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中醫診斷時間長

為什麼中醫診斷時間長

發布時間: 2022-06-15 09:29:11

❶ 中醫文化的中醫診斷

中醫本身的特點(望、聞、問、切),治療效果是由出診醫生開出的葯方決定的,而組成葯方的中葯(種類、份量)則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由於每個醫生的治病理念不同,開出的葯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醫生會開出新葯方,墨守成規的醫生只能按課本開出傳統葯方。不論先輩有多少經典著作,要想將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並不容易。一名好中醫既要會號脈作出診斷,還要能根據病人情況開出一個最適合的葯方。中葯的湯葯是不固定的。可以說每一個中醫都要從頭學起,號脈、開方的能力決定治療水平。
西醫的特點,看病主要用儀器化驗。儀器的性能決定一切,當儀器測不出時就無法作出診斷。西葯主要是成品,多數是專病專葯。無論醫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個普通人也能毫不猶豫的根據儀器的檢測結果,從課本上找出對應的病開出對應的葯。
西醫的治療過程中檢查儀器、西葯是主導地位,人是次要地位。客觀條件決定一切。
中醫的治療過程中人是主導地位,葯材、熬葯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為本決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為最簡單的生命(片段),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與其它等級的生命在生命進化的道路上『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實現共生的平衡。西醫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純的)青黴素。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讓許多細菌都進化出了耐葯性。結果就是:當人類的技術進步趕不上病菌的進化速度時人類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中醫始終遵守生命進化的規則,不幹涉生命進化的平衡,治療用的葯材都是自然生長的,並沒有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中醫的貢獻對個體的意義不大,它能讓人類與其它等級的生命達成生命進化的平衡,確保人類種群的健康延續。

❷ 有的老中醫僅靠診脈和望診就可以判斷病情,中醫真的這么神嗎

現代醫學檢測精確度比中醫把脈更為靠譜,我相信在病情的某個階段是有道理的,但是請站在老百姓立場上去思考一個問題,現在有90%中國人有亞健康問題,不是沒個人都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去讓現代醫學對自己進行精確分析(何況相當多的亞健康群體靠現代醫學檢測不出來病)。

拿自身來說,憑借學點皮毛中醫知識,不去醫院花幾千大洋也能判斷出自身的疾病。比如我五臟失和,現代醫學只能檢測出我的脾胃(胃潰瘍),膽(膽囊炎),腸炎,腎結石,至於心肝肺肯定檢測不出來什麼問題的,怎麼治呢?

中醫是將帥,西醫是車馬,應該統籌發展,綱舉目張! 西醫治標,哪些有事治哪裡,治本大概就是直接切了! 中醫講治本,講調理身體內的生態系統,促進其平衡運轉!其缺點就是關聯性沒辦法量化… 當需要靠自身免疫力對抗病毒時,西葯就靠激素對身體破壞性太大…中醫調節器官功能會好很多,但是中醫發展太慢,很難急救…

我尊重科學,因為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很多便利,同時對未知事物不停的研究發現。 我也尊重不同聲音帶來耳目一新。 我學習現代醫學,雖然我早以知道目前現代醫學對病毒沒有什麼好辦法,但還是也尊重現代醫學,因為現代醫學是現代人用科學的態度發展起來的,比較適合現代人的需求。 但是我同時看到現代醫學帶來的醫療垃圾很多。

❸ 嗯為什麼中醫脈診,這么玄乎,都能夠准確的診斷呢謝謝了

診脈不過是限於當時的醫療技術,所形成的經驗科學,並不如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更准確。

❹ 為什麼喝中葯要很久才有效果之後就沒副作用了嗎

為什麼喝中葯要很久才有效果?之後就沒副作用了嗎?

