,是現在的哪裡有不有遺跡東周定都雒邑,是現在的哪裡有遺跡嗎
鎬京是周人在陝西西安灃水東岸,豐京的東北方相當的距離修建的,在今西安西北部,之前是祭祀寺廟移出所建,後來成為主導。漢武帝為了開鑿昆明池操練水軍,致使鎬京遺存的主體部分機會都被毀了,現在也沒機會具體的勘查。東周雒邑是上世紀人們在洛水以北的澗水和瀍水的東側發現了兩座先秦城址,其中一個平面圖是西南隅凸出,具有硬挺北牆和東牆的規制很高的設置。可以確定的是,西南凸出是春秋戰國所做,推測者稱,上限年代不能早於西周,甚至不早到西周,定為東周雒邑。城方大於任何商代都城。整個部分由2部分組成,一個為成周大城,一個位於西南的明堂,靈台。後來被河南縣所用,痕跡已不復存在。有很多人說,漢魏的洛陽故城,就是西周所在。
Ⅲ 鎬京是周朝多年的都城,為什麼周平王要遷都到洛邑
據我所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68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於是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 周平王任命鄭武公擔任司徒,讓他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 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平王東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自然災害嚴重。據史料記載,宣王末年,西北關中一帶連年乾旱,洛、涇、渭三川都乾涸了,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岐山一帶又發生了地震和地崩災害,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周太史伯陽父根據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這是周將要滅亡的徵兆。另外,西周初年,周公營洛,也為東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Ⅳ 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當時鎬京和洛邑分別是現在的哪裡呢
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西周時期都城在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成周(洛邑),此後這段時間被稱為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其中“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
約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動牧野之戰,打敗殷商,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其實王都的全稱因該叫做“豐鎬”,豐指豐京,在灃水西岸,是周室宗廟和苑囿的所在地,鎬指鎬京,在灃水東岸,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地方,此後,這種都城的規劃結構便成為典範,《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其中“左祖右社”就是指豐鎬這種城市布局。經現代考古學鑒定,豐鎬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
總結,周平王選擇遷都洛邑,既有避免犬戎威脅的客觀原因,也有想借晉鄭兩國支持,維護天子統治的真實需求。
Ⅳ 東周時期的鎬京是什麼情況
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Ⅵ 西周和東周劃分原因是什麼
西周和東周劃分原因是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
周幽王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Ⅶ 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什麼
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後稷」,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
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鎬京)(今陝西西安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
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
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里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7)東周時間為什麼會有鎬京擴展閱讀:
西周初年刑法分「輕典」、「中典」、「重典」,合稱「三典」。西周中期,階級矛盾尖銳,周穆王命呂侯參照夏朝的贖刑制度制定《呂刑》,有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共三千條。後來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贖、鞭、撲、流等四種刑罰,稱為九刑。
青銅農具使用比商代更為廣泛,排水與引水技術掌握較好,農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種植。手工業部門多,分工比商代更細,有「百工」之稱,商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與「都」中,出現了更大的市場。
西周實行井田制度。每個男性主要勞動力授田百畝(相當於現在31畝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間更換一次分配的田地。當時普遍採用熟荒耕作制,使得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
西周時期,商業發達,有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海貝、海蚌和占卜用的龜甲等,往往都是從遠方貢獻和交換來的。海貝當時也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計算。舟船和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採集是當時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來源,而狩獵則是貴族的娛樂活動。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進了宦官制度,直接影響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滅亡為止。西周的制陶及制釉技術十分進步,不過器皿多半為灰色。雕制玉器的數量減少。
西周時各諸侯國的軍隊並不由國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周朝建立以後,仍不斷用兵,常和荊楚、鬼方、嚴允、東夷、淮夷等鄰邦發生戰爭,互有勝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周
Ⅷ 周朝為何分西周和東周,東周為何分春秋與戰國周朝為什麼分得這么復雜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經過堯、舜、禹後,歷史進入夏朝,之後是商朝和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一個周朝就被分得如此復雜,學過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這個朝代的劃分情況。
中國歷史人教版《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首朝代歌相信很多人都背過,都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分嗎?想要了解原因,還得從周朝的建立之初開始說起。
一、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代帝王努力而建立的,周文王奠定了周朝的強大,而周武王在姜太公的輔佐下,攻破了商都朝歌,滅亡了商朝,殺死了商朝最後一任君主商紂王,之後周武王又率軍回到了鎬京,沒幾年就去世了,由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執政。
