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生还是过不好
‘壹’ 为什么有些人始终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说:“为什么我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为什么命运对我一直都不公平,为什么我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面对命运的不公,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人生中随时都可能遇到选择题和改变命运的时刻,如果不好好把握,机会稍纵即逝。
1、爱算计人心的人,会失去更多
许多人都会因为原生家庭很穷,而把金钱看得无比重要,变得斤斤计较。
你沾沾自喜,觉得别人没占到你的便宜,却从没考虑过他们的感受。
但你的贪婪和冷酷无情一定会激怒那些爱你的人,在一次次的算计和锱铢必较中,寒了大家的心,亲手将他们推远。
占一点蝇头小利发不了大财,吃一点亏也不会变穷,不要总想着占便宜。
宽厚待人,人生才能更加顺遂,福报自然来。
2、对别人总是充满嫉妒,才是愚蠢
嫉妒是住在人心中的魔鬼,有的人能够驾驭住它,有的人任由它释放出来。
不要因为自己无法得到幸福,就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
人性最大的恶,是嫉妒。
在你嫉妒别人的时候,你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通过卑劣的诋毁使心里得到的平衡才是自欺欺人。
因为嫉妒别人,便去破坏别人的幸福,你也不会因此得益,反而让身边的人更加痛恨你,最终在孤独中死去。
3、内心的强大,才让令你站起来
一个人的悲剧是内心不够强大,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破败不堪。
无论怎样,一个人借故堕落自己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人爱,越要爱自己。
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自暴自弃都是可耻的。
无论是谁,都有过无比艰难的日子。
不管生活多么不堪,只要不放弃,不认输,一切都会好起来。
每个人都会有不被命运善待的时候,你最终过得幸不幸福,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命运只是人生的发牌者,而出牌的人,永远是我们自己。
人生本就是场无师自通的修行,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只有凭借自己的努力。
‘贰’ 为什么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会接受孤独,你才能够过得更好。”
“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够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啊。”
“不就是一个渣男吗?有必要为了他而舍弃整个森林吗?”
“可我这一生,听过无数的大道理,却仍然无法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是,我们所听过大部分道理,都是以方法为中心,而不是以所遇到的问题为中心来表达。
过度看重方法中心论的人,就好像一个丢了钱包的醉汉,但他不去他丢失钱包的地方寻找,反而在路灯下寻找钱包,他的理由是:“路灯下光线好。”
part.1
在我看来,许多大道理就像一个刚刚建好的毛胚房,这个毛胚房无法给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你居住,但是你可以看着它,以此来满足你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幻想。
大道理常常告诉你一种方法,让你知道在遇到某种问题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来应对,它强调问题的相似性以及应对方法,从而导致对一类相似的问题使用千篇一律应对方式,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失恋了。于是你到知乎上提问:“如何才能够快速的从失恋中恢复过来。”
有人告诉你,“这世上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是时间。”也有人告诉你,“新欢是摆脱旧痛最快的一种方法。”还有人告诉你,“提升自己,当你变得优秀时ta就会后悔放弃了你。”
这些方法对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对。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你,这些方法都是从回答者的自身经历所归纳出来的,他们可能使用这一种方法成功的从失恋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但每个人所经历的分手过程都是不尽相同的。
part.2
在这也可以看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即一味强调他人所给出的建议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对于自身问题的特殊性的忽略,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以及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失去创造力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它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相信你自己感觉,而将他人的建议作为一种信念去实行。
当我们试图解决问题时,合理的方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当我们把方法看作唯一中心时,就会忽略一点,“是因为什么才会创造出这个方法。”
方法其存在的前提,是为了帮助我们合理的达到目的,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挑选怎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只注重方法,我们就容易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遇到某一问题--将这个问题归类于某一标签--知道大道理对这一标签所提出的方法--使用大道理所提出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是似机械化的,只知道按照所谓的道理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愿意思考,只期望能够有一个人能够指给你一条明路,你只需要按照他所说的方法去做就足够了。
不可否认,有时候他人所提出的方法,对你确实是有效的,成功的帮助你摆脱了困境,但如果无用呢。于是你就到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听过这么多大道理,我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part.3
对于生活而言,大多数事情都不是由一个因素所决定的,事件也永远是充满不可确定性的,现实不会因为你使用了大道理中所提出的方法,而使你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却不一定知道我们为什么应该这么做。
