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培養時間要48小時
① 空氣培養皿的放置方法及時間是什麼
空氣培養皿按三類環境空氣培養標准,開皿後暴露5分鍾,按標准空氣培養規范計算最後結果,培養48小時讀數即可。
在做空氣培養前1小時,關閉室內門窗,打開層流,減少室內人員走動,使空氣靜止。在采樣時禁止有人走動,采樣結束後,蓋好玻璃培養皿,填寫培養單,貼好標記,即用包布包裹後送細菌室培養。(1)為什麼培養時間要48小時擴展閱讀
培養皿材質基本上分為兩類,主要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於植物材料、微生物培養和動物細胞的貼壁培養也可能用到。
塑料的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適合實驗室接種、劃線、分離細菌的操作,可以用於植物材料的培養。
空氣培養皿的放置方法技巧:主要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於植物材料、微生物培養和動物細胞的貼壁培養也可能用到。塑料的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適合實驗室接種、劃線、分離細菌的操作,可以用於植物材料的培養。
空氣培養皿的放置時間:一般放48小時。(1)為什麼培養時間要48小時擴展閱讀
使用小技巧:
1、浸泡:新的或用過的玻璃器皿要先用清水浸泡,軟化和溶解附著物。新玻璃器皿使用前得先用自來水簡單刷洗,然後用5%鹽酸浸泡過夜;用過的玻璃器皿往往附有大量蛋白質和油脂,乾涸後不易刷洗掉,故用後應立即浸入清水中備刷洗。
2、刷洗:將浸泡後的玻璃器皿放到洗滌劑水中,用軟毛刷反復刷洗。不要留死角,並防止破壞器皿表面的光潔度。將刷洗干凈的玻璃器皿洗凈、晾乾,備浸酸。
3、浸酸:浸酸是將上述器皿浸泡到清潔液中,又稱酸液,通過酸液的強氧化作用清除器皿表面的可能殘留物質。浸酸不應少於六小時,一般過夜或更長。放取器皿要小心。
4、沖洗:刷洗和浸酸後的器皿都必須用水充分沖洗,浸酸後器皿沖洗干凈,直接影響到細胞培養的成敗。手工洗滌浸酸後的器皿,每件器皿至少要反復「注水-倒空」15次以上,最後用重蒸水浸洗2-3次,晾乾或烘乾後包裝備用。
② 細菌培養多久可以出結果
因為不同細菌的生長繁殖速度不一樣,因此培養所需時間也就不一樣了,一般需要48~72小時。
③ 微生物培養一般需要多長時間
微生物培養一般需要多長時間
微生物有多種培養方法,但具體使用應根據廢水水質、氣候、實際許可的條件等具體工況來確定。傳統的活性污泥培養和馴化過程可以總結為非同步馴化法、同步馴化法和接種馴化法。接種馴化法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適用於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污泥的馴化不是依據微生物處於哪個生長周期,而是在於馴化過程中微生物是否適應水質變化。馴化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為出水水質是否達到要求。我之前在SBR中培養的活性污泥,從接種到馴化成功花了10天的時間(比較順利的情況下)。如果在馴化時間一般保持在10~20天左右。易凈水網為你解答,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④ 用倒平板法和塗布計數法,其平板上長出的菌落有何不同為什麼要培養較長時間(48h)後觀察結果
塗布法:(培養基時固態的)適用於好氧微生物的菌落觀察。塗布法使用較多,但有時不均勻,菌落一般在表面。
倒平板法:(培養基一般溫度較高,是液態的)適用於厭氧,兼性厭氧的微生物,稀釋倒平板法操作相對麻煩,不適合好氧和對熱敏感的細菌培養。
培養較長時間(48h)後,菌落特徵才明顯。
⑤ GB4789.2-2010中的培養時間
如果檢測依據為GB4789—2010,那麼只培養24小時是不合理的,必須培養48小時。
