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反间计为什么不好
① 战国时秦国多次对六国用反间计,为什么六国却从不用此计对付秦国
战国时秦国多次对六国用反间计,六国却从不用此计对付秦国的原因:因为六国应用的是合纵联盟对策,也就是期待可以六个国家团结一心,秦国一个国家压根不会有挑拨问题。大伙儿对秦国最觉得好奇心的,莫过秦国的六世之余烈了。所说的六世之余烈,就是指秦国自秦孝公逐渐,一直到始皇帝这六代,几乎全是贤君。而这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
一个国家的管理者是不是贤明,将直接的影响到国家是不是强劲。这在如今依然适用,一个企业是不是可以稳步发展,跟管理者是不是有工作能力几乎摆脱不掉关联,尤其是在企业的草创环节。大破冲霄楼。秦国自秦孝公逐渐的君主,都十分的贤明。君王贤明就代表他不容易容易的被人迷惑,特别是在当迷惑目标或是自身最重要大臣的情况下。而别的国家的君主也不一定就没应用离间计挑拨楚王和大臣的情感,仅仅并没有起功效而已。例如秦昭襄王和高渐离的关联。
② 赵国自毁长城,为什么秦国的反间计屡试不爽
在古代是人治,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巨大的权力导致了君主的极端自私,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而不信任周围任何一个人。一个国君若是本身精明还好,可惜绝大多数君主都是昏暗之人,猜忌身边的大臣是这些人的通病。而所有臣下中,君王最不放心的就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因此一旦有对其不利的风声传出,国君就往往宁可信其有,先下手为强,将其除去,所以反间计才能屡试不爽。
③ 反间计的厉害之处在哪里历史上哪些人败在了反间计上
说起反间计,通常来说有两种含义。首先“反间”就是充分的利用“反间”来达到获取情报,扰乱敌方的目的。其二就是分化离间,就是跑到敌军的内部开始挑拨是非,引起内部纠纷,制造隔阂,破坏团结,致使反目成仇。在战国时期,反间计的使用基本上就是在这两种意义上的,颇为频繁,而且也非常容易得手。很多备受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喜爱的名将,诸如乐毅、廉颇、李牧等,都是反间计的受害者。
燕赵即墨之战,田单对燕国使用“反间计”,燕惠王中计,用平庸无能的骑劫替换名将乐毅,从而导致了燕军的迅速败亡;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国对赵国实施“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帅,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练的廉颇,从而确保秦国获得战役的胜利;秦国灭赵战役中,力战李牧不下,再次使用“反间计”,促使赵王处死李牧,自毁长城,最终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从一个现代人、后来者的角度,在读这些“反间计”的史实之时,难免会产生疑问: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反间计”并不算高明,其实非常的简单粗暴,可是为何那些看起来精明过人的国君们却会屡屡中计呢?难不成都是些绣花枕头,脑残?
历史的问题,需要结合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时代背景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反间计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上位的国君和被算计的对象(一般是领兵的将军)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猜忌之心,无法做到完全彻底的互信。
首先,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征伐愈来愈频繁,同时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在逐渐的扩大的延长,为了保证军事指挥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国君们不得不将军队完全的指挥权,乃至就地获得补给、兵力补充、以及任命临时地方长官的权力一并下放给领兵作战的将军们,尤其那些进入他国作战的将军,实际上获得的权限已经等同于后世的节度使。比如,乐毅领兵攻齐大胜之后,如何分派军队管理、接收占据的齐国城邑,燕惠王鞭长莫及,自然只能全部由乐毅做主。
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将军和中下级指挥官,乃至普通士兵建立起浓厚的私人感情,军队的性质有演变成其私人武装的可能性,从而具备了篡夺君位的实力。更要命的是,这些将军们往往出身于诸侯国的贵族阶层,家族本身就是公卿世家,而三家分晋,田齐代姜,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如何不让国君们时刻警惕着武将们的言行举止?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反间计”就是专门为怀疑这个“缝”设计的。
第二点,将军们本身是诸侯国的高官,和平时期同样是参与国政的。战国国君们与后世的帝王一样,后宫妃嫔众多,子嗣断然少不了,在成群结队的公子当中,哪个会成为未来的国君,便成为公卿大夫们下注的对象,即便你想置身事外,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万一支持的公子没有上位成功,甚或竭力反对的那位成功登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
“反间计”看似简单,实则是针对人性的缺陷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识破容易,想通很难,自然无往而不利。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秦国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难中“反间计”的,原因是其推行郡县制比较早,秦王为代表的政府对地方的掌控能力非常强,军队管理又非常规范,将军完全没有机会把军队私人化,故而像白起这样的一世之雄,秦王处死他仅仅只需要派个使者就够了!
