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德國企業能開那麼長時間

為什麼德國企業能開那麼長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6-17 02:45:44

Ⅰ 德國企業為什麼這樣強

首先定義德國企業。這里提到的德國企業都是私有企業。德國絕大多數都是私企,佔全部企業的95%以上,只有極少部分企業有政府股份,例如德國聯邦鐵路。為何聯邦鐵路有政府參股呢?原因很簡單:這個企業不賺錢。為什麼不賺錢呢?因為德國空運發達、公路運輸及其便捷。眾所周知,德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而且不限速、不收費,以至於人們出行大都選擇開車。但是,在此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堅持鐵路運營呢?這就是社會公平。在一個社會里,一定有不能開車、不會開車或沒有車開的人,他們遠行大多依靠鐵路。因此,政府必須讓火車跑起來,即使賠錢,這就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我經常講,天下國企一家親:只要沒有壟斷資源,包括資金、人才、技術和市場,就一定會虧損。在德國法蘭克福不遠處有一家葡萄酒庄,老闆去世後沒有繼承人,於是就由市政府接管。可惜,無論政府派去的人如何經營均無法實現盈利。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市政府扛不住了,只好尋找新東家。最後,這家酒庄被一個浙江老闆購得,並在當年實現盈利。所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只要公平競爭,私有企業就一定比國企強。德國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私有企業,它們的確很強。何以見得?首先,我們來看德國的經濟。自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歐洲經濟就沒有很好地恢復過。特別是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歐洲經濟更為艱難。盡管如此,德國經濟一直表現亮麗:2010年經濟增長3.6%, 2011年3%, 即使在今年最困難的情況下,德國經濟也有0.8%的增長,而明年經濟預計將會回升到1.8%。別小看德國經濟的增長率,表面看來數字不高,但質量不可小視。德國3%的增長率起碼相當於中國經濟增長的10%。 因此,如果沒有德國的中流砥柱作用,歐債危機將會進一步蔓延。德國經濟之所以這么好,當然是因為德國企業很強。其次,德國是全世界企業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之一。什麼是隱形冠軍?有三條標准:第一、產品市場佔有率是全世界第一第二,或歐洲第一;第二、年營業額在5000萬至10億美元之間;第三、名不見經傳。像這樣的企業,僅2006年德國就有1130家。我們說德國企業強大,還有另外一個標准:企業壽命。在中國大陸,中小企業壽命大致在2.5-3年之間,而德國企業至少達到12年以上,因此,德國到處是百年老店。這就是差距。還有一個更為可怕的是德國企業的定價權。何謂定價權?就是我確定的價格,買家不能討價還價。據統計,在全世界,三千多種德國產品具有說一不二的定價權,可以賺取高額利潤,而且不買也得買,因為德國產品具有這樣的特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德國企業如此強大,那麼內在的動因是什麼呢?根據我在德國的長期觀察,現總結為以下幾點:一、堅持高質量和高價格戰略不動搖。德國產品高質量、同時也高價格,這是人人皆知的。要做到這點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即使產品質量很好,但很多買家往往對高價格望而卻步,但德國企業在產品高質量和高價格的態度上從來堅定不移。僅以德國博世公司為例,這家企業生產汽車零配件和汽車維修工具。如電鑽等。大家知道,如果汽車配件和維修工具質量太高,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汽車的零配件和維修工具不容易更換。例如,博世公司生產的電鑽頭,可能一根鑽頭能用很長時間,而其他公司生產的很快就壞掉。產品太經久耐用,對博世公司來說反而不是什麼好事,這家公司因而在一段時期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出路要麼是降低質量,讓汽車購買者經常換零件;要麼是降低價格,讓人更願意更換產品。這時候,董事會對公司戰略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所有的董事都反對降低產品質量,而多數董事則反對降低價格。怎麼辦?公司決定,既不降低質量,也不降低價格,而是尋找新的市場。這個市場就是美國。為何?因為美國車又粗又笨,也很容易壞。博世公司把重心放到美國,很快就起死回生,重新煥發生機。之後,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起來,博世公司就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了。二、德國企業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在企業中,最重要的人是領導者。德國領導者的優秀素質很多,其中憂患意識是不被人注意到的。例如,德國有一個全球五百強企業,名叫辛克全球貨運。該公司董事長Portatius先生在美國次貸危機剛爆發的時候就把自己的股份都賣掉,專做風險投資。目前已購買了德國最大的教育集團,該集團擁有66家職業學院、三所國家承認的大學和3所進修學院。從現在的結果來看,Portatius先生所做的事情似乎也沒有什麼,但仔細分析,他的決定很了不起。為何?你現在知道,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美國金融危機,隨即發展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是,當時誰能預料得到並通過邏輯推斷出來呢?這種憂患意識其實也就是一種前瞻性的眼光。德國領導者的憂患意識還表現在其他方面。例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就有人擔憂魯爾區的未來,有人甚至喊:魯爾區快死了。為什麼呢?因為魯爾區賴以生存的是煤炭和鋼鐵產業,而煤礦和鐵礦快要被挖光了。怎麼辦?於是企業領導者開始思考企業轉型升級。大企業如克虜伯公司就決定拋棄鋼鐵粗加工,轉而生產鋼鐵高附加值產品。比如,克虜伯的無縫鋼管全世界最牛,即使善於模仿的小日本也做不出這樣質量的產品。大企業如此,小企業呢?同樣。很多做配套的中小企業也在轉型升級,它們紛紛在產品和技術上下工夫,打造全世界要麼獨一無二的產品,要麼是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這就是德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今天,魯爾區不僅沒有死,相反還活得很好,大量的中小企業正煥發著蓬勃生機。德國重視教育,這是德國企業保持長盛不衰的核心動因。德國高等教育免費,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管理和市場人才,而德國獨特的職業教育模式為德國的技術人才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因此,學習德國,就是要學習德國在人才培養上打提前量。在企業還沒有入住的時候,政府就要下大力氣開始培養人才,讓企業隨時有人才可用,這才是解決企業問題的根本所在。同時,還要在環境問題上打提前量,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先保護好環境,讓企業在優美的環境中運營。祝遵義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越辦越好,發展勢頭蒸蒸日上。 #鳳凰名博遵義行# 註:這是我在遵義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慶典暨發展論壇即興演講的回憶。由於時間關系,只講到魯爾區的發展。

