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限制的产品销售额不一样
Ⅰ 限额以上企业与规模以上企业有什么区别
1、行业不同:
限额以上企业主要指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指工业企业,
2、企业年产值不同:
一般限额以上企业主要指:
(1)批发业(包括外贸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包括2000万元,下同),同时年末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上;
(2)零售业:年商品销售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同时年末从业人员在60人以上;
(3)住宿业:星级饭店或旅游饭店;
(4)餐饮业:年营业总收入200万元以上,同时年末从业人员40人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在2010年之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2011年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3、产额不同:
限额以上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是指年商品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和年商品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
(1)为什么有限制的产品销售额不一样扩展阅读
规模以上企业分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商业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是指年商品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和年商品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
对此所有的主要统计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
工业总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工业销售产值: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包括销售的成品价值和对外加工费收入二部分。不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依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总公司为小型企业,但分支机构达到中型企业的标准,分支机构应依总公司模定企业规模,因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
Ⅱ 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几乎是同一个地方销售,销售额相差得却非常离谱呢
这个问题就比有难度了,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同的销售人员,就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业绩。另外,销售时机很重要,例如:中秋节的月饼,在节前15天就是最旺的销售时机,这个是月饼最贵,最好卖的时候,也是买的人最多的时候,零售,团购,都是最火的时候,销售额自然高。但是在节前5的时候,销售就开始明显下滑了,首先,团购的订单没有了,零售的减少了,销售价格开始趋于平稳。销售额也开始回落。节后5,销售价格卖到最低,甚至是亏本销售了,这个时候销售额与节前比,那就真的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在销售季节性,或时机性强的产品是,销售额真的会有很大差距,最关键就是时机因素。
冬季的保暖衣,羽绒服,都是火爆销售。一过完春节,销售回落了。
另外,日常消费品,给导购员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优秀的导购员,可以让产品销售的非常好,但一个不合格的导购员的销售额,的确会让人大跌眼镜。
除了时机,导购员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产品质量。优质的产品,那么销售额会比较高,如果是仿冒的,或是次品,那么销售额也会比较低。所以,要看销售的什么产品,销售的时机性要求如何?导购员的能力如何,产品品质是否始终如一。市场需求是否持续旺盛。市场供给是否是供不应求。等等,这些综合因素都考虑进去后,就可以想明白了!
Ⅲ 销售额和营业收入为何不一样
销售额等于营业收入加成本,因为成本的原因,所以销售额肯定与营业收入不同。
如果只是单一的业务,比如说销售某种商品,那么销售额与营业收入是指同一结果,即销售额=营业收入。
如果业务非单一,比如既出租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又主营销售空调(或其他动产),那么此时的销售额是指销售空调(或其他动产)的收入,而营业收入则不仅包括销售额还包括租金收入。
另外,所举例中二者的流转税(也不一样:租金缴纳营业税、销售额缴纳增值税)。此时,同期的销售额小于营业收入。
(3)为什么有限制的产品销售额不一样扩展阅读:
营业收入是从事主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指在一定时期内,商业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如商业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饮食业的饮食品销售收入、服务业的服务收入、仓储企业的仓储收入、运输企业的运费收入、代办运输收入等。
发生商品销售取得收入时,通过“营业收入”帐户核算,借 (增) 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帐户,贷 (增) 记“营业收入”帐户。对不属于企业主营业务范围的兼营业务的收入,作为附营业务收入处理。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或 营业收入=产品销售量(或服务量)×产品单价(或服务单价)
主副产品(或不同等级产品)的销售收入应全部计入营业收入;所提供的不同类型服务收入也应计入营业收入。
意义
1、 营业收入是企业补偿生产经营耗费的资金来源。
营业收入的实现关系到企业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加强营业收入管理,可以使企业的各种耗费得到合理补偿,有利于再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2、营业收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是企业取得利润的重要保障。
加强营业收入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营业收入是企业现金流入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营业收入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深入研究和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避免盲目生产,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价外费用是指纳税人向购买方价外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2]。
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
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
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
(三)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
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四)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
计算方法:销售额=销售量×平均销售价格。
Ⅳ 请问一下,统计年鉴中批发业的商品销售额为什么会大于零售业的商品销售额
这个跟统计的时间点有关系。批发出去的商品,也不会马上被零售出去啊。在物流过程中的货物、零售商的库存都会产生这种现象。有零售就会有批发,但不是所有的批发商品都会最终进入零售环节的,这和批发的统计方法也有关系。
Ⅳ 营业额和销售额有什么不一样
营业额和销售额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
销售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或服务,从购买或接受应税劳务方或服务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切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以及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营业额是指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价外费用包括向对方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2、含税上的不同
营业额在会计上指的是营业收入,税法指的是应税营业收入。营业额属于含税收入,适用于饮食业、运输业、广告业、娱乐业、建筑安装业等。 销售额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税法上这一概念是不含任何税金的收入。销售额适用于制造业、商业等。
3、法律依据不同
按增值税法的有关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是应税销售额而不是销售收入,应税销售额是不含税的,而销售收入一般认为是含税收入。
在增值税法中一般是用销售额的概念,为避免混淆而不用销售收入的概念。而企业界对外公布有关数据时,他们认为销售额主要是确认的合同金额, 销售收入是根据会计政策确认的收入,是法律的数据,最有权威。
Ⅵ 一年来同一品牌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域市场销售额差异巨大,最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A销售渠道不同B品牌形象...
C股市行情不同
很明显,品牌相同,产品相同,地域不同,销售渠道会影响销量,走商超和流通渠道销量肯定不同;品牌形象在不同地域可能会不同,定位高端与低端对销量肯定有影响,不同地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肯定不一样,面临的竞争对手在地域的品牌影响力也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