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市值為什麼被低估
Ⅰ 小米被低估了嗎
要說小米是不是被低估,我們參考一下這些公司:
小米市值3602億港幣 市盈率15.23倍
聯想集團市值1004億港幣 市盈率10.96倍
美的集團市值3923億人民幣 13.69倍
海爾智家市值2068億人民幣 16.54倍
這幾家公司都是世界500強,都是行業龍頭,小米是智能手機的老大,聯想集團是PC的老大,美的和海爾是家電的老大,小米的市盈率15倍,已經不算低了。從這個角度上講,小米並沒有被低估。
但從另一個方面講,小米的增長是最快的,小米是國內最年輕的世界500強公司,小米只用了9年時間就進入了世界500強,小米2021年的收入已經有一半是國際收入,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公司,從這個角度上講小米又被低估了!
沒有哦
我看是高估了,參數沒輸過,體驗沒贏過,想要市值過萬億就必須造車,友商PPT車市值都好幾千億了[摳鼻]
哪裡來的低估,是高估了不少
可以參照魯大師對比測試,看性能差異,性價比如何。
Ⅱ 小米新財報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隱憂
5月26日小米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發布之後小米最近幾日都是在走強的,看來市場基本還是認可小米的成績。
小米第一季度總收入769億元,同比增長54.7%,調整後凈利潤為77.9億元,市場機構預期為49.2億元,其中智能手機收入達到515億元,同比增長69.8%,手機毛利率從8.1%增至12.9%。第一季度境外收入374億元,同比增長50.6%,占集團總收入的48.7%。
這是「升的部分」,確實不錯值得表揚,但是對於專業的投資人來說,需要看的指標遠遠不止這些。
圖片來自小米第一季度財報
我們再來看「降的部分」,小米第一季度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為182億元,相比2020年第四季度210.5億元,環比減少13.4%,小米的解釋是收入減少是因為2021年第一季度促銷活動較少。小米的增值服務收入達到16億元,同比下降8.6%,小米說是金融 科技 業務影響。
因為促銷活動較少而導致的下滑。是因為小米歷年在Q4季度會在雙十一雙十二等。進行大促所以會有一定的業績波動。根據近四年財報的Q1季度去往年第四季度的增速比對,環比下滑13.4%為 歷史 第三高水平,尚在正常范圍內不算誇張。但是否只是促銷活動季節性暫時影響,還是系統性問題後續仍有待觀察。
至於金融 科技 業務的調整,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自去年螞蟻上市暫緩之後,監管發起的對金融 科技 業務和經營合規方面的指導。京東的京東數科也在調整之列,涉及小貸業務的小米金融當然也免不了整改,業務收縮在所難免。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小米金融涉及小額貸款、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保險、供應鏈金融、金融 科技 等,可謂是牌照齊全。
圖片來自小米
根據Canalys統計,按智能手機出貨量計,本季度小米在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市佔率排名前五,在全球12個國家和地區排名第一。,在歐洲地區排名首次達到第二,在拉美地區市場份額上升至第三。
市場份額看著喜人尤其是海外,但是要注意的是目前海外業務近九成都是紅米等中低端品牌,「加量不加價」還是挺讓人擔憂的。
圖片來自雷軍微博
2018年小米赴港上市的時候,雷軍說小米的估值要應該是蘋果乘與騰訊,但是機構分析師還是按照製造業企業給的估值,這讓雷軍很苦惱覺得他們看不懂小米看錯了小米。
該怎麼看市場還是有一些原則要求的,不是公司帶 科技 兩個字就能「上火星」,市場可能會暫時性判斷錯誤但長期看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雷布斯不是喬布斯」小米也不是蘋果。
從營收類型來看,第一季度小米手機業務佔比67%,IOT與生活消費品佔比約24%,兩者相加就佔到了91%,剩下的 游戲 業務和廣告收入業務等佔比只剩下9%左右。
