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冬至時間
㈠ 為什麼叫「冬至」
叫冬至的原因:
顧名思義就是真正的冬天到了,開始了。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日後白晝會一天比一天長。
冬至是從這天起進入寒冷的冬天。並且白天要長,老人說:一天長一茐。冬至,上古三節之末。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3月21春分,6月22夏至,9月23秋分,12月22冬至,這是按照太陽直射點確定的,這一天日照時間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冬至日的習俗:
祭拜祖先 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
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冬至贈鞋,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
古時手工刺綉,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綉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綉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㈡ 冬至的起源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㈢ 冬至節氣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意義
冬至節氣的含義是寒冷的冬天來臨了,讓大家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備。從冬至開始,就進入到我們所說的數九寒天,氣溫會一天天的下降,天氣越來越冷。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古代智慧勞動人民就測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一個,因此被認為是大吉之日。
冬至這天太陽黃經是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進入數九寒天。辛苦勞動一年的人們,終於可以好好休息養生。所以冬至被認為是最值得慶祝的吉祥日。
東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在古代,人們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祀天的活動,以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至今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㈣ 為什麼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
冬至日並不是每年的12月22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它一般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之間來臨。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民間俗語有言:「冬至到,吃水餃。」而在南方,冬至則要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有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時節,天地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應當順應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多「儲蓄」、少「透支」,以求健康長壽。而在冬至後,陽氣開始萌發,此時要潛陽補溫,斂陽護陰,要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此外,還應多吃些羊肉、雞肉、帶魚等禦寒食物。
㈤ 為什麼每年冬至都是12月22日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這是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冬至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
(YD+C)-L
公式解讀:
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
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
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
=43-22=21
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需要說明的是:
無論按照平氣法(1645年以前使用)還是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推算,冬至的具體交節時刻都是完全一樣的。這在二十四節氣之中是僅有的一個。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 至 (節氣):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㈥ 為什麼會有冬至節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雲:「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求採納
㈦ 冬至為什麼被稱為冬至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早在兩千五百多年春秋時期,我國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天文科學測定,與夏至日相反,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7)為什麼有冬至時間擴展閱讀:
冬至日該日,北半球黑夜最長而白晝最短,故又稱「長至」或「短至」(夜長至,或稱日短至),因此亦有「長至節」、「短至節」等節日。冬至日的前夜則稱為「冬至夜」。
陰陽五行學說歸納冬至有「一陽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稱為「一陽節」。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
又大概關繫到所謂「陽氣起」、「一陽至」,加上諸多拜賀之舉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賀冬」、「秤冬」之稱,也就有著「賀冬節」此一節日。
因冬至節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應節習俗繁多,且民眾會大肆飲食慶祝,所以又俗稱「亞歲」、「肥冬」,在民間也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肥冬瘦年」的俗諺,意指冬至的禮俗隆重如同新年/年節,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是曰「冬至節亞賽年節」)。
㈧ 為什麼12月21號是冬至
2020的冬至為什麼是12月21號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2020年冬至日期=[20×0.2422+21.94]-[20/4]=21,所以12月21日冬至。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按照平氣法(1645年以前使用)還是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推算,冬至的具體交節時刻都是完全一樣的。這在二十四節氣之中是僅有的一個。
冬至有固定的日期嗎:沒有
冬至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還是我國傳統重要的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因此每年的冬季都各地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其日期並非是固定在某一天的,但通常在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也就是說冬至的日期不是12月21,就是12月22日或23日。
如以2020年冬至日期為例,其時間在公歷的12月21日,而2019年冬至日期在12月22日。
冬至為什麼不按農歷算
因為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
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部分,其實說的並非太陽的運行情況,而是『物候』狀況。由於物候因冷暖變化而變化,總是與太陽周年運動有關,所以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周年視運動而推算出來的。而陽歷就是「太陽歷」,是依據太陽的變化來修訂的歷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為一年,因此冬至節氣按照陽歷計算,而且這樣節氣的日期也相對要固定些。
冬至的日期是怎麼定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而冬至時太陽黃經為270°。在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
㈨ 為什麼有冬至節冬至有何好處冬至處了紀念張仲景的,還紀念誰的
冬至只是二十四個節氣的一個,它代表冬天最短的時間已經到頭了,冬至至短。過了冬至時間慢慢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