④ 战国时秦国的反间计为何屡次得逞,原因是什么
战国时期秦国的反间计屡次得逞,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其他国家内部不团结,给了秦国反间计的机会。
2.其他战国没有贤明的君主,导致无法识别反间计。
3.秦国有足够的财力,收买其他国家的大臣。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扩大地盘经常发生斗争,其中秦国自从秦孝公开始励精图治,秦国迅速崛起,并且出现以一国挑战六国的情况,为了能够早日实现一统中原的目标,秦国在对战其他国家的时候,不仅在战场上投入巨大,后方也派人渗透,收买六国重臣,让很多对秦国有威胁的名将被君主猜忌,最后不得不离开战场,甚至最后被杀害。
秦国自从变法开始,国家实力增强,有足够的财力收买六国的重臣,六国时期的大臣没有家国天下的概念,他们经常在几个国家轮流当官,得到哪个国君重用就效忠哪个国家,因此对国家没有忠诚,只要有足够的钱收买,他们就会出卖其他人。
战国时期秦国反间计能够屡次得逞,和当时战国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⑤ 战国时期,秦国对离间计屡试不爽,怎么东方六国却不对秦国用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了谋取本国的最大利益,真可谓不择手段,连以前不屑一顾的“离间计”也时常被运用,特别是秦国对六国,简直是屡试不爽。而六国对秦国也用过几次,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败多胜少。
从以上几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六国使用离间计屡屡成功,而六国对秦的离间往往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君的开明程度不同导致的。就拿魏安釐王来说,他并不是不知道别人有意离间他和信陵君的关系,但他原本就担心信陵君权利太大、功高盖主,所以将错就错了。而秦国的国君相对比较开明,所以离间计这种简单的伎俩在秦国就很难施展得开了。
⑥ 为何反间计在君王和能臣之间屡试不爽乐毅、廉颇等名将都遭殃
孙子兵法用间篇里记载了五种间谍,分别为: 因间 ,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反间,因为反间效果比较明显。乐毅、廉颇、李牧等股肱名将都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敌国的反间之计,就是吴国最忠心的大夫伍子胥也不例外。
而仔细一看,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能力都让敌国忌惮,而他们都是在起用他们的君王离世之后,在与后辈君王共事时被使反间计成功。
那么为什么这么能干的臣子却被君王猜忌呢?
