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小米為什麼投資多看公司

小米為什麼投資多看公司

發布時間: 2022-11-05 01:08:36

1. 小米投資了哪些公司

一、小米對於生態鏈為主的戰略投資
小米對於生態鏈的投資發展是其在蘋果、三星、華為等手機品牌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小米如今已經通過投資形成一條完善的生態鏈:對華米科技的投資,形成了小米手環業務;對米田科技的投資,形成了小米筆記本業務;對純米電子的投資,形成了電飯煲業務;對曾米科技投資小米有了空氣凈化器;對飛米電子投資小米商場中有了無人機;對雲米科技投資,小米有了凈水器;碩米科技投資製造除了手機套;睿米科技投資形成了小米智能車載業務;對小米科技的投資,插線板這類傳統電器也有了小米的足跡。這些產品與其自由的手機、電視業務相輔相成,形成了小米強大的生態體系。
二、小米對於供應鏈為主的產業投資
產業投資上,2017年,小米旗下的小米產投與長江基金、武漢光谷基金共同發起募集總規模為120億元的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小米持股80%,主要投資小米相關的製造業上游技術和核心元器件。
2020年末,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小米在產業投資方面已投了近80家企業。今年以來,小米的產業投資版圖持續擴張,接連投了睿翔訊通、科韻激光、微容電子等企業。
除了小米旗下各大企業的投資,雷軍在2011年成立的順為資本也是小米構建生態鏈和產業鏈的重要力量。
小米對於半導體的投資佔到供應鏈投資的相當份額,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之後,中興、華為被陸續卡脖子,小米開始涉足晶元等上游產業。在小米參投的100多家企業中,有50多家是半導體企業,比肩華為的哈勃科技在晶元領域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有崑山睿翔訊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廣東微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長晶科技有限公司、中航鋰電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泰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晶元主要包括設計、製造和封裝三大環節,小米在晶元領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設計環節。
三、小米投資的特點
小米Q1財報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小米共投資超過320家公司。如果加上小米旗下各個產業基金的投資,粗略估計,其實小米已經投資了400多家企業。這400多家企業涉及各個領域,但主要圍繞兩條主軸——小米的生態鏈與供應鏈。兩條鏈像兩個不斷咬合的齒輪,推動小米發展至今,也不斷鏈上了一家家企業。小米投資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無論是對生態鏈的投資,還是對產業鏈的投資,目的都是為了完善自己的業務,布局未來物聯網與智能生活,小米通過將眾多中小企業與其進行聚集,聚沙成塔,形成一個強大的小米帝國。

2. 我在智聯上看到的北京小米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為什麼聯系地址是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這兩個是一個嗎

是的,小米已全資收購多看,主做機頂盒(小米盒子)

3. 小米投資人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小米投資人投資的目的是增強業務。
一、小米投資主要是為了提升業務
5月20日,在小米集團第一季度財務報告溝通會上,小米, 周受資, CFO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小米的所有投資都是用小米賬戶里的錢以小米,的名義進行的。但是,小米不是投資公司,投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業務,而重點是能夠帶動小米業務的投資。根據小米集團第一季度財務報告,截至2019年3月31日,其已投資超過27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為人民幣290億元,同比增長28.6%。據周受資,介紹,華米科技不僅幫助小米製作了小米手環,而且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投資案例。具體來說,小米戰略投資部和小米產業投資部是主要負責的,但其他者的主要投資目標還是不一樣的。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家公司收到科創板的IPO申請。其中,小米投資的企業包括金山辦公室、九號機器人、羅博克、創鑫激光、方邦電子、陳菊半導體,其中有以雷軍為控制器的企業和以小米生態鏈為控制器的企業。
二、小米入股TCL背後的戰略目的是什麼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TCL主業專注於面板業務,旗下華星光電子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面板廠商之一,這正是小米目前家電布局所需要的,TCL也一直有深度融入互聯網發展的戰略意圖。雙方的這種合作不謀而合。就小米而言,雖然手機業務是公眾最了解的地方,但根據之前在小米上市的招股書,我們可以看到,小米互聯網服務和新零售服務也佔了其營收的很大一部分。對於逐漸爆發的智能家居市場,雷軍顯然不想輕易錯過。
除了與TCL,達成戰略合作之外,小米之前還拉攏過瑞典傢具巨頭宜家。除了宜家智能照明產品,他們還將落戶小米物聯網平台,未來兩家公司還將開展進一步的戰略合作。最近,小米甚至開始投放空調、冰箱等傳統家電,似乎傳統家居產品將全面進入互聯網。

