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巴别塔之犬为什么封皮不一样

巴别塔之犬为什么封皮不一样

发布时间: 2023-01-18 16:11:38

① 巴别塔之犬

内容简介

“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唯一的目击者是她的爱犬“罗莉”。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罗莉”说话,道出真相。
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爱情悬疑小说《巴别塔之犬》以象征语言分野、表达困境的“巴别塔”作为基调,在悬疑的背后,探讨的是关于爱情和隔膜的永恒追问。
美洲人评论说,这是“一个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赎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寻!”欧洲人评论说:“这是一本罕见的小说……除了古老的神话、鬼魅的精灵所营造出的奇特氛围,还有心灵治疗、神秘塔罗牌……而当你随着主角一步步走向事情的真相时,更会感到一种椎心的痛楚……”亚洲人则评论说:“人人都以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别塔,以为自己最了解那个亲近的人——然而,这座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本书甫一面市便压倒畅销书《追风筝的人》迅速登上亚马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感动全球22国读者,让百万美国人为之潸然泪下。

一个谜样的女人、一个思念亡妻的男人、 一段永无法唤回的灿烂时光……
有多少个有理智的人,就会有多少个人拿起这本书,不忍放下;
有多少个曾深情的人,就会有多少个人拿起这本书,不忍释手。
读《巴别塔之犬》,方知大家的哀伤;它是一本中国作家写小说的范本,学习它是怎么讲故事的。

作者译者简介

卡罗琳·帕克丝特

美国着名畅销书作家。毕业于美利坚大学创作研究所。大学毕业后,曾经在书店工作三年,而后才全心投入创作。她的作品散见于《北美评论》、《明尼苏达评论》、《夏威夷评论》、《新月评论》。《巴别塔之犬》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甫一出版即引起热烈回响,有书评家说她具有强烈的阿言德风格:雾气浓重的鬼魅深夜、古老的民间传说、给予人如梦般的阅读历程;更有书评家赞许她是美国新生代作家之中最耀眼的一位。卡罗琳·帕克斯特现今与丈夫及儿子住在华盛顿特区,第二本小说《Lost&Found》也已经在美出版。

何致和

1967年生于台北。文化大学英文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短篇小说曾获联合报文学奖、宝岛小说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着有小说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长篇小说《白色城市的忧郁》。另有《酸臭之屋》、《恶梦工厂》、《时间线》、《人骨拼图》、《战争魔术师》等十余部译作。目前正于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关于“巴别塔”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圣经·创世纪》

媒体热评

“这部小说有着不可臆测的魔力,它能将读者带往未知而惊奇的境地!你必定会为它动容,然后甘心接受它给予你的一切逻辑,并且无从抵抗地被这个故事摆弄,随它欢喜、伤悲、起伏……”

——《纽约时报》

“一个女人从树上坠地致死,死因不明,唯一的目击者竟是她的狗……如此引人入胜的开场,带出了这个动人心魄故事……学说话的狗、精彩的转折、如诉如泣的真相,都让读者心灵久久无法平息。”

——《出版家周刊》

“相当耀眼的小说!它精彩的地方在于男主角探寻妻子谜样个性的真相,讨论人与人之间是否永远存在着无法跨越的距离……在真相逐渐显露之时,伴随而来的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冲击着我们,让人在摇晃不定的心绪中对它难以忘怀……”

——《好书情报》

“让狗开口说出真相?选择这个主题确实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尤其是如何说服读者、化解他们心中的疑虑,并且让他们为这故事着迷……然而,卡洛琳?帕克斯特在这部处女作的表现相当令我们赞赏!”

——《今日美国》

“一个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赎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寻!”