Ⅱ 德國企業成功的因素是哪些

一、德國企業在海外成功的關鍵因素
調查顯示,產品質量、正確的業務夥伴、良好的關系網路、服務、市場認識度、合格員工、合理的戰略計劃等是德國企業在海外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被各個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普遍認為是海外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以82%的得分比率遙居各因素之首,其中在電子數據處理、電工、精密機械及光學企業中的得分比率高達92%,在研發企業中達86%。因為企業研發能力直接決定了產品質量和對當地市場的適應性。為此,還必須以另一個重要因素-「合格員工」為保障。因為只有擁有合格的員工,才有可能貫徹質量目標,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

(二)在新的目標市場上選擇正確的業務夥伴
「選擇正確的業務夥伴」以64%的平均得分比率列第二。其中,在電子數據處理、電工、精密機械及光學企業中的得分比率為71%,外貿批發商和服務類企業61%。業務夥伴選擇對大企業的影響相對少些,比率為51%。而在歐洲以外市場謀求發展的企業,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業務夥伴的選擇。特別是在創業階段,選擇合適的業務夥伴是企業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之一。

(三)良好的關系網路
「良好的關系網路」被企業認為是僅次於產品質量和業務夥伴選擇的第三大成功關鍵因素(59%),其中對於機械製造(63%)、電子電工(66%)、建築(71%)、貿易和服務(均為64%)等行業的大企業尤為重要,在遠離本土的海外市場(東歐、亞洲、拉美及非洲)業務開拓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數企業認為,私人關系和關系網路對於選擇正確的業務夥伴至關重要。而這種關系主要是通過親臨目標市場考察和參加交易會等活動建立的。此外,來自德國工商會和海外商會等機構的信息、經驗交流和咨詢建議對企業建立良好關系也很關鍵。

(四)服務
「服務」超過「價格」因素列第四(56%)。而機械製造(69%)和外貿批發行業(59%)對其重視程度更高。從目標市場看,在巴西(64%)和南非(67%)地區開展業務的企業更加重視「服務」的作用。在很多情況下,質量和技術優勢是產品決定性的成功特徵,而與之配套的服務則是其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而要貫徹必要的服務,同樣需要合格的員工。