4. 小米收購多看閱讀後,集結了大量出版物,版權費是如何算的

小米收購多看,那就是小米旗下的公司。版權費不管是誰出都一樣,只不過應該只多看給作者

5. 雷軍為了造車,投資了哪些公司

雷軍一共投資了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是市場上規模比較大的兩家公司,分別蔚來來汽車和小鵬汽車。

自從小米宣布進入智能汽車領域之後,社會上對於小米公司的支持度一直在不斷的上升,因為小米公司最大的一個優勢就在於能夠製造出非常具有優勢的產品。剛進入這家行業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太多的資源的,通過投資的方式是能夠很好的切入到這個領域的。

小米公司擁有著大量的資金。

小米公司在當時之所以會選擇進入這個領域,主要是因為小米公司擁有著大量的資金可以利用,目前這個社會當中能夠選擇投資的領域是比較少的。綜合對比下來,雷軍發現只有這個領域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且這個領域是未來的基礎。

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為小米公司造車的優勢,對於這家公司來說,在和其他的公司合作的過程當中,能夠發揮出共同的優勢。小米公司在社會當中擁有著比較高的地位,小米公司在智能汽車領域也擁有著比較大的發展潛力。

6. 雷軍的貪婪時刻:兩個月密集投8家晶元公司,小米極速「補」芯!


智東西(公眾號:dxcom)文 | 韋世瑋

2020年開篇不久,「投資公司」小米又開始有所行動了。

巴菲特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全球經濟陷入危機邊緣的時刻,雷軍的小米產業基金已經開啟貪婪模式。

從1月16日起,小米集團通過旗下的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在短短兩個多月內,先後投資了帝奧微電子、靈動微電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導體公司。

這一波操作,距離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資速通半導體才過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應鏈投資版圖一隅,半導體布局已擴展至19家,覆蓋Wi-Fi晶元、射頻(RF)晶元、MCU感測器和FPGA等多個領域。

小米的造芯夢並未停止。

去年10月,智東西曾針對小米的供應鏈投資情況進行了調查報道,圍繞小米的生態鏈和供應鏈投資戰略,尤其是半導體領域進行了梳理。(《小米突圍戰:兩年投資12家供應鏈企業的布局與廝殺,雷軍還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資公司超過270家,總賬面價值28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0.8%。與此同時,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資12家供應鏈公司,覆蓋半導體到智能製造領域。

其中,它所投資的8家半導體公司,不僅在短期內為自身的「AI+AIoT」雙引擎戰略提供了續航動力,同時也為它長期沖擊晶元研發市場,打通產業鏈「經脈」埋下了技術伏筆。

而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晶元流產後,針對半導體領域所進行的產業鏈「自救」與新打法。

隨著小米在2020年以來的一系列投資動作,智東西決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導體投資規劃,在探究小米在半導體領域的布局與進展的同時,也從中摸清它隱藏在背後的戰略思路和變化。

與此同時,小米的產業鏈投資戰術是否真能開創出新的技術布局玩法?長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體現了雷軍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開年首個產品發布會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艦機小米10再次引起行業熱度,其中撐起產品性能的主角,也從高通驍龍855升級到了驍龍865。

驍龍865「光環」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晶元」一詞,從2017年小米5C手機及其搭載的澎湃S1面世後,逐漸成為小米的又一軟肋,而這也是一個早已被行業講「爛」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導體公司松果電子重組,成立南京大魚半導體後,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來似乎已經停止了步伐。

雖然在一年後,大魚半導體聯合平頭哥共同發布了名為U1的NB-IoT SoC晶元,面向物聯網領域,內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晶元),支持北斗NB-IoT R13,卻未在市場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頭看,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松果電子的官網也早已落滿了灰,顯示無法訪問。

但與小米自研晶元進程緩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導體投資動作正逐漸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軍合夥創建的順為資本,對從事集成電路(IC)研究和設計的半導體公司——南芯半導體進行了A輪投資,交易金額數千萬人民幣,打響小米踏足半導體投資戰場的第一槍。