例如“学会接受孤独”这一观点或者说方法,很多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样怎样去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什么什么。但是却很少有人问过你,你为什么要去接受孤独。
你说:“我想要学会接受孤独,是因为我想要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也许你是因为看到了许多言论,他们告诉你,孤独的人往往会很优秀。但是我们忽略的一件事是,除了孤独之外,还有其它的很多特质也会使一个人看起来很优秀,孤独只是他所凸显的一种特质。
但是我们却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认为,是孤独衍生了他其他的特质而使他显得优秀,而不是,他的所有特质中孤独最为突出,没有其它特质的衬托,孤独也可以被叫做孤僻。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孤独而去孤独,也许终其一生,你都不会得到你想要的那种孤独。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那些宣扬孤独的人,在他们不孤独之前,就已经很优秀了,但正是这种优秀,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浪费在无用社交上,所以他们显得孤独。
part.4
我想即使告诉了你这些,你也无法过好这一生,甚至你都不会过的比以前好一些,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我没有办法告诉你答案,我只能说:“放弃以方法为中心,热爱问题本身。”是我目前正在做的,这让我过的比以前好了一些。
放弃以方法为中心,这会是一个让你产生恐惧的做法。你会想,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怎么做才是对的。
我想首先,你必须放弃这种观念,“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
part.5
我们的“对错”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我曾在前两个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我两个月都没有写过一篇回答。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去写出一篇对的文章,怎样才能够写出一篇高赞的回答。
我发现长的文章通常都是高赞,我以为我获得了一个秘籍,只要把文章写长,我就可以写出对的文章了,但我一直没有开始动笔,因为我想着,写一篇长文章肯定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直到我发现,即使我有了一整天的时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阻碍着我,因为实际上,我并不喜欢写很长的文字。
也因为,在最初,我写回答的目的是为了说出我的看法,而不是为了写出赞多等于对的回答。
所以,什么是对的。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就选择只想去做对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这个“对”而做。同时也意味着,你选择逃避可能的错而产生的恐惧。
恐惧将会是你怯懦不前的一大障碍,你害怕每一个不确定的事物,最后依旧被不确定性牢牢禁锢。
你力求每一次都做的对,却在一开始就做错了。
“那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抱歉我无法给出你人生的答案。”
‘叁’ 为什么我们懂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说说知行合一
我们常常说“我们懂许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的,我们懂很多的道理,也许有一些道理,我们耳濡目染,烂熟于心,但由于我们有限的经历,我们并不能够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秘,更不算懂得其中的道理,等真正懂得的时候,经历的时候,才大腿一拍,恍然大悟,但大多时候,有些后知后觉了,这是其一。
其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只是知道一些道理,但我们的实际生活里,道理只是道理,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一来,是因为我们本身思想上对某事情不够重视,自然也不会深入地思考这个道理的真正含义,只是在长辈或者身边的口中得知或者猜测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其三,也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将这个道理转化成真正对我们的人生有意义的行动,没有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没有改变,自然是懂得这些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的,因为在你的世界里,道理只是道理而已,和你无关,更是和你的人生、生活无关。那又怎么指望这些道理,所谓的你懂得的道理,可以让你的人生变好呢?
想要改变,就必须要付诸行动,就一如我们一直想要早睡早起、想要减肥、想要提升自己……却迟迟没有行动,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践行执行合一,离我们期待的自己更进一步吧!一起加油!
‘肆’ 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我都知道”!可是呀,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因为,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文字:“要是当初多坚持一下就好了,后来才明白,人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却因为一些权衡利弊的理由,放弃了幸福的开始”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就算我们知道人生当中的那些大道理,可是需要去践行这些大道理的时候我们却在怀疑:这些道理对我适用吗?
所以,即使让我们在回到当初,我们仍然做不到坚持到底,因为我们总是会被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声音误导,这个声音是我们心中的恶魔。我们在知道那么多道理的情况下还过的这么不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都住着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会变换成不同的样子,有时候是冲动、有时候是沮丧、有时候是怂恿、有时候是嫉妒、有时候是愤怒……总而言之,它总是会在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以不同的身份出现,然后用尽各种手段来干扰我们。
所以呢,虽然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其本质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知道的道理变成做到,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生活挣扎的不够。
那么,在知道道理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把知道变成做到呢?
