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生物肥料效果不好
Ⅰ 微生物菌肥使用效果怎么样
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肥料”,虽然叫作菌肥,但是其本质不是肥,只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手段培养的一些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和作物的有益菌类。
生物菌肥施肥量
根据施肥的时机不同,底肥和追肥使用量为每亩5公斤,可以和有机肥料混合后使用;
对于果树之类的农产品,每颗幼苗使用量为200克左右,成年后的果树可以放射状沟施,每颗0.5-1公斤即可。
除此之外,微生物菌肥还可以用作蘸苗灌根、拌苗床土、盆栽以及冲施等,各种施肥方法都有所不同,用量也要把握好,否则就事倍功半了。
使用方法:
1、 用得早,用得足,次数多。微生物菌剂到根际需要与其它的微生物竞争营养和位置等,因此,要做到先声夺人,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建议从底肥(生长早期)就开始施用,不要随意减量,并在一个生长季至少施用2-3次。
2、 采用正确的使用方式:可采用拌种、浸种、蘸根、灌根、穴施、沟施、喷施、滴灌、撒施等方式。浸拌种、蘸根等方式早期效果突出,要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结合土施的方式,尤其结合灌根、穴施、滴灌等方式效果更好。
1) 撒施在表面后,一定要覆土,促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定殖,避免紫外线的伤害。
2)喷施和滴灌对微生物菌剂的要求较高,大多数微生物菌剂由于载体和生产工艺的限制,是不能溶解的。
注意事项:
1、氮、磷、钾总含量超过8%时与菌剂混合施肥,会一直菌的活性。
2、不要将菌肥与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含硫化肥(如:硫酸钾等)以及草木灰混合使用。
3、建议采用沟施、窝施的方式,一定要将菌肥盖在土壤里,避免阳光直射,紫外线会杀死细菌;此外,不建议冲施微生物菌肥,因为加速吸收后菌群会被冲散,影响施用后的效果。
4、气温过高、过低、干旱条件下的农作物田块不建议使用微生物菌肥。
Ⅱ 生物菌肥有哪些误区
第一部分:7个观念误区。
误区1:靠见效速度评价产品好坏,认为见效快的就是好菌剂或菌肥。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除了会分解土壤中难溶及被固定的元素,增加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物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外,还能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和拮抗某些致病微生物的作用,可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肥料效果的发挥与微生物菌群繁殖速度、菌群数量关系紧密,菌群生长存在周期,这一点是与化学肥料和植物调节剂的最大区别,这也就出现了微生物肥料速效性不如化学肥料与植物调节剂的现象。见效慢并无意味着菌剂及菌肥是无效果的,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作物长势明显改善的品种也未必是好的菌肥或菌剂,其中也不乏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品种。
误区2:种类混乱,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
农用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有益菌)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制成的活菌制剂,它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作用;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
微生物菌肥包含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生物有机肥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主要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菌剂、菌肥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中营养物质及有机物料的含量,使用中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对路产品。
误区3: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大越好。
复合菌剂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不同菌种生长习性的影响,盲目的复合,极易造成菌种间的拮抗,影响效果发挥。菌衡量标准为“有效活菌数(CFU)”,单位为“亿/g或亿/ml”,数量不能代表全部,不但要看菌数量,还要看有效活菌的数量,使用后起作用的只有活菌,有益活菌数量越大效果会表现越好。
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因素除了菌的种类及数量外,菌的纯度至关重要,当产品中霉菌杂菌数及杂菌率超标时也会影响应用,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杂菌率分别为:液体≤10.0%,粉剂≤20.0%,颗粒≤30.0%;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杂菌率标准为:液体≤15.0%,粉剂≤30.0%,颗粒≤30.0%:市场上少数不合格产品中会含有致病菌,本意是用有益菌修复土壤,使用了不合格品种,反而会引起致病菌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误区4:一个季节使用一次就可以,一次使用作用可持续多年。
部分微生物菌种施入土壤后会大量繁殖,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成为优势菌群,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如化肥的超量使用、杀菌剂的使用、焖棚、高温等,都会导致有益菌死亡,从而影响有益菌群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地位,要继续保持有益菌群的地位,就需要在作物的生长期多次使用微生物肥料来补充有益菌。
误区5:不注重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可以解决多种问题。
少数用户在选购微生物肥料时只注重是不是含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缺乏对症用菌的意识,使用了不对症的菌品种,产品效果难以发挥,难以达到用户目的。现阶段在农业部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品种有根瘤菌菌剂、固氮菌菌剂、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促生菌剂、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不同品种具有的功能不同,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会体现在六个方面:提供或活化养分功能;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能力;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功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功能;改良和修复土壤功能。要结合需求、菌种特点、菌种功能选用对症的产品。
误区6:超过保质期使用就没有效果。
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及“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液体制品保质期为3个月,粉剂及颗粒制品为6个月。超过保质期并不意味着产品没有效果,要区别对待。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特例,如荧光假单胞菌剂制品(液体),超过保质期使用非但没有减效,作用较之前更突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误区7:微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
土壤肥力由生物肥力、化学肥力、物理肥力三部分组成,使用微生物肥料后能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可以间接促进化学肥力和物理肥力的提高。使用微生物肥料不能完全替代化肥,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部分化肥的投入。
Ⅲ 微生物杀虫剂和微生物肥料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为什么 但又为什么一直很难推广应用
首先土壤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施用微生物肥料的目的是要增强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优势,从而为植物的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至于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既有效防治害虫或病菌,也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微生物肥料和杀虫剂的前景广阔,但现在科研方面并没有特别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施用效果不明显/不稳定。厂家和经销商往往只把“微生物”作为概念来炒作,不太用心去做研发。