——《老爷杂志》

“这部作品相当奇特,令人眩惑!……优美的笔触,伴随着惊悚的元素,满溢着强烈的情感张力……”

——《每日邮报》

“一部具原创性、充满灵性的小说……既是阳光灿烂的回忆场景不断,在在又是令人鼻酸的真相浮现。作者也展现了高度的叙事技巧,让读者一展页就无法放下本书;在她天衣无缝的布局之下,我们也慢慢窥见了在男女主角看似完满的幸福婚姻里面,教人无法负荷的残酷事实与悲哀……这的确是一本关于爱的深度书写。”

——《西雅图时报》

“不可思议的作品!帕克斯特深刻描写了这个丧偶男人的情感写照:他无法前行,又只能停在原地悲伤地忆及过往。他对妻子的思念与不解,是作者企图探索爱的界线的野心……然而,这部令人难忘的小说也给了我们一个椎心的体悟:当事情发生而无从弥补之时,有时候,需要的只是谅解。”

——《时人杂志》

“你一开始阅读,便会发现这是一本危险的书;在它紧密的结构中有一切足以令你着迷的元素:爱情、悬疑、奇幻,以及让读者绝不会失望的阅读满足感。”

——《红皮书杂志》

“这是一本很罕见的小说……除了古老的神话、鬼魅的精灵所营造出的奇特氛围,还有心灵治疗、塔罗牌等素材;其中,人与狗的互动情感着实令人心动……而当你随着主角探究出事情的真相时,更会感到一种椎心的痛楚……”

——(伦敦)《Time Out周刊》

读者评论

《巴别塔之犬》确实是一本很哀伤的小说,它的哀伤,不在于自杀的亡妻,不在于苦苦回忆追寻的丈夫,不在于感伤婉转的故事,也不在于细密干净的文字,而在于,它的作者,是一个女人。
如果不看作者名,相信也不会有多少人会天真的认为它是一本由男人写出的书,虽然通篇都是以男性第一人称絮絮悼念亡妻,一点点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她伤痛的灵魂。可是,这些全是女人渴望男人去做的,而绝不是男人会去做的。这种心理差异的日常描述,可见早年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不过这本书将其推到极致:我都悄无声息的自杀了,你还不去探索我丰富的、矛盾的、受伤的内心世界吗?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禁不住落泪。他说他记得妻子穿白纱的样子。他记得她在婚礼上走来,双手抱着一束鲜红色的花。他记得她生气不理睬的时候,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石头。他记得她睡觉时的呼吸声。以及双手抱住她的感觉。而我,依旧沉默不语,只是以这一本书,以我的方式追随着你。再也不会有人,以这样的方式爱你。即使你说,友情与爱情一样,也会有一天消逝的吧。然我仍会记得,你我共享的每一个阴暗时刻,你向我描述的奇异的梦境。会记得你为我的生命带来的慰藉,和悲伤。
若是那一天真的到来。你亦明白,遗失与缺憾,生命便也是如此了。

你了解身边的人们吗?我们所谓的缄默,是给对方自由的空间,还是筑起了彼此间难以逾越的高墙?他们真的快乐吗?还是有无法出口的话要和我们说?我们是否也在盼望能对他们讲出真正的自己,和那些无法存在于空气中的心声呢……
我们,真的完全的知晓他们在一抹微笑下,偶然的茫然中,轻声的叹息里那些因为爱而无

