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為什麼有小米投票給華為

為什麼有小米投票給華為

發布時間: 2023-04-15 13:35:57

Ⅰ 小米舍棄高通投票給競爭對手華為,如何看待

都是一個國家的,當然投華為

Ⅱ 國內各個手機品牌的掌門人,你最看好哪一個

雷軍、趙明、余承東都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都是知名大學畢業的大學生,雷軍是武漢大學本科畢業,而趙明是上海交大的碩士,余承東是清華大學的碩士。而黃章高中就輟學了,由於對電子產品的愛好,所以進入到了這個行業。

趙明和余承東,基本都是一直在華為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而且更多的是面向產品,不是面向技術,因此,他們兩個的共性自然也是最大的。都是產品為主導,產品的各種定位是非常清晰的,特點非常的鮮明。

例如Mate系列就是商務系列,從定價到設計,都圍繞著這個點來做的。

而雷軍呢?

是一個技術出生,而後加入金山,慢慢成長起來的,因此,雷軍身上的技術氣息比較濃厚。這個從很多對雷軍的采訪中就能夠看出來。

因此,小米最開始的定位就是「為發燒而生」,也就是從技術角度出發的。當然,價格的因素也是小米能夠走到現在非常重要的原因。

到現在,小米開始布局物聯網生態,其中有投資者背後推動的原因,當然也有雷軍作為一個技術出生的人,對於技術的一種野望。也正因為小米布局物聯網生態,小米3發布後,由於在小米3的資金投入上不足,差點讓小米涼涼了。

黃章,魅族,其實曾幾何時,我也是比較喜歡的,不過黃章的身上,生意人的基因非常多。小米當時玩飢餓營銷,但是到最後還是會把消費者給喂飽的,飢餓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產能。對於魅族來說,產能自然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也玩飢餓營銷,可是,卻總是吃不到。消費者被晃點的次數多了,也就不去信你了。

要說看好誰,余承東和趙明都是比較看好的,因為一直在華為這樣的環境中歷練出來的人,很難不優秀。雷軍當然也是看好的,特別是小米的生態布局,未來是非常可期的。至於黃章,機會已經失去了,想要再翻身,有點難了。

說是看好手機品牌的掌門人,其實還是在看品牌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小米的雷軍、榮耀的趙明、華為的余承東、魅族的黃章四個人做一個排名的話,下面就是我的答案;

第三名:魅族的黃章

從市場份額上來看,魅族在其他三位面前連掙扎的餘地都沒,去年400萬的銷量真的就是其他品牌的零頭;我沒有用過魅族的手機,也不怎麼了解黃章,但是黃章在米9發布會後說的那句「賤慣了高不起來,賤人賤己賤行業」真的讓人感覺到了一股小家子氣和氣急敗壞;

第二名:小米的雷軍

講真對小米一直都讓人感覺都不錯,不管是小米手機的超高性價比、可愛的米兔、雷軍的風趣幽默都讓人很喜歡,雷軍那句「Are you ok」一直讓人印象深刻,當然如果小米不用一直搶購那就更好了;小米和其他兩位的差距更多的是在體量和技術上。要是讓我選最喜歡的老總,雷軍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第一名:榮耀的趙明、華為的余承東

本來我想給他倆排個名次,發現兩人相似度太高了;都是依靠華為這棵大樹生長、手機的銷量也非常相近、個人也有足夠的魅力。況且一直有傳言華為未來的接班人競爭者肯定有這兩個人,足以顯示外界對這兩人的看好;畢竟實力不過關的人,連成為華為這個超級航母備選掌舵人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非要選擇個第一名,我可能更加看好榮耀的趙明;把一個榮耀品牌從無到有的做起來,並且在銷量反而實現了對華為的反超,這個並不容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能把榮耀做出今天這樣的成績,那隻能是趙明的個人實力。

雷軍,趙明,余承東,黃章。題主給出了四個選項,我反而會更看好的是余承東。雖然,大嘴講話有時候過於誇大,不過,「余大嘴說的大話基本都實現了。」當然,看好余大嘴的原因可不是因為他敢講!而是,他的工作成績和他的靠山決定了,我的看法。

我們先說雷軍。雷軍將小米壯大至今,確實不容易。我們對於雷軍的評價從來沒有低過。但是,我並不看好雷軍。因小米發展限制還是存在的,小米首先在技術上,每一個真正的可以自主的技術,在手機的領系統和處理器。這兩項的制約,不得不依靠外國技術。

我為什麼不看好,原因不僅僅是技術,如果深究根源,應該是性價比路線。因為,性價比帶來的是利潤的下降,而利潤的下降,自然是不能對後續研發帶來絕大的幫助,這種情況下,如果雷軍不改變思路,那麼,小米發展著實受限。