我们一一来看,就能窥见一些端倪。
首先是乐毅,乐毅原本因为善于用兵打仗是在赵国赵武灵王手下干活,当年燕国大乱,被齐国痛揍,燕王被杀,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上位。燕昭王的人生大事就是找齐国报仇,正好乐毅被魏国派去燕国做使者,被燕昭王一眼相中,做了燕国的亚卿。
燕昭王有了乐毅之后,很快就打败了齐国,乐毅还帮燕昭王拿下了齐国七十五座城池,把俘获的齐国财宝全都输入给燕国,燕国瞬间强大起来。但是乐毅有两座齐国城池一直没有拿下。
燕昭王死后,他儿子燕惠王即位。
齐国的田常听说燕惠王做太子的时候,跟乐毅之间有一些不愉快,于是就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 齐国并不怕乐毅,因为乐毅和新王有仇,他留着两座齐国城池不攻占,就是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准备和齐国 连兵 ,准备自己称王了。齐国就怕其它将军来打。 ”
这燕惠王一听,就赶紧派了个人去替代乐毅,让乐毅回去。这乐毅怕被杀,直接跑到赵国去了。
而临阵换将的结果是,燕军再一次被齐国打趴下,原来抢来的齐国城池又全部被夺了回去。
廉颇大家就更熟悉了,鼎鼎大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赵惠文王时期与赵奢、李牧三大将把赵国守得铁桶一般。后来赵惠文王死了,赵孝成王即位,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屯兵僵持,此时赵奢已死,赵国只有廉颇与李牧两员大将。
李牧带着精锐骑兵在赵国北部边界抗击匈奴,廉颇则在长平和秦军相刺,采用的是防守战术,打算与秦军耗下去。这整整耗了三个月,既耗了秦国,也耗了赵国。赵孝成王和秦昭王都很着急。
赵孝成王无数次催廉颇出兵,廉颇不听,赵孝成王不满。
秦昭王在想着怎么把廉颇弄下去的时候,赵孝成王跑去和秦国求和,结果秦昭王假意求和,又顺便离间赵孝成王和廉颇。
他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根本不怕廉颇,只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果然就派赵括去代替廉颇,结果,长平之战惨败,赵括被杀,赵军四十多万被坑杀,赵国的有生力量被消灭了一大半。
李牧是和廉颇同时期的将军,在抗击匈奴方面亦是传奇人物。唐代李华在《吊古战场文》里就盛赞李牧:“牧用赵卒,大破林胡。”
后来李牧和秦军打仗,又屡屡打胜仗。
到赵王迁的时候,赵国的名将都已经死的死逃的逃了,就只剩下一个李牧。
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抵御秦将王翦的攻击。王翦就去赵国使反间计,他买通了赵王的宠臣郭开金,在赵王面前说李牧和司马尚要反了。 赵王信了,派了个人去代替两人,结果李牧不肯听令。赵王就派人把李牧抓了杀掉。
结果赵国就被王翦灭了。
伍子胥的经历我在上一篇文里有介绍过。他本是楚国人,父亲和兄长被楚国君杀害。伍子胥就逃跑了,在外寻求报仇的机会,他最后到了吴国,被吴国公子光重用,帮助他夺得王位。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
在伍子胥的出谋划策之下,吴王阖闾得以称霸诸侯,还败了楚国,帮伍子胥报了仇。
后来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射中身死,伍子胥辅佐他儿子夫差。
夫差在打败越国报仇之后,就不太听伍子胥的话,几乎与他对着干。
尽管伍子胥一直忠心耿耿,夫差却依旧听信伯嚭谗言,赐剑给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死后没几年,吴国就被越王勾践给灭了。
我们从上面案例中可以看到: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新王不信老臣,是因为老臣不太服管教,显得有点居功自傲,拥兵自重,让他们忌惮了。所以敌国的反间之计才那么容易得逞。
关于因忌惮臣子功大,而中了反间之计的,还有一例可证。
秦昭王和战神白起。
长平之战中,秦昭王在赵国使用反间计,使得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了廉颇。秦昭王则偷偷用白起换下了阵前将领,把赵国军队打趴了。本来白起乘胜追击,直接攻打邯郸也许赵国就那么灭掉了。
这时候赵国也派人到秦国使用反间计,离间白起和秦相应侯,说赵国灭了,白起可能就爬到他头上了。于是应侯就跟秦昭王说:“秦兵打了这么久,也乏了,让赵国韩国割点地过来,和了吧,让军队休息休息!”秦昭王就答应了,结果赵国不肯割地了,再让白起去打邯郸,白起就不去了,以后也不肯上战场了。
单看秦昭王在长平之战时的一系列神操作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很果断有远见的人,为什么当时就误判了形式,听了应侯罢兵的话呢? 是因为白起实在太强了,他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就要震主了。
可见能臣,不管你的心多么忠诚,威胁到君位时,在国家长远利益与君权之间,他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君权。
这就是国君和能臣之间反间计屡试不爽的原因吧。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第二期##不止是 历史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