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以前釀酒為什麼不用小米

以前釀酒為什麼不用小米

發布時間: 2023-01-08 22:59:46

『壹』 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為什麼白酒都是用酒精勾兌,而不用糧食釀造

可能有不少人有著和他一樣的想法,或者說,大家也想知道:酒精酒不如糧食酒,究竟在哪些方面不如?

我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從原料來看酒精酒為什麼不如糧食酒。

先說糧食酒,顧名思義,用糧食釀制的酒,高粱、玉米、大米、糯米、大麥、小麥、小米、青稞,甘薯、綠豆......凡是含有澱粉或者糖類的物質都可用來釀酒。

釀酒其實就是一個澱粉糖化發酵之後變成酒精的過程,不同的釀酒原料,經過不同的發酵糖化蒸餾工序之後,變成統一的一種物質——酒精。

圖上沒有表現到的原料還有:野生植物(橡子仁、土茯苓、蕨根、石蒜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米糠餅、麩皮、高粱糠、澱粉渣等),

孰優孰劣我也就不多說了,自己從原料上看吧。

糧食酒起碼還能保證自己的原料是糧食,而酒精酒呢?薯類、谷類、甘蔗、甜菜且不說,這個廢糖蜜和各種纖維原料,看著怎麼這么令人害怕呢?

並且,食用酒精本身也因原料有品質區別。其中,玉米酒精>薯干酒精>糖蜜酒精>其他,然而玉米酒精大多是用於製作乙醇汽油,不進入酒品市場。也就是說,市面上的酒精酒普遍是用薯干酒精和糖蜜酒精兌成的,這兩種酒精市價在4000至5000元一噸,用98度的酒精勾兌50度的酒,要加一倍的水,那麼500毫升的酒成本才一塊多錢。一噸酒加入的香精成本大概在200塊錢左右,這樣算下來,大多數液態法製成的酒一斤成本還不到2塊錢。

像這樣的酒,配個華麗的包裝,拍幾個唯美的廣告,再寫幾句具有情懷的宣傳語,請個大牌代言的明星,怎麼不得賣個百八十塊錢啊?至於品質,你不喝你怎麼知道。

『貳』 陝北小米酒的歷史

下面這篇文章還是介紹了不少的

---------------------------

插隊後至今,我有四十年沒在窯洞熱炕上喝陝北米酒了。

那時,過年日子,夜黑天寒,窯里土炕燒得火熱,大鍋小鍋熱氣蒸騰,一盞老麻油燈豎在炕中,挑得明亮。燈油稠乎乎的,火苗便也粘,不跳。我和鄉親們圍坐炕上,主人的婆姨站在炕邊灶火前,一邊添柴,一邊為我們羅煮米酒。至酒滾開,她將碗盛一勺米酒,先端給她最小的娃娃,再依次給別的娃娃端上,讓他們喝。這是「平時敬老,年節敬小」。然後,我們便每人捧一大碗,圍繞炕中木盤,就著盤中小菜,邊喝邊說笑起來。幾碗酒下肚,汗濕眉眼,過去一年的辛苦煩勞便置諸腦後了。我身處千里異鄉,心念京城父母,好在佳節思親的悲愴之情被這米酒沖淡了些許。

逢此時,記起范仲淹當年在延安寫下的那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甚覺真切。

濁酒,便是米酒。古來常有文人提到。明人楊慎那「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被人用於《三國演義》卷首,成了千古絕唱。杜甫戒酒時曾有「潦倒新停濁酒杯」句。後來的陸游,上歲數後也有「青山千載老英雄,濁酒三杯失厄窮」的慨嘆。不過他們一位老居四川,一位退留浙江,喝的那酒,可能與范仲淹喝的濁酒——陝北米酒不同。

