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坐時間長了為什麼更不舒服
❶ 氣虛時間久了能出現哪些主要症狀怎麼樣治療
問題分析:
氣虛時間長了多會出現神疲乏力,精神不足,說話語聲低微,氣不得接續等,如果不加以治療還會影響到血,
意見建議:
出現氣血兩虧,如心慌頭暈,失眠健忘,面色恍白或者萎黃等。可以服用玉屏風顆粒來治療。
❷ 本人氣虛,坐車很難受,沒有源源不斷的新鮮空氣就會開始胸悶氣短,有時還會舌底冒酸水有點想吐,但絕不是
問題分析:
這估計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氣虛是一種以身體神疲乏力,精神不足,說話語聲低微為主要表現的病症。
意見建議:
所以身體抵抗力下降之後就容易出現胸悶氣短,暈車等,平常積極鍛煉身體,常服用些阿膠會好起來。
❸ 氣虛神疲乏力是什麼原因該如何調理
氣虛 ,通常可以導致神疲乏力症狀。伴有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氣虛誘發神疲乏力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原因多是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
氣虛誘發神疲乏力病症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從氣虛誘發神疲乏力病發原因、症狀和脈象來對照現代醫學,氣虛同現代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在調治上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行辨證診治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心、肝、脾、肺、腎整體調理,使機體有規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復制、逐漸恢復元氣,也就把亞健康狀態轉化為健康。
❹ 為啥越坐越累越不舒服
為啥越坐越累越不舒服?
坐姿不良有哪些危害?
1
導致肌肉勞損 椎間盤突出
除了腰椎,坐姿不良也對頸椎及其周圍肌肉造成很大壓力和負擔。慢慢損傷椎間盤的纖維環最終致其破裂,脊椎的髓核組織便會從破裂處漸漸突出,進而可能壓迫周圍的神經和脊髓,久而久之,便會導致肌肉勞損、椎間盤突出等嚴重症狀。
2
導致肥胖
長時間坐姿不對會使臀部、腰部以及頸部肌肉僵硬,脂肪堆積,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效率,進一步加重這些部位的脂肪堆積,逐漸肥胖,易形成梨型身材。
3
擠壓腹部組織和器官
坐時駝背除了損傷頸椎,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腹部組織和器官,導致被擠壓處輕微缺氧,增加勞累和疲憊感。長時間處於坐姿後仰還會導致坐骨前移和骨盆後傾等不良後果。
如何判斷自己的坐姿對不對?
坐姿是否端正,可以從頭頸部、手臂和手肘部、腰背部以及腿部多部位來判斷。
對於頭頸部應雙眼目視前方,頭部最好自然下垂不緊綳;手臂保持自如移動的狀態,同時建議手肘部彎曲成直角狀態;腰背部挺直,保持自然曲線;腿部膝部彎曲成直角狀態是久坐應做到的。
那如何保持正確坐姿呢?
那如何保持正確坐姿呢?
❺ 氣虛時間久了能引起哪些主要症狀會不會引起哪些並發症。
問題分析:
氣虛:氣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虛熱,自汗,脫肛,子宮下垂,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等,為功能減退,不一定有病,氣虛者需補氣,補氣的葯物可選用人參、黃芪、黨參等。
意見建議:
補氣虛食品: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氣虛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檳榔、大蒜、苤藍、蘿卜纓、芫荽(香菜)、蕪菁(大頭菜)、胡椒、蓽撥、中指、紫蘇葉、薄荷、荷葉; 忌食或少食:蕎麥、柚子、柑、金橘、金橘餅、橙子、荸薺、生蘿卜、地骷髏、芥菜、薤白、君達菜、砂仁、菊花、茶葉及煙酒。 相應膳食:懷山百合蓮子湯;參葯煨乳鴿;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棗燒豬蹄;
❻ 我坐這兒的時間做的歪七扭八的才舒服,坐直了還不舒服,是怎麼回事
這主要是平時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平時坐的姿勢估計也沒有坐直,也有可能是身體氣虛或者是那裡不舒服,很多小學生不注意坐姿養成的習慣不好,坐直了感覺身體不舒服
❼ 坐不住渾身難受是什麼
患者如果出現有渾身不舒服坐不住,很有可能是患者氣血虛弱或者是有氣血不足的因素所引起的。
有可能是受到情緒的影響所產生的,如果出現有坐不住的情況,也不排除可能是出現了有躁鬱症,或者是情緒過度煩悶的因素所產生的。
如果是因為有氣血不足或者是有氣虛的情況下,患者可以通過嘗試採用葯物或者是通過飲食來進行調理。同時患者也可以多吃一些補血補氣的食物,適當的患者也可以選擇多增加一些身體運動,多進行鍛煉來幫助緩解氣血虛弱的情況。坐不住出現渾身難受的情況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經腎功能、尿常規和肝、膽、脾、雙側輸尿管超聲檢查排除腎問題。第一,平時做適當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第二,採用姿勢療法,可恢復腰椎的生理曲線。第三,進行針灸火罐的中醫治療方式。當身體出現全身無力的症狀時考慮,由於血氣不足等原因,身體出現全身無力等不適症狀時,向醫院查明原因,根據目的進行葯物治療,注意休息,不要著急,強化平時的營養,吃水果、蔬菜以及豆類等。
❽ 長時間坐會引起下肢腫脹感..也是因為氣虛嗎
氣虛而血不暢
❾ 氣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氣虛體質是小兒常見體質之一,常出現於鼻過敏、氣喘、消化障礙、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臟病等疾患。氣虛患兒,平時應注意飲食。