(五)市場認識度
「市場認識度」被認為是企業海外成功的保障性因素(53%)。其中大企業(70%),特別是從事大規模投資和在當地設有采購部門的大集團(74%)都對「市場認識度」給予了相當的關注。由於金屬工業主要涉及供應過程,受市場認識度的關聯影響較少(41%)。從目標市場看,「市場認識度」對於在歐盟和俄羅斯等國發展業務的企業作用相對更大(62-64%)。

(六)合格員工
「合格員工」也是企業在海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52%)。大企業更是將人事工作視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對於服務業企業(62%)、大企業子公司、合資企業及研發中心(均為68%)來說,由於其「產品質量」與員工密切相關,因而「合格員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七)產品價格
48%的企業將「產品價格」列為企業海外成功的因素之一。而其對於化工行業的小企業和外貿批發商具有決定性意義(均為55%),他們對此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市場認識度」。但價格因素對大企業(40%)和服務業(36%)的影響相對較小。

(八)技術優勢
雖然只有39%的企業視 「技術優勢」為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相當一部分大企業(47%),特別是機械製造和電子數據處理、精密機械和光學(超過60%)以及研發(63%)企業非常重視通過技術革新來擴大和保證其競爭優勢。由於「技術優勢」與產品特性密切相關,因而「高端產品策略」對企業海外業務具有戰略意義。「德國製造」至今在海外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九)針對目標市場的特別方案
36%的企業認為,「針對目標市場的特別方案」是企業在海外成功的重要基礎,其中服務業佔45%。「業務計劃」在企業的每一項海外業務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除業務設想、業務目標、市場分析和戰略、市場營銷、銷售計劃、采購計劃外,「業務計劃」還應包含財務計劃並考慮當地的法律環境因素,確定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隨時掌握各個階段業務發展的情況,從而在國際化進程中獲得成功。

(十)接近客戶
「接近客戶」也是企業海外成功的戰略因素之一(27%)。許多大企業認為,通過在目標市場設立代表處接近客戶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50%)。此外,在海外大范圍投資企業(46%)以及采購部門(40%)也視「接近客戶」為成功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因為與當地客戶群體建立直接的聯系能夠使企業獲得有關市場機遇和挑戰的可靠信息。但該因素對小企業的影響不大。

(十一)及早進入市場
23%的企業,其中主要是大企業(36%)特別是大型商貿企業(30%)認為,及早進入目標市場有助於企業在海外成功。

(十二)有利的政策環境
出人意料的是,多數被調查企業認為海外市場「政策環境」對企業成功的影響不大。只有16%的企業,其中主要是從事海外投資的大企業(23%)認為「政策環境」很關鍵。從行業上看,化工和塑料工業(23%)受「政策環境」影響相對較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要在海外獲得成功,除過硬的產品質量,還主要取決於業務基礎准備工作、尋找合適的業務夥伴、對市場的認識度、在當地認真細致的員工招募工作以及可靠的業務計劃。而這些因素,都離不開工商會和海外商會等機構的幫助與支持。
上述因素對於我企業「走出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應為我企業借鑒。同時,我駐外經商機構及商會也應加強相關的信息咨詢和指導,支持企業在海外業務的開展。

二、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評價
總的來說,歐洲國家仍是德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最主要目標市場,但同時,德國企業在亞洲的經營形式日趨多樣,特別是在對外投資中,已超過其對東歐國家的投資。而中國是德國企業在亞洲最重要的目標市場之一。

(一)中國榮登「海外業務現狀」榜首
在對「海外業務現狀」一項的調查中,53%的企業對中國市場評價積極,得分比率列各國榜首,俄羅斯和美國(47%)並列第二。在亞洲,印度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超過日韓等國列第二。

(二)未來2-5年在中國的業務前景最為看好
68%的企業預計,未來2-5年在中國的業務將有所擴大,中國一越成為德國企業海外業務最為看好的市場。俄羅斯(63%)、印度(59%)、美國(58%)和英國(53%)分列二至五位。此外,德國企業對法國、日本及澳大利亞等市場也較為看好。

(三)中國市場活力仍顯不足
雖然中國在前兩項調查中均排名第一,但在主要目標市場「市場活力」一項中卻明顯落後,僅列第八。第一至第七位分別是俄羅斯、印度、土耳其、巴西、南非、近中東和東歐國家。

(四)中國成為主要目標市場之一
對比目前在特定國家開展業務的企業數量與計劃開拓新的目標市場的企業數量可以看出,波蘭/捷克/匈牙利、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將是德國企業中期內的主要目標市場。

