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寺院袈裟不一样
A. 一直有个疑惑,不同级别的和尚师父穿不同的袈裟吗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所以佛教服装是没有等级的。
根据佛教的制度,僧衣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就是那个斜系的大衣,参加活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
受了大戒的和尚,均可以穿这三种袈裟。不同时节(法会),穿不一样的袈裟。僧众所穿衣物,袜帽,鞋子,处处表法,无级别之论。
(1)为什么很多寺院袈裟不一样扩展阅读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
1、印度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着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
2、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美艳。
3、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
4、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
5、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B. 请问佛教人为什么穿的衣服都不样比方颜色有中色和灰色有什么不一样
出家人的衣服,古代称为“粪扫衣”,就是指用一些破旧的布料做成的衣服。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因为中国的气候与印度有很大不同,所以衣服的款式有很大改变,除了袈裟仍然采用一块布,中国的出家人增加了海青,海青的颜色依然采用“粪扫衣”的风格,用灰色、褐色等等,看起来像旧的,用意是让出家人专心修行,远离世俗对美丽衣着的追求。世俗之人对美丽衣着的追求永无止境,而出家人反其道而行,对治心中的贪嗔痴。
C. 为什么日本的袈裟和中国的袈裟不一样
日本僧人的海青、袈裟等都保持了中国宋代的样式,制式、批搭方式,袈裟纹饰也保持了宋明风格,当然日本本土发展出的宗派不是继承关系,但一样是一个系统发展而出的产物,如真言宗,还有半袈裟。可以说日本的僧服是典型的华夏佛教衣着,衣服是标准的华夏衣冠
D. 少林寺里的和尚 她们穿衣服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有什么讲究吗
根据佛教的制度 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 我国俗称为五衣 打扫劳作时穿的 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 国俗称七衣 是平时穿的 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 我国俗称祖衣 是礼服 是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 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 为佛制定僧人必须穿染衣 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 而用一种杂色 即袈裟色 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 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 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 根据我国佛典记载 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 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 的是赤色 有的是黄色 有的是青黑木兰色 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 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 所谓青黑木兰 仅是些微小的差别 现在缅甸 斯里兰卡 泰国 柬埔寨 老挝 印度 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 仅有深浅的不同 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 祖衣是赤色 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 蒙藏僧人的袈裟 大衣是黄色 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 北方气候寒冷 僧众三衣不够 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 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 常服的颜色 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 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 讲经僧人蓝色 律宗僧人黑色 清代以后 没有什么官方规定 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 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僧人的服饰没有什么等级,寺院不是等级最森严的地方,但是最讲究礼节的地方,原则上都应该穿长袍(褂)的,但有时为了行动方便,也可以穿短褂(比如干活、上山等)佛弟子是以戒为师,寺院的执事是根据个人的办事能力来安排的,除了事务上,是没有其他的特权的.
E. 和尚的僧衣颜色,为什么不全都一样
和尚的衣服是和尚的身份证明。如果你问和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你一时答不上来。细心的人会发现不同的僧侣有不同颜色的衣服。不同寺院的僧侣站在一个地方,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这是佛教在中国不同民族间传播的结果。佛教在中国的汉、藏、傣等民族中传播了近两千年,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佛教体系。
明朝洪武初年,对僧服的颜色有统一的规定。根据当时佛教的三大范畴,即禅宗(禅宗)、讲学(天台、华严、法湘宗)、教法(也称为法律、从事丧礼和仪式),规定禅宗僧人应穿茶褐色衣服、绿带、玉色袈裟;传教士应佩戴玉色服饰;绿带和浅红色的法衣;传教士应该穿肥皂衣黑色的腰带和浅红色的法衣。
F. 为什么电视剧里和尚的袈裟的颜色和样式不一样呢有什么讲究吗
红色的一般是重要法会时穿,平时穿黑色的.
不同的等级不存在颜色的差别,只是方丈和普通出家人的在样式上有区别.
G. 为什么那些和尚的袈裟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什么意义
佛教对僧衣服色的主要规定有两条。一是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避免贪图穿着,这叫做“坏色”或“点净”。
虽然避开上色和纯色,僧衣颜色仍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但佛教早期多选用赤色作为衣色,所以佛教在汉朝刚刚进入中国时,僧侣也是“披赤衣”的。
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到了三国时期,僧侣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响而逐步趋向于缁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时开始称僧徒为“缁衣”或“缁流”。
唐朝时,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色袈裟为荣。另一方面,也因执着于赤色而以朱红袈裟为最尊重。
唐宋以后,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侣服色制。当时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类,规定禅僧穿茶褐常服、青绦和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常服、绿绦和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绦和浅红色袈裟。
(7)为什么很多寺院袈裟不一样扩展阅读: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
又搭袈裟,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
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种子袈裟(或轮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
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相传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经卷十三、贤愚经卷十二等记其事缘,然不见于诸律。
H. 中国僧人,日本僧人的袈裟颜色为什么不同
日本佛教偏离正法,是变相的佛教,许多地方与戒律不符合。
I. 一直有个疑惑,不同级别的和尚师父穿不同的袈裟吗
真实如法的袈裟,绝无级别之分,释迦佛一生都在消灭阶级差别,不可能自己制造差别。比丘的三衣:五衣、七衣、大衣,都是相同的,如法的衣是坏色衣,就是不能以五大正色为衣,袈裟不能绣龙凤花草人物。
J. 不同的寺院,有的和尚穿蓝灰色僧衣,有的穿黄色僧衣,都是禅宗,都是普通和尚,不是什么职事方丈住持,为
《舍利弗问经》中提到,萨婆多部着皂色衣,摩诃僧僧着黄色衣,弥沙赛部着青色衣,昙无德部着赤衣,迦叶维部着木兰衣。这是通过三衣的颜色不同,来表示自己的宗派。虽然五部的衣着不同,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在五部中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