我有過喝中葯的經歷,我來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吧。

❺ 中醫看病為什麼有效

談起中醫中葯,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沒有現代化的提取設備,只是從山裡田間採集一些草根樹皮,煎湯喝了就能治病,不懂中醫的人覺得十分神奇。那麼,中醫是如何讓這些草根樹皮產生治療效果的呢?我們知道,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生物,這些生物構成了一個生命圈子。相生相剋,維持著生命的平衡發展。各種生物都有其生命的循環,人類也屬於生物之一種,也當然有與其他生物一樣的生命循環規律。所以說,地球上的生物圈其實就是互生互克的一個大循環,因為凡物皆有其偏性,有其偏,就有其有餘不足,於是造就了生命圈的穩定發展。而中醫就是這個生物圈中維護人的生命的最自然的醫學體系。中醫憑什麼治病?就憑著生物圈的多樣性,因為凡物皆有其偏性。人生病了,就是體內的陰陽氣血經絡平衡被打破,產生了偏頗。所謂生病,其實就是出偏,而治病就是糾偏。大偏產生大病,要大糾,小偏產生小病,要小糾。用什麼來糾偏?用中葯,尤其是草根樹皮等等這些東西,因為它們有個自的偏性。以中葯之偏來糾正人生命之偏,就是治病之道。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知道生病之偏是偏在何處呢?這就需要中醫的辨證了。中醫講辨證論治。什麼意思?就是根據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與體征來分析綜合,從而總結出一個證候出來,而這個證候就是疾病的本質。然後,根據其生病的本質用葯處方來治療。如果能精確地辨證論治,臨床效果會特別好,往往是一劑知,二劑已。醫聖張仲景就有這樣的本事,你看他寫的《傷寒雜病論》,就知道治療效果是如何地神奇了。後世中醫治療效果差,不是中醫本身差,是沒有學到醫聖的本事,關鍵還在醫生自己不爭氣而已。所以,有人叫囂要廢除中醫,其實應該廢除的是這些沒有掌握中醫真正本事的庸醫們。辨證,就需要四診合參,就是醫生要望聞問切。望診,就是看病人的形態以及身體各個部分的特異性變化。古人稱「望而知之謂之神。」極言望診的重要性。臨床所驗,的確如此。一般不管何種病,都可以在問診之前通過望診得到一切信息。我非常重視面部以及手部的望診,而且,基本上每個病人都能望出點東西來。比如病人來診腰痛,看病人的下巴尖細而蒼白,不用說,素體腎陽不充,必是腰部腎陽虛不能運化氣血所致,再診脈以幫助確診,十有八九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治療方案。再如頭暈,望其面略灰暗,診其手,見十個指頭肚紅而略暗,即是氣血瘀滯所致,病人需要很好地休息,並要扶正氣,活血化瘀。不孕症見其掌根低陷,小指偏短,環唇蒼白,就知道先天腎氣不充,後天腎精失養;高血壓見大魚際青暗無華,山根(兩眼睛中間部位)處有一橫紋,就可以明確是由於心血瘀滯所引起的;胖人拇指根粗壯有力,必是消化功能太強所致,減肥效果一般不夠理想;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手指部位偏暗,即是陽虛,盡可扶陽為先。如此等等,皆在望而知之。扁鵲望蔡恆公而知病變部位,張仲景望同事而知二十年後將眉落而死,這種的記載很多,說明古代的不少名醫已經切實地掌握瞭望診的技巧,並且應用地出神入化。現在需要我們努力地繼承,千萬不要認為只要有CT、MRI,血液化驗等等現代化的檢查檢驗手段,已經不需要再用中醫診斷了。現在中醫界流行一句話,叫「西醫診斷,中醫治療。」意思是說,診斷上要依賴西醫,但中醫的臨床效果也還不錯。中醫真的不能診斷嗎?我認為,中醫的診斷極其精確,其意義遠遠地超過了儀器設備的檢查結果。中醫的診斷是對於生命陰陽氣血的整體把握,而且可以提前預測到將要發生的器質性病變,而機器只能在已經發生了器質性疾病時才能發現。而且,中醫的診斷,是整體的,是關於人體經絡氣血陰陽的一整套的變化規律,遠非西醫所能理解。那些妄自菲薄,只認機器設備而不認中醫的臨床中醫大夫,不知道離開了西醫還能不能生存?聞診與問診,比較簡單。有明確的原則與規程可以參考。再說說切診。有人會問,切脈,切出的是什麼東西呀?我認為,切脈得出的是人體左右氣血陰陽的升降浮沉情況,是五臟六腑的虛實變化。其中精義,非臨證有驗,且深入摸索數年者,不能體會。舉個例子來說,病人劇烈腰痛,如果不切脈當然會按經絡辨證,取太陽膀胱經,小腸經的穴位一般都有效果,用中葯一般是開太陽,扶少陰,健脾運之類的方子。但如果治療無效或者反復發作呢?那就需要憑脈來找到腰痛的本質。如果脈弦緊,那是肝氣郁結,攻撐作痛了,要取太沖、陰包才會有更好的效果,用葯也要加疏肝理氣之品。不管什麼病,都需要憑脈來找到疾病的本質,同時也可以找到體質情況,再對證治療往往效若桴鼓了。脈的東西很多,以後找機會我結合一些病例再慢慢地講解,此處略過。中醫為什麼能兩千多年來長盛不衰?為什麼歐洲、印度、中亞、非洲等地的傳統醫葯學在現代正逐漸消失?是什麼原因讓中醫中葯充滿生命活力呢?是中醫理論。中醫不但有治療疾病的中葯,同時還有一套符合自然規律的醫學理論,這套理論以陰陽五行為基礎,以臟腑經絡氣血為中心,形象生動,既貼切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又不失其實用性。可以說,中醫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生命以及自然的完美結合。我們說中醫非常美,美在什麼地方呢?就美在它是自然的,文化的,而且是充滿生命力的。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來應用中葯,於是中醫臨床有了理論的指導,其為什麼有效,以及如何有效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中醫的臨床基礎就是中葯。中葯之所以能治療疾病,關鍵是要把中葯之偏與人體生命之偏結合起來。因此,通過辨證,我們了解了人體疾病就是陰陽氣血的不平衡狀態。然後需要用具體相反偏性的中葯來糾正其不平衡即可。中葯是什麼?什麼東西才能當中葯?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中葯,認為只有在葯房裡擺著的,透著奇怪的味道的那些草根樹皮等等才是中葯。其實,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偏性,也都能因其自身的偏性而糾正人體疾病之偏性。因此,大自然中的任何東西都是葯。不但各種植物是葯,各種生物也是葯,甚至於各種礦物也都是葯。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東西不能作葯來用。重復一遍,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讓我們的疾病有了康復的保證。每種生物都是一個生命體,因其生長地域和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偏性。且各種生物本身也有其特殊的偏性。如黃芪性溫而補氣利水,而芍葯性寒而收斂元氣,即是植物各自的偏性。石膏甘寒清熱,灶心土辛溫止血,也是礦物各自的偏性。麝香辛溫開竅啟閉,五靈脂甘溫活血祛瘀,是動物中葯的偏性。如此等等,皆可以其偏而治療人體疾病之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中葯,就是自然界的萬物。中醫永遠離不開自然界,所以說中醫是最自然的(其治療原理符合自然的變化規律),並且最貼近大自然的(中葯離不開自然界)一門醫學。中醫中葯能治病,這是大自然恩賜給我們人類的一份寶貴的財富,它完全不同於西醫西葯。如果任意地破壞大自然,世界上每消失一個物種,也就意味著人類可能會永遠失去治療某種疾病的一種特效葯物。等自然界的生物消滅地差不多了,人類也就活不多長了。人類要想永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離不開大自然,離不開中醫中葯。按西醫現在的研究思路去治療疾病,去維護人類的健康,是註定沒有前途的,到某一天必然會遭受徹底的失敗。以破壞自然的代價來挽救人類,結果只能是人類被自然所拋棄。