Ⅲ 一年休息150天,每周只工作26小時,德國經濟為何還那麼強

德國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於人自身發展的重視。德國人從小就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漸漸養成了嚴謹的做事風格,而國家也在教育上投出了大量的資金,為的就是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德國人的休息時間那麼長,雖然有國家法律的保護,但企業老闆本身也並不願壓榨員工,因為只有給員工足夠的充電時間,他們才能在工作上保持活力,從而不斷取得突破和進步。

Ⅳ 德國在19-20世紀期間為什麼發展神速

德國於1871年統一,

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德國的工業化大躍進是隨著1840-50年代鐵路網的修建和魯爾地區發現巨大礦藏而開始的。鐵路的修建帶動了鋼鐵工業、煤礦工業與機械工業。德國的煤礦從1820年的1.3百萬噸增至1850年的5.1百萬噸,到1913年的190百萬噸,加上87萬噸的褐煤,幾乎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煤產量的三分之二,生鐵在1826年超過了10萬噸,1867年超過一百萬噸,而到1913年超過了13百萬噸。鋼產量從1870年的126000萬噸增為1913年的17.6百萬噸。生產組織的規模很大,很現代並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時至少有24個魯爾的煤礦的年產量超過了500000噸,1902年,德國平均每個鋼鐵工廠的產量為75000噸

鐵路是德國比法國發展得更快的一個部門,而且這種發展是在全德統一之前就開始的。所以德國鐵路的特點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國那樣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規劃和基礎。

德國的這種特點反倒成為它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因為它的鐵路完全是以經濟為目標而發展起來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政府規劃建設,私人也進行投資,兩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國的鐵路建設的速度。德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前後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發展,這種鐵路發展對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德國的工業革命……看來是隨著鐵路作為主導部門的不平衡發展。」 鐵路投資作為國民凈投資的比例在1851-4年為11.9%,1855-9年為19.7%,而在1875-9年達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對鋼鐵和機械的巨大需要超過了德國的生產能力,不得不從英國和比利時進口,但隨著德國鐵路交通網的形成,德國的鋼鐵和機械生產能力也隨之發展,這種發展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860年起,德國作為鋼軌進口國的局面開始改變,從1860-5年,德國每年有23000噸鋼可用於出口,1866-71年,更增為150000噸。

通過銀行的貸款,德國的鐵路建設從未遇到過資金短缺的問題,德國政府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擔保銀行的投資收益不致受到侵犯,並使得那些獲利較低的鐵路得以修建。由於政府的參與,至1914年時,德國政府已控制了整個鐵路網。

德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將重工業的發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重工業以采礦業為龍頭,而采礦業的起步則是以洛林地區豐富的礦藏開始的。雖然在采礦業德國並未趕上它的老對手英國,但卻與以美國相等的速度發展著,所以在歐洲來說仍然是很快的。德國的煤產量從1871-1875年間的年平均3450萬噸上升為1913年的19150萬噸。在同一時期,褐煤的產量從970萬噸上升為8750萬噸,鐵礦石的產量上升為2870萬噸。 采礦業的發展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生鐵的產量在1871年估計為160萬噸,在1910年已達到1480萬噸。1900年,當英國的生鐵產量達到910萬噸後,超過了德國的850萬噸時,德國在鋼鐵產量方面則以740萬噸超過了英國的600萬噸的產量,1910年,德國的生鐵產量為1310萬噸,而鋼產量則為1300萬噸,與歐洲的其他國家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德國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在其他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其具體的一些指標為:1,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鐵路系統,其鐵路長度從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其蒸汽動力的船隻從1871年的81994萬噸增至1913年的4380348萬噸,3,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機械製造工業,使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所佔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魯伯公司在埃森就僱傭了68300工人。在同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僱傭的人口看,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並不是很多,但由於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佔的比例。

事實上,早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一些重要企業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了。1816年,德國最早的鑄鋼廠之一的克魯伯工廠因為負債而停產,1818年其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魯伯使它恢復生產後,在1826年被迫將工廠轉交給他的兒子,但情況仍然沒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德意志的經濟開始起步,1834年,由於鐵路的修建,克魯伯接受第一批鑄鋼車輪的訂貨,於是,工廠的轉機出現並開始了真正的發展。1831年,其工廠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經增加到683人,至19世紀中葉已經超過了1700人。而這時克魯伯已經不但供應車輪,而且還生產火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供應外國的。

