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么多书为什么还过不好
1. 看了那么多道理,懂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啥
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的人在教训别人,和别人讲道理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就会发现,他们好像也并没有把自己经营的多好。这主要还是因为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把那些人生道理和自己脑海中的想法给落实到行动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2.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自律,有规划
我们如果想要摆脱这一种光听道理,没有行动的状态就一定要保持一个自律,有规划的生活方式。因为努力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可以每一天都只完成一点,但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够放弃,这样慢慢的去坚持就会形成一种自律的生活习惯。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这种习惯的养成而变得越来越好。
2. 为什么学那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正如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宣传语: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是否也曾困惑?
读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上那么多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了那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到底是为什么呢?且看下文......
和“道理”后会无期,与“知识”亲密接触,过好这一生。
真相三:不要让你学到的知识埋葬在春天里。
学知识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自我标榜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
而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价值,或解决现实问题,或带来经济收益,或建立个人品牌,提升自己竞争力。
不以带来价值的学习知识,都是耍流氓。
不要让你学到的知识埋葬在春天里,还没发芽,就已被埋葬。
拿出来用,把知识变成才能,变成智慧。
把知识分享出去,使用起来,创新知识。
3. 为什么读过许多书,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的人每年读几十本书,对于新潮的概念,生活中的道理都熟稔于心,但是一遇到事情,仍然是手足无措,财富也并未因此增加。还有很多企业去学习海底捞的服务,但是却没有一家能做到和海底捞的服务一样,去学习的人只看到企业是如何如何要求员工做好服务,回来后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怎么能要求的起来呢?
读书也是一样,走马观花式的一年读上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经常的警醒,没有融入到行为当中,再好的道理都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读书懂得了很多道理,却没有施展的平台和条件。
很多书提供的只是一种思路或者一个方法,要真正实施起来是需要很多前提的,这就像有一个段子说,怎样才能轻松赚100万呢,有人说,你把一个亿存到银行里,每年利息就比100万还多,然后又问怎样才能有一个亿呢?答曰把100个亿存银行里。大多数书告诉你的是吃利息就可以赚100万,但是哪有那么多人有一个亿呢?《蓝海战略》可以说是一本经典的书了,但是要让书里的知识起作用,最起码你要有一家企业吧?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非常好,但是至少你得首先成为一名管理者吧?
很多人读书是奔着修身养性,提高能力的目的去的,但在实际的阅读中却变成了猎奇、消遣和逃避。只是为了多一些谈资,打发时间,或者认为读书比看电视显得有格调才去读的,其实这种读法和你看电视剧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披着读书的外衣享乐而已。
那么正确的读书方式应该是什么呢?首先要选适合自己的书,要么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书,要么选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书,感兴趣的书可以让你深入进去,不至于浅尝辄止,专业相关的书则可以让你边用边学,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你是一名企业主或者富足的人,可以看看那些充斥着新潮理念和名词的人,像什么蓝海战略、黑天鹅、长尾理论什么的,或许还会有一点启发,如果只是一名?潘浚?娌蝗缋侠鲜凳悼醇副咀ㄒ凳椋?技父鲋耙抵な槔吹氖翟凇?/p>
如果是为了修身养性,也不要仅限于读过一遍就行了,而是要把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地方,认为可取之处用笔记记下来,不但要记下来,还要常常翻阅,巩固某个“念头”或“道理”在自己头脑里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到日常行为当中。
4. 为什么听了或者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伊塔洛·卡尔维诺说过:时间流逝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感觉和思想稳定下来,成熟起来,摆脱一切急躁或者须臾的偶然变化。道理光用听或明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时间的提炼,古语有云:定性,就是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来成长且稳定性情。这期间内所经历的人或事都是磨练,因为我们不够成熟,眼界不开阔,对人处事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导致各种后果。就是这些后果迫使我们明白,什么样的状况该怎么样处理和面对,以及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最终成长。这个时候个人的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性格决定命运。越快速使成长期结束且稳定起来的人,一生不会过的太差。而走不出成长期且不稳定的人,一生就一定不会过的太好。