❻ 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

診斷就是診察了解、分析判斷的過程。醫學診斷是醫生的認知活動過程。不同的醫學診斷活動,有著各自不同的診斷依據、原理和方法。

(一)中醫認識疾病發展的基本理論模型

1.「邪正相爭」——最基本的病變發展演變規律

中醫理論認為「藏於內之臟,必有形於外之象」,「有諸內,必形諸外」。因此,通過察外現之「象」,即可知內在之「藏」的變化。其原因和依據在於:

其一,人體以居於內的「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內連六腑、奇恆之腑,外連經脈、骨肉、皮毛,形成一個互為表裡、如環無端、陰陽互根、氣血流暢、內外互通的有機整體。

其二,人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內外互通。人體內外聯系互動的生命活動過程,也是人體功能活動的過程,產生著大量的信息,發生著交流運動,形成生命活體的「功能態」信息而表現於外,從人體外可征可知。

其三,對「藏於內」而「現於外」的生命活體的「功能態」信息進行辨別分析的方法,蘊含和運用了現代控制論的「黑箱」理論原理。

❼ 中醫把脈診斷的原理

楊則民氏為近代著名中醫,理論造詣很高。拙著《近代中西醫論爭史》,曾有專節介紹。以下所引,是他對脈診的見解。楊氏所論或偶有不當處,但總體而言,筆者自覺不如楊氏認識精當。引文見楊氏遺著《潛廠醫話》。(董漢良 陳天祥整理,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引用時改正了幾處比較明顯得錯別字和句逗。

脈診為近世醫者病者所共信,以為診病惟一之術。在醫者可不加問診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則隱匿病情以試醫生脈診之能否,醫道之荒莫甚於此。此習不去,吾醫將無立足地乎。前賢知之,發為振聵之論:「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工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此李時珍之說也。「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末,則於望聞問之際,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乎。」此張景岳之說也。而徐大椿之論尤為明確。其言曰:「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且《史記•篇鵲傳》曰:「視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臟腑症結」,但以脈為名耳。夫創寸口診脈之扁鵲猶如此,況其後人乎。

考古人切脈,非獨寸口而已。十二經,奇經八脈、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沖、任、督、帶皆可按診之,王叔和之脈經詳言矣。蓋脈之搏動原於心房,故凡淺層動脈無不可按。人迎、趺陽、巨里古人多診之,惟橈動脈為最淺層,按之更明晰耳。最先論述按橈動脈(即寸口)者為《難經》,後人因奉之以為不易之診法(《史記•扁鵲傳》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可證)。按脈之搏動而相對的分為種種脈象,其名與日俱多。傷寒金匱所言,只十餘種,後人則增為二十四種,脈經更增至二十七種,且有更增二種為二十九脈者。此外如柯琴主十脈,陳修園主八脈,近人惲鐵樵主內經十脈,殆無一定者也。以脈測病已近懸揣,更分配臟腑於寸口三部而診之,則妄甚矣。試以王叔和、李時珍、張景岳、李中梓諸家所分配者觀之,其差參殊甚,比而觀之,其異如下:

左關以候肝膽,右關以候脾胃,諸家皆同,左寸以候心與心包,張與二李同,王則以候心與小腸也,其異一;右寸以候肺胸中,二李皆同,王則以候肺大腸,張則以候肺心包也,其異二;左尺以候腎膀胱,諸家同,惟張更加大腸,時珍更加小腸,其異三;右尺以候腎大腸,二李同說,而王則主候命門三焦,張主候腎小腸也,其異四。嗚呼!區區寸口三部而異說如此,將何取信於後人乎。此皆懸揣無驗之談,宜其隨人不同也。

時有人,其診脈只以寸候上焦諸病,關候中焦,尺候下焦下部諸病而已。此則內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酸股膝脛足中事也。」

以脈取名,大抵可分三類。以按脈輕重而得其狀者,以浮沉為綱,浮者輕按即得,沉者重取才明。古人以浮為皮脈,謂指按及皮下可得其象也。沉為骨脈,以指按須推筋及骨乃顯其象也。其浮而無力者為濡脈,其浮而極有力者為革脈。其沉而無力者為弱脈,其沉而極有力者為牢脈,其沉極如無者為伏脈。脈在革牢之間,三部皆有力者為實脈,皆無力者為虛脈,無力甚者為微脈,無力而大者為散脈,但中空無力者為芤脈。共計十二脈,皆統於浮沉。

以脈搏至數分者,遲數為綱。一呼吸間三至者為遲,六至者為數脈搏。數脈時而一止者為促脈。四至者為緩脈,其時而一止者為結脈。七至者為疾脈,時而一止須臾復動者為代脈。共計七脈統屬於遲數。