而 游戲 和廣告收入在互聯網公司中歷來都是大頭,即便是在小米這部分毛利率也達到了60%以上。 這部分佔比份額如此之少也難怪會被分析師看低,認為不是互聯網公司。
或許有人會覺得IOT業務是有想像空間的,智能互聯的新設備不能按照舊的辦法去估值。
簡單說就是客單價還是增長不足,增速不足利潤自然也不太好。
再看跟友商比利潤,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從2018年Q1以來至2019年Q3小米手機利潤率遠在oppovivo之後排在末位,尤其是小米一直標榜手機薄利潤,在今天這個紅海競爭下顯得尤為殘忍。
圖片來自counterpoint Research
那有朋友可能會問,小米不是也能做廣告嗎?未來前景應該還是有的吧。不能完全否認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米廣告市場佔有率從2019年Q1季度至2021年Q1季度佔比始終穩定在4%左右, 不是小米不想而是巨頭發展太猛實在沒機會,小米在互聯網企業中只能排到第八。
圖片來自 科技 說
曾幾何時,小米的生態鏈旗下的紫米充電寶、華米智能手環、智米的空氣凈化器、九號機器人的平衡車,都是市場上的熱門爆款但如今鮮有新品爆款。關於這點2020年年底小米生態鏈總經理屈恆在內部會議上坦言,這兩年來小米生態鏈爆品變少了。
再來看看在小米的營收結構對比圖,小米生態鏈收入增速一直是在下滑的,到了今年一季度IOT與生活消費品總收入只有182億元,環比減少13.4%,小米生態鏈的部分包含在IOT總收入中自然也是會受影響的。小米電視筆記本等方面收入並沒有外界傳言很高,佔比始終只有20%收入穩定在50億上下。
圖片來自 界面新聞
總的來說小米生態鏈是在承壓下行的,營收和增速目前看不到拐點希望,這也是小米生態鏈爆品變少的結果。
在雷軍的眼中IOT始終是小米的大方向,2019年小米年度報告指出,明確了5G+AI+IOT下一代超級互聯網的戰略方向。但在2020年年度報告中「5G+AI」被刪除了,改成了確立了未來新十年的和新戰略 —— 手機 xAIoT。小米為什麼不做5G了,這里不做猜測但是IOT是戰略重心是毋庸置疑的。
雖是重心但是位置也會變化的。石頭 科技 CEO昌敬在去年接受采訪中指出,與小米的關系主要是看訂單能不能滿足達成共贏,潛台詞就是說單量在兩家的關系中比較重要。
圖片來自億歐網
要知道之前在蜜月期的時候,2014年至2016年小米會給與生態鏈企業兩年獨家賽道,之後才會有適度競爭。而現在的狀況是在小米有品商城,石頭 科技 掃地機器人面臨包含小米十家左右的品牌競爭。
前幾年有媒體報道傳出「逃離」小米生態鏈的聲音,雖被多家生態鏈企業辟謠。但華米 科技 、石頭 科技 、萬魔聲學等都推出了獨立自有品牌,石頭 科技 在2018年時,自有品牌收入14.8億元,米家品牌收入14.4億元,自有品牌營收超過50%。
尤其在營收增速下行和價格成本雙降的背景下,小米還是不是最好的合作夥伴可能要重新考慮,或者加一個限定詞「共贏」。
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國內市場份額從10.7%增至14.1%,但仍在處於國內第四的位置,在國際市場也排到第三。不少人因此驚呼小米站起來了屬於小米的時代來臨了。稍微關注點新聞的都應該知道,這裡面有很大原因是華為被打壓失去部分市場份額。
根據IDC的報告顯示,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下降了21.6%,由2019年的2.4億部下跌至1.88億部,canalys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第一季度市場只有16%位居國內第三名。華為中低端晶元被限購榮耀拆分,的確會造成一段時間市場真空期,但不意味著華為不會回來了。小米應該很清楚曾經榮耀是自己首當其沖的對手。
在IOT領域,華為在IOT上面制定了1+8+N戰略,並推出了自己的HiLink標准,要在三年內做到中國三分之一IOT設備支持HiLink標准,還有獨立出來的榮耀更是先行者。6月2日晚華為發布鴻蒙操作系統,國內家電巨頭美的方太九陽,都已經宣布接入華為鴻蒙系統。
圖片來自華為商城
未來估計會有更多企業接入,比起重復造輪子還是直接借用更加經濟。所以正在研發澎湃系列晶元的小米,是打算自研操作系統還是如何呢?我們拭目以待。
我看到很多媒體的文章總是喜歡神化雷軍,覺得他做的一定大有深意是對的,小米這樣接近萬億市值的企業應該很少犯錯。這樣想其實更多像是在抹黑,英雄無論你贊美與否他都是英雄。