電氣工業的發展是與威納爾·馮·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西門子是一個靈巧的發明家,他在1867年設計並製造了發電機並將其用於電氣化鐵路上。在與西門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國愛迪生電氣公司,後來逐漸脫離了西門子而成為獨立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公司推動了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化學工業的起步不同於電氣工業,這是因為德國早已形成了化學實驗的傳統。不過,化學工業的決定性發展是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內完成的,很多化學工業後來合並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染料公司在德國的化學工業中一直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德國的染料、化學制葯以及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上德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使德國的化工產品享有了國際性的聲譽。

正是由於這些大公司的規模性發展,使德國的工業能夠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國。

如果不充分考慮到銀行的作用,那麼任何對德國工業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這樣認為,德國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德國的銀行業形成的獨特系統有很大的關系。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相比,德國的銀行系統為德國的工業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銀行的含義與英國是不同的,在這里,銀行是一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投資信託的聯合體,而這個聯合體只有在中央銀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戰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銀行,只將其較少部分的資金投入政府的債券,另一部分則投資於商業票據,這些票據得到了德意志銀行的承認,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流動儲蓄。不過,德國銀行的資金大多是直接投資於工商企業和用於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或資金的籌集都要通過某一銀行來進行,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國際性的財團。銀行或財團控制股票或債券以固定的價格發行,並將其盡量出售給公眾。其結果是銀行通過自己的職權保留了對工業化商業公司股票和債券的潛在所有權,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預工商業運行和管理的能力。

為處理商務或為商人提供短期貸款和交易上的服務,德國從1835年開始逐漸出現了比較集中的銀行與金融系統,但其在19世紀中期以前還是比較原始的,私人銀行為數不多,且缺乏規模較大的銀行。改變這種局面的決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魯士政府將柏林的皇家銀行轉變為普魯士銀行,並賦予它發行紙幣的權力,這成為德國銀行朝著現代方向發展的標志。當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它便轉變為中央銀行,其任務是維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與英格蘭銀行不同的是,它擁有很多分行,並隨時准備在遇到麻煩時支援其他銀行,作為回報,其他銀行也必須接收更加先進的管理系統。

不過德國銀行的最大特點是其資金的來源,由於官方的刻意關照,德國銀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資金而不是儲戶的存款,所以他們願意進行較為中長期的工業投資,並自己承擔風險。這樣,他們也就比英法的銀行家更有興趣直接參與工業公司的管理工作。

這樣的金融服務對整個迅速擴張中的工業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鋼鐵、煤礦、電氣、機械和重化學工業等需要大量資金的行業更是如此。正是由於德國銀行的這個特點,保證了德國工業化較高的增長率,而銀行業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擴張,並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結果銀行業忽視的那些行業如紡織等,其發展的速度則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銀行本身的發展也出現了集中的趨勢,1913年 德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被4家大銀行所控制。但大銀行投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設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種歷史文獻證明德國銀行對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這種貢獻不僅在於它為重工業提供了大量的風險資金,而且在於銀行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提高了企業的效率。

為了確保在市場的風險中渡過難關,各家銀行都必須擁有一大筆資金。但德國銀行的資金大部分都用於了投資,所以它們的存款大部分也來源於它們投資的企業。由於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了工業,在185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一大批私人銀行,而這些銀行也由於德國工業的發展而迅速地發展起來。由於這一特點,德國銀行一開始就與英美銀行不同,它不是作為商業信貸的借貸機構而建立,而是作為對工業提供資金的投資機構而發展起來的。按德國學者的看法,德國銀行在1848年以後對工業的投資顯示了一種革命的精神,這些私人銀行家 在當時是資本市場萬能的主人。德國第一家現代銀行集團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這種革命性的工業投資思想十分明顯地受到了普魯東思想的影響,他提出為了工人的利益組織工業銀行,而其特點在法國的信貸銀行中還可以發現。

由於這種特點,德國在1849年就出現第一家礦業股份公司,由銀行與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工業。在這種活動中,銀行並不總是提供一切貸款,很多資金也是由一些個人提供的,但銀行把所有這些關系聯結到一起,使其在工業的發展中發揮了持久的影響力。隨著德國工業的全面發展,銀行幾乎在每一個新的領域都參與了開發與發展的活動,並在每一項工業的發展前景中成為一個主要的因素。銀行的這種權力不僅來自它所持有的這些企業的股票,而且來自於自己顧客的支持。銀行憑著其公認的權力和作為保險人的影響力,積極地參與了工業的決策,並委派自己的職員加入公司的董事會。而大量的工業業務由銀行職員承擔,工業企業也通過銀行董事擁有了自己的商業顧客。