以形狀分者,滑澀為綱。往來流利如珠者為滑,滯澀艱難者為澀脈。弦細端直按之且勁者為弦,較弦更勁左右彈指為緊脈。來盛去衰為洪脈,粗大闊為大脈。形細如絲為小脈,如豆亂動,動搖不移為動脈。來去迢迢而長為長脈,縮縮而短為短脈。共計八脈,皆以形狀為言,統屬於滑澀。

中醫言脈,雖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輕重分候之法,實皆不適用。必不得已而採用舊說。可依難經,寸以候頭至胸,關以候自膈至臍,尺以候自臍至足。醫宗金鑒謂:「脈象渾一,並不兩條,亦不兩截」。足以證三部配合臟腑之無理矣。李時珍謂:「余每見時醫於兩手六部之脈搏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猶若臟腑於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丑態,實則自欺之甚也。」

夫脈不可獨憑,與望聞問合參則為共通之診,以為醫者施治之准則也。

脈診之真詮

按橈骨動脈之深淺、部位以候病之深淺者曰脈診。前人僅依臨床經驗,師心自用,對此有種種玄妙之談:「合色脈之法,聖人所首重,治病之權輿」、「色脈之要,可通神明。」今之西醫,則祗用以識至數,候心臟。對前人脈說,一切置諸不問。中醫脈說之誇張者,誠應棄不顧,而精切有當於治術與診斷者,寧可置諸不問乎?本篇之作,旨在祛莠言之亂正,啟今人之悟解。欲令診脈之法,不局於心臟,精巧之診,重光於將來也。先祛惑論,次布真解。

一、脈診之惑論

中醫脈診之法,肇始於素問,宏通於越人,而大成於叔和。自是厥後,代有名家。然決陰陽虛實於三指之下,別表裡內外於方寸之內,其事雖簡,其理難解。前人只憑臨床之經驗,而無詮釋之科學,臆見所及,遂多謬說。此時代限之也。時至今日而猶信以為真則惑矣。考中醫脈說之惑亂後人者,殆有三端:

一曰脈分部位之誤:脈分三部,所以為切脈用三指也。用三指切脈,所以便別脈狀也。弦緊虛實大小等脈狀,非以三指察之則不明,若今西醫僅以至數診脈,則只取一部用一指足矣。脈分九候,所以便診脈也, 浮沉虛實牢革諸脈,非舉(浮按)、按(中按)、尋(深按)三法候之則不明,此至淺易明之事也。乃前人竟有以三部配三焦者,以九候配天地人者(均見素問三部九候論),則推理過當之談雖非合理,尚無大過。其牽強附會遺害後世者,莫如以臟腑配當三部之說。

夫寸關尺三部之分,原為取便診脈,前人不於脈與疾病影響上求確當之理解,無端而以臟腑部位配當之,幾於治絲益紛矣。考素問、難經、中臟經諸古書,雖已以五臟配當之,然不分左右。自王叔和以後,則鑿然分左右,配以五臟六腑矣。茲取六家之說比較之:

王叔和李 杲滑 壽喻嘉言李士材張景岳

左寸心、小腸心、小腸心、小腸心心、膻中心、心包

左關肝、膽肝、膽肝、膽肝、膽肝、膈肝、膽

左尺腎、膀胱腎、膀胱腎、膀胱腎、膀胱、大腸腎、小腸、膀胱腎、膀胱、大腸

右寸肺、大腸肺、大腸肺、大腸肺肺、胸中肺、膻中

右關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

右尺腎、膀胱命門、三焦三焦、心包腎、三焦小腸腎、小腸命門、三焦、小腸

上六家皆醫界之名家,對臟腑任意配當如此矛盾,則其說尚足信賴乎?嘗考《千金方》《傷寒論》,均無此說,即看紫虛《四言脈訣》亦謂:「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對六腑亦不肯板言某部屬某也。故吳草廬知之,則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皆手太陰之脈也……為六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李時珍知之,則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特取以候五臟六腑之氣可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又曰:「每見時醫於兩手六部之間,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儼然臟腑居於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丑態,實則自欺之甚也。」張石頑知之,而對惑人三部分別臟腑之問,則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語曰:「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處,臟腑而能語,醫師色如土。」其臟腑配當三部之謂矣。

前人之不信配當臟腑三部者,轉而奉難經之說以為圭臬,難經十八難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按難經此說,與《內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以脈之上中下三部,診人身之上中下三部相合。後世徐春甫《古今醫統》即據此說立論,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自少腹、腰膂、膝、脛、足之有疾也,大小腸、膀胱皆在下也。」吳鶴皋脈語,丹波元堅脈學釋要,皆主此說者。按:以吾人平日經驗,此說雖非絕對正確,殆亦可信從也。

二曰以脈主病之妄:脈診為診斷方法之一,古人隸於四診之末,以切脈識病為下工。故脈診之旨,在驗病體之虛實,所患之淺深,病勢之進退,預後之良惡,氣與血之強弱而已,過此以往,非診脈所得知也。乃怪誕不經之徒,既妄信臟腑配當六部之說,復謬執以脈主病之談,某部見某脈即屬某病,大言炎炎,鑿孔栽須。尤荒謬者,且憑脈以斷人之死期,孕之男女,富貴貧賤,幾皆以三指決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無赦者。此余所以不能不辨也。