1.合理膳食
培養正常飲食習慣,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飯前盡量勿吃過甜、高脂或高鹽食物、飲料,以免過早產生飽脹感而降低食慾。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都可避免氣虛病況加重。
盡量不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梨、柚子、椰子、橘子、楊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異果、黃瓜、苦瓜、空心菜、茭白、窩筍、豆芽、紫菜、海帶、西洋菜、豆豉、荸薺、白砂糖、蛤蠣、蚌類,以免影響血液循環。當不可避免時,盡量在白天食用,因為此時外界陽氣旺盛,身體也較有抵抗寒氣入侵的能力。
2.補氣食材
(1)粳米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雲:粳米溫中,益氣。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參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參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2)牛肉性平,味甘,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養脾胃。《韓氏醫通》還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足見牛肉補氣之力,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3)狗肉性溫,味咸,能補中益氣,對氣虛兼有脾虛或腎虛或肺虛或陽虛者宜。《日華子本草》雲: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醫林纂要》中還說,狗肉補肺氣,固腎氣。尤以秋冬季食之為佳。
(4)雞肉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民間對氣虛之人,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5)鰱魚性溫,味甘,能入脾肺而補氣。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鰱魚溫中益氣。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鰱魚暖胃,補氣,澤膚。故氣虛者宜食。
(6)鱔魚性溫,味甘,有補虛損、益氣力、強筋骨的作用,氣虛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說它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義補遺》亦雲:黃鱔善補氣。
(7)鱖魚俗稱桂魚。可以補氣血,益脾胃。《日華子本草》雲:鱖魚益氣。《開寶本草》認為益氣力,令人肥健。尤以氣虛兼脾虛者最宜。
(8)大棗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雲: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9)櫻桃性溫,味甘,既能補氣補血,又能補脾補腎。《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10)葡萄性平,味甘酸,是一種補氣血果品,除有益氣作用外,古代醫葯文獻還認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說它益氣倍力。《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隨息居飲食譜》亦記載: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所以,凡氣虛伴有腎虛、肺虛和脾虛者,皆宜食之。
(11)花生性平,味甘。《滇南本草圖說》稱花生補中益氣,花生還有補脾和補肺的作用,對氣虛而兼有肺虛或脾虛者更宜,且以水煮花生食用為妥。
(12)山葯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葯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葯中,都常用到它。
(13)燕窩性平,味甘,有益氣補虛、養陰補肺的作用,對氣虛又兼肺虛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說它大補元氣。《食物宜忌》也有燕窩壯陽益氣的記載。《飲食辨錄》中還指出:燕窩,性能補氣,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
(14)人參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葯,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葯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醫學啟源》還認為,人參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氣虛者食用人參,頗有功效,對氣虛兼有陽虛或脾虛或肺虛者,食之更宜。同樣的道理,黨參和太子參也有人參相同的作用,也適宜氣虛體質服食。《醫學衷中參西錄》亦雲:能補助氣分,並能補益血分。故氣虛者宜食。由於西洋參性偏涼,且有養肺陰和降虛火作用,所以,對氣虛而兼有肺陰不足者更為適宜。
(15)黃芪性微溫,味甘,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葯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參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16)紫河車性溫,味甘咸,有顯著有力的補氣強壯作用。明代醫家吳球說它益氣補精。《本草再新》認為它能大補元氣。凡氣虛體質者,常少量服食,有卓著的補氣效果。