企業經營是長期的動態的復雜博弈,真實的商業要考慮的變數比教科書上復雜的多,所以是可能存在在某些方面錯失機會實力不足,甚至戰略戰術失誤的情況。小米的戰略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但結合我上面說的現實情況分析,戰術上的問題應該被重視。
Ⅲ 小米股票下跌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資本市場對其股價並不看好;
另一方面,從小米的財報來看,其營收主要靠手機和硬體,如果按硬體公司來計算市值,小米難以支撐其2183億的市值。
1、為此,小米需要不停地拓展和互聯網相關的業務,擺脫「硬體公司」的帽子,以期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進而扭轉股票一路下滑的頹勢。 為此, 雷軍說:「過去小米的核心戰略是以手機為中心,今後是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
2、無論是從財報、從股價還是公司披露的業績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小米正處於「柳暗花未明」的關鍵時刻:手機業務需要通過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貢獻更多利潤;IoT業務需要在還未興起的智能家居市場,不斷嘗試並提供全新和具有說服力的方案;互聯網服務業務,需要找到准確的切入點和清晰的方向,靠P2P推薦絕非長久之計。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於2010年3月3日 ,是一家專注於智能硬體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同時也是一家專注於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以及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企業。 小米公司創造了用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的模式。小米還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晶元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
1、為發燒而生」是小米的產品概念。小米還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晶元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是小米公司的願景。都能享用來自中國的優質科技產品。小米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費類IoT物聯網平台,連接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MIUI月活躍戶達到1.9億。
2、小米沒有森嚴的等級,每一位員工都是平等的,每一位同事都是自己的夥伴。小米崇尚創新、快速的互聯網文化,討厭冗長的會議和流程,讓每位員工在輕松的夥伴式工作氛圍中發揮自己的創意。小米相信用戶就是驅動力,並堅持「為發燒而生 」的產品理念。
Ⅳ 小米市值為什麼那麼低
你好
小米上市前傳言會有千億美元或二千億美元的估值。
但是小米真正上市時它的估值只有540億美元。
Ⅳ 小米市值一夜蒸發4000億,有哪些原因
就在昨日,1月27日消息,小米集團港股盤大跌超5%報16.5港元/股,總市值4100港元,刷新了一年來最低紀錄,同時再次跌破發行價。
全球資本市場的」一夜驚魂「,讓很多人徹夜難眠,大多數都未能避免大反彈,多家機構認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俄羅斯、烏克蘭的局勢,俄方表示,烏克蘭軍隊在頓巴斯地區大規模集結,准備發動襲擊,受此影響,美東時間周一當天的黃金和原油價格明顯波動,A股市場中的黃金板塊成了當天少數翻紅的板塊,而在全球資本流動加快的背景下,A股和美股存在著一定的共同弱化的風險。
華夏基金認為,從全球范圍看,投資者開始遵循避險原則,地區危機正在影響農產品、工業金屬、股票等資產價格,對A股市場風險造成負面沖擊。
有專家認為,春節還有幾天要到了,情緒因素還會影響市場表現,但未來隨著各種政策、指標等穩定下來,市場也有望修復,會迎來一段時間的穩增長,各位投資者怎麼看?