以脈主病之說,創於《內經》,而大張於王叔和氏,如曰:「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關上脈緊而滑者虺?動」,「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均見王氏脈經),僅憑三指而斷之,其可笑如是。夫脈為橈骨動脈之淺層,為各動脈中之一種,據此以候氣血之盛衰,疾病之進退,如是而已。若橈骨動脈可以分部而斷疾病,則顳顬動脈、足動脈皆能博動,將亦憑之以斷病乎?蓋病有千百,脈不過20餘種,以20餘種之脈,而欲主斷千百種之病,其無當於理一也。病情改變,脈亦改變。如下利洞泄,故多尺微之脈。然在下利之初,則尺實、尺洪、尺弦皆可有之,而下利以後則尺伏、尺沉、尺滑、尺絕亦可見之。是尺微固不可概斷下利矣。又如勞瘵咳血誠多弦數之脈,然勞瘵之初,浮數、浮洪、洪弦等脈皆常見之,而勞瘵之極,每見洪大、細小、促急之脈,是弦數固不能概斷勞瘵矣,其無當於理二也。且生人構造不同,稟賦不同,其應於脈也,亦常因之而不同。有終身脈至沉細者,有甚洪滑者,已現結脈而始終不害健康者,有寸口不應指而強壯如常者,以脈斷病無當於理三也。總之,診斷疾病應以各項見證參以切脈而斷之,不能僅憑三指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前人固明示吾輩以正法矣。

三曰脈象分類迷惑:前人脈說紛亂異常,而尤令人不知適從者,莫如脈象之分類。《內經》以十二經脈左右相同,合之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為二十八脈,實則二十四脈耳。高陽生以七表、八里、九道分為二十四脈。朱肱取七表、八里合結、促、代為二十一脈。陳無擇分為二十四脈(與高陽生種名不同),滑壽分為二十六脈。李時珍分為二十四脈。李中梓分為二十九脈。章潢分為十五脈。陳修園分八脈。柯琴以陰陽分為十脈。張景岳分為十六脈。張石頑以對峙立論,分為三十二脈。以三指按切之同,而脈狀如此歧異,豈非怪事。所以然者,以前人不明脈之真象耳。

夫脈分浮沉,所以顯脈壓之高低也;脈分遲數,所以明脈搏之至數也;脈分緊軟,所以示脈管之弛張也。脈分滑澀,所以見脈波(血行)之通塞也;脈分結代,所以知心房之病變也。脈狀多種,無不在此五綱中。依此五綱而分別隸屬之,則一切惑亂之說可清矣。

故脈之狀脈壓高者,曰浮、洪、革、動,四者程度之差;狀脈壓低者,曰沉、微、牢、伏、四者程度之差,共計八脈,皆以浮沉為綱而分別脈壓之高低者也。脈之狀脈搏多者,曰數(六至)、曰疾(七至以上),脈搏少者曰遲(三至)、曰緩(不及四至),共計四脈,皆以遲數為綱而計數脈搏多少也。脈之狀脈管神經亢進者,曰緊曰弦,狀脈管神經衰退者,曰軟曰弱,共計四脈,皆以分析脈管神經之弛張也。脈之狀脈波(即血行)流暢有餘者,曰滑曰實曰長,狀脈波不暢不足者,曰澀曰虛曰短,共計六脈,皆以滑澀為綱,以辨血行之暢阻也。心房衰弱或瓣膜啟閉不全,則血液噴射於橈骨動脈者時有間歇,曰促曰結曰代,皆間歇脈也,曰散則心動瀕於停息之象也。共計四脈,皆主候心臟者也。以上總計二十六脈,一切脈狀可以盡之。又有怪脈(亦稱絕脈),所謂屋漏、雀啄、解索、釜沸等者,為心動將息時之搏動現象。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為依稀彷彿莫可指究,純為虛構不可信也。

按:脈之搏動原於心房(內經稱之「脈者心之府也,血之榮也」,以心主血正此義),脈狀變化系於神經(古人以神經名氣),故凡淺層動脈,無不可按。人迎(顳顬動脈)、趺陽(足跗動脈)、巨里(即心尖)、臍部(腹動脈),古人每按診之,非獨寸口脈(即橈骨動脈)也。惟寸口脈為動脈之最淺層,按之最明晰耳。既知寸口脈為諸動脈之一支,其變化與諸動脈相等,不但臟腑配當十二經脈之說可以廢,即以左人迎而右氣口之說亦可廢。不僅以左右分氣血之說可以廢,即以左右分男女、分陰陽之說亦無不可廢者。知夫此,而方足以詮真。

專主寸口脈診法者,始於扁鵲之難經。內經則全身診斷法也。《史記•扁鵲傳》曰:「至今天下言脈者,因扁鵲也。」尤為明證。然扁鵲雖創明寸口脈診病之法,實不純信三指者,《史記》稱:「視見垣一方人,以此(指脈)視病,盡見臟腑症結,特以脈為名耳。」扁鵲尚然,況後人乎。張景岳曰:「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末,則於望聞問之際,已得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乎!」而徐靈胎之論尤為明確:「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後人昧於此義,死信某脈主某病之說,不知傷寒金匱為我國醫學之宗,其論病論治之際,無不以脈為辨證之參考(傷寒論平脈篇為王叔和附加,後世刪之是矣),曷嘗以脈主病乎!荒誕之士,於多言偶中之機而鑿鑿言之,以此欺人,此此自欺,可乎否耶?故又必知脈主病之妄而後可以詮真。

三指按脈,最易陷於主觀之成見。寸口不能自語,病人不能自識,一任醫生胡猜胡說,竟無可以證明者。不但洪與滑、弦與緊、牢與實等脈可師成見而隨意名之,即細與微,實與弱之間亦可依成見而混之。此脈名所以混亂無狀也。本文所作,凡前人七表八里之分,陰陽對立之分,一切不取。僅就脈壓、脈搏、脈管、脈波、以及心動五項而分別敘述之。