隨後兩年裡,小米投資「引擎」不斷加速,相繼入股了雲英谷 科技 、樂鑫 科技 、芯原微電子等19家半導體公司,覆蓋顯示驅動晶元、MCU感測器、Wi-Fi晶元和射頻晶元等多個領域。其中,聚辰半導體、樂鑫 科技 和晶晨半導體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創板上市。

而小米的這股沖勁兒也延續到了2020年,並在市場展現出更猛的勢頭。

自1月16日以來,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在兩個月內共投資了8家半導體公司,新增投資7家,遠遠超過以往頻率。

據公開信息統計, 這8家半導體公司分別為帝奧微電子、速通半導體、芯百特微電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電子、翱捷 科技 、靈動微電子和瀚昕微電子。

1、帝奧微電子

成立於2010年2月的帝奧微,是一家混合模擬半導體IC設計及製造公司,其創始人兼董事長鞠建宏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在正式創立帝奧微前,他曾在美國仙童半導體有著近十年的工作經驗,負責晶元的設計、技術、應用和市場等工作。

目前,帝奧微面向消費類電子、智能家居、LED照明、醫療電子及工業電子等領域,提供相應的晶元解決方案,主要產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電源管理電子元件,以及應用於各種模擬音頻/視頻的電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奧微已申請65項各類專利。其中,已授權發明專利15項、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7項。

據江蘇南通蘇通 科技 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公開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奧微已獲得科創板上市入軌。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奧微也迎來了小米的一筆戰略融資,其股東新增長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關於交易金額尚未披露。

2、靈動微電子

靈動微電子是一家MCU晶元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成立於2011年3月,其董事長兼CEO吳忠潔博士畢業於東南大學,有著多家大型晶元設計公司工作經驗。

在產品方面,靈動微電子基於Arm Cortex-M0及Cortex-M3內核,研發了MM32系列MCU產品,主要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別針對通用高性能市場、超低功耗及安全應用、無線連接、電機及電源專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據了解,MM32系列MCU產品已廣泛應用於 汽車 電子、工業及電機控制、智慧家電及醫療、消費電子等市場。

實際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靈動微電子就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但該公司在2019年發布公告稱,其將於3月14日起終止股票掛牌,宣布退市。

緊隨著小米半導體產業鏈投資的擴大,小米也將投資的目光聚焦在靈動微電子的MCU技術優勢上。今年1月19日,靈動微電子獲得長江小米產業基金投資的戰略融資資金,注冊資本增至5668萬元,增幅19.88%。

與此同時,小米產業基金管理合夥人王曉波成為靈動微電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電子

相比於小米投資的其他半導體公司,成立於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則顯得尤為年輕。

據了解,該公司創始人兼CEO張海濤從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碩士畢業後,赴美求學獲得了加州大學微電子系博士學位,並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著十餘年工作經驗。同時,他也曾帶領研發團隊負責蘋果iPhone5/6和德州儀器WiFi射頻終端項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頻晶元技術,進行無線通訊射頻器件的設計和研發,產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領域,面向通訊設備、消費電子、 汽車 電子、醫療電子和智能設備等多個市場。

目前,該公司已研發出Wi-Fi 5前端模塊(FEM)、5G通訊功率放大器和射頻開關等產品,與小米、聯想、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等公司達成合作夥伴關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筆股權融資情況,長江小米產業基金投資56.03萬人民幣,持股佔比4.33%,成為該公司第七大股東。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於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較為低調的IC設計公司,主要研發電機驅動控制專用晶元。

據調查,創始人兼CEO畢磊在2012年曾入選國家中組部的第八批「千人計劃」,而CTO畢超在2015年同樣也入選了第十一批「千人計劃」,這是我國針對引進歸國人才方面,所實行的一項重要人才政策。

與此同時,畢超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導師、IEEE高級會員,並曾擔任新加坡 科技 局資深科學家,在電機技術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發經驗。

▲峰岹 科技 CTO畢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國和新加坡分別設立了兩大研發中心。