5. 为什么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出自作家韩寒之口,短短的几个字却道出了人拥有不同人生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在学校里学习从古自今的知识,思想还有道理,但是最后有的人成为人上人,而有的人只能是默默无闻的生活。每一所学校每年都要毕业很多学生,但是同一个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每个人的命运却不相同。大家接受的都是相同的教育,之所以结局不同最简单的原因不过是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能努力行动起来的并不多。
大家明明知道学习是通往成功最捷径的道路,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努力行动起来废寝忘食的学习呢,那些努力的人现在都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而不愿意行动起来的人还在原地踏步更甚至在不断前行的社会中倒退。
身边都有例子,我们从下是在农村上学,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我和周某是同个初中也是同个高中,但是人家现在就读于北大,而且人家是本硕博八年连读,一个能读北大的人,在我们这里那是相当厉害了,就意义着人生开始飞黄腾达了,我们这么多人中只有他一个人考上了人上人的学府。我们开始了不同的人生。
道理都知道,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这就好比很多人都知道抢劫犯法,依然有人不顾一切的去做,就做不到遵纪守法。道理有时候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或者几个字,但是要是让人去做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所以人们很少能努力做,这就是为什么依然不能过好一生的缘由。
6. 为什么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会接受孤独,你才能够过得更好。”
“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够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啊。”
“不就是一个渣男吗?有必要为了他而舍弃整个森林吗?”
“可我这一生,听过无数的大道理,却仍然无法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是,我们所听过大部分道理,都是以方法为中心,而不是以所遇到的问题为中心来表达。
过度看重方法中心论的人,就好像一个丢了钱包的醉汉,但他不去他丢失钱包的地方寻找,反而在路灯下寻找钱包,他的理由是:“路灯下光线好。”
part.1
在我看来,许多大道理就像一个刚刚建好的毛胚房,这个毛胚房无法给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你居住,但是你可以看着它,以此来满足你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幻想。
大道理常常告诉你一种方法,让你知道在遇到某种问题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来应对,它强调问题的相似性以及应对方法,从而导致对一类相似的问题使用千篇一律应对方式,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失恋了。于是你到知乎上提问:“如何才能够快速的从失恋中恢复过来。”
有人告诉你,“这世上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是时间。”也有人告诉你,“新欢是摆脱旧痛最快的一种方法。”还有人告诉你,“提升自己,当你变得优秀时ta就会后悔放弃了你。”
这些方法对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对。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你,这些方法都是从回答者的自身经历所归纳出来的,他们可能使用这一种方法成功的从失恋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但每个人所经历的分手过程都是不尽相同的。
part.2
在这也可以看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即一味强调他人所给出的建议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对于自身问题的特殊性的忽略,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以及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失去创造力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它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相信你自己感觉,而将他人的建议作为一种信念去实行。
当我们试图解决问题时,合理的方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当我们把方法看作唯一中心时,就会忽略一点,“是因为什么才会创造出这个方法。”
方法其存在的前提,是为了帮助我们合理的达到目的,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挑选怎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只注重方法,我们就容易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遇到某一问题--将这个问题归类于某一标签--知道大道理对这一标签所提出的方法--使用大道理所提出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是似机械化的,只知道按照所谓的道理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愿意思考,只期望能够有一个人能够指给你一条明路,你只需要按照他所说的方法去做就足够了。
不可否认,有时候他人所提出的方法,对你确实是有效的,成功的帮助你摆脱了困境,但如果无用呢。于是你就到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听过这么多大道理,我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part.3
对于生活而言,大多数事情都不是由一个因素所决定的,事件也永远是充满不可确定性的,现实不会因为你使用了大道理中所提出的方法,而使你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却不一定知道我们为什么应该这么做。
例如“学会接受孤独”这一观点或者说方法,很多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样怎样去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什么什么。但是却很少有人问过你,你为什么要去接受孤独。