② 关于《巴别塔之犬》一书介绍,包括结局~

【《巴别塔之犬》简介】
《巴别塔之犬》是美国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2003年,该作品一面市,便压倒畅销书《追风筝的人》,迅速登上亚马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部爱情悬疑小说以象征语言分野、表达困境的“巴别塔”作为基调,故事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离奇的氛围中,这是一个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赎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寻,除了古老的神话、鬼魅的精灵所营造出的奇特氛围,更会感到一种椎心的痛楚。在悬疑的背后,探讨的是关于爱情和隔膜的永恒追问。
【主要人物】
露西 蓝森(妻子):制面具师,阳光的外表下 隐藏着忧郁的心
保罗 艾弗森(我):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为了摆脱亡妻的痛苦 固执的想让罗丽说话 结果却意识到这不可能。
罗丽(罗德西亚脊背犬):露西的狗,整天跟着露西,眼神是永远埋藏的忧郁。
【作品赏析】
巴别塔象征了人和人之间难以融通的隔阂,主人公保罗所要面对的不是如何让他家的狗开口说话的难题,而是他和妻子间幸福生活下潜藏着的观念鸿沟。他们彼此相爱,但并不能彼此理解,对于生活习惯和爱好的争端从未停止。保罗深爱妻子露西,因为她带给他惊喜和快乐,但他忽略了在快乐表面下露西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断断续续讲述自己过去的时候,露西渴望抚慰,然而保罗没有给。在冲着像自己孩子一样的面具发火时,露西渴望理解,但保罗没有给。
露西努力过,在面对阳光的时候露出笑容。也试图用爱来拯救自己的灵魂。从一开始,她便是疯狂的任性的自我的,在她自己编织虚幻的世界里认真地做自己。那些潜伏在身体里的恐惧、偏执、极端、绝望如影随形,一触即发。她歇斯底里的哭叫,究竟是对自己感到恐惧?还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保罗无法认同自己的悲伤?自杀,究竟是对自己的绝望?还是对保罗的绝望?
或许露西从来不真正了解自己,在她整个生命里。也许只有在制作面具的时候,她才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孤独。那些“恐怖”面具,每个都有不同的生命轨迹,每个都有自己异于寻常的故事,每个面具的诞生都是她一次交付灵魂的过程。戴上面具,他们所发生的事便成了露西的。面具背后,露西乐此不疲地扮演别人的角色。
保罗不曾真正的去了解这个他至爱的妻子。露西找不到一个出口,让保罗走入她的世界她的内心。一次次的争吵、伤害后换来的只是回避和妥协,这块甜腻的生活蛋糕开始慢慢变质。露西在爱人的世界依然孤独着。身边的这个人,是最爱的,是至亲的,可是在她的世界里他是陌生的,在她的世界里,除了她自己,唯一拥有的只是抑郁、病态的灵魂。
到最后,谁是谁的谁还不是一样。孤独,每个人都一样。
“巴别塔”的主人,骄傲又脆弱,孤独是唯一的忠实访客。
走不进来,又出不去,是否因为太爱自己?
《巴别塔之犬》中最悲哀的不是那个鳏夫,也不是那只被强迫学说话的狗,而是那个终于等不到男人来写这个故事,自己动手的女作者--帕克丝特。

③ 关于巴别塔之犬

【图书名称】巴别塔之犬
【图书作者】(美)卡罗琳·帕克丝特,美国着名畅销书作家。
【图书译者】何致和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37017
·国别:United States/美国
·版次:2007年7月第1版
·出版日期:2007-7
·开本:32
·精简装:平装
·页数:257

【图书书评】
媒体推荐

“这部小说有着不可臆测的魔力,它能将读者带往未知而惊奇的境地!你必定会为它动容,然后甘心接受它给予你的一切逻辑,并且无从抵抗地被这个故事摆弄,随它欢喜、伤悲、起伏……” ——纽约时报

“一个女人从树上坠地致死,死因不明,唯一的目击者竟是她的狗……如此引人入胜的开场,带出了这个动人心魄故事……学说话的狗、精彩的转折、如诉如泣的真相,都让读者心灵久久无法平息。” ——出版家周刊

“相当耀眼的小说!它精彩的地方在于男主角探寻妻子谜样个性的真相,讨论人与人之间是否永远存在着无法跨越的距离……在真相逐渐显露之时,伴随而来的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冲击着我们,让人在摇晃不定的心绪中对它难以忘怀……” ——好书情报

“让狗开口说出真相?选择这个主题确实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尤其是如何说服读者、化解他们心中的疑虑,并且让他们为这故事着迷……然而,卡洛琳?帕克斯特在这部处女作的表现相当令我们赞赏!” ——今日美国

“一个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赎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寻!” ——老爷杂志

“这部作品相当奇特,令人眩惑!……优美的笔触,伴随着惊悚的元素,满溢着强烈的情感张力……” ——每日邮报

“一部具原创性、充满灵性的小说……既是阳光灿烂的回忆场景不断,在在又是令人鼻酸的真相浮现。作者也展现了高度的叙事技巧,让读者一展页就无法放下本书;在她天衣无缝的布局之下,我们也慢慢窥见了在男女主角看似完满的幸福婚姻里面,教人无法负荷的残酷事实与悲哀……这的确是一本关于爱的深度书写。” ——西雅图时报