像克魯伯公司和斯森公司這樣的大型重工業企業,最初原本是完全獨立的,但逐漸地也與銀行的關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銀行也相互競爭著與這一類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聯系。這種趨勢發展到後來,每一家大銀行都至少與一個以上的大型重工業集團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而銀行與企業的這種聯合的趨勢加快了銀行和企業在各自的領域的集中的趨勢,使得德國的壟斷財團的規模迅速地超過了老牌的英法等國。銀行的合並加速了工業的集中,由於銀行的逐步集中,越來越多的銀行集中投資於幾個有限的產業,或是幾個行業,但它們在生產技術上是相互聯系的,而這種趨勢很自然地有助於壟斷集團的形成,其結果是,銀行運用其影響力加速了德國的工業組織的規模化和卡特爾的形成。

德國同時迅速成為了一個企業和商業機構聯合與合並的中心國家。盡管許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並積極地發展著自己的業務,但由於德國強調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加上政府的支持,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爾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1870年時,超大型公司如克魯伯等已經控制著德國金屬、礦產、以及軍火和造船等行業。這些行業巨大的資本需求鼓勵了德國的投資銀行與這些大公司結合以保證自己的利潤。一些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如化工與電氣行業,很快就被兩到三家企業所控制,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得到了投資銀行的支持。這些大公司如西門子等,不僅在國內發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國外也發展起若干分支,成為國際性的壟斷公司,由於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飛速發展的前景,使得這些壟斷集團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市場的需求,甚至能夠不顧市場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設定某類產品的價格。 實際上,鋼鐵、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業資源和產品,在德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被一些著名的卡特爾所控制,其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壟斷公司所決定的。這是在工業化發展的第二梯隊中生產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使得英國古典式的純粹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戰略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卡特爾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種壟斷組織,與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國的這些壟斷性組織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支持。在某些行業,卡特爾甚至成為生存的必須方式。1905年,大約有385家卡特爾,而到1907年,它們已經控制著全國50%的鋼,74%的煤和70%的紙張市場。 到20世紀以後的時間里,德國內部的卡特爾的趨勢在進一步加強。卡特爾的數目從1923-24年間的1500個增加到1930年的2100個;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後控制了化學工業;到1926-27年時聯合鋼鐵廠已經重新集合了四家最大的鋼鐵生產商;並且在1929年德意志銀行和貼現會社合並以後,德國的三家銀行控制了幾乎全部銀行系統。1933年德國政府更通過一項法律,要求各公司參加各自所屬部門的卡特爾,使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組織徹底系統化了。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或許認為競爭對於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國的卡特爾式的工業化證明,這種民族國家式的集約化競爭手段是其在國際競爭和經濟增長方面最成功的組織方式,因為它能夠同時考慮到橫向和縱向的合理化措施。

學術界傳統的觀點一般認為,德國有一個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很多文獻都強調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普魯士政府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所起的積極作用

Ⅳ 為什麼在德國,一個工人可以在一個企業干一輩子

對很多HR來說,員工的流動性一直是最為頭疼的問題,每年拿完年終獎後的離職高峰,更是讓她們應接不暇。然而在德國,往往一個工人可以是企業幹上幾十年,直到退休,其主要原因是,德國的政策,薪資以及企業的內部的發展。

所以,員工的留存還是會取決於薪資待遇,和政策輔助。要說出來工作,不在乎錢是扯淡的,理想抱負都沒有溫飽來得更為重要。如果作為一個企業如果能給員工足額工資和一定的晉升空間,想必離職這件事情就大大避免。

Ⅵ 世界上乾的時間最長的企業它們為什麼能生存這么久

百年老店:
世界第一大集團公司德國戴姆勒-賓士。國家控股。國家在,公司在。主控全德工業製造業和在全球運營。
世界第一大上市公司美國通用電器。軍工生產部份,掌控全美幾乎所有的軍事工業主幹。就連從來沒墜機過的美國總統專機,全部是由通用監造。保證了美軍佔領全球。
世界第一大消費品公司美國可口可樂。擁有世界唯一的商業專有知識:可樂配方的超級競爭力秘方。股東涵蓋了全美國各界的重量級人物。公司建立百多年來,股票升值超過數百倍不止。
。。。。。。