Ⅵ 為什麼小米集團市值這么低
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市場對於這家公司的預期。就在2020年,小米的市值正式沖擊6000億大關,這也正值小米十周年之際,可以算的上是雙喜臨門。但是有誰還記得當初小米集團上市,甚至一度破發的景象,紛紛被他人一度看衰。
當然了,生意場上不就是這樣你死我活的。畢竟人人都相當龍頭,來制定行業規則。
Ⅶ 小米市值出現大幅縮水怎麼回事 雷軍的承諾是否能夠兌現
作為香港市場中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小米,它的上市引起了各界媒體和相關投資者的關注。2018年7月9日,小米風風光光的在香港交易所的主板上市了。但是,如今三個月過去了,小米在資本市場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一塊看一下。
自從7月份上市到如今,小米相對於最高價的市值已經出現了2000億港元的縮水。許多的投資者感嘆:真是跌慘了。在7月9日小米上市的時候,發行價為17港元,上市之後股價一度沖到了22.2港元。就在投資者對小米充滿了希望的時候,小米的股價就像一個泄了氣的氣球一樣。一路的下滑,直到昨天的收盤價為12.66港元,市值為2858億港元。
不知道看到這里,作為小米董事長的雷軍會作何感想。當初曾經誇下海口說:「上市首日買入小米的投資者能夠賺一倍。」在此時來看,雷軍又要食言了。
股票的價格是市場給出的,股價的跌跌不休。也引起了許多券商和機構的關注。最近作為美國知名投資銀行的摩根大通就下調了對小米的估值,將小米的目標價格下調至18港元,並將第三季度的盈利調低了6%。
在港股市場的表現固然不佳,但是,小米必然少不了自己的營銷。在10月9日,作為小米董事長的雷軍就在微博上炫耀稱,小米8旗艦版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600萬台。但是,針對這一消息,摩根大通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小米的出貨量並不會出現太大的提升。因為目前的中國市場正處於4G到5G過渡的階段,對手機的需求量不會出現明顯的上升。
其次,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小米為了出貨量,把自己的利潤降到了最低。因此,這樣很難幫助小米實現較高的利潤。在互聯網的服務方面,小米網路游戲的轉化能力又較差,同樣也難以幫助小米實現業績的增長。
如今,小米的產品可以說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手機、電視、無人機、平衡車、台燈、插排等,凡是與人們生活有關的,小米幾乎都會有所涉及。甚至目前的小米已經跨界到服裝貿易和食品類的領域,讓許多的人感到匪夷所思。我們到底把小米看做手機製造商呢?還是一家電商平台呢?作為外人的我們已經越來越看不懂小米了。
當然,我們不需要看懂小米。因為這都是小米每一步的戰略。我們也希望小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看清對方,看清自己。明確自己的目標,把自己的產品做好。讓自己的業績能夠得到更快的增長。到那時,小米的股價翻倍也將會成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Ⅷ 小米集團市值為什麼這么低
前言:相信很多人對小米這個牌子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大家一般都很喜歡購買小米這個牌子的手機。但是現在在市場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小米集團的市值一直都非常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從這里大家已經不難看出了小米這幾年在市場上的營銷或者是品牌樹立方向可能都發生了一些錯誤,它一直都很想在互聯網上吸引更多的用戶,但是現實情況上小米想要在互聯網行業保持這樣一個高速增長的模式是很難的。
Ⅸ 小米跌破發行價,市值蒸發4000億,小米為何會走到今天
小米再次跌破發行價,於是就有網友喊話雷總趕緊還錢,不得不說,小米現在既不像蘋果,也不像華為,而是變得越來越格力了。炒股這個事情有賠有賺,你肯定不能光靠情懷炒股,小米是個好公司,雷總也很勤奮,但是投資歸投資,一碼歸一碼,小米走到今天,我感覺離不開這3個原因:
一、產品利潤率極低,供應鏈不積極
雷總自己也說了,他的產品利潤率極低,所以供應鏈也不積極,自己不賺錢的情況下,供應鏈也跟著不賺錢,導致很多供應鏈都不願意接小米的活,更不會把好東西先給到小米。
但我個人覺得小米造車還是有點晚了,應該早點下手,股價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所以雷總是否還能繼續十年磨一劍,資本還是抱著觀望的態度,而小米造車進程也正在提速,等造車團隊搭建完畢和供應鏈准備充分後,我相信小米汽車必將步入發展快車道!