趙明和與余承東都屬於華為的員工。按理講,榮耀的發展,依靠華為這個集團,有著華為的技術,不可能發展差的。但是,榮耀的問題是,因為性價比路線,所以它的品牌價值永遠比不過華為手機,這就導致了,即使它和華為是雙犄角發展,可是定位的限制,就讓榮耀難以做大。

黃章,人品真的很重要。直接怒罵雷軍的行為確實讓人有點大失所望,其實,我對於黃章是極度佩服的,用偏執和堅持,將魅族做成了。雖然,魅族的發展並不容樂觀,但是,魅族仍然是我們值得肯定的手機品牌。

它的問題是,技術,資金,渠道以及黃章的偏執,讓我們對於它的未來很擔心。

反而,余承東背靠華為,資金不缺,技術不差,渠道很廣,而且兼包並蓄,華為手機也打出了高端品牌,這就讓華為很難被淘汰,余承東,我會更看好一些!

事實上我們都忽略了趙明,趙明是這幾個人裡面最最最有潛力的,說實話榮耀總裁的他,是把一個子公司做到了讓小米瘋狂畏懼的地步,每次的與友商對比,必有榮耀,不知道的以為打廣告的呢,我來具體說說趙明的格局在哪裡:

對於余承東來說,他們兩個就是華為的日與月
作為正統的華為來說,更多是講究的是研發科研,對於高端機型的沖擊,其對手更多的是蘋果,三星,而榮耀不一樣,它的出生就是在互聯網這片土地下,進行爭奪對抗,相比來說更加的激烈,而對於米粉還有果粉,以及噴子,每次的榮耀機型都是在劍指小米,使其粉絲經濟不被壟斷,這點上趙明做的真的非常的優秀

對於華為來說,一直都是掌門人備選
在華為,他的履歷是華為最認可的一種經歷,趙明算是典型的華為名校畢業,先從研發做起,歷經銷售、市場等多部門歷練,主持過集團縱向研發項目,也做過海外公司的CEO,這多方面的培養歷練,最終的目標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帶領走向輝煌!

互聯網的弄潮兒,極可能是雙品牌的未來
作為華為的布局很有意思,為什麼這么說呢,榮耀這個不是像紅米,他更多的是一家成熟的手機公司,也有其對應的研發設計,宣傳發售的完整體系,所以華為為了市場的全面覆蓋,所以給與榮耀的自由度上也是極大的,這點就給了趙明更多的可能性,正所謂皇帝是一個,但是你做個王爺割地自治又為何不可呢??

國內各個手機品牌的掌門人,你最看好哪一個?
那就是小米的雷軍,雷軍從小米創立以來,一直到小米上市,其實用的時間相對都是比較短的,當初小米只是做UI的一個小團隊,而現在的小米已經算是手機行業中的佼佼者啦!不僅僅創了新的互聯網銷售模式,而且也讓其他廠商相繼模仿。

小米手機做的是全方位,不僅僅是做手機,還有牽扯到智能家居行業,不僅僅有更多的小產品,而且紅米高性價比,低價格,也讓很多人都用起來了智能手機,這就是給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再者就是對於其他手機品牌造成了沖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人們的選擇更多了,不僅僅其他手機價格相對不敢太高,而且產品也要不斷的創新,畢竟價格要比小米高,肯定是要拿出來自己一點真本事。

格局和想法,在5G投票中,雷軍投票給了華為,那個時候高通是小米的股東,而華為是小米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雷軍的格局出來了,再者就是雷軍的想法和思路,小米的負責任就是雷軍,而雷軍作為一個CEO,其實不管是性價比路線,還是智能家居系列都是雷軍的想法,再者就是雷軍的營銷水平確實是很高。

另外就是vivo的沈煒,我們對於vivo的總裁很少了解,而且對於沈煒,很少有人知道,但是維沃移動通信的這兩年的發展確實不錯,而且iQOO作為vivo的子品牌, 這次確實給vivo長臉啦!當然不僅僅佩服vivo手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線下銷售渠道和模式,更對於沈煒默默在背後付出感覺到很驚艷,因為我們沒有見過沈煒和其他廠商有相比,而且也沒有經常在微博上面露過面,這個確實很低調。

雷軍的想法和營銷方式給手機行業帶來很大的沖擊,而vivo雖然很多人說會營銷,但是總裁確實相對來說很低調,而且vivo這兩年的發展確實也在不斷的進步,所以兩個人一個有想法,一個又耐用很低調,確實更加值得配置,不驕不躁。