“不可思议的作品!帕克斯特深刻描写了这个丧偶男人的情感写照:他无法前行,又只能停在原地悲伤地忆及过往。他对妻子的思念与不解,是作者企图探索爱的界线的野心……然而,这部令人难忘的小说也给了我们一个椎心的体悟:当事情发生而无从弥补之时,有时候,需要的只是谅解。” ——时人杂志

“你一开始阅读,便会发现这是一本危险的书;在它紧密的结构中有一切足以令你着迷的元素:爱情、悬疑、奇幻,以及让读者绝不会失望的阅读满足感。” ——红皮书杂志

“这是一本很罕见的小说……除了古老的神话、鬼魅的精灵所营造出的奇特氛围,还有心灵治疗、塔罗牌等素材;其中,人与狗的互动情感着实令人心动……而当你随着主角探究出事情的真相时,更会感到一种椎心的痛楚……” ——(伦敦)Time Out周刊

“丰富动人的故事……帕克斯特满溢着情感的处女作,绝对能深深触动喜爱小说的广大读者群!” ——图书馆期刊

【内容介绍】
“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唯一的目击者是她的爱犬“罗莉”。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罗莉”说话,道出真相。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爱情悬疑小说《巴别塔之犬》以象征语言分野、表达困境的“巴别塔”作为基调,在悬疑的背后,探讨的是关于爱情和隔膜的永恒追问。美洲人评论说,这是“一个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赎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寻!”欧洲人评论说:“这是一本罕见的小说……除了古老的神话、鬼魅的精灵所营造出的奇特氛围,还有心灵治疗、神秘塔罗牌……而当你随着主角一步步走向事情的真相时,更会感到一种椎心的痛楚……”亚洲人则评论说:“人人都以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别塔,以为自己最了解那个亲近的人——然而,这座巴别塔真的存在吗?”本书甫一面市便压倒畅销书《追风筝的人》迅速登上亚马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感动全球22国读者,让百万美国人为之潸然泪下。

【编辑推荐】
★美国当代最耀眼的新锐小说家,将你带至未知而惊奇的境地!
★感动全球22国读者 113万美国人为之落泪
★本书在美国甫一出版,立刻压倒《追风筝的人》,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
★那只学说话的狗,说出了怎样的爱情秘密?

20世纪的后50年,有一本书叫《挪威的森林》;
21世纪的前50年,有一本书,叫《巴别塔之犬》
——一本50年一见的书。
有多少个有理智的人,就会有多少个人拿起这本书,不忍放下;
有多少个曾深情的人,就会有多少个人拿起这本书,不忍释手。
读《巴别塔之犬》,方知大家的哀伤;它是一本中国作家写小说的范本,学习它是怎么讲故事的。

“人人都以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别塔,以为自己最了解那个亲近的人——然而,这座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作者简介
卡罗琳·帕克丝特
美国着名畅销书作家。毕业于美利坚大学创作研究所。大学毕业后,曾经在书店工作三年,而后才全心投入创作。她的作品散见于《北美评论》、《明尼苏达评论》、《夏威夷评论》、《新月评论》。《巴别塔之犬》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甫一出版即引起热烈回响,有书评家说她具有强烈的阿言德风格:雾气浓重的鬼魅深夜、古老的民间传说、给予人如梦般的阅读历程;更有书评家赞许她是美国新生代作家之中最耀眼的一位。卡罗琳.帕克斯特现今与丈夫及儿子住在华盛顿特区,第二本小说Lost & Found也已经在美出版。
何致和
1967年生于台北。文化大学英文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短篇小说曾获联合报文学奖、宝岛小说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着有小说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长篇小说《白色城市的忧郁》。另有《酸臭之屋》、《恶梦工厂》、《时间线》、《人骨拼图》、《战争魔术师》等十余部译作。目前正于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巴别塔(又译“通天塔”)]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圣经·创世纪》

