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静置后会变成什么颜色为什么
Ⅰ 面对一管血 ,通过什么特征可以判断它已经溶血了(用肉眼观察)
通过肉眼观察,判断一管血是否已经溶血,主要可以依据以下特征:
颜色变化:溶血后的血液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通常会比正常血液显得更淡或带有微红色。这是因为红细胞破裂后,其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液颜色变淡。
透明度增加:正常血液由于含有大量红细胞,通常呈现出一定的不透明度。而溶血后的血液,由于红细胞破裂,血浆中的成分增多,可能会显得更为透明。
上清液颜色:将溶血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上清液颜色偏红或呈现出血红蛋白的颜色,这是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的直接表现。
红细胞形态异常:虽然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红细胞的具体形态,但溶血后的血液在显微镜下会显示出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异常形态。如果血液样本看起来浑浊或有明显的颗粒状物质,可能提示红细胞形态异常,需要进一步显微镜检查确认。然而,这一点更多是作为显微镜检查前的初步判断依据,而非肉眼直接判断溶血的标准。
综上所述,肉眼观察溶血血液的主要特征包括颜色变淡、透明度增加以及上清液颜色偏红。这些特征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但确切的溶血诊断仍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Ⅱ 血液在体外静置一段时间会变成暗红色原因是什么
正常来说的话血液的原颜色与血红蛋白关系密切,而且一般情况下十分钟左右就会变成暗红色,主要是由于氧化作用,血液中红细胞代谢消耗氧气所以才会导致血液变成暗红色。
Ⅲ 动脉血静置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会变暗,这个属实吗网上解释有的说是血红蛋白被氧化,但是血红蛋白在血
动脉血静置于空气中变暗属实,但没一个完全正确。
血红蛋白有四个亚基,每个亚基都有一个亚铁离子,各自能结合一个氧分子,称为氧合,因为铁离子依然是二价。结合后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观为鲜红,即动脉血。
置于空气中,血红蛋白的蛋白质主体不可能氧化那么快,二价铁也不可能变成三价铁,否则就没有二价铁溶液稳定存在了。
原因有二: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氧合度降低,才变为暗红,即静脉血;血液中凝血机制激活,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凝血块,颜色变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