Ⅶ 德國人每天只工作六小時一年休息150天,為什麼經濟還能全球領先呢

他們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一個國家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反映出他們國家的經濟情況。很顯然工作效率高的經濟情況就會較好。雖然他們每天僅僅工作六個小時,但是在他們每天工作的六個小時內,他們的時間利用的是非常緊湊的。我們都知道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在這種高強度下,德國卻仍然能保持每天六個小時的工作量,這是讓全球的工作者都比較羨慕的。

而德國的企業認為,長時間的工作也並不會使公司有更好的狀態,他們需要顧及員工的身心健康。坦白來說,如果你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熬夜加班,早起擠地鐵,就連吃飯的時間都是在路上,那麼你會與一個病怏怏的狀態出現的公司,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狀態,那這個公司就會是被這個狀態籠罩著,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是相比之下你健康開心的工作,和你帶著情緒工作的效率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適當地吸取德國的經驗,這樣我覺得我們的經濟會提高一部分。

Ⅷ 德國企業為什麼這樣強

德國特有民族文化決定了德國企業的優秀特性。

  1. 德國文化:相互尊重但不親密。企業文化:公司內部人們見面可以禮貌的說「你好」但並沒有更加親密的交往,難得親近。這點與美國、義大利等國完全不同。

    2. 德國文化:私人空間很重要。企業文化:工作和私人生活完全分開。對於德國人來說工作就是工作,私人生活就是私人生活。在企業當中,人們互相之間只談工作,私生活很少涉及。

    3. 德國文化:嚴謹。企業文化:嚴謹並且有條不紊。他們真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綱目,他們一定會按照條條框框去進行應有的程序。

    4. 德國文化:創新。企業文化:啟發人們革新。德國自稱創意之國。所以公司里到處都有鼓勵人們創新,為企業做出貢獻的標語。



(一)德國企業文化與德國社會文化的一致性。

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一個國家的企業文化必然與該國的傳統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在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德國的企業文化受歐洲文化價值觀影響很深。首先,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帶來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對德國企業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次,德國強調依法治國、注重法制教育、強調法制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長期形成的完備的法律體系,為建立注重誠信、遵守法律的企業文化奠定了基礎。再次,宗教主張的博愛、平等、勤儉、節制等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德國企業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還有,德國人長期形成的講究信用、嚴謹、追求完美的行為習慣,使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無不滲透著一種嚴謹細致的作風,體現著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去處理問題,對企業形成獨特的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幾方面的結合,形成了德國企業冷靜、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認真、刻板、規則的文化傳統。德國企業文化明顯區別於美國的以自由、個性、追求多樣性、勇於冒險為特徵的企業文化,也區別於日本企業強調團隊精神在市場中取勝的企業文化。

(二)德國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提高員工素質,開發人力資源。

德國企業文化十分強調以人為本,提高員工素質,這主要體現在注重員工教育,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上。

德國企業普遍十分重視員工的培訓。大眾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許多培訓點,他們主要進行兩方面的培訓:一是使新進公司的人員成為熟練技工;二是使在崗熟練技工緊跟世界先進技術,不斷提高知識技能。西門子公司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更為細致,他們一貫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和不斷培訓而提高的」,因此他們堅持「自己培養和造就人才」。

德國企業在管理人才選拔與培養方面也頗具特色。大眾汽車公司除了最高決策層之外,擁有各方面的優異的管理人才。他們以高薪吸納了大批優秀管理人才和科研專家,並為其發揮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使他們產生一種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西門子公司也特別重視對管理人才的選拔和錄用。他們聘用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是具有較強工作能力,特別是沖破障礙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練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賴,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與他人協作的能力。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認為「財富=人才+知識」,「人才就是資本,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是人才的內涵,是企業的無形財富;人才則是知識的載體,是企業無法估量的資本」。所以,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有一種好的傳統,即選拔人才並不注重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實際能力。

在尊重人格、強調民主的價值觀指導下,德國企業普遍重視職工參與企業決策。在培訓、考察中我們所到的企業,不論是大眾、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還是高依託夫、路特等中小企業,職工參與企業決策是一種普遍現象。