陝北米酒為黃色濁酒,呈粥糊狀,渾濁黃稠,如黃河萬里濁水。陝北也叫它「甜酒」、「稠酒」、「濁酒」、「混酒」。那時,各家各戶,一年一度,只在過年時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我插隊在余家溝,自己不會做,總是在鄉親們輪番叫我吃年飯時,將家家戶戶米酒喝遍。那東西,有的喝多了可能上頭,有的卻味薄沒勁兒,略有酒味而已。初嘗時,只覺餿敗,難以下咽;再嘗時,甜味上口,耐得品咂;及至喝得慣了,米香酒香甜香一齊撲面而來,胃間舒爽無比,竟愛不釋口。米酒酸了不好喝,太甜了又不香,恰到好處才是。我將村中幾十戶人家米酒喝過,自知當年誰家酒香,過後想了,徑直奔那窯洞而去,上炕坐定,討幾碗來喝。好在陝北有句話,叫做「好漢問酒,賴漢問狗」。

近讀元曲,竟又見這種黃色米酒。無名氏雜劇《延安府》一:「俺准備些肥草雞兒、黃米酒兒。」說的便是肥的母雞、黃的米酒——或黍做的酒。無名氏雜劇《硃砂擔》一:「昨日多吃了幾碗酒……我則是多吃了那幾碗黃湯。」所雲也是黃色米酒——濁酒。

當年只嘴饞喝得高興,今日始知那事物久遠。

濁酒古代叫過醪、醴,南方北方原料不同,釀法不一,叫法兒上似乎分不太清。《說文》:「醪,汁滓酒也。」《廣韻》:「醪,濁酒。」杜甫有詩「鍾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不過,他那時在四川喝的,怕是大米醪糟。但晉時左思在搞得洛陽紙貴的《三都賦》里,記下的醪卻不是江米酒。《魏都》:「清酤如濟,濁醪如河。」說濁酒似黃河一般渾黃,那該是和今天陝北米酒一樣的東西了。西漢鄒陽《酒賦》說:「清者為酒,濁者為醴。」《禮記正義》:「以酏為醴,釀粥為醴。」由此略知,醴之釀造,同陝北米酒,稠粥一般。

東漢的鄭玄曾稍微仔細地把醪、醴做了區別。鄭玄注《周禮·天官·酒正》:「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甜酒矣。」他說醪中有米渣滓在酒面上——這讓人想起今日醪糟,武漢叫它「浮滓酒」。而醴是米碎與酒液相融、上下一體的濁酒。這正是今日陝北米酒的形象。且,「甜酒」之稱,今陝北也用。這是「醴」的固定稱呼之一,如《玉篇》釋:「醴,甜酒也。」

《說文》說:「醴,酒一宿孰也。」《釋名》也說:「釀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我在余家溝時,那「有酒味而已」的米酒,都是在冬季釀造,發酵時間長點兒。如在夏季,擱高溫里,肯定很快。

古有稻醴、黍醴、粱醴,原料不同,製法應一致。《尚書》里記著:「若作酒醴,爾惟曲糵。」郭璞注《山海經·中山經》「糵釀」句:「以糵作醴酒也。」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的清楚:「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糵法亦亡。」他說醴因其酒味兒太淡而失傳了,使用糵造醴的方法也就隨之消亡了。

糵是什麼?是穀物長出的芽。《說文》:「糵,牙米也。」釀醴時用它糖化發酵。遠古時候,人們就已分清:穀物發霉為曲,穀物發芽為糵。《漢書·匈奴傳》里記「有漢所輸繒絮米糵」,那時這種物資很是流傳。專家說,糵最遲到南北朝就從釀造界脫離了,只殘留在制飴工藝中,像做麥芽糖什麼的。這似可證明宋應星所言不虛。

然而,陝北米酒卻是用糵釀成。

臘月中下旬,開始造酒。先制鄉里人說的「曲」。用燒得響起的熱水將麥子(或加五分之一玉米)焯浸十多分鍾,把水倒掉,裝入瓦盆,蓋上蓋兒。三四天後,它們發芽半寸,便倒出來曬干,或放鍋里烘乾。然後,在石碾子上壓碎成粉,用羅將麩皮羅出,便做成了。這不是經發酵生霉過程造出的「曲」,只是麥芽而已。陝北卻用它做米酒的酒母。其實,這就是宋應星所說早已失傳的「糵」。《釋名》:「糵,缺也。漬麥覆之,使生芽,開缺也。」便是這東西。