它通過多項三相、單相無霍爾直流無刷驅動等核心技術,研發了直流無刷電機驅動全系列產品,包括三相BLDC專用控制晶元、單相BLDC專用控制晶元、電機專用MCU系列等,廣泛應用於終端設備、無人機、消費電子、家電電和醫療設備等領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獲得了交易金額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而今年1月21日公開的戰略融資,則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興創投等機構投資,其中小米投資129.72萬人民幣,股權佔比1.87%。

5、昂瑞微電子

對剛剛搬了新家的昂瑞微來說,小米在2月20日投資的310.71萬人民幣,無疑是個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經七年未曾進行增資。據了解,這筆投資後小米股權佔比為6.98%,成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東。

與此同時,這筆投資昂瑞微也將用於5G手機終端的射頻前端晶元,以及新一代物聯網SoC晶元的研發中。

昂瑞微成立於2012年7月,是我國重要的射頻/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研發廠商之一。

它通過長期積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頻工藝,面向手機終端和物聯網領域,研發了2G/3G/4G/5G射頻前端晶元、藍牙低功耗(BLE)晶元、雙模藍牙晶元、低雜訊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頻前端和無線連接晶元,量產晶元已超過200款。

據了解,昂瑞微研發的晶元已覆蓋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無人機和智能家居等消費領域,客戶包括三星電子、富士康、中興、TCL和聯想等在內的廠商。

6、速通半導體

與其他傳統晶元廠商相比,成立於2018年7月的速通半導體也較為年輕,是一家Wi-Fi 6晶元設計公司,但它卻是小米2020年半導體投資中唯一非新增投資的企業。

實際上,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導體,成為該公司第六大股東,而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導體領域的最後一筆投資。

基於速通半導體在Wi-Fi 6領域的晶元研發技術,小米決定加大砝碼,並於今年2月20日領投該公司的A輪融資,耀途資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導體的注冊資本從最初的1040萬人民幣增長至1300萬人民幣,增幅25%。

除了進一步擴大工程研發團隊外,速通半導體還計劃將這筆投資用於Wi-Fi 6 SoC產品的研發和量產中。

據悉,該公司的核心研發團隊有著較為豐富的Wi-Fi 6標准化經驗,此前已在全球范圍內研發了超20款Wi-Fi、藍牙和蜂窩4G的無限SoC晶元組。

現階段,該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晶元組的研發和量產工作,以進一步滿足市場對Wi-Fi 6晶元的強勁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發移動終端設備、物聯網、導航以及其他消費類電子晶元的基帶晶元設計公司,成立於2015年,並在2017年8月獲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創投投資的A輪融資,阿里巴巴為第一大股東,持股21.75%。

有著豐富的融資歷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獲得了由長江小米產業基金、興證投資等機構的戰略投資入股,注冊資本亦從3.63億美元增長至3.75億美元。其中,小米的認繳出資額為519.17萬美元,佔比1.38%。

據了解,翱捷 科技 創始人兼董事長戴保家碩士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學,還擁有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創立翱捷 科技 前,他還曾擔任射頻晶元公司銳迪科的董事長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在2017年收購了Marvell公司的移動通信部門(MBU),成為我國為數不多擁有全網通技術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產品線已覆蓋2G/3G/4G/5G和IoT在內的多制式通訊標准,並成功研發了移動通信基帶晶元、Wi-Fi晶元、LoRa晶元和多模物聯網可穿戴晶元等多款通信晶元。

8、瀚昕微電子

成立於2017年3月的瀚昕微電子,是一家快充協議晶元公司,包括數模混合晶元、電源晶元等。目前,該公司已擁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電壓檢測、鋰電池充電、快充介面識別和USB充電協議埠等多條業務產品線,廣泛覆蓋玩具、智能電表及快速充電等領域。

據了解,瀚昕微電子不僅與TCL、SK海力士在2017年達成了數千萬戰略投資合作,同時還是高通、華為和展訊等公司的快充協議供應商,快充協議晶元的累計出貨量已將近1億顆。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宣布新增對外投資,正式入股瀚昕微電子,認繳出資30.86萬人民幣,持股佔比9.92%,成為該公司的第四大股東。