Ⅹ 小米的價值,是被低估還是被高估了
8月26日,小米集團(1810.HK)發布了2020年二季度報告。
二季度小米總營收535億元,同比增長3.1%;調整後凈利潤34億元,同比下降7.2%,環比增長46.6%。
總營收和凈利潤都超過市場預期,加上小米手機在全球手機出貨量下降時銷量相對堅挺,以及8月14日公布的小米集團將被納入恆生指數的消息,小米的股價三個交易日瘋漲24.17%,終於超過了上市之初創下的歷史最高值。
依然是硬體公司
小米創立開始就自稱「互聯網企業」,但由於手機和IoT等硬體設備對其營收的貢獻率始終在90%以上,市場對小米的定位始終是「硬體公司」。小米在二級市場的估值基本對標傳統製造業,並未像互聯網行業一樣享受高估值。
而這次財報發布後,收入和利潤結構的優化疊加股價暴漲,有人認為小米終於成為了它最初想成為的互聯網公司,估值也正在對標美團、拼多多等,迅速得到修正。
但是,僅憑一兩次財報中收入和利潤結構的變動,遠不能改變一個公司的定位。
從小米集團二季報看,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兩項硬體收入依然佔到總收入的87.6%,遠超其他兩項收入。
二季度互聯網服務對毛利的貢獻超過46%,的確是對小米毛利貢獻最大的板塊。但由於小米集團絕大多數的互聯網服務收入是建立在硬體設備銷售基礎上的,並非獨立於硬體設備提供的,因此單獨計算互聯網服務的成本或毛利並不妥當。
如果認為小米已經「轉型」互聯網企業,則硬體產品的相關成本和費用應被部分分攤至互聯網服務,那麼該板塊的毛利將大幅下降。
被定位為「硬體公司」、「製造企業」真的比「互聯網公司」差嗎?
互聯網公司通常具有高成長性,才能在初期盈利能力差甚至虧損的時候獲得高估值。小米公司成立十年,在互聯網領域已經不再是雷軍認為的「少年」,按現在的盈利能力,恐怕已經被邊緣化了。
小米要「做時間的朋友」,想要獲得長遠發展,被定位成什麼沒那麼重要。
小米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達到約120%,依靠的並不是人們對其定位的突然轉變,也不是雷軍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的瘋狂營銷,更不是十周年慶典上對曾經輝煌的回顧,而是小米今年在世界范圍內市場佔有率的相對提高、在高端手機領域的突破、技術上的突破以及組織構架調整後公司定位更加清晰、運營效率有所提高。
人們對公司發展的想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夠兌現人們的想像。
再次沖鋒
今年對於整體經濟來說是災難的一年,對小米來說卻是充滿機遇的一年。
首先,世界政治局勢導致華為在多個國家被抵制或禁用,給小米的全球化帶來新的機會。
此前,小米的全球化陣地主要在印度、拉美,而在歐美和中東這樣消費能力更強的區域滲透率並不高。發達國家原先是蘋果、三星等品牌的天下,華為近幾年的異軍突起為中國品牌撕開了發達國家的突破口,使中國品牌被更多人所認識和接受。
華為被抵制後,在歐美各國的銷量必將受到影響。小米這時推出小米10等高端機型,既符合小米提高高端手機市場佔有率、擺脫「性價比之王」標簽的目標,又彌補了華為受阻後歐美各國對高配置硬體手機的缺口。
小米10至尊紀念版的相機在DXOMARK全球專業相機測評榜沖至榜首,8月28日正式發布可量產的第三代屏下相機技術等,都給小米在歐美重復華為靠技術贏得市場的道路增加了可能。
其次,小米眾所周知的「性價比之王」名號,是其今年最好的廣告。
世界經濟整體受重創,人們收入受到極大影響,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和需求。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性價比」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這正是小米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和小米提高高端產品市場份額並不矛盾。
Redmi K30 Pro和小米10這兩款高端線上的主打產品在618期間分別位列京東5G手機排行榜前兩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價格優勢。Redmi K30 Pro在北京地區價格最低在1999元左右,堪稱是目前最便宜的高通驍龍865旗艦;小米10的配置和細節處理使其在3500元價位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當手機本身的科技含量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超過了消費者依靠品牌彰顯身份的心理,小米的「性價比」就是其最大的優勢之一,也是幫其在5G時代前期就獲得市場認可的有力武器。