粉红色日子 片段欣赏
我之所以成为语言学家,有一部分理由是因为我这辈子一直没办法把语言说好。简单来讲就是,我生来就有点大舌头:联结舌头和口腔下部的组织长得太短又太厚,对语言活动造成了限制。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情况。我常想象,当年产房的医生只要简单地替我剪开薄膜,我长大后就能像正常的小孩一样说话,不会有任何语言上的障碍。但是,这个想象一直跟着我,像是一种隐喻,只要在我碰到处理语言的麻烦问题时就会跑出来———我天生拥有一根不适合说话的舌头,也不愿以任何人工的方式矫正。它就这么根深蒂固地待在那里,破坏我生命中每个重要的时刻。
不过,关于我和露西第一次约会的事,我还有很多话想说。当我们和众人一起排队准备向新郎新娘道贺时(他们已在交换信物后拿下面具彼此亲吻,现在脸上的表情真可说是容光焕发),我和其他宾客攀谈,兴高采烈地向他们介绍,让今天这场奇迹成真的人就是露西。
我们走向接待处向新人致贺,感觉好像我们也是一对夫妻。此时,露西是面具制造者的消息已在人群中散播开来,一群人带着既崇拜又兴奋的情绪围住我们,好像今天结婚的不是布兰妮和费德林,而是我和露西。我一手搭在露西的肩上,吹嘘她的工作,骄傲地扮演起她的伙伴和宣传者的角色,让她像个谦虚的艺术家般害羞地接受众人的颂扬。她红着脸,微笑着回答关于技术和灵感的问题,并顺应众人的要求,把名片发给那些艺术品收藏家、童话爱好者,以及想在万圣节精心设计一场派对的人。
等围住我们的人渐渐散去后,露西悄悄捏了我手臂一把。“真是谢谢你啊,”她说,“没想到你这么厉害。”
“好说,”我回答,“但坦白告诉你,平常我说话不是这么溜的,这一定是面具的效果。”
“这我就不知道了,”她说,“我只知道你方形蛋做得蛮溜的,那些蛋可把我迷得神魂颠倒了。”
“我敢打赌在人类语言的历史中,这些话一定从来没被说过。”
“还有另一句呢:‘你何不替我把这个狗面具拿开才好吻我?’”
“哦,这句话我倒肯定有人用过了,”我说,“事实上,我相信这句话曾出现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相会那一幕的初稿中。”
但她已主动贴过来吻我了。

④ 如何解读《巴别塔之犬》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电影 巴别塔 ,虽然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奥斯卡上铩羽而归,输给了有港产片血统的 无间道风云 ,但仍无损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千万不要以为电影 巴别塔 是 巴别塔之犬 这本书改编的,只不过它们都借用了“巴别塔”这个典故,如果大家知道这个典故,下面这段文字请跳过。

据 圣经·创世纪 第11章记载, 创世之初,普天之下的人类同操一种语言,出于骄傲,人们想建一座通天之塔,以证明自身的无所不能。上天知道后,对于人类的骄傲感到非常恼怒,便将人类拆散到世界各地,分化了他们的语言,于是人们无法交流,最后筑塔的梦想成为泡影,而人们也从此不再沟通、交谈与倾听。影片 巴别塔 和小说 巴别塔之犬 正是借用了圣经这一经典桥段作为隐喻。

和电影 巴别塔 宏大叙事、复杂结构不同,小说 巴别塔之犬 另辟小径,企图从一个丈夫对亡妻的思念和追忆,探讨即便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之间也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 巴别塔 探讨不同种族、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和冲突,而 巴别塔之犬 拷问的是与身边人的隔阂,显然,后者的题材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触起读者的感动,尤其是女性读者。但是我依稀地在 巴别塔之犬 里,解读出的另外一个歧义。

单纯从文字来说,我并不是太喜欢 巴别塔之犬 。作者的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让我有点厌烦,她对于细节的执着与琐碎的纠缠,总让人觉得太婆妈太罗嗦了,完全不是一个男人的作风,果然,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女人,叫卡罗琳·帕克丝特。

这就有点有趣了,一个女作者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向你叙述她对另一个女人的怀念和追忆,还带有赎罪的意味,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动机可疑,我想,也只有一个女人才有这样细腻慎密绵长的心思,去探究和追寻另一个女人的藏在灵魂深处的秘密了,或者作者探究和追寻的本身就是她自己本人,又或者作者旨在向每一个粗心大意、蠢笨如牛的的丈夫示范,如何让对方了解真正的自己?