與此同時,瀚昕微電子的注冊資本也從原來的277.78萬人民幣,增長至311.21萬人民幣,增幅12.04%。

不難看出,小米的半導體產業布局和雷軍慣用的「一手生態鏈,一手產業鏈」投資路徑相同,也將「雞蛋」放在了兩個籃子里,一個是自研晶元,一個是產業鏈投資。

但從實際情況看來,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並不順暢。

據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顆64位處理器,採用28nm製程工藝和八核心設計,並包含了4顆2.2GHz主頻A53內核、4顆1.4GHz主頻A53內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對於互聯網起家的小米來說,澎湃S1的誕生雖然已很不容易,但雷軍將小米半導體研發的第一槍打在了移動智能終端市場,那麼這顆晶元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在性能、工藝和功耗等方面卻仍顯疲軟。

隨著坊間傳言澎湃2晶元因無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頸,以及高管團隊無力承擔晶元研發和流片等環節巨額開銷,小米原本聲勢浩大的自研造芯計劃漸漸悄無聲息。

雖然隨著松果電子公司的重組,大魚半導體在2019年與平頭哥聯合推出了NB-IoT SoC晶元,但卻表現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業和市場對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標簽。

那麼,雷軍磕磕絆絆的自研造芯夢該醒了嗎?目前看來,這個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產業鏈投資領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漸漸開辟出了一條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導體供應鏈投資路,從側面彌補了自身半導體研發實力不足的短板。

據智東西梳理發現,在過去兩年小米投資的19家半導體公司中,其通過的投資主體除了雷軍合夥創建的順為資本外,還包括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簡稱長江小米產業基金)、江蘇紫米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武漢珞珈梧桐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鋪開的半導體投資版圖背後,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則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該基金成立於2017年,基金目標規模120億人民幣,主要用於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業務擴展。但與其他重點投資物聯網企業的基金不同,這一基金的對外投資則主要聚焦在半導體領域。

智東西發現,目前長江小米基金在企業工商信息查詢平台上公開的對外投資共24筆,覆蓋手機及智能硬體、電子產品核心器件、智能製造、工業自動化、新材料及新工藝等領域。

其中,該基金半數以上的投資落在了半導體領域,共計13家,已然成為小米投資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來,「天使投資人」雷軍的半導體投資夢,正蓄足了力向前沖。

2020年,不僅是雷軍宣布啟動小米的「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後的第二年,同時也是小米造芯夢的第三年。

現階段,小米的半導體投資版圖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個領域,逐漸實現了從半導體材料、電子元器件到IC設計等全產業鏈覆蓋。

但不難發現,小米的造芯夢正在轉舵,從最初雷軍瞄準的移動終端晶元市場,慢慢朝著物聯網市場發展。

最直接的體現在於,小米的智能手機產品硬體依然採用高通晶元為主,而自己的半導體投資重點則布局在應用范圍更廣泛的AIoT領域。

例如,小米投資涉及智能家居領域的半導體公司超過8家,包括無錫好達、晶晨半導體、芯原微電子、安凱微電子和昂瑞微電子等。

這無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場掀起的AIoT發展風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據市場研究機構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報告數據,2018年我國的AIoT硬體市場規模已達到5000億元,而這一數據到2020年預計將突破萬億。

隨著2019年年初,雷軍宣布要在未來5年內投入100億人民幣在AIoT領域,小米的研發投入費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發布自願性公告公開了最新收入及研發費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發費用預期約為70億人民幣,並計劃加大在5G+AIoT領域的重點投入,進一步擴大公司在IoT方面的優勢。

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發費用預計將超過100億人民幣,比雷軍在2019年承諾的5年內達到100億研發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發費用僅為31.51億,占總營收2.75%。

從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傾向於走「投資雙贏」的造芯路。簡單地說,小米即是那些半導體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時也是它們的重要客戶。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資的晶晨半導體為例,該公司以研發多媒體智能終端應用處理器晶元為主,包括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網路和小米在內的公司均為其客戶。其中,2018年晶晨半導體對小米的銷售金額約2.62億人民幣,占同期營收11.06%。

正是基於這一戰略關系,小米的AIoT業務在2019財年中亦拿下了不錯的成績。

據小米2019年Q3財報數據,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連接的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數達到213.2百萬台,同比增長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部分營收156億元,同比增長44.4%。其中,據奧維雲網統計數據,小米電視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場佔有率穩居國內出貨量第一。