以脈壓高低分者,浮沉為綱。凡脈壓之高張者,其脈必現浮、洪、革、動之狀;脈壓之低落者,其脈必現沉、微、牢、伏之象。欲知脈壓之高低,可以按脈之輕重而得其狀。輕按而得者為浮脈,重按才明者為沉脈。古人以浮為皮脈,謂指按及皮可得其象也。沉為骨脈,以指按須推筋及骨乃顯其象也。脈壓所以高張,為血行充盛之故。血行充盛,若非全身發熱,即局部炎症充血之故。發熱或充血,則血行旺盛應之於脈,乃顯浮、洪、革、動之象。脈壓所以低落,為內臟器官或下肢局部充血,血聚於內下之故。

凡腹腔症瘕,大便閉結,下肢痹痛,少腹疝痛,生殖器等痛,皆於患部起充血現象,而上腹血量隨之減少,應之於脈必現沉、微、牢、伏之象,古人所謂「沉主里也」。又浮洪革動四脈,只表示脈壓高張程度之異。故脈壓高張之向外者,輕按即得為浮脈。脈壓高張之寬大者,平按即得為洪脈。脈壓高張向外,輕按有力重按無力者為革脈。古人所謂「如按鼓皮,內虛外急」者也。脈壓高張,三部中只一部圓湛,其他二部圓而不湛者為動脈。驚恐之後、劇痛之後、月經偶阻、氣血痰偶凝滯於一處時,常見動脈,此為一時性發現之脈而非恆態,固亦屬於脈壓高張者也。其脈壓因向里而低落者,以沉微牢伏四脈狀程度之差。凡病局於腹腔或下肢時,上肢血量隨時之減少,脈壓因而低落,前人謂為「氣血困滯不振之故」。斯時按脈須取之肌肉下,得之者為沉脈。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者為伏脈。重按極細而若有若無者為微脈。重按方得,似沉似伏而實有力者為牢脈。此皆脈壓低落之脈也。

以脈搏至數分者遲數為綱:平人之脈,一呼吸間四至,一分鍾間七十五次為常態。雖有血壓高張患者,神經質者,脈搏至數常較一般人為高,而仍不害健康者,然其為病態則一也。

蓋脈不能自動,脈之搏動原於心房之啟閉而動。故心房有變化,應之於脈而有遲數之異。脈管壁有能弛張之纖維神經,其弛與張恆受神經中樞之支配,故神經而受刺激,或其本身病變,應之於脈而有遲數之異。前人以一呼吸間三至為遲脈,心動緩慢故也。四至或不及四至,現無力狀者為緩脈,脈纖維神經鬆懈故也。其一呼吸間六至為數脈,體溫增高,神經興奮,心動加速故也。一呼吸間七至為疾脈,神經亢奮已極,心動驟速故也。得疾脈者每為預後不良之兆。

以脈管弛張分者弦弱為綱:脈管纖維神經受病的影響而現拘急時,三指按之宛如琴弦一條者為弦脈。在病變進行時為神經亢奮病勢方張之徵,所謂「弦主肝」也(古人主肝即現代意義之神經)。在病體衰弱時為預後不良之兆。(別有按弦而成兩條者,為雙弦脈。多為體弱虛寒之象,其所以然之故則不明。)脈管弛懈無力,按之圓而不湛者為弱脈。急性熱病熱退多現弱脈(為順證)。若為亡陽大汗之際,大出血之際,心臟麻痹之時(均因血行緩弱之故),熱高到40度以上之時,(中風、腦膜炎、傷寒熱高時現弱脈者,為延髓發炎,迷走神經興奮而制止各部分之動作故也。)凡症弱體弱而現脈弱者順,平人、壯人而現此脈為大病之前兆,因神經已示異常也。熱病初期而現此脈為凶兆,因中樞神經已失調節也。其與弱相似而較有力者為緊脈,風寒外束,體有劇痛時常見此脈,為神經亢奮之故。其與弱相似而更無力者為軟脈(亦稱濡脈),暴病得此十無一生,所謂脈無根也。

以脈波盈縮分者滑澀為綱:脈管壁有彈力,對血管內血流之盈縮,能自動的擴大或收縮以調節之。故於人體貧血,或充血或出血時,脈之波動常態現出一定之徵象。即如大吐大下大汗之後,津液損失過多,血液之水分奪去,血流因而不暢,其脈波必短而虛澀。汗閉尿閉腹水浮腫之時,體內水分過多,血流自然旺盛,其脈波必長而實滑,此實驗理論皆合之事也。前人以按之往來流利,如盤走珠者為滑脈。此為氣血充盛之脈,為健康脈。病人有此,為預後良好之兆,病雖甚,無害也。其滑而溢出三指之外,直上直下,如循長竿者為長脈。其脈長而兼大,浮中沉按之有力者實脈。長脈實脈皆為抵抗力強之徵,急性熱病有此,可用攻擊療法,臟腑痼病有此為自然治癒之象。惟失血及吐利後,熱退後有此,為預後不良之兆。蓋各種出血,全賴血管自行收縮則出血自止,若脈長脈實則血壓高、血行盛、血管所不能收縮,為失血時無止歇之象,故為凶兆。吐利(不論腸炎痢疾)、熱退後,體液損失,血液受傷,故脈細脈澀者吉,脈實脈長者凶。因津液亡失,體功應安靜以圖恢復,脈長脈實為體內不靜也。至於腫脹黃疸濕熱三消淋閉諸症,其病出路在於腎臟之排泄,尤貴乎心臟之健全。脈長脈實為心臟健全之徵,故長實洪大之脈,於上述諸病,為預後良好之兆。