回答完畢

講真,這個比較難選,他們都比較強,如果選最看好的三個,我會選雷軍、余承東、陳明永。

先說雷軍,他的最大優勢在於創業、投資都非常成功,決定了他在融資、管理、營銷等方面經驗豐富,並深諳人性,無論是與投資人打交道、招聘員工還是面對用戶,他都游刃有餘。因此,小米在2016年最低谷時沒有就此沉淪,而是渡過難關,在2017年重新崛起,這種抗壓和抗風險能力是二流廠商所不具備的。

然後說余承東,余承東既沒創過業,也不是常見的大公司職業經理人,而是一路參與、見證華為從小到大的資深員工。由於他在華為先後擔任多個要職,對華為文化的理解透徹,因此帶兵打仗和資源整合的能力很強。同時,由於華為業務版圖遍布全球,因此手機業務天然具有全球化基因,這是小米所不具備的,後者是從中國拓展至海外。

最後說陳明永,與雷軍張揚的性格截然不同,他非常低調。當然,高調、低調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自己,而且並不妨礙他們都走務實路線。我最欣賞陳明永的一點,就是OPPO一直以來堅守本分價值觀。我對本分的理解,套用雷軍」性價比與友商無關「這句話來說,就是OPPO在手機行業打拚與友商無關。競爭是客觀存在的,但OPPO會全心全意做好份內事,聚焦用戶,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來鞭策自己進步,而不是盯著友商不放,亦不會參與撕逼。簡單來說,本分就是盡全力做好自己,成為更美好的自己,成績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從小米、華為、OPPO三大手機巨頭市場表現來看,華為領先,小米緊隨其後,OPPO墊底,但這只是一時的成績,手機行業還沒有迎來終局,排名變化一切皆有可能。我預測,小米、華為、OPPO依然會很強,彼此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座次輪換的可能性很高。

波導創始人徐立華,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雙雄稱霸市場時,以「波導手機,手機中的戰斗機」連續多年占據國產手機銷量榜首,如今轉型手機ODM方案商,退居幕後。徐立華也曾折戟於造車夢,竟然和樂視賈躍亭如出一轍。深圳傳音創始人竺兆江給徐立華諫言開拓拉美非洲市場未被採納而選擇創業,如今傳音一直是非洲手機之王。

中華酷聯聲名鵲起的時代,中興手機創始人侯為貴以小靈通入手,與另一家在深圳發跡於小靈通業務的UT斯達康(創始人吳鷹)同台競爭,如今分拆出努比亞,還活躍在智能手機的舞台;華為手機掌門人余承東,立的Flag是趕超蘋果,三星成為全球第一,5G技術與應用被全面打壓、缺芯少軟(GMS被禁),唯有拆分剝離榮耀,4G續命、發展鴻蒙打造生態,但華為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是打響了。酷派創始人郭德英是全球雙卡雙待的專利發明人,與360、樂視等合作引狼入室,現今已離開了手機修羅場也退居幕後。聯想手機創始人常程,在運營商定製手機大行其道時,有過短暫輝煌,如今被小米創始人雷軍撬走,聯想與小米也因此產生了一些糾葛。

魅族創始人黃章,是國內智能手機學蘋果和做社區最早的,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師傅,雷軍創業做手機肯定有拉過黃章入伙,奈何並未成功。如今魅族守著一畝三分地,繼續服務著魅友,也為友商培養了不少大將。

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新東方的英語老師跟風做手機,想要干翻蘋果的勇氣很大,奈何手機供應鏈、工藝和製造的難關沒有闖過,但是羅永浩在錘子發布會的單口相聲比其他友商說得都好,牛皮吹起來連自己都怕。

小米手機創始人雷軍,程序員&工程師出身的雷軍,創業、打工和投資生涯光鮮亮麗,學習能力強,師從蘋果、魅族,也早早的財務自由,以智能手機行業的價格屠夫入場,1999元的定價,預售和飢餓營銷,各種套路玩得賊溜。

Vivo創始人沈煒、OPPO創始人陳明永和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的恩師都是步步高&小霸王創始人段永平,都繼承了低調做人,重視渠道,營銷高舉高打一脈相承的風格。廠妹機的口碑可是和街機諾基亞不相上下的。

中國的手機市場足夠大,全球智能手機的蛋糕也不小。給予了國產手機掌舵人足夠的施展拳腳的空間。我最看好的還是段永平系,智能手機還得看銷量,其他都是虛假。你最看好哪一個呢?