由此看來,小米正以不斷加速的半導體投資布局,彰顯它在AIoT與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僅僅不夠的。在半導體投資版圖的背後,小米仍在忍受著「缺芯」和「缺技術」軟肋的刺痛。就目前看來,小米要真正站上行業制高點,成為如雷軍所說的一家「偉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顆「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輿論場,一面是行業對小米自研晶元的調侃和質疑,一面又是資本市場對小米戰略投資的好奇與期待。

現階段,就小米在半導體產業鏈的投資和具體發展情況而言,其造芯突圍仍是一場漫長持久戰。一方面,小米仍在等著松果電子的「東山再起」,並希望「新秀」大魚半導體能後來居上;另一面,雖然小米正不斷擴大半導體投資版圖,卻尚未真正撼動國內頭部玩家的市場地位。

不可否認,小米投資半導體公司雖有助於自身AIoT業務的豐富與擴展,但歸根結底,這些投資對小米自身晶元研發技術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給小米帶來技術創新?我們還不得而知。

小米逐漸加速的半導體投資布局,在短期內能為自身的「AI+AIoT」雙引擎戰略提供發展動力,豐富和壯大自身的AIoT業務。但從長期來看,小米雷軍的造芯夢仍道阻且長。

7. 「多看閱讀」為何被並入「小米閱讀」

首先,從來沒有「小米閱讀」這個東西,小米的閱讀業務一直都由多看閱讀團隊負責(包括多看閱讀和小米小說兩大方向)。
其實題目這么問更合適:為什麼多看團隊需要整合進入MIUI?
答:純屬正常業務調整,為的是大家做事更方便。

背景1:小米為什麼收購多看
原因很簡單:打造生態鏈。無論手機還是Pad,閱讀都是硬需求,而多看是一個合適的對象。閱讀、電視本就是公司兩大方向,這也是多看品牌的含義。此外我的看法是,多看本身就是雷老闆的戰略布局之一,不收購簡直沒天理。

背景2:多看閱讀走到「十字路口」
作為多看閱讀的老猿工,看到這篇破綻百出的文章實在忍無可忍,連code都碼不下去了,必須要逐個吐槽來平復心情:

(引用原文+事實吐槽)
辦公地點從位於北京北五環外的媒體村搬到了上地萬科五彩城
不是上地萬科五彩城,是華潤五彩城。華潤置地淚流滿面。

據透露,小米的工作節奏一直「早十晚十」,為的是「讓大家時刻保持創業的心態」。在並入小米 MIUI 之後,多看閱讀原本「早九晚六」的作息,也可能會被延長。
原本也沒有早九晚六好嗎,不要把過去三年夜色中辦公室里辛苦工作的研發、編輯、內容團隊身影當成鬼影。

多看閱讀的 App 應用一度在很多應用商店被下架或不允許推廣。這些應用商店給的理由很簡單 :「多看是小米的公司,跟我們是競爭關系」。
連小米系統都上其他商店了,多看閱讀為什麼會被「其他商店」下架?

另一個風險就是多看閱讀這個好不容易做起來的品牌將會被削弱,被出版人所推崇的精緻的排版和極致的體驗,會不會一去不回?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據了解,新的業務團隊已經決定放棄原來的高要求,要在內容數量上有大的拓展。
1. 去你的,精緻排版和極致體驗我們會做得更加極致。
2. 對於閱讀業務來說,內容就是命門。我們對排版品質的要求絕不會降低,內容數量也要火箭般提升。後面我們會陸續開放一些工具和系統,幫助整個數字閱讀的內容商們更多、更快、更好地製作內容。

無奈之下,多看閱讀從去年開始接入原創內容,並為此成立了原創的商務團隊。
但很遺憾,多看閱讀沒有等到收獲的那一天。小米小說的 App,正是由MIUI團隊在實際運營,這次的整合也基本上是由小米小說團隊主導完成。
什麼叫做無奈之下?我們其實是歡天喜地開創原創品類好不好!原創用戶需求擺在那裡,我們實在「不好意思」不做。
再次強調,沒有所謂的「小米小說團隊」,多看閱讀和小米小說的過去、現在、將來都由多看團隊負責。
再吐槽下「無奈之下」這種煽動情感的詞彙,特么業務方向的抉擇又不是一夜情後女方帶著化驗單來逼婚。