澀脈者為滑脈之反,虛細而遲,如雨沾沙,短而且難。此為脈管內血流不暢若阻之象。故為不勻調脈。脈不勻調而又無力,為心房不健全故;為血液虧乏運行不暢故;為局部受阻血行凝滯故;為臟氣擾亂故。脈虛者為按之無力,與實脈相對。為正氣抗病力減退之徵。但於熱退後、失血後、吐利後為吉兆。短脈者與長脈相對,指下尋之,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為血行噴射力減退故也。凡上述澀、虛、短三脈,皆氣血衰弱、抵抗不足之驗也。

以心房衰弱或機能失常,因而脈有間歇者以結代為綱:結脈者為三動一止,或七八動一止,或十數動一止之謂。其來勢慢,其來數緩,有是脈者未必遂為惡也。久病人,虛勞人,亡津亡血人,腹有症癖?者多有之。促脈者貫珠而上及寸口,時有欲止之勢。其來勢急,其至數速,有是脈者若非喘息,即為胸滿,常為重症。故促脈常為心悸亢進必有之現症。代脈者為心動將歇之前兆。三動一止或七八動一止與結脈相同。然結脈雖有間歇,惟止而復來脈轉加速,故雖止而不失至數,所謂去而復來也。代脈則間歇以後,無加速搏動之能,所謂去而不還也。病人得此脈者決無生理。散脈者為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脈與肉無界限,漫無根柢者也。為心肌沉衰,收縮不全,血液不能射於上肢,心動不久將絕之兆。

凡此二十六脈,脈象已包括一切。若提綱言之,只取浮沉遲數滑澀弦弱結代十脈足矣。以上詮解,雖不免失之過略,而脈之真義固已概述無余。進而求之,在乎好學深思之士。

二、脈與診療之關系

脈之真義既明,試就與診療之關系言之,殆有四端:

一曰知病機:疾病千萬,癥候十百,若語其要則陰陽虛實表裡寒熱八字而已。辨此八字,可以論病,可以施治,可以用葯,醫者欲知病機必須辨此。凡新陳代謝機能之亢進者為陽,衰減者為陰;神經興奮者為陽,衰弱者為陰;體力壯實者為陽,不足者為陰;血行亢進者為陽,減退者為陰;病理機能積極者為陽,消極者為陰。其應之於脈,則浮、洪、革、動、脈壓之高張者為陽,沉、微、牢、伏、脈壓低落者為陰;脈管緊張而現弦、緊之脈者為陽,脈管弛緩而現弱軟者為陰;脈搏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血行充盈鴯同滑、長、實脈者為陽,血行不足而現澀、短、虛脈者為陰。且癥候變化不一,有陽證而現陰脈者,為轉機將惡象,有陰證而現陽脈者,為預後良好征,此非以脈辨之不可也。復次,寒熱者非僅以體溫言之,亦非陰陽之代名(所謂寒屬陰而熱屬陽也),凡體溫旺盛超過三十七度以上者為熱,體溫低落不及常溫者為寒。病勢在進行中而排出多量(吐、利、汗、尿、痰)或熱甚而不能排出者為熱,病勢停頓而排出減少,或不能自止者為寒。全身或局部充血者為熱,反之貧血者為寒。然有症狀雖熱脈反陰者,症狀似寒而脈反陽者,尤非辨之以脈不可也。陰陽寒熱如此,表裡虛實亦然,皆賴脈以辨之,此脈診之所以為知病機之要道也。

二曰定治法:治病之道,除病毒扶正氣而已,病毒猖獗則現病理機轉之亢進,前人稱為實證。正氣強盛則抵抗病毒而有餘,每現癥候發揚之狀,前人稱此為陽證。病毒與正氣俱盛,邪正相殺,每現大熱、大痛、大寒、大渴之象,前人稱為實證。斯時應之於脈,必具洪、弦、滑、數之象。若病毒已殺則由病理機轉為生理機轉,脈必緩弱而遲。正氣衰弱則抗病之力不足以言,而現弱症陰症。應之於脈搏則微軟澀遲之脈乃見。若病毒方盛而正氣已衰,或正氣方張而病毒已除者,則陽證陰脈,陰證陽脈,交互錯綜不易分明矣。傷寒論太陽、厥陰二篇,於脈症相應與否之間甚詳盡焉。古稱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者此也。然人症俱實,可用攻擊療法;人症俱虛,宜用強壯療法;人虛症實除病宜先,症虛人實不治自愈。於施治進退之際,若非參以脈診,何足以定治療。張景岳曰:「治病之法無逾脈息。」知言哉!