毫无疑问的是,这本书拥有一个足以吸引所有人的开头,我想如果由一个男作者来写的话,它完全是一部充满悬疑、惊悚和阴谋情节的侦探小说,而现在它出自一个女性作者的手笔,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本格调缠绵哀怨、文字细密婉转的爱情小说了。不过,无论在任何时候,爱情小说都比侦探小说更能够打动人,尤其是打动女人,而由一个女作者写出来的爱情小说,有什么比一个女人更了解另外一个女人的心思呢?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男人和女人的确是两种不同的动物,我可以想象一个遭遇妻子离奇死亡的丈夫的哀伤和悲怆,但作为一个男人,我还是不能理解,另一个男人在这个事情上无休止的过份偏执和无理纠缠。你可以说我没有耐心,也可以说我不够深情,甚至有大男人主义倾向,但我知道,这肯定是来自某个女人对我的评价。

对于女性读者来说,她们会沉醉于书中极尽煽情和感伤的描写:一边是在回忆中,丈夫满怀柔情和爱意地罗列他们美好的过去时;另一边是在现实中,丈夫为了自己的死亡而失魂落魄、满怀愧疚地挣扎在了无生趣的现在进行时。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女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呢?尽管它是以死亡作为代价!

可是对于男性读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有人说:我爱你,所以我要比你先死,因为我不能忍受失去你之后,独自一个人痛苦地活着。也有人说,我爱你,所以你要比我先死,因为我不忍心让你失去我之后,独自一个人痛苦地活着。看来,无论谁先死亡,活着的人遭受痛苦这是无疑的。也许,深深相爱的人最完美的结局是: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可是要达致这样的结局,除非是两人同时发生意外。所以,如果你深深度爱着一个人,或者有一个人深爱着你,你就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企图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让你爱的人或者爱你的人对你怀念和追忆,然而逝去的你早已灰飞烟灭、了无牵挂,留下活着的人痛不欲生、苟且残存,怎么说都是一件非常残忍和自私的事情。总言之,在看 巴别塔之犬 的过程中,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不断地涌出以下卑劣和恶毒的感觉:在遥远的天堂,那个妻子肯定恶作剧一般,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丈夫每天都沉溺在无边无际的痛苦和永无止境的追悔中!

也许,对于女人来说,仅仅有爱是不够的,重视我,了解我,我是与众不同的,我需要你以探险寻宝的精神来挖掘我内心的宝藏,在我活着的时候,你虽然一直爱着我,但是你从来不曾真正探索过我的内心世界,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我的伤痛灵魂,现在我人都已经死了,此刻我正在天堂上俯瞰着你,看你还能为我做些什么?

女人或许总会无可救药地陷入这样的困境中:我总是得不到了解和重视,我总是被忽略,这个世上没有人知道我复杂、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就算是我身边的男人也不会知道!如果我就这样死去,他会为我疯狂吗?会为我悲伤吗?会为我无缘无故的死亡而苦苦追寻原因吗?所以我们就看到在《巴别塔之犬》里,丈夫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每个妻子都希望和期待自己的丈夫去做的。一个女人要在死后才能得到,她生前得不到的她所需要的了解和重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悲哀;一个男人无法了解和窥探自己妻子真正的内心隐秘,最后竟然要求助于一条狗,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悲哀;不过,这个关于沟通的故事,最后还是不得不由一个女人亲自动手来写,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吧!

我当然知道沟通的重要性,我自己曾经遭受过沟通之痛,也经历过信任之危,面对一个你曾经深爱的人,到最后居然无话可说,那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与无奈,可是,对比书中的夫妻,怎么看他们都比我遭受的情景幸福美满多了,我实在找不出妻子选择用死亡来换取与丈夫真正沟通的任何理由来。沟通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生命来,孰轻孰重?我想也许只有女人,才会作出与我们男人完全相反的价值判断吧!