關於整合
或許連多看科技原副總裁胡曉東自己也沒有想到,在他離開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里,多看內部就迎來一次大的格局調整……
副總裁胡曉東離職投奔阿里,似乎是導致小米加速整合多看的導火索。
整合取決於老闆們的規劃。單個員工離個職就引發整合,你特么逗我呢?胡總之前負責商務關系,當時他離職的原因是創業(去了阿里),在離職之前整合就已經確定了。

裁員、分流,核心員工被整合進小米閱讀,多看正遭受創立三年來最大的一次震盪。
就算小米要通過整合來打造一個真正的小米閱讀,也並不妨礙多看閱讀作為一個品牌的存在。
從短期來看,多看閱讀還會堅持一段時間,畢竟這是一個較為成熟的品牌。但從長期來看,多看閱讀被小米閱讀取代,似乎已是必然。
Again,從來沒有一個叫小米閱讀的東西或者團隊,閱讀業務一直由我們多看閱讀團隊負責,且我們會長期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更加努力。剛發布的小米平板鄭重其事地推介閱讀,書城兩周年活動紅紅火火,後續將會爽翻你的超大型活動(請大家拭目以待),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一部分多看閱讀的人員進入了 MIUI 團隊,而剩下的一部分人,公司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
據消息人士透露,小米總部收購多看後,對多看的業務發展並不滿意。此舉既是內部業務的調整,也意在加強對多看閱讀團隊的控制。
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投資關系,多看科技可以在其中選擇性博弈,把握自己的發展方向……雷軍收購多看科技的計劃里,最吸引雷軍的或許並不是閱讀,而是多看科技在過去兩年中在硬體尤其是互聯網電視方面的探索。
盡管從人員規模上看,多看閱讀選擇進入MIUI 的人佔了多數,但從 MIUI 的部門架構和人員設置上看,多看閱讀有淪為「二等公民」的跡象。
一並澄清:如前所述,這次就是正常的業務調整。與MIUI大團隊整合這個事情,川爺也和團隊骨幹有過溝通,充分尊重員工意願。最後,絕大部分員工選擇繼續做閱讀,也有人選擇視頻或去MIUI其他團隊,也有人選擇離開。
合並到MIUI後,多看閱讀依然是一個獨立的業務,團隊也保持與之前一樣的架構。這里簡單說下MIUI的架構,洪峰-->業務團隊-->個人,非常扁平。我們神經強健,沒有什麼「二等公民」的感受。也許作者的「二等公民」指的是我們的工作樓層(我們在B1,路由器團隊在我們隔壁)?

在多看閱讀與小米的融合過程中,原來的計劃至少還需要維持現狀一到兩年
我也算多看資深消息靈通人士了,竟然不知道「原來的計劃」是啥。真不知道啊,求明燈啊!

其他槽點
據消息人士透露,MIUI負責與多看閱讀團隊溝通的代表曾表示 :「多看閱讀從根本上是一個失敗的產品,追求極致的體驗卻沒有獲得極致的收益,圖書品種少得可憐,上線進度慢得要命……」
在我旁邊MIUI負責溝通的代表同學從上午開始情緒就十分不穩定,表示非常十分希望會會這個「消息人士」or「內部人士」。另外如果真的是作者說的這樣,不知道MIUI為啥會接收這個業務,洪幫主瘋了?

站在小米的角度,多看閱讀三年級還沒達到及格線。三年多時間才積攢了900多萬用戶。
當同為業內翹楚的掌閱(iReader)裝機量過億時,多看閱讀的用戶數只有區區幾百萬。
具體數據問題我就不說了,其他同學已經吐槽很多了,但是拿裝機量和用戶數做對比,這也太扯了。

總結
上面也吐了這么多槽,這篇不靠譜「文章」裡面其他的部分也不多說了,其他答案裡面的用戶、同事和路人也說的夠多的了,公道自在人心。但是最後我還是想再吐個槽!作者作為一個只在多看工作一個月、沒有在MIUI工作過、寫文章不署真名的人,不知道從哪兒整來這么多勁爆的「內幕消息」?我只能呵呵了,表揚下作者的想像力不錯。