(三)德國企業文化強調加強員工的責任感,注重創造和諧、合作的文化氛圍。

德國企業文化體現出企業員工具有很強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包括家庭責任、工作責任和社會責任,他們就是帶著這樣責任感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事物。企業對員工強調的主要是工作責任,尤其是每一個人對所處的工作崗位或生產環節的責任。

德國企業十分注重人際關系,努力創造和諧、合作的文化氛圍。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機影響,大眾公司在德國本土的公司經濟面臨困難,需要解僱2萬多名員工。然而,公司的員工在參與企業決策時卻表示:寧願減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為 4天,也不要讓那些人失業。同類的事情,當大眾公司在巴西的分公司也試圖這樣做時,卻被巴西員工拒絕了。

德國企業十分重視企業兼並重組過程中的文化整合。為解決企業兼並重組中的文化沖突,保持和諧的文化氛圍,保證企業兼並重組目標的實現,他們在公司並購、重組時,十分注重企業文化的融合。如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並後,為解決兩國企業在文化上的差異和沖突,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制定了3年的工作計劃,通過加強員工之間的聯系與溝通,進行文化整合。

(四)德國企業普遍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識和注重誠信為本,追求產品質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務已成為企業員工的自覺行動。

德國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強烈的質量意識已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深深植根於廣大員工心目之中。大眾公司在職工中樹立了嚴格的質量意識,強調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熏陶,在企業中樹立精益求精的質量理念。西門子公司以「以新取勝,以質取勝」為理念,使西門子立於不敗之地。就注重產品質量而言,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們認為高質量意識與員工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十分注意培養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職工隊伍,千方百計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第二,具有精工細作、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這種態度幾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第三,是把好質量關,嚴格檢查制度,做到層層把關,嚴格檢查。

通過培訓、考察發現,重視產品質量,追求技術上的完美是德國企業一種普遍的自覺意識。德國人愛好技術、鑽研技術、崇尚技術的價值觀已深入人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德國企業重視客戶,注重誠信合作,樹立創一流服務的企業精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如高依託夫公司提出,「對於客戶提出的要求,我們沒有『不行』兩個字」。

(五)德國企業文化注重實效,融入管理,樹立良好企業形象。

德國企業文化建設特別注重圍繞企業的具體實際進行。德國企業非常注重實際,他們以精湛的技術、務實的態度和忠誠的敬業精神進行經營。他們將企業文化建設融入企業管理,注重實際內容,不拘泥於具體形式,說的少而做得多。除此之外,德國企業還特別重視有效的形象宣傳,那些在德國乃至世界各地樹起的「賓士」、「大眾」、「西門子」等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時代氣息的德國跨國集團的品牌標識,已經成為企業實力的象徵。

總之,德國企業文化是規范、和諧、負責的文化。所說規范就是依法治理,從培訓中樹立遵紀守法意識和對法律條文的掌握,從一點一滴做起,杜絕隨意性和靈活性。和諧,就是管理體制的順暢,人際關系的和諧。負責,就是一種企業與職工雙方互有的責任心,即職工對企業負責任,企業對職工也要負責任,企業與員工共同對社會負責。

Ⅸ 德國小企業為何能稱霸全球,別的國家的小企業卻為生存發愁

因為人家德國的製造業特別的發達,並且質量也是做得非常不錯的

熱點內容
為什麼有些男生就喜歡懟一個女生 發布:2025-05-22 10:07:26 瀏覽:374
熒光筆為什麼沒顏色 發布:2025-05-22 09:47:04 瀏覽:74
微信申訴密碼為什麼是申訴進行中 發布:2025-05-22 09:46:20 瀏覽:759
為什麼化妝了沒人要微信 發布:2025-05-22 09:37:40 瀏覽:627
東莞證券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掛單 發布:2025-05-22 09:32:18 瀏覽:82
微信注冊探探為什麼不活 發布:2025-05-22 09:24:44 瀏覽:197
為什麼血顏色過一會就變黑了 發布:2025-05-22 09:24:44 瀏覽:158
為什麼有的軟體沒有ios系統的 發布:2025-05-22 09:21:03 瀏覽:281
我的淘寶賬號為什麼沒有首單紅包 發布:2025-05-22 09:01:10 瀏覽:451
手機記錄刪了為什麼電腦上還保留 發布:2025-05-22 08:45:48 瀏覽: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