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三家姓氏为什么不一样
A. 分封制下的鲁国人,现在多是什么姓氏
鲁国是周朝的分封制下的一个诸侯国,初代国君姓姬,爵位是侯爵。他是周公之子,名伯禽。西周初年他的父亲周公跟随周天子东征灭掉了叛乱国,周天子分封周公的长子伯禽在叛乱国奄国故土上建立新的国家“鲁国”。鲁国的国都是曲阜,共有三十多位君主,存在八百年左右。在春秋前期之前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
鲁国分封制后的姓氏分别有姬姓、颜姓、路姓、东野、伯姓、符姓;鲁国经过长期的发展,或因为封地缘故除了姬姓外还有了其他姓氏。正是他们的人生和经历形成了后来的姬姓之外的姓氏。
B. 问春秋时鲁国三桓的世系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6�1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国语�6�1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武子 季孙氏,名宿,一作夙。季文子之子。春秋时鲁国正卿。鲁国旧有二军,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医,以为三军。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各政其一,三分公室。襄公死后,他拥立鲁昭公。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从此鲁国由季孙氏独专国政,公室日益见衰。季孙氏为鲁国正卿。季文子死后,季孙氏传到第四代人,季文子之子季孙宿(季武子)执政,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33年(前568-前535年)。其后来是第五代∶季悼子(季孙纥),未立为卿而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5年(前535年-前530年);第六代∶季平子(季孙意如),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5年(前530年-前505年);第七代∶季恒子(季孙斯),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13年(前505年-前492年);第八代∶季康子(季孙肥),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4年(前492年-前468年)。
臧氏家族属于鲁国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谥曰僖。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据《左传》隐公五年孔颖达的疏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依当时的姓氏制度,鲁国国君的儿、孙尚可以随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孙,须改氏,其氏应以祖父的字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后人故以臧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后人所追加。鲁桓公生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子同即鲁庄公,生子般。鲁庄公病危时向叔牙询问继承君位者,叔牙举荐庆公,季友则表示誓死支持子般。为了除掉异己,季友派针季送毒药给叔牙,威胁说:“饮此有后于鲁,不然,死且无后。”叔牙不得不饮鸩自尽。季友将叔牙后代立为叔孙氏。
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鲁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十月己未,庆父派人刺杀了子般。季友逃奔到陈国。庆父立鲁闵公。第二年八月,在鲁闵公的请求下和齐国的支持下,季友返国。是年冬天,齐国仲孙湫视察鲁国内乱,回去后说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鲁闵公二年,庆父派人刺杀了闵公。但此时鲁国国内对庆父一片反对之声,庆父不得不仓皇逃到莒国,而季友带着鲁僖公从邾国回来,立僖公。季友贿赂莒国以求得庆父,莒国把庆父送回。庆父派弟弟公子鱼去请求季友宽恕,被季友一口拒绝。公子鱼哭着返回,庆父听到哭声,叹息道:“奚斯之声也。”(注:奚斯是公子鱼的字)于是就自缢了。季友立庆父后代为孟孙氏。
关于季友之名,有段传说。季友将出生时,鲁桓公让人占卜,卜者说:“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季友出生时手上居然有个“友”字,于是鲁桓公给他取名“友”。 季友辅佐鲁僖公励精图治,其时鲁国相当强盛。《诗经 鲁颂 閟宫》就是歌颂鲁僖公的。 季友去世后,其孙被立为季孙氏。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联合执政,而大权则落在季孙氏的手中。
季孙氏自季文子(季友之孙)开始,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继执政,鲁国实权皆在其手中。
季文子,字行父,历相宣公、成公、襄公。当时公孙归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驱逐。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一度为晋国拘留。
季武子,名宿。鲁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建立三军,各领一军。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得二分。从此,鲁国由季孙氏专权。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说明中国新型封建阶层开始战胜落寞的贵族阶层,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已开始转型。 后阝氏未查到
C. 齐国强盛以国君换姓,为啥鲁国虽弱却独一家统治到亡呢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两人曾经就封地管理的问题进行过一次探讨,并作出了精准预测: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所以齐国的“田氏伐齐”和晋国的“三家分晋”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好像游戏副本一样,你选择了这个副本就要走这样的路线,结局也是可以预知的。表面上看齐国的姜姓和晋国的姬姓都失去了国君之位,但却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所以我认为与鲁国比起来,齐国选择的治国方案更好!
D. 鲁国三大家族是什么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又改称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E. 鲁国三大姓氏是
所谓鲁国的三大姓氏是指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他们是鲁桓公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和季友的后代,亦称“三桓”,这三大姓氏长期把持鲁国朝政,争斗不休,致使鲁国日渐式微。
F. 鲁国三桓实力强大,为何不学“三家分晋”,将鲁国瓜分呢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已经逐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甚至敢于直接和周王室相抗衡,比如郑庄公就和周王室兵戎相见。不过,让各个诸侯国想不到的是,他们麾下的卿大夫,也是有样学样,有的甚至直接将诸侯国的君主给架空了。其中,就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来说,就被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所瓜分,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三家分晋”。而就鲁国来说,三桓,也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卿大夫,同样把持了鲁国大权。
所以,鲁晋两国的情况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国的结局相异。其次,就第二点原因来说,鲁国三桓虽然强大,但是,他们在鲁国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力量。比如在春秋后期,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的时候,就主张维护鲁国君主的地位,削弱三桓的实力。也即在鲁国内部,还存在不少像孔子这样支持鲁国君主的卿大夫,这可以理解为反对三桓的势力。
G. 鲁国也有三桓,为何没像晋国一样被“三分”
鲁国并没有像晋国那样被“三分”了之后就逐渐从内部瓦解,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因为鲁国相比晋国的国情不同,另一方面,鲁国和晋国在内部势力还有礼法上面也是不同。当时处于一个诸侯开始发生割据的时期,诸侯国已经开始兵戎相见,天下大乱,把周天子逐渐不放在眼里,并且把君主的位置架空了。当时的鲁国,三恒正在由孟孙氏、叔孙氏、还有季孙氏三家正在把握着大局。
因为家臣正在掌控着权力,而且不同的人都希望抑制一下家臣的势力,都没有能够入如愿以偿。而且当时受到了周朝宗法礼仪等等的约束还有束缚,当时的鲁国乃是天下诸侯的“望邦”,周的礼仪在鲁国更加的深入民心,而三恒却违背了西周的礼仪,自然遭到了人们的唾弃,很难在鲁国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