8. 小米股權結構

1.小米股權結構最大股東是雷軍 小米的股份構成就需要從小米的創業歷史開始了 小米號稱八大創始人,其中的七位:雷軍、林斌(原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周光平(原摩托羅拉中心高級總監,主持設計「明」系列手機)、劉德(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黎萬強(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黃江吉(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以及洪峰(原Google中國高級產品經理)。
2.另外一個人是王川,多看創始人,也是雷軍天使的項目,專注於改良Kindle的閱讀系統,創立多看之前開發了一套被國內大部分KTV採用的點播系統,所以對於開發Linux系統以及Android很有心得,在多看的時候就著手開發電視盒子——小米盒子的雛形。
3.小米在2010年創立時,規模是含7位合夥人的14人團隊,就是「上樑山喝小米粥」的14個人。王川是後來被小米收購成為合夥人及重要一支。按照小米團隊扁平化的思路,團隊僅為三層:合夥人、核心管理層及基層員工。 因為沒有任何公開資料,只能根據坊間傳聞及行業慣例得到一些信息。最初雷軍的股份在40%左右,其餘的合夥人在5%左右,留給員工的期權池在10-20%。所以看到雷軍的股份是其餘任何一位合夥人的5-10倍之間,甚至超過其餘合夥人的總和。
4.創立小米時,雷軍的身家在幾十億人民幣左右,遠超其餘所有人的總和,是其餘任何一個合夥人的10-100倍甚至更多。 因為雷軍在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不僅是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半創業人(做過金山的CEO),還是成功的創業人(和陳年一起倒騰了卓越並成功在2004年賣給Amazon,估價為7500萬美元),還是成功的天使投資人(投資估值曾高達30億美元的凡客,後來上市的YY和獵豹等等,以及若干沒上市的明星項目)。
5.其他人真的很出色,然而只是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而已。雖說創業只是有限公司和有限兜底,不是拿自己的身家做抵押。但在投資人的眼中,間接或者直接就是和創業者的身家有關系,身家越高,投資人願意賭你。 小米作為互聯網初創企業是沒有天使投資人的,因為雷軍本人就是,他也參與了後續融資。在小米創業時,其它合夥人的資產加一起可能只有雷軍的百分之幾。雷軍既出錢又親自出任創始人CEO當然股份佔比很高。

9. 小米投資蜂巢科技,將其納入生態鏈企業,此舉有何深意

小米公司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想讓小米生態鏈的市場當中的影響力變得更大,因為這家公司在市場當中所提供的服務是比較多的,而且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好。

小米生態鏈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了200家以上,小米其他的這種發展模式對於小米集團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小米集團的這種模式可以讓更多的公司獲利,從而能夠讓小米集團獲利。

一、小米集團致力於讓更多的公司受益。

小米集團最近幾年所做的事情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就是利用高性價比的方式,為社會當中的普通老百姓服務,從而獲得了更多消費者的支持。小米生態鏈當中的企業為這個社會提供了不同的服務而解決,大部分的產品的性價比都是非常高的,小米集團也為這些公司提供了更多利益的保障。

小米公司最近幾年一直對其他的公司進行不斷的投資,因為投資能夠讓更多的公司加入到小米生態鏈當中。小米公司為老百姓所提供的產品數量是非常多的,更多公司的加入,只會讓小米生態鏈的所有企業獲得更多的收入。

熱點內容
為什麼身體很不好一補就上火 發布:2025-08-24 06:16:08 瀏覽:47
手機百度網站為什麼屏幕不顯示快捷鍵呢 發布:2025-08-24 05:31:15 瀏覽:656
為什麼我用的電信卡信號不好 發布:2025-08-24 05:31:12 瀏覽:830
為什麼左邊蘋果肌會緊綳 發布:2025-08-24 05:22:51 瀏覽:743
長時間不洗澡為什麼胯間疼 發布:2025-08-24 05:06:31 瀏覽:548
孩子高燒過後為什麼光哭 發布:2025-08-24 04:42:37 瀏覽:204
抽煙為什麼一到晚上就頭暈 發布:2025-08-24 04:42:02 瀏覽:524
喝酒喝多了為什麼吃很多東西 發布:2025-08-24 04:39:44 瀏覽:664
為什麼手機卡充值不直接扣費 發布:2025-08-24 04:15:32 瀏覽:792
蘋果雙卡開啟為什麼玩游戲卡頓 發布:2025-08-24 04:04:35 瀏覽: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