造酒時,把粘性的小米和黃米浸泡一夜後,也在碾子上壓成面,過羅後入蒸鍋,蒸的過程中掀蓋將面團打散。熟後,放瓦盆內拌入「糵」,十斤米放一斤「糵」,並兌冷開水。此後,在「粥狀培養基」里發酵——這種方法被認為至元代已亡。數日後酒香溢出,變稠粥狀,即成米酒原漿。將原漿舀入熱水,邊添柴加溫,邊用羅——細篩子——將團粒羅出,至煮沸,即為米酒,趁熱飲用。因米已粉碎懸浮在酒液中,故酒體渾濁。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重已》「其為飲食酏醴也」說得明確:「醴者,以糵與黍相體,不以曲也,濁而甜耳。」說的正是陝北米酒製法。

總之,陝北這種用糵作糖化劑釀出來的米酒,一是「濁醪如河」,二是「汁滓相將」,三是「濁而甜耳」,四是「糵與黍相體」。各種特點趨向一個結論:用「糵法」做的陝北米酒,就是傳說中的醴——黍醴或粱醴。這應該是最古老的釀酒方法。糵在中國,似乎只北方人用。殷墟發掘可知,三千二百多年前殷商武丁時,人們就已經能用麥芽、谷芽作糵,作為糖化發酵劑釀醴了。

插隊年代,聚散無常,因此,杜甫的詩里,我最喜歡他在陝西寫的《贈衛八處士》。那裡提到的酒,也是這酒:「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羅,便是過羅。只有這種米酒是在喝之前過這道程序的。因為原來制糵壓米,都用粗羅。《康熙字典》引《詩詁》釋「醴」,說醴是不過濾的:「酒之甘濁而不泲者。」其實,過羅為的是釃去酒體中糠麩渣滓,並非過濾,並不是像《周禮·天官·酒正》注所說「泲,謂醴之清者」那樣。過一下兒羅,它依是混濁酒體,只是不牙磣了。老有人說醴是古代的「啤酒」,其實差遠了。倒是那「泲」,聽上去有點兒那意思。

陝北米酒飲用前的過羅工序,傳承已久。除杜甫那會兒,元代也見。關漢卿雜劇《魯齋郎》楔子里有:「〔做篩酒李四連飲三杯科雲〕。」篩,元人也寫作「釃(shī,shāi,濾酒)」。武漢臣雜劇《生金閣》三:「我如今可釃滾熱的酒與他吃,我燙這弟子孩兒。」「我如今可釃些不冷不熱、兀兀禿禿的酒與他吃。」

杜詩所雲「酒漿」,即米酒原漿。《史記·魏公子列傳》記:「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集解》曰:「漿,一作醪。」《索隱》按:「別錄雲漿,或作醪字。」明顯,這里的「漿」,就是「醪」。直呼酒為漿,實在是因為,那裡出售的是濃稠的米酒原漿。所以,當時所售賣之「漿」,不是魯迅解釋「引車賣漿」所說的「豆腐漿」(「引車賣漿」之典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巿,侯生下見其客朱亥」,「薛公藏於賣漿家」。1931年3月3日魯迅給日本山上正義的《阿Q正傳》校釋中說:「『引車賣漿』,即拉車賣豆腐漿之謂。」),而是米酒原漿。因米酒是酒漿兌水喝,元代便也管米酒叫「漿水」。馬致遠雜劇《青衫淚》二:「〔正旦雲〕罷罷罷。劉員外既成親,容我與侍郎瀽(jiǎn,傾倒)一碗漿水,燒一陌紙錢咱。〔凈雲〕這也使得。〔正旦燒紙澆酒科雲〕侍郎活時為人,死後為神。」

杜甫在陝北富縣寫的《羌村》詩里,有「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說在缺吃少喝的動亂年月里,濁酒兌水多,倒出來一會兒就沉澱澄清了。其酒味太薄的原因,是沒人耕種糜谷,造酒原料少,將就著喝了。那酒,也是這渾黃米酒。濁酒沉澱,不是其好的狀態,西漢《淮南子》里就有「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飲」之說。古人平日里常備有做好的米酒,但兵荒馬亂、糧食短缺時,窮人便得節省飲用,喝那「濁復清」的了。