Are you OK? 肯定雷軍了我用過塞班系統,後來ios系統崛起,安卓那時候也不怎麼樣。到2010以後開始飛黃騰達,這是風起雲涌,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猴王降世,他就是雷軍。2011年發布手機,害我們班一個組請假去搶手機,那時候去網吧搶大家都是磨掌擦拳,等著開搶到時間死活打不開,打開的時候就是已售罄 有幾個同事加價淘寶買,而我卻變成黑粉一黑就是7年(期間用過索尼愛立信1年港版沒多久愛立信分出去了,6年Nubia粉)2018年正式黑轉粉……

還是雷布斯吧,目前來看應該還沒有哪個品牌的老大在粉絲心中的地位能與雷軍相比較,而且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應該感謝他。

看好余承東,他是我校友。西北工業大學的校風非常務實。再有華為有基本的通信技術5G,基站等基本面的支持是其他的通訊公司無法比擬的。

Ⅲ 為什麼有人說小米手機這幾年要把華為作為重要對手看待

小米與華為都是國產手機品牌,我認為小米這幾年要把華為作為重要對手看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01、可以增加品牌的曝光度

華為近幾年的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廣受國民歡迎,尤其是孟晚舟女士事件爆發後,華為的好感度上升了很多,作比較要跟比自己優秀的人才會有進步,目前手機領域品牌名氣稍微大點的就是華為(包括了榮耀)、iPhone、三星、OV以及小米,華為手機逐漸變成了國產手機的代表與標桿。小米把華為當作對手有利於擴大品牌的消費群體增加知名度,還有利於實現在品牌高度實現同等高度,維持手機的熱度,因為就現在情況來看,華為的熱度是不會掉下去的。

綜上所述就是小米手機為什麼要把華為作為重要對手看待的原因。

Ⅳ 小米也是中國的為什麼支持華為手機

很簡單,華為無論是硬體宴瞎手,5G以及晌嫌系統系統都是自己研發的。
而小米,基本神乎都是拿來主義。二者是有最根本的區別,如此當然是要支持華為了。

Ⅳ 5G標准上,聯想投的是華為還是高通

不得不說,從3G到4G再到5G,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從落後到平行追趕再到現在標准組織里的領軍梯隊,著實是「揚眉吐氣」了一把。華為不僅在5G通信標准上取得了領先成績,在智能晶元的開發上也實現了重大突破。

Ⅵ 當年華為剛被制裁的時候,全國那麼多手機廠商,只有小米商城下架自己的產品,為華為賣了一天的手機

當年華為剛被制裁的時候,全國那麼多手機廠商只有小米商場下架自己的產品為華為賣了一天的手機。由此可見,小米無論是愛國情懷還是為朋友忠誠,都做得足夠好。可以說為了朋友放棄了自己的利益。

Ⅶ 聯想和高通什麼關系,聯想到底是投了華為還是高通

聯想到底是投了華為還是高通

在5G標准最初編碼方案的投票中,除了聯想和MOTO兩票投給了高通,國內企業全部投給了華為,對!哪怕是一直被罵高通走狗的小米也投給了華為,~結果華為以一票的劣勢輸了,數據碼全部用高通,華為編程方案拿下了控制碼,這離不開中國企業的合力支持。

聯想為什麼要投票高通

別聽他胡說,聯想已經是美國的走狗了。在數據碼短碼方案中,華為23:24,最後以一票之差輸掉了短碼的話語權,而聯想加上自家收購的摩托羅拉,一共擁有4票選票權,但它長碼全投給了高通,短碼棄權。

也就是說,在最關鍵的5G數據碼方面,無論長碼還是短碼,華為都輸了,高通一家壟斷5G數據碼,這裡面有聯想的一份功勞。它也是唯一一個投票給高通的中國本土企業。 2G/3G時代無線通信的核心專利一直被高通所掌控,高通這次再次依靠LDPC先掌握了5G時代話語權。華為用Polar來應戰並非僅僅為了專利,而是爭奪話語權,擺脫一直以來中國公司跟隨者的形象。然而這次,依舊輸掉了數據碼的話語權。 這幾天聯想在網上鋪天蓋地地「辟謠」、喊冤,說他們投了華為,是什麼意思呢?那是因為除了數據碼之外,還有個信道控制碼,而在控制碼方面,華為polar方案是有著壓倒性優勢的,在3GPP第87次會議上當時五十多家企業全部投了華為,對於這種沒有爭議的結果,聯想自然是順水人情投了華為的贊成票。 這個事兒聽起來復雜,其實很簡單,好比關鍵逆風局的時候,聯想捅了華為一刀,而在華為順風局碾壓的時候,聯想假惺惺給華為搖旗吶喊,其實控制碼結果早已確定,他支不支持都不重要。 聯想所謂的「辟謠」,根本不敢提86次會議上的聯想的投票,也不敢提87次會議上數據碼的投票,他們巧虧只敢拿毫無意義的控制碼投票說事,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華為大度不計較,不代表我們這些較真的網民不計較。 在中國,企業最大的愛國,就是造出出色的產品,真誠服務本國消費者,讓產品走出去,擁有核心競爭力,多盈利,多納稅。請問聯想做到了哪條?在核心技術方面,聯想一直受制於人,根本做不出自己的特色產品,充其量還是個貼牌組裝商,若不是微軟當年做出surface倒逼筆記本生產商變革,聯想筆記本估計到現在還是傻大黑粗的原始造型,繼續使用萬年不變的1366X768的渣屏幕。 當年,聯想在柳傳志的帶領下,走了一條「貿工技孝轎神」的路線,但20多年來,聯想的「技」根本看不到,一直還停留「貿」和「工」的階段,也就是組裝和賣貨。聯想一直實行「買買買」的策略,PC和服務並購IBM,手機並購MOTO……柳傳志式的「貿工技」實際就是「貿工買」的買辦路線。若要問核心技術,那都是別人家的,聯想連設計都懶得自己做,反正有政企采購的大額訂單養著。 華為2017年研發投入已達900億,而聯想十年研發投入加起來也就44億,不到人家一年投入的零頭。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華為能夠做出P20這樣全球消費者都喊好的手機,為什麼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能暢銷全世界,為什麼華為通信設備業務能夠佔全球近二分之一的原因。 這也是聯想總是軟骨頭 *** 的原因,他們的核心技術處處受制於人,所以只能做個買辦企業,吸國內消費者的血,吸政企采購的血,去討好國外市場、國外資本和上游供應商。 有些事情,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無論你怎麼偽裝遮掩,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聯想為什麼把票投給高通