菌落總數差不多是因為計數的是生長較快的細菌,而多數細菌在24小時可以生長出肉眼可見的菌落,但一些生長較慢的細菌在24小時肉眼還難以辨別。另外,菌落太小也會對計數造成一定困難,尤其是在菌落數比較多的時候。
⑥ 培養箱培養 48小時與24小時的區別
1、試驗環境和要求對菌落生長與否和生長情況的區別,這個一般情況都是觀察菌落的成長情況和密集度,看是否能夠達到相應的實驗室要求。
2、48小時和24小時內對培養的菌落大小,成長,和繁殖量的區別,實驗要求的菌落培養是否達標。
3、有需要48小時和24小時同種菌或異種菌的區別( 具體的可根據試驗要求來進行培養)。
⑦ 細菌培養的適宜時間是多少
不同細菌不同的時間。如果你實在不知道種類,不知道你是否能知道細菌的大種。
普通細菌是24小時即可。
真菌要48小時。
黴菌要72小時以上
⑧ 普通細菌培養48hr後無生長什麼意思
意思是這次檢查,沒有發現細菌。
有些細菌長的就是很慢,有些在人工培養條件下甚至長不出來。如果你知道你接種的細菌常規生長速度應該在2天內長出可見的菌落或導致培養基渾濁等現象。
而你培養的卻沒有生長,那可能是你接種的細菌的問題,例如接種量、細菌的活性、營養依賴性、抗生素抗性等;
也可能是你的培養條件,例如培養基種類、培養基配方、培養溫度、培養基pH、培養基中的抗生素濃度、培養基中特殊需求的營養物的補充情況等等。
培養條件:
培養時應根據細菌種類和目的等選擇培養方法、培養基,制定培養條件(溫度、pH值、時間,對氧的需求與否等)。一般操作步驟為先將標本接種於固體培養基上,做分離培養。再進一步對所得單個菌落進行形態、生化及血清學反應鑒定。
(8)為什麼培養時間要48小時擴展閱讀:
細菌的生長繁殖的4個時期: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衰亡期。
1、遲緩期(lag phase):又叫調整期。細菌接種至培養基後,對新環境有一個短暫適應過程(不適應者可因轉種而死亡)。此期曲線平坦穩定,因為細菌繁殖極少。
遲緩期長短因素種、接種菌量、菌齡以及營養物質等不同而異,一般為1~4小時。此期中細菌體積增大,代謝活躍,為細菌的分裂增殖合成、儲備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間代謝產物。
2、對數期(logarithmic phase):又稱指數期。此期生長曲線上活菌數直線上升。細菌以穩定的幾何級數極快增長,可持續幾小時至幾天不等(視培養條件及細菌代時而異)。
此期細菌形態、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對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細菌性狀以此期細菌最好。抗生素作用,對該時期的細菌效果最佳。
3、穩定期(stationary phase):該期的生長菌群總數處於平坦階段,但細菌群體活力變化較大。由於培養基中營養物質消耗、毒性產物(有機酸、H2O2等)積累pH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細菌繁殖速度漸趨下降,相對細菌死亡數開始逐漸增加,此期細菌增殖數與死亡數漸趨平衡。
細菌形態、染色、生物活性可出現改變,並產生相應的代謝產物如外毒素、內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4、衰亡期(decline phase):隨著穩定期發展,細菌繁殖越來越慢,死亡菌數明顯增多。活菌數與培養時間呈反比關系,此期細菌變長腫脹或畸形衰變,甚至菌體自溶,難以辯認其形。生理代謝活動趨於停滯。故陳舊培養物上難以鑒別細菌。
參考資料:網路-細菌生長
⑨ 為什麼微生物培養最好是18到24個小時
應該會有代謝廢物產生,而且會有病毒之類的影響一般細菌培養都是要16-24小時,尤其是做計數,這樣細菌處於對數生長期,長時間太長,菌就老了,開始凋亡,計數結果就沒意義了。
您那個培養箱帶新風功能嗎?有或者使用前沒用紫外燈滅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