(9)氣虛坐時間長了為什麼更不舒服擴展閱讀:
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造成氣虛的8大行為。
1.過度勞累。中醫上常講「勞則氣耗」,即操勞過度會消耗元氣。因為元氣是一種能量,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體中發揮著它的功能。在人們比較疲勞的時候,很容易患上感冒。而在勞逸結合,工作之餘適當休息的時候,感冒的發生率就相對較少。之所以如此,與我們體內元氣的循環補充密切相關。
如果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利用元氣,再有規律地用足夠的物質去補充,轉化為新的能量,那麼我們的元氣就能大致保持充盈。如果消耗太過,又沒有及時補充,能量的支出與供給處於一個不平衡狀態,那麼元氣就會損耗得快,以至於越來越少,形成氣虛。如果元氣過度透支,那麼就很容易得病。
2.過分安逸。《黃帝內經》說「久卧傷氣」,意思就是過分安逸,對機體的元氣會有損傷。元氣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要在體內運動。假如生活過分安逸,整天吃飽了躺著不動,元氣就不能正常地舒展運動。久而久之,會使元氣的運行減慢,機體就會受損。這時最先連累的就是脾。因為脾位於身體的中部,是氣機的轉輸站,關系著體內元氣的上升與下降。
傳統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四肢不運動,就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長期卧床的人食慾必然較差,消化不好,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降低。後天之氣的生成也就少了,機體自然就傷到氣了。
3.罹患重疾。大病久病之後,人體時常會感到氣力、精神不比從前。這是因為重大疾病往往會使體內元氣大傷。因此,大病初癒後,機體往往呈現出氣虛的特徵。
4.勞心思慮。長期的過度用腦,勞傷心脾,也容易導致氣虛。這是勞神過度所致。例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後輔佐劉禪,一面治理蜀國,一面積極北伐魏國。他事必躬親,結果心力交瘁,最終死於五丈原。從中醫養生角度來看,諸葛亮極有可能死於因神思過度而導致的嚴重氣虛。
5.勞力傷氣。勞神過度會傷元氣,勞形過度,同樣會促生或加重氣虛體質。重體力勞動者或職業運動員,時間長了也會傷氣而導致氣虛。他們的身體看似很健壯,但這往往是一種假象。到了中老年以後,氣虛體質會逐漸表現出來。
6.亂服葯物。有些人認為自己有內火,常擅自服葯祛火。殊不知這樣很容易傷到元氣而導致氣虛。中醫認為,經常服用清熱解毒敗火的中葯,或是長期服用西葯抗生素、消炎鎮痛葯、激素類葯物,也會促生或加重氣虛體質。
7.心情壓抑。長期心情不暢,肝氣郁結,很容易促生氣虛體質。但凡肝氣不舒暢,脾臟就在劫難逃,引起「生氣之源」脾虛。脾虛了,氣還會充盈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總是眉頭緊皺,心情郁結。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她一向身體消瘦,弱不禁風,面色蒼白,倦而無力,就是嚴重氣虛的表現。而這是因長期肝氣不暢而導致的。隨著氣虛的日益嚴重,免疫力嚴重下降,最終患上了肺結核。
8.長期節食。當機體攝入營養不足時,也會形成氣虛。這種情形常見於減肥的女性。為了身材,女孩子忍痛節食,且不說是否收到減肥效果,卻很容易形成氣虛體質;此外,還容易形成血虛,影響月經。因為過度節食會造成氣血化源不足,而使身體缺少營養,造成行經不暢或閉經。
❿ 氣虛是怎麼造成的分別有什麼症狀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
從心理學的角度,每一個長期行為的背後,都帶有它的一定心理功能。
對於厭學的孩子來說,拒絕上學也有某些心理功能。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Kearney的觀點,拒絕上學具有四個心理功能。
功能1:迴避引發負面情緒的校園刺激。這些刺激會引發孩子廣泛性焦慮和抑鬱。年幼的孩子身上容易發生。特別是他們無法表達和識別這些壓力,只能通過拒絕上學來表達在這些環境下的不適。孩子相應會出現廣泛性焦慮障礙、軀體化抗議、拖延等症狀。
功能2:逃避校園里負面的評價環境。這一般發生在年級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上。他們與同齡同學交際困難。有些也無法通過考試、競賽等評價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被同伴團體排斥。這會引發並加劇他們的廣泛性焦慮和社會焦慮。他們也容易表現出羞恥和退縮行為。
功能3:追求重要家人注意。相比前兩功能的迴避特性,學校環境本身並非負面刺激,但孩子更喜歡舒適家庭環境。這在年幼的孩子中間比較常見。他們常見的行為有發脾氣,從學校溜走等等。這樣的孩子可能具有分離焦慮或者對抗違立性障礙。
功能4:追求學校外的有吸引力的刺激。比如看電視、玩游戲、逛街泡吧等等。常見於年級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這些問題背後可能也有家庭因素,比如父母的沖突與忽視。嚴重的孩子可能出現對立違抗障礙或品行障礙。
這四個功能,構成孩子拒絕上學的心理基礎。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孩子的成長,是一點點離開家庭,和外界建立聯系,成為獨立有適應力的自我。
這需要他們在家庭歸屬感的基礎上,去發展對其他團體的心理歸屬感。比如,他們要在學校里適應學習,成為校園生活中的一員;他們要在同學中找到夥伴,在同齡人中獲得認同感;他們要在社會見聞中思考,為成為公民做好准備。這些不同團體的心理歸屬聚在一起,最終構成一個豐富多元有彈性的自我。
而孩子厭學的重要原因,就是自我歸屬整合上出現問題。他們無法形成對校園等團體的歸屬,也無法在交往中塑造社會角色,只能蜷縮在初始的家庭中,在拒絕和焦慮中顯得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