樓主,不要人雲亦雲了!那隻是個技術標准!

從三次投票的結果來看,聯想參加了三次投票,在第一次投票(究竟一種還是多種編碼制式)的時候投給了美國高通牽頭的LDPC方案,之後的兩次投票(數據信道短碼制式、控制信道制式)中則全部投給了華為主導的Polar方案。 文章總結稱,投票情形顯示:聯想在大家都不看好Polar的時候,選了高通和華為當時都力挺的LDPC,而在中國企業團結起來支持Polar的時候,也跟著一起挺了一把華為。 (*^__^*) 嘻嘻……

聯想到底發生了什麼,關於網上所說其站隊高通到底是

10月5G數據信道短碼標准,聯想投兩票給高通,導致華為輸了一票給高通,

如果10月華為贏了,就沒有11月的再次投票, 11月時候,帆洞高通拉贊助導致大比分領先,這時候聯想才投票給華為。 聯想的聲明只提11月不提10月。 而現在,聯想據說已經拿到高通特別給他的5G晶元首發,比國內其他廠商早半年。

聯想在哪一次投給了高通

10月5G數據信道短碼標准,聯想投兩票給高通,導致華為輸了一票給高通,

如果10月華為贏了,就沒有11月的再次投票, 11月時候,高通拉贊助導致大比分領先,這時候聯想才投票給華為。 聯想的聲明只提11月不提10月。

聯想是不是也與高通合作了呢?

2016年2月18日,美國高通公司對外宣布,已經與聯想達成新的3G和4高通專利授權費協議。雙方並沒有披露交易的財務條款。聯想將在中國出售的基於3G和4G蜂窩網路技術的手機向高通支付高通專利授權費用,新協議同時覆蓋在中國出售的聯想品牌設備和摩托羅拉品牌設備。

為什麼聯想投票給高通

樓主,為什麼不能?

那隻是個技術標准好哇!要從技術層面考慮! o(∩_∩)o...哈哈!!! 華為(3)投了(1)

Ⅷ 米粉說小米好,為什麼商業宣傳抽獎都是蘋果或者華為手機

很多小米的粉絲都說小米手機是非常好的,但是其知名度還是沒有蘋果或者華為手機強,很多商場在進行商業宣傳抽獎的時候都會使用後兩者手機,並不會使用小米手機。雖然現在小米推出了高端機,但其價值與價格不相符,很多新款手機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bug,比如說閃退或者充電時手機發燙。喜歡小米的大都是學生或者剛進入職場的打工人,他們認為這種手機的性價比比較高,才會進行購買。這也讓大部分人認為小米手機是注重低端市場的,沒有那麼的高大上,所以才不會使用其抽獎。

不管企業宣傳的再好,還是粉絲口中說的特別的棒,最終市場是會說明一切的。

Ⅸ 為什麼有人說小米手機這幾年要把華為作為重要對手看待

「這幾年」,「重要對手」。

有人這么說是因為看出來小米手機要這樣做了,我認為小米手機正在這樣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1 面上思慮