你说:“我想要学会接受孤独,是因为我想要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也许你是因为看到了许多言论,他们告诉你,孤独的人往往会很优秀。但是我们忽略的一件事是,除了孤独之外,还有其它的很多特质也会使一个人看起来很优秀,孤独只是他所凸显的一种特质。
但是我们却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认为,是孤独衍生了他其他的特质而使他显得优秀,而不是,他的所有特质中孤独最为突出,没有其它特质的衬托,孤独也可以被叫做孤僻。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孤独而去孤独,也许终其一生,你都不会得到你想要的那种孤独。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那些宣扬孤独的人,在他们不孤独之前,就已经很优秀了,但正是这种优秀,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浪费在无用社交上,所以他们显得孤独。
part.4
我想即使告诉了你这些,你也无法过好这一生,甚至你都不会过的比以前好一些,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我没有办法告诉你答案,我只能说:“放弃以方法为中心,热爱问题本身。”是我目前正在做的,这让我过的比以前好了一些。
放弃以方法为中心,这会是一个让你产生恐惧的做法。你会想,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怎么做才是对的。
我想首先,你必须放弃这种观念,“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
part.5
我们的“对错”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我曾在前两个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我两个月都没有写过一篇回答。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去写出一篇对的文章,怎样才能够写出一篇高赞的回答。
我发现长的文章通常都是高赞,我以为我获得了一个秘籍,只要把文章写长,我就可以写出对的文章了,但我一直没有开始动笔,因为我想着,写一篇长文章肯定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直到我发现,即使我有了一整天的时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阻碍着我,因为实际上,我并不喜欢写很长的文字。
也因为,在最初,我写回答的目的是为了说出我的看法,而不是为了写出赞多等于对的回答。
所以,什么是对的。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就选择只想去做对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这个“对”而做。同时也意味着,你选择逃避可能的错而产生的恐惧。
恐惧将会是你怯懦不前的一大障碍,你害怕每一个不确定的事物,最后依旧被不确定性牢牢禁锢。
你力求每一次都做的对,却在一开始就做错了。
“那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抱歉我无法给出你人生的答案。”
7.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上期我们从秋水中读出了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今天这期又会读出什么呢?且跟随我一起四渡秋水观庄子。河伯问:那么事物的外表和内在该如何区分贵贱呢?又该如何区别大小呢?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分别。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万物本身来看,谁不是认为自己高贵而他人低贱呢?回想一下你在日常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每当自己有什么成就时,我们总将功劳归于自己本身,而当他人获得成就时,我们总说他是被命运挑选的命运之子。潜台词是什么?老子狂炫酷拽?耪ㄌ欤??艘幻??运三风水。对了,这在心理学上可个很有名的定律偶,有兴趣的可以私下里去查略一下相关资料。
接下来这段非常有意思。很多人写论文最害怕的事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空有论点,却无例证。但是对于海神来说却没有这个担忧。因为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只见物体大小、天地毫毛、功用本分、事物趋向、唐尧夏桀。。。。一个又一个道理与实例你方唱罢我登场。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信手拈来,否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举出如此多的例证。可以说,每当这个时刻,海神也就进入了自嗨模式乃至装B模式。这个时候在他心中,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天地之主、众神之王。那么海神究竟是要说明什么呢?就好像学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有事情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吗?不,如果那样,那复读机和电脑为什么成不了历史学家呢?毕竟在他们的硬盘容量面前,人脑只能俯首称臣啊!其实学历史首要一点就是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啊。
扯远了,拉回正题。海神巴拉巴拉巴拉一段,吐沫星子犹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又好像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说明一点——请全面、辩证的看问题。有没有亮瞎你的钛金双眼?难道就这么简单?那你以为要复杂到什么样呢?难道你还要拿出孔子韦编三绝的精神一字一句的研究吗?
醒醒吧,要知道,天地之大,书籍浩如烟海,而你与其相遇本就是最大的缘分,如果每本书都拿出韦编三绝的精神,那么不好意思,你很有可能一辈子一本书都读不完,因为只要你愿意,一个字就是一个世界。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正是如此吗?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一直是跪着在读书啊!如果你永远只是书籍的奴隶,那你拿什么来过好这一生?
我们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知晓一切。庄子.内篇.养生篇开篇破题之句便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做人呢,有些时候难得糊涂说不定更好,就像室友的那句口头禅: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对了,我想东坡居士说过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才是应对世间一切事物最正确的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