沒過多久,發生了三監之亂,這是周武王的三個弟弟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發起反對周朝的叛亂,很快被周公平定了,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後,便在今天的洛陽興建陪都洛邑,因為周朝的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離中原諸侯國較遠,不方便控制,為了控制中原諸侯國,周公才決定在洛陽興建陪都,並將九鼎遷入洛邑,以鎮天下。
為了加強統治,周公還設計一整套的禮儀制度,用來管理整個天下,簡稱為周禮,其內容涵蓋了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包括周朝的官制、行政制度、禮儀制度、分封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等等,影響了後世幾千年,後來所說的禮樂制度指的就是周禮。
周朝在建立之初以強大的武力加上一系列的禮樂制度,成功地穩定了統治,這也成為周朝的立國之本,從周成王開始,周朝步入了鼎盛期,緊隨其後周朝產生了第一個治世,也是唯一一個治世,也就是「成康之治」,周朝的國力也達到了頂峰。
春秋晚期,一方面諸侯國越來越少,滅國戰爭越來越殘酷,另一方面周禮完全淪為無用之物,整個社會禮儀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所不用其極取代了一系列的制度,國力強大成為活下來的唯一理由,整個華夏變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
如果說春秋還有一絲殘存的周禮作為制度存在,並且還有強大諸侯國以維護周朝禮儀制度為目的的話,那戰國時期完全就是叢林社會,戰國沒有任何禮儀制度可講,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目的,這是區別春秋與戰國的一個原因。
春秋二字其實來源於魯國史官所編寫的史書《春秋》而得名,《春秋》所描述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合計242年的歷史,後世名官為了區分這段歷史,借用了春秋二字的名字,人為地把周平王公元前771年遷都洛陽定為春秋開始的年份,而春秋結束的年份一直有爭議的。
有說春秋止於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即位當年,有說以《左傳》記載結束的公元前468年為止,有說春秋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亡智家的,有說春秋止於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所以春秋的結束時間並不確定,春秋本身就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沒有準確的時間起止。
而春秋之後就是戰國,由於春秋截止時間不固定,那戰國開始的時間也不固定,而戰國結束的時間就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戰國與春秋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戰國的諸侯國越來越少,到了後期只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華夏越來越接近統一,而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還是非常多的,春秋初期還有上百個諸侯國,到了晚期也有幾十個諸侯國。
把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的原因是以都城變化來分的,而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則是以歷史發展的潮流來分的,不管怎麼分,都是後人為了方便自己研究歷史而分的,並不代表當時的古人就這樣叫,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這825年中,其實只有一個周朝。
Ⅸ 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如此大費周折,這是為何
寶思是寶國姓的女兒,沈皇後是沈侯的女兒,沈侯是江姓,這引發了寶國家族的兩個外籍親屬——斯哲姓和江姓之間的激烈斗爭。雖然周平通過親屬的斗爭支持了周的皇室兒子蔣祖的創建,蔣祖是蔣朱、周朱王、周王、周王、周王、周王的兒子,但朝鮮局勢很難穩定下來。
時光飛逝,古今中外的許多東西都湮沒在歷史的煙霧中。城州這個曾經富麗堂皇的城市,多年來也逐漸被遺忘,甚至其首都的歷史地位也被遺忘了。幸運的是,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無數地下文物繼續「屹立」。在還原歷史真相的同時,也一個個講述著燦爛的古代文明。
Ⅹ 周王室東遷洛邑後為什麼不再收回鎬京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後半段。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後到滅亡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國都在鎬京時期的西周。東周首位君王為周平王(宜臼),共傳25王,歷時515年,最後為秦所滅。東周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後半期,剩下的諸侯大國繼續互相征戰,稱為「戰國時代」。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滅為止,共傳25王,前後經歷了515年。 東周古物東周實際上分為兩個時期,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周元王元年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35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而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誰戰勝了,誰就 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先後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並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於重新強盛起來,最後滅掉了吳國。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採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編輯本段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斗,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斗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編輯本段朝代分治曾廟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 東周時期,周考王於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於河南地,建立周公國,是為周桓公。這是周王朝最後一次分封。自這次分封後,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畢,連自己也是寄居於此周公國。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周赧王時,周惠公封其小兒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東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舊於王城,東周都鞏。 西周自立國以來,一直採取討好各大強國的政策,尤其是秦國。秦國和周圍列強經常向西周和東周徵收賦稅和兵源。同時,西周和東周常相互傾軋攻伐。 周赧王在位時,周天子地位已經完全徒有虛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韓、趙一分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為西周,仍都洛邑,以鞏附成周為東周,分別由東、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遷於王城,依附於西周公。 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然東周尚存,周朝尚未徹底滅亡。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大將,起兵十萬,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