我估計,在面上,小米手機要把華為手機作為重要對手看待是基於以下3個想法,於是頻頻動作,自2019年開始,對華為手機的攻勢比以前猛烈多了,包括在網上不斷線地對比。

(1)總體考慮。

小米手機明明是在2019年獨立出紅米手機時,就是既要做強中低端機,又要沖刺高端機。

這樣一來,就不會把O與V手機作為重要對手,對清一色高端的三星和蘋果手機也不會,只有華為了,既有中低端機,又有高端機。

(2)當前焦慮。

華為手機的銷量在2019年還是國內市場的第一名,甩小米手機最遠,其它品牌包括蘋果卻不是。

關鍵是,對華為手機兩個品牌當中的高端品牌,小米手機暫時還翹起腳也夠不著,而中低端品牌也甩小米手機的兩個品牌挺遠。

(3)長遠憂慮。

從未來的這幾年看,華為手機的銷量盡管會在海外市場下降,但在國內市場肯定是不會的,包括第一的位置不會變,O、V以及蘋果的排名也不會變。

這對小米手機而言,就讓當前第一的華為手機變成了越發重要的對手了。

2 深層思慮

小米手機格外重視地看待華為手機,是基於分外深入的考慮,就是要保持住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上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讓小米手機在小米整個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度不至於進一步降低。

這是把華為手機作為重要對手看待的核心,所有的考慮都是圍繞著這個所在。

另有人早就說,小米並不在乎手機銷量下降,從一開始就沒准備只做手機,並不需要一個可以永久傳唱的產品,想做的是一個生態,只要在適當的時候拿出另一個特色商品,憑著自己的億級以上用戶,仍然可以做很多掙錢的事情。

然而,現在看,小米的生態還尚需建設,同小米手機一樣特色的商品更沒有拿出來,小米手機卻從銷量第一的位置直落至第五、第六,且不說已經不再是小米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了,即便是作為小米整個生態鏈的入口,用以引流、續流、擴流的重要作用,恐怕將進一步弱化。

小米手機如果在國內的銷量繼續下降,即使保持住了排名第六的位置,也是事實上被擠到了國內市場手機六強、國產手機四強之外。這是有可能的。

而這種可能一旦成為現實,就意味著小米手機用戶群的體量大大變小了,到不了億級,手機便不再是小米換取用戶的核心渠道,那麼,小米總體營收就必定受到不小的影響,因為小米手機影響到了生態鏈,於是,小米公司的整體戰略布局——5G+AIoT將很難成功落地。

這就不止是影響到小米這幾年發展的大事了。

回答完畢,感謝題主!

首先,小米目前的最大市場仍然在國內,而目前國內市佔率最大的手機廠商就是華為,禁錮ov和小米的銷量也差不多,但是畢竟不是國內第一,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所以小米想要贏得更大的銷量和認可就得和第一的華為比,如果比不過華為,那麼小米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華為很早之前就實行了雙品牌運作,華為品牌主打中高端,而榮耀品牌主打性價比,而小米在2019年實行雙品牌戰略後可以說和華為雙品牌針鋒相對,所以紅米的最大對手就是榮耀,和小米的對手則放到了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可以說對方如果多賣出一部,自己就少賣一部,所以兩者的針鋒相對無可避免。

此外,華為和榮耀過去也曾經對小米進行過各種抨擊,小米對這一點懷恨在心,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報復,至少不能在宣傳和流量上輸給華為,所以高管的各種針對也就來了,其實早在兩年前,小米手機的發布會也一般不會提到華為,還是和蘋果和三星對比的最多,但是這一年來完全變樣了。

其實從小米的產品以及發展方向來看,將華為作為對手也是很好理解的,畢竟華為在目前國產手機廠商當中還是遙遙領先的,所以像第1名看齊也是正常。

就比如如今的小米是對標華為的產品,而子品牌紅米則去對標榮耀,其實這兩者的品牌差異性也非常的相像。都是子品牌主打線上,而主品牌開始延續線下以及提高產品溢價。很多人說小米不配跟華為相比,但其實這也是一個進化的過程,首先小米像華為對標或者學習,這已經是把華為放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所以對於國產廠商而言反而是一個有利的進步。

至於當做對手,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幾年華為的產品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在國內無論是口碑還是用戶體驗都獲得了大眾的認可。至於小米這幾年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下降,所以也需要尋找自身的問題以及向友商學習,很自然的就向第1名的華為去看齊。

總而言之,小米向華為去看齊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相互促進才能讓國產手機走得更遠。

你好,小米把華為作為競爭對手,主要針對的是日用電子產品設備這一塊,比如手機、路由器、電視、凈化器等日用品上面,小米的優勢在於其擁有更多的互聯網資源,雖然華為也很早就有手機業務這一塊,但是在互聯網手機紅利爆發時沒有抓住機會,或者說小米搶先一步。那麼小米如果把華為作為對手,它會從那幾個部分突破呢?