三曰決預後:脈證以決預後最為明確。如中風、驚風等腦疾患,無論為角弓反張,為四肢癱瘓,為不語如屍,為腹滿遺尿,為便尿阻滯等症,脈以緩、弱、遲者為順。蓋病發時,延髓之迷走神經興奮而阻止各部分之動作,應之於脈,遂現緩、弱、遲象也。若迷走神經麻痹,不能制止脈神經之興奮,則脈必現實、大、數象。夫腦病至於延髓麻痹,則腦病之深可知。故腦疾患之脈緩、弱、遲者吉,急、大、強者逆。急性慢性之熱病,體溫放散不已,最宜注意心臟之健全。故宜洪大而數。心臟未衰之象也。故脈訣曰:「傷寒熱病喜脈浮洪;沉微澀小症反必凶。」「火熱之症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皆以心臟盛衰而決生死也。(上引見《醫宗金鑒》)凡體內病毒充盛,急待排出者,脈似洪實為吉,如跌仆血瘀,淋瀝便毒,癃閉尿毒,黃疸濕毒,腫脹水毒,內癰外癰未潰時之膿毒,以及積聚塊毒,三消病毒,血瘀內凝等症,皆待排出其毒素者,脈如洪實則預後必良,以體力強壯能抵抗任攻擊。若脈微細短澀則預後不良,病毒方張而人已虛故也。又凡體液損耗過多(亦即病的產物過多),則正氣自虛,病勢宜殺,宜現沉小緩弱之脈,因病理機轉(亦即生理機轉),由亢進而趨平常也。如大汗、大吐、大下(或久膿、新產亡血,其脈皆以沉小緩弱為吉,若脈現實大而強,此為病勢尚在進行之徵。夫在體液消耗過多之後,而病尤不絕進行,其生命尚能保持乎?故為逆也。又如「反胃嘔吐,脈宜滑大」「上氣喘咳,脈宜浮滑」,固脈滑為消化機能旺盛之徵(古人以脈滑為胃氣),而二病又為慢性經過,惟消化良好,斯能保持體力,有自然治癒之望故也。

四曰識病所:結脈代脈為心臟病之徵,可無論已。而藉脈得以測知病之所在者,如脈浮為病在皮膚向外之徵,脈沉脈實為病在臟腑向里之徵,又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腎膝脛足之有疾也。大小腸膀胱皆在下者也,亦依尺部。《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可實驗而識之也。又人體右部體內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應之於右脈;左部體內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應之於左脈;此亦歷驗不爽者也。脈識病所,不過如是,而臟腑當六部非其倫也。

❽ 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病會去中醫院,是因為庸醫太多耽誤診治時間,還是因為中醫真的不如日醫,韓醫

只能說中醫院大多是科班出身,沒有師傅帶,又大多沒有早慧,故好的中醫很少,民間中醫雖然是師傅帶,但也是敝帚自珍,比如開方子故意把字寫的龍飛鳳舞讓病人看不懂只能找你拿葯也是為了多賣錢,早就脫離了古時治病救人的宗旨了,一個方有啥用,換個人服或者疾病發展了原方就要變化刪減了,給了病人一個門外漢他也不會刪減變化啊,怕啥,要我說太過敝帚自珍,現今師帶徒風氣變了就活不下去了,要是睜開眼睛物色身邊窮人家不上學有早慧的小孩子做傳人對方家長肯定求之不得的,焉有斷門絕戶之險。自己家的小孩不願意學就放爛了也不傳授出去這種的怎能不斷?學西醫至少沒有所謂的看親疏地域遠近這樣的門戶之見,攢夠錢就能去學 。
即使院內老中醫確實會看病,看的好,那如果到中醫院的病人中醫都給看好了,中醫院里西醫檢查需要購買的機器的成本咋回來,也沒人做檢查了,開醫院和開診所花俏肯定不一樣,醫院還能開嗎?所以有的中醫院也讓病人各種檢查。所以能看病的也無作為,還搞得跟是吃干飯的一樣。
西醫給葯方式口服居多,很方便,比中葯服用簡單。對於已知的病來說西醫卻是有其優勢的,一條龍服務,比如腎有病了,輕者吃葯,稍重者吃葯加上止疼片,重者切除或換新的延續生命,其他病多少類似。中葯確有奇效但需要配伍,診斷更需要慧眼丹心,學有所成者鮮矣,古人也說學醫不可生搬硬套,要推陳出新,陳者,所謂新中國之前所有之醫術,新者新中國之後之醫也(中醫)實未多見爾,就像一些古時貪官只知屍位素餐,然孔聖人都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話爾。中醫式微其根源再此罷了,如何賴人西學?列為諸公如不三省吾身,痛改之,後世數之可十,焉能及百矣。則中醫者鮮矣,斷爾!爾等子孫後代何如,百年後又何顏見諸師及諸聖人? 豈不三屍暴跳吖~

❾ 中醫診斷我是心臟神經官能症我吃中葯七天不見效

心臟神經官能症不是中醫術語,不同的人治療時間不同,病程越長可能需要治療的時間也越長

❿ 中醫診脈時間長就是認真嗎

不能一概而論吧,這么說吧,把脈時最起碼左右兩側各一分鍾多,這是最起碼的,要是碰到了復雜的脈象,怎麼也要三四分鍾細加揣摩

熱點內容
左邊的眼睛為什麼會紅 發布:2025-05-22 17:32:02 瀏覽:644
電腦拖動文件到任務欄為什麼不會跳轉 發布:2025-05-22 17:27:09 瀏覽:526
為什麼晚上總是睡不著還做夢 發布:2025-05-22 17:25:46 瀏覽:100
榮耀8x為什麼刪東西內存不動 發布:2025-05-22 17:22:45 瀏覽:847
為什麼每天晚上腿脹 發布:2025-05-22 17:21:58 瀏覽:925
使用智能手錶為什麼需要兩個軟體 發布:2025-05-22 17:12:50 瀏覽:657
為什麼有些女生不喜歡玩王者榮耀 發布:2025-05-22 17:03:16 瀏覽:212
淘寶代購飛車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22 17:01:34 瀏覽:591
為什麼吃東西總有聲音 發布:2025-05-22 16:50:08 瀏覽:650
為什麼揉眼睛的時候想抻懶腰 發布:2025-05-22 16:48:44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