Ⅳ 生物菌肥可靠吗
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肥料”,虽然叫作菌肥,但是其本质不是肥,只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手段培养的一些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和作物的有益菌类。
Ⅳ 微生物肥料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化肥
微生物菌肥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作用,类似豆科植物根瘤菌的作用,改良土壤。要代替化肥这个还不行,但合理应用可以达到化肥不能达到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吧。
Ⅵ 微生物肥料选用常见误区有哪些
现在农技部门都鼓励农民使用微生物肥料,它可以提高土壤生物肥力、防控根部病害、提高农产品品质。但用后农户反映效果不稳定,同一批次的产品在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用量的情况下效果差异很大。
误区1:用见效速度评价产品好坏,认为见效快的就是好微生物产品。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命活动,除了会分解难溶及被固定的元素,增加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物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外,还能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和具有拮抗某些致病微生物的作用,可减轻作物土传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肥料效果的发挥与微生物菌群繁殖速度、菌群数量紧密相关。菌群生长存在生命周期,这一点是微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和植物调节剂的最大区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微生物肥料速效性不如化学肥料与植物调节剂。
见效慢并不意味着菌剂及菌肥没有效果的,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作物长势明显改善的品种也未必是好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其中也不乏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产品。
误区2: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含菌量越大越好。
复合菌剂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不同菌种生长习性的影响,盲目的复合,极易造成菌种间的拮抗,影响效果发挥。菌衡量标准为“有效活菌数(CFU)”,单位为“亿/克或亿/毫升”,但数量不能代表全部,不但要看菌数量,还要看有效活菌的数量,使用后起作用的只有活菌,有益活菌数量越大效果越好。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因素除了菌的种类及数量外,菌的纯度至关重要,当产品中霉菌杂菌数及杂菌率超标时也会影响应用,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杂菌率分别为:液体≤10%,粉剂≤20%,颗粒≤30%;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杂菌率标准为:液体≤15%,粉剂≤30%,颗粒≤30%:市场上少数不合格产品中会含有致病菌,本意是用有益菌修复土壤,使用了不合格品种,反而会引起致病菌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误区3:一个季节使用一次就可以,一次使用作用可持续多年。
微生物菌施入土壤后会大量繁殖,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成为优势菌群。有益菌群能否成为优势菌群关键在于土壤环境是否适合有益菌扩繁,如化肥超量使用、杀菌剂频繁使用、焖棚、高温等,都会导致有益菌死亡,从而影响有益菌群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地位,要确保有益菌群的优势地位,就需要在作物的生长期多次使用微生物肥料来补充有益菌和营造一个适合有益菌繁殖的环境。
误区4:不注重菌株的差异性,认为一种菌就具有同样的功能。
少数用户在选购微生物肥料时只注重是不是含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和菌株的来源,缺乏对症用菌的意识,使用了不对症的菌种,产品效果难以发挥,难以达到用户的目的。
现阶段在农业部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品种有根瘤菌菌剂、固氮菌菌剂、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促生菌剂、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
Ⅶ 如何区分微生物菌肥的好坏
首先,对于微生物肥料自己来说,菌数是衡量一种菌肥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数≥2亿/克(颗粒1亿/克),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2000万/克。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说明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
其次,是产品本身的有效性,施用菌肥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是否过了保质期,目前我国菌肥保质期超过1年的不多,购买后要尽早施用,当然也有一些菌肥产品存放时间比较久,比如多孢菌常规保存35个月正常复活,比常规菌肥提高了23个月保存期。
除了菌肥自身的条件外就是外界因素了。第一点是温度,施用菌肥的最佳温度是25-37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或是高于45摄氏度,菌肥的施用效果都会比较差,对高温、低温、干旱条件下的农作物田块不宜施用。但是多孢菌的耐受温度达140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菌肥在温度上的局限性。第二点时期,菌肥的最佳效果时期是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营养大量吸收期前7-10天左右,在此期间施菌肥效果最佳。第三点用量,一块儿过度施用化肥的土地对化肥是有依赖性的,不要一下子用菌肥完全代替了化肥,要循序渐进。第四点混合,像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含硫的化肥(如硫酸钾等)以及稻草灰等是不能与菌肥混合施用的,它们会杀死生物菌,破坏肥效。
Ⅷ 生物肥、化肥、有机肥的优缺点是什么,混合使用注意什么
生物肥、化肥、有机肥三者结合施用是当前比较提倡的一种施肥方法,合理的结合能够极大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这对于减轻近年来为了追求产量而滥施化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壤乏力、水污染、环境污染、农作物化肥残留等问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就来分别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混合使用需要注意什么?
以上就是对化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优缺点的介绍以及混合使用所要注意的事项,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展开赘述,如你对化肥、有机肥、生物菌肥的使用有任何疑问,可关注我,我们一同探讨施肥的奥妙。
Ⅸ 生物菌肥有效果吗怎样施肥能够发挥它的效果
个人认为生物菌肥有效果。生物菌肥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肥料”,虽然叫做菌肥,但是其本质不是肥,只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手段培养的一些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和作物的有益菌类。
我觉得按照以下几个方式使用这种“菌肥”能够发挥它的效果:
1.菌肥要深施。如果大家心细的话会发现,生物菌肥的包装袋都是不透光的,很多菌肥包装袋里面还有一层银白色的涂层,这就说明在施菌肥时尽量避光。既然是避光,就不能表施了,表施见光影响活性。所以,菌肥要深施。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也是个关键,一般来说使用菌肥的土壤的水分含量控制在65%一下。水分含量高,土壤的通透性差,影响菌肥的活性。而且水分超过70%的话也不适合施肥等农机措施的作业啊。
以上是我对生物菌肥使用的方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