電子產品的銷售業績

因為你要和華為比知識產權,比5G技術,你肯定比不過的,作為一個互聯網的零售商,只要更大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業務,那麼在手機銷售量這一塊上面,小米突破華為指日可待,畢竟現在小米商城裡面什麼都賣。

MIUI與EMUI系統上的突破

小米的系統生態鏈相對華為的要強一點,畢竟推出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小米主打的小米主題真的很不錯,華為主攻的內部底層機構,如果非要我選一個的話,我比較喜歡小米的主題,體驗上感覺都差不多。

處理器中跑分上的突破

目前小米藉助的是高通驍龍865處理器,在處理器跑分上領先於華為的麒麟990,雖然處理器是人家高通的,但是性能上確實很強,安卓機中估計是王者的存在。

拍照像素的突破

小米推出的1億像素攝像頭,在全球手機裡面像素排行也是第一的,雖然華為P40系列搭載的只有5000的攝像頭,但是支持的是五倍變焦,效果還是比小米的要好,這也是小米要突破的地方。

因為從整體表現看,華為是國產手機品牌里做的最好的。

這里舉一個例子:在今年的小米10發布會上,雷軍說憑借小米10 Pro開始正式進軍智能手機高端市場,這也就意味著雖然小米手機在之前幾年就已經極力的給產品上各種高端配置,但始終底子有些薄弱。

很明顯,這也是小米的目標。創業10年,小米近兩年不僅多次對內部架構進行調整,上市之後的業務劃分也越來越明確,「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初見成效,手機方面也拆分成了兩個部分——小米+Redmi,就是為了精確定位,各個擊破,從一個創業公司走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基於這一目標,小米首先需要超越的就是華為,不僅因為華為同是國產品牌,也因為友商之間的「互懟」是相互促進成長的途徑之一,更是一種營銷手段,幾乎每一次的「互懟」都是熱搜預定。

有時候對手也追求個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這就和戀人一樣,敢於去追求,敢於去超越才是最重要的,本身市場就是這樣,我覺得近年來小米表現不錯,至少在你追我趕的 游戲 中,還能小勝一把,在其中還能獲取一些成功的希望! 例如在華為引以為傲的徠卡相機和這幾年的相機優化方面!華為特別依仗DOX得分,而小米就算要打掉華為的這一份驕傲DOX得分!



就像十周年雷軍演講中說的,這次我們來看看DOX得分,我知道很多人不信這個。但是友商信呀,友商喜歡上DOX,那麼我們也得上吧!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在商業競爭當中,有兩種戰略要麼是找其中的劣勢,從而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對比!還有一種就是找其中的優勢,打出出彩的成績,就像李雲龍最經典的一句話「老子打的就是精銳」。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小米的傲氣!



而且 最關鍵的是小米是通過雙從下手的策略,從對方的弱勢、對方的優勢全方位下手來進行PK ,有時候還找的太過於偏激,導致被粉絲罵但是也是說的實話,例如說華為在明年就只剩下生態鏈和相機的驕傲了。暗語就是你沒有晶元了!



把大象裝進冰箱分為幾部,雖然只是一個笑話, 但是小米完成對華為這個對手的PK,目前僅僅還是前兩步,其實還有重點的布局例如市場的布局、晶元的布局這才是最核心的關鍵因素,不然是很難真正超越華為,因為華為已經影響了用戶的心智了 ,所以小米單從產品的角度PK,單從性價比角度已經不夠了,要從自主化的 科技 力量下手才能贏得尊重!

那麼為什麼說小米有這么大的陣仗來懟華為, 從2019年的一次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披露了華為的銷售鐵軍在線下市場對於小米的排擠 ,導致小米在線下市場的口碑受到了影響!這個是小米官方說的理由, 到了2019年9月份雷軍發布會表示「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我們與華為相愛相殺……」也能看出來雷軍對於這次商業的之戰的釋懷。 既然戰書已經下達,而且華為早期是在學習小米,但是華為一旦登上了華山之巔,就不在和小米進行PK了,那麼小米不得不繼續和華為進行對比了!



因為有句話說的好,產品好不好,就要拿行業的第一名來對比 ,不然怎麼能夠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目前看似是一個兩個智能手機的產品進行的PK,但是華為更加暗地裡進行成長,而小米則是追著華為來進行PK,從而再次建立小米的地位以及小米的品牌!