得益於前述原因,小米手機二季度在西歐出貨量同比增長115.9%,佔領多個國家銷量榜首;在拉美、中東和非洲手機的出貨量分別同比大漲99.4%、66.3%和113%。二季度,境外市場收入佔小米總收入的44.9%。
今年前半年的優秀業績,無疑為小米再次沖鋒贏得了漂亮的一仗。
希望與擔憂
小米的業績讓人們看到它重回高速增長軌道的希望,市場對其估值的自發性修復有據可依。
在未來幾年的發展中,除了上一節提到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高端機型市場份額可能提高外,小米還有其他兩點核心競爭力。
第一,小米的深度定製產品、IoT產品起步早,在AIoT時代到來時具有技術和市場優勢。
互聯網時代的紅利幾乎已經見頂,大數據、AI和物聯網是公認的下一個風口。小米IoT產品覆蓋場景廣、迭代次數多,在市場認可度和技術成熟度上都有很大優勢。除了智能手機外,在智能電視和智能音響這兩個最重要的AIoT流量入口,小米也占據領先地位。小米的智能電視出貨量連續6個季度位居中國大陸首位,小愛同學在2019年全國智能音響銷量榜也排名前三。
第二,小米與消費者深度綁定,使其業績更加穩定,在特殊時期受影響可能性小。
蘋果產品對用戶的深度綁定始於操作系統,終於產品閉環。當用戶享受到同品牌產品之間互聯的便利,再更換使用品牌成本就更高了。小米生態鏈具有同樣的綁定效果,因為其產品更加豐富,綁定效果甚至更強。
同時,IoT產品可以反向促進智能手機這一最重要的終端的銷售。小米二季報中也提到,小米手機與IoT產品之間不是簡單的導流與被導流關系,而具有協同效應。5G時代的來臨將成倍放大這種效應。
但是,小米的流量轉化率、互聯網服務收入貢獻率、國內市場份額佔有率等始終偏低,給其未來能否達到投資人的預期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截止二季度末,MIUI月活躍用戶為3.435億,同比增長23.3%,而總營收同比增長僅為7.9%,毛利同比增長22.3%,均低於月活用戶增長率。小米成本管控得當,使毛利增長率大幅跑贏總營收增長率,卻沒能提高用戶轉換率。一旦成本壓縮到最低,毛利的增速可能快速下降。
小米2018年公布的董事會決議稱「小米硬體綜合凈利率永遠不超過5%,如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無疑堵上了小米從硬體銷售提高利潤率的可能性,讓其利潤率發展的想像空間基本完全落在互聯網服務上。這給小米帶來的困難,不亞於B站聲明「正片永不加廣告」給B站盈利帶來的困難。
根據二季度數據計算,目前MIUI月活用戶給小米集團帶來的人均互聯網服務收入僅為17元左右,人均帶來毛利10.36元。MIUI月活用戶同比凈增約6400萬,銷售成本同比凈增約9.28億,獲客成本約14.5元/人。互聯網服務的人均毛利依然不及獲客成本。
小米在海外發展勢頭良好,在中國大陸這個被視為「最重要市場」的地方,市場佔有率卻同比下降。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14.86億台,中金對2020年中國手機銷量的估計為3.48億部。即使不考慮今年全球手機出貨量下降的因素,中國市場的手機銷量依然佔到世界的23.4%,中國市場至關重要。
小米在中國市場的劣勢,源自其互聯網基因帶來的線下實體店缺失,尤其是在有龐大消費者群體的二三線及以下城市。而此前小米自身高端產品的乏力也使其面對華為、蘋果沒有競爭力。
小米是否有可能先建立在海外的優勢,再慢慢轉化為在國內的競爭力?
可能性是有的,但當年HTC在海外發展也不錯,依舊在國內折戟;「非洲一哥」傳音手機始終沒能打開國內市場。小米海外最重要的戰場——印度——銷量最高的也是低價低端手機,情況與傳音類似。
先例告訴我們,由於海外和國內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5G時代,中國領跑的情況下,如果重心偏向海外市場,很容易與最新的技術脫節;而技術研發對標國內,則會導致研發與生產的錯位。
當然,還有一點讓投資人擔心的,就是小米的運營架構在調整之後是否真的能注重技術,雷軍是否真的能放權。畢竟對一個公司來說,領導團隊的風格和清晰的發展目標非常重要。
2019年,小米啟動「手機+AloT」雙引擎戰略,提出5年100億元All in AloT。雷軍的目標從硬體+新零售+互聯網轉變為AI+互聯網。
前十年,小米沒能完全享受到互聯網發展的紅利。現在,AIoT的紅利即將兌現,是天時;歐洲市場的空缺,是地利;小米2019年調整完畢的組織架構,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