米酒,不像白酒越陳越好,長時間存放會繼續發酵而變酸。杜甫《客至》中的「樽酒家貧只舊醅」,寫的就是酒放多日的窮人家境。有一年年根兒,我回北京看父母,鄉親給我裝了兩瓶米酒原漿。其中一瓶在生有暖氣的房中多放了些日。開瓶蓋時,突然一聲響亮,粘稠的米酒原漿竟噴瀑而出,只剩半瓶,巨酸而甜味全無,喝不得了。古人喝濁酒也要求不酸,即「酒酸不售」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里人其故。里人雲: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賣酒的人家養惡狗,誰還敢來買?酒漿當然要放酸賣不出去了。

古代,有錢人平日可能拿醴當粥喝,但後來,蒸餾造酒取代了發酵釀酒,米酒便不成為日常用酒了。可是在陝北民間,米酒之退出日常用酒行列,不是因為白酒的沖擊——根本喝不起白酒,而是因為糧食的短缺。現在的糧食人均佔有量,已不比唐時。於是,我插隊那會兒,鄉親們只能在過年時用一點兒糧食做一回米酒。所以,僅僅是因為貧窮,古代日常喝的濁酒,竟變成了年節的民俗現象。

明代張岱曾在《夜航船》中大言:「黃帝始作醴。」不管是不是黃帝始作,糵、醴這些東西,總是十分古老的。江西人宋應星,三百七十年前雖為方萬里,但沒遇陝北米酒,便認為「糵造醴」早已失傳。他沒料到,遠方支離破碎的黃土溝岔之中,這東西一直還在。陝北那片地方,沉澱著厚厚的歷史文化,常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我離開余家溝後,多次回去,但都沒趕在過年。我下了決心:回陝北去過個年。回那山溝,回那窯洞,坐那熱炕上,再喝一杯很古老很古老的濁酒——醴。

『叄』 釀酒發酵的輔料用小米殼可以嗎用量多少

稻皮、谷殼是稻米穀粒的外殼,是釀造傳統固態酒的輔料,為一種優良添加劑,它除了具有一般輔料作用外,由於質地堅硬,在蒸酒時還可以減少原料相互粘結,塌氣,保持糧糟柔熟不膩,由於稻殼中含有多縮戊糖,果膠質和硅酸鹽等成份,在發酵過程中影響酒質,所以其用量要嚴格控制,並且使用前進行清蒸,多縮戊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糠醛。稻殼要求新鮮、乾燥、無霉爛、吳金黃色,以粗糠為好。

2、高粱殼
單寧含量較高,但對酒質無明顯影響,使用高粱殼和稻殼為輔料時,醅的入窯水份稍低於其他輔料。
3、玉米芯
粉碎度越高,吸水量越大,因含有一定量的多縮戊糖,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的糠醛,使酒稍呈焦苦味。

4、谷糠
釀制白酒所用的粗谷糠,其用量較少而使發酵界面較大,故在小米產區多以它為優質白酒的輔料,也可與稻殼混用,使用經清蒸的粗谷糖釀固態白酒,可賦予成品酒特有的醇香和糟香,若用做麩曲白酒的輔料,則也是輔料之上乘,成品酒較為純凈。細谷糠中含有小米的皮較多,脂肪成分高,不適於釀制優質白酒。

熱點內容
打噴嚏的時候為什麼必須要閉眼睛 發布:2025-07-13 09:56:19 瀏覽:422
為什麼手機總有輸入法的畫面 發布:2025-07-13 09:55:25 瀏覽:523
為什麼我吃東西老是感覺飽腹感 發布:2025-07-13 09:53:19 瀏覽:345
為什麼淘寶買家的東西貴 發布:2025-07-13 09:49:09 瀏覽:367
晚上的頭發為什麼是黑的 發布:2025-07-13 09:37:35 瀏覽:349
為什麼紫鑽7刷魅力便宜那麼多 發布:2025-07-13 09:36:14 瀏覽:486
烏龜溺水搶救中為什麼眼睛閉著 發布:2025-07-13 09:36:12 瀏覽:167
蘋果手機為什麼永不了臉書 發布:2025-07-13 09:16:36 瀏覽:88
為什麼寶寶晚上睡覺不會找媽媽 發布:2025-07-13 09:14:55 瀏覽:596
拔罐後為什麼會有黑色東西 發布:2025-07-13 09:07:50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