為什麼小米這幾年把華為作為重要對手看待?這個說法實際上不夠准確,因為整個手機圈都把華為作為重要對手看待,並不是小米一個;反過來說,現在的小米,對手也挺多,華為只是比較明顯一點。

第一、華米OV四大品牌中華為的體量逐漸龐大

就目前的手機市場來說,華為、小米、OPPO、vivo依然占據市場主導地位,蘋果雖然有一定的下跌,但目前蘋果還是處於超一檔狀態,在手機市場整體萎靡的狀態下,大家只能「內斗」了。

就目前來說,華米OV四大廠中,華為是過得最滋潤的,去年一年銷量暴漲,銷量達到2.5億,一舉超貴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廠家。並且華為在國內的份額比例也是暴增,去年第三季度的增長份額甚至佔到46%,可以說華為已經成為了國內的第一大品牌,在民間有著很好的品牌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紅是非多,自然被小米給盯上了。

簡單說,大家今年糧食都減產,小米發現隔壁的華為今年收成居然比去年還好了,心想這有點反常,自然就把華為當成對手了。

第二、小米和華為的恩怨由來已久

在這四大廠中,OPPO和vivo一直很低調,發布會、高管、媒體等都不是那麼活躍,也不懟人,屬於手機圈的老好人,誰也不得罪。而小米就不一樣,一開始就主打性價比,所以把整個手機圈都懟了一個遍,當然這時候小米也比較含蓄,大家也懶得搭理他。

不過華為這時候逐漸成長起來,看到小米做得風生水起,也成立了榮耀,專門用來做線上,於是兩個品牌就這樣杠上了,甚至小米的生態鏈華為跟榮耀也全部,顯示器、筆記本、電視、還有一些小玩意,等等,在這每一次交手的過程中,大家的怨氣越來越深。到了後來,累軍直接喊出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口號。

所以,華為銷量激增這是小米把華為列為重要對手的客觀因素,而小米跟華為的多次交手,兩個品牌的關系很微妙,這是主觀因素。

因為華為除了百元機,其他價位手機已經全面超越小米,而今年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年。

華為不僅產品競爭力強,銷量也和小米拉開差距

我們知道華為自從發布了麒麟970以後,手機體驗大大提升,現在的麒麟晶元的性能已經和高通晶元不相上下,互相超越,更何款還有全球第一的拍照水平,引領行業的設計。

從2019年銷量來看,小米在國內的銷量不及華為的零頭,僅僅3880萬台,而華為可是達到了1.42億台,差距非常大。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千元機是小米的天下,華為發布了麒麟810晶元以後,直接秒殺了高通中端晶元,搶佔了千元機市場。現在小米已經只有百元機有優勢了。


今年是重要轉折點

這些年小米和華為差距越來越大,不過國內市場依然是小米的第一市場,並且小米也還沒有成為「Orthers」,如果小米今年再不翻身,那麼小米國內銷量將蘋果超越,向魅族一樣,再想翻身可就難了。

除此之外,小米手機銷量一旦下滑,失去了小米手機,用戶黏性將大大降低,小米智能家居勢必受到影響。

雖然小米還有印度等東南亞市場支撐,小米能夠在這些市場大賣的原因,是低端機小米具有很大的優勢。而低端產品利潤有限,能否撐起整個小米手機,還是未知數。

總結

小米高管盧偉冰也曾說到,今年是拐點,但是到底是拐向哪一邊就不知道了,可能小米翻身,重回大眾視線,也可能和魅族一樣一蹶不振。

不過不管怎麼說,小米確實要把華為當成重要的對手。

因為受美國之命。

其實更准確來講,不是小米手機把華為作為重要競爭對手。

換句話說是現在手機這個行業的發展,已經沒有什麼創新了,很難再有驚艷大家的黑 科技 ,已經遇到瓶頸。看最近的華為發布的p40也沒有多少創新呢。連華為這種自主創新型企業都沒辦法做到更好。可想而知,小米作為一家組裝機公司 ,就更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了。華為已經成了國內或者說行業的標桿之一。所以更應該說小米是靠華為的熱度碰瓷營銷。保持熱度。

Ⅹ 小米為什麼最有信心將華為拿下

因為小米主打性價比。他的機器配置相同比華為的價格要便宜幾千,所以有這個自信。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6收不到彩信為什麼 發布:2025-07-02 11:24:27 瀏覽:280
為什麼手機視頻軟體不能倍速 發布:2025-07-02 11:24:26 瀏覽:987
4k文件為什麼解壓起來很慢 發布:2025-07-02 11:17:08 瀏覽:301
為什麼手機wallpaper連不上電腦 發布:2025-07-02 11:15:23 瀏覽:513
為什麼得物上面的項鏈這么便宜 發布:2025-07-02 11:14:42 瀏覽:550
為什麼手機第一排按不動 發布:2025-07-02 11:07:40 瀏覽:396
為什麼有的手機抖音沒有熱搜榜 發布:2025-07-02 11:03:10 瀏覽:453
為什麼晚上乾咳是怎麼回事 發布:2025-07-02 11:02:30 瀏覽:27
男生問女生為什麼想跟她在一起 發布:2025-07-02 11:00:54 瀏覽:478
為什麼沙發顏色要一樣 發布:2025-07-02 11:00:49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