现在才发觉,我在《巴别塔之犬》里读出的歧义是:作者以沟通的名义,由妻子布置了一个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家庭任务,去让丈夫去完成,以期宣泄一个女人最终极的渴望和需求,当然,你把这个家庭任务当成一个无伤大雅的猜心游戏也未尝不可。

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就以它来结束这篇文字吧。

一个流浪汉在海滩上捡到一盏油灯。他擦了擦油灯,于是巨大的灯神出现了。 “那么,我就有三个愿望可以实现了?”流浪汉非常激动。 “胡说八道!”灯神说,“那不过是愚蠢的人类的夸大其词而已,你只有一个愿望可以实现,快说吧!” 流浪汉想了想,说:“我一直想去美国旅游,但是听说坐飞机过去容易撞楼,坐船又太慢,所以,你能不能帮我个忙,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这样我就可以开车过去了!” “胡说!你可知道,建造一座这样的桥需要多少材料和神力?我可不是傻瓜,办不到的事情我不考虑,你再换个愿望吧!” 流浪汉想了很久,然后缓缓的说:“好吧。我前后一共结过十次婚,每次都维持不了多久就又离婚,我的每个妻子都怪我不了解她,说我不能理解她的想法。那么,伟大的神,你能不能帮帮我,让我开开窍,知道女人到底在想些什么,特别是她们在说‘不’的时侯,到底是想要什么?” “唉,”灯神听完,长叹了一口气说:“告诉我吧,

⑤ 关于《巴别塔之犬》的几个问题

1:
我刚看完这书
说实话这是我今天买的
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它写什么,纯粹因为封面上有只狗,而且名之为“巴别塔之犬”
刚看完时我也纳闷这问题,为什么偏偏是罗丽为题?为什么不写“露西之死”?
但仔细咀嚼,也许作者只是为了在取题上创新吧,毕竟罗丽也是贯穿整个调查的重要线索。

整部小说以露丝的死和保罗决定以罗丽来进行语言研究而展开,这正好与小说的主题碰撞。保罗一心以为只要冲破了语言的障碍就能得到事情的真相就能跨越某些横沟,比如人与物,人与人之间。但是到最后他才发现语言有时候并不是了解彼此的最好工具。

2:
露西的自杀本质上不是因为那场吵架,而是她本身的压力无法得到释怀,正如某人说的她只是在思索何舍何弃。

3:
保罗之所以忏悔是因为他原以为对于自己最爱的人他一向是非常了解的,却到最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都并不曾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体谅,去及时地抚慰对方的不安与敏感。因为他原来从来没有走进过露思的世界。即使彼此深爱着对方

4:
之所以多次提及这个关于仙女女皇的故事,是因为想表达,有些人对人的爱其实只是一种伪善,如珍妮的爱,而仙女女皇的爱是真诚的,真挚的,她并没有想过去永远拥有他,却被自认为爱他的珍妮抢走了,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舍弃。

也就是说,露丝其实是深爱着保罗的,就像仙女女皇爱着她的武士一样,但是如果有些东西无法横越,有些东西变了,就应该懂得舍弃

MS: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想要的答案有点帮助

汗~居然打了这么多字= =+

热点内容
为什么每次喝小米粥都胃酸 发布:2025-08-23 18:21:25 浏览:60
为什么男人一次次出轨老婆管不了 发布:2025-08-23 18:21:18 浏览:115
pubg捡东西为什么看不清 发布:2025-08-23 17:54:26 浏览:192
淘宝退货为什么等商家收货再退钱 发布:2025-08-23 17:33:18 浏览:478
为什么要买小米5pro 发布:2025-08-23 17:33:16 浏览:811
为什么苹果13在京东贵了1千 发布:2025-08-23 17:21:37 浏览:673
为什么孩子一到吃饭就让人生气 发布:2025-08-23 17:04:33 浏览:624
为什么电脑关上会响 发布:2025-08-23 16:56:23 浏览:990
空头送的日期为什么不一样 发布:2025-08-23 16:50:28 浏览:629
孩子为什么晚上突然发热 发布:2025-08-23 16:41:17 浏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