首先,在知道道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
只有把知道的道理反复用来教育自己,反复接受教育同时有耐心,才能慢慢将知道的道理变成做到。
然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就是喜欢“道理我都知道,可是我就想自己去走一遭”,然后吃过亏、受过伤以后再说一句“早知道当初就……”,然而这“早知道当初就……”早就变成了不痛不痒的一句话而已,只会体现出我们的无能而已。
然而最怕的还有遇到那种“道理我都知道,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而实际上从来看不见他的任何行动,看得见的还是每天在家抱着手机玩王者荣耀、玩物丧志的人。
这种人,你千万不要对他讲道理,因为他真的是“道理都知道”,可就是不愿意去行动,宁愿沉迷在自己堕落的世界里。你说多了就变成啰嗦,只会引发战争。
最怕的还有一种,“道理都不想知道,只想该干嘛干嘛”的人,所有的道理在他眼里都一文不值、都是狗屁,因为知道道理又怎样,对他而言还不是屁用都没有,知道道理又不能给他带来实质的利益。他要的只是那种知道道理就能有改变,就能让他变得无敌。然而事实上,知道道理并不能有什么改变,因为最关键的是实践。
只有把我们知道的道理用长期实践的方式进行下去,我们才会慢慢地掌握这些道理,才不会做出“明明知道”却偏要去做的愚蠢行为。
再者,我们还需要长期不断地发现自己,让自己朝着更好的更高的方向发展。
最后:
不管怎样都好,知道再多的道理,践行再多的道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耐心,把自己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可能过好这一生。
2021年8月14日 21:06 创美
‘伍’ 为什么明明听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财富自由之路》中讲,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聪明人脑子里有足够多的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在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的指导下,聪明人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所以聪明人往往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界上的概念、道理和智慧是有对错之分的。有人说我学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我认为除了运气不好之外,更可能是因为他学的是错误的道理、不准确的道理。
错误的道理,指导错误的行动,永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准确的道理,没有办法指挥人们正确的行动,也没有办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对一个词不准确的理解,使我在努力奋斗中很痛苦,那就是“坚持”这个词。从小到大的求学过程中,老师家长无数遍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坚持,失败的原因也归结为不坚持。
但是,坚持这个词暗含承受痛苦的意思,因为没人会说“坚持”玩耍,“坚持” 旅游 ,大家都会说“坚持”学习,“坚持”战斗。
后来我逐渐理解到,“坚持”使用的场景是一个很短、艰难的时刻,而不应该用于一段很长时间的时光。
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在这十几年的求学时光中,坚持并不是我们最后考上好大学的原因,因为很少人能够在痛苦中坚持十几年。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高中生坚持读完高中,经历高考,考上大学之后很多就不再努力学习了。
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部门厌学的学生,他们最后很少能够考上极好的学校,因为他们在痛苦中学习,达到的成就一定不会很高。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要在痛苦中长时间坚持,坚持的概念我们理解的不准确,导致我们的行动也是不符合人性的,最终很难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觉得如果我们觉得做一件事情很痛苦,要不然就方式做这件事,如果不能放弃,那就想办法喜欢上自己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做起来很痛苦,不是因为做这件事本身很痛苦,而是因为不擅长做这件事,同时没有找到做这件事的正反馈效应。
就像学习,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喜欢学习,觉得学习很痛苦。同时,有很多人喜欢学习,觉得学习知识很快乐。人与人都是差不多的,我们知识没有找到快乐做这件事的方法。
就像打 游戏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沉迷于 游戏 的人,就是因为 游戏 机制给人很多正反馈,让人在打 游戏 中感觉很快乐。
“工作学习”是很难建立使人快乐的反馈机制,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工作,不喜欢学习。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喜欢学习和工作的人,这就说明我们其实是能够爱上工作的。
不准确的道理、概念,会指导我们错误的思考和行动。那么准确、正确的道理、概念,将使我们正确的做事。
什么是正确的道理?
判断一个道理是否正确,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个道理是否符合不言而喻的公理。比如:我们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探寻问题或成功的原因。这个道理是符合一条最基本的公理的,就是原因会影响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原因来影响结果。这条公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保持旺盛好奇心”这个正确道理的基础。
生活中的公理是什么?是现实中运行的客观规律。正确的道理就是顺应了这些现实的客观规律,才是正确的道理,才能指导人做正确的事情,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比如:财富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是呈现指数分布的。也就是说,财富和知识前期积累增长速度很慢,等到达一定程度,增长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是一条现实中的规律,是一个公理。
如果我们想变得有钱、成为一个聪明人,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条规律,坚持不懈地积累财富,积累自己的知识。
很多人上完大学就不再学习了,就不再提升自己的能力了,这种人很难成为真正的聪明人,也很难将自己的知识转变为财富。因为,知识和财富的增长速度是随着时间增长的越来越快的,很多人没有耐心等到,财富快速增长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
真正的道理不需要繁琐的证明,因为真正的道理符合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的现实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规律正确的做事,大概率我们能够得到规律所赋予我们的结果。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没有顺应现实规律的,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与现实规律相反的。
比如:理性的人都知道,买彩票中大奖,是一个概率极低的事情,低到不值得去做。但是,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因为买彩票而倾家荡产。赌博也是概率问题,可能还有诈骗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赌博致富。
所以,我认为达到自己目标的必要条件就是,认识足够多的现实的规律,并且在行动中严格顺应这些规律。足够多是多少?这个多没有上限,因为世界很大,因为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无知。
所以,当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正确的道理,在这些正确的道理的指导下正确的做事,我们大概率就能过好这一生。
‘陆’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认为其实就是因为懂得太多的道理,所以才会过不好这一生。如果说我们所有的道理都懂,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到你去解决,那不是非常扯淡的一件事情嘛,很多事情他不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发展的,所以才会让人类那么的痛苦,因为很多事情他都是不受控制的,都会有瞬息万变的变化。就好像我们读书一样,难道我们解决问题就是把书上的东西照搬嘛,肯定不现实呀。
什么事情我都懂,但是我真的做不到。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按照书本上说的那些方法去处理一切的事情,那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多的烦恼呢?哪有那么多的坏人呢?很多事情都不是受我们控制的,所以我们什么都懂,但是依旧都不能够过好这一生。
‘柒’ 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这个问题
1.有信无证,就是说你有了道理可依,规避了很多体验,或许不会遭遇祸患或者堕落,但那还是你自己吗?你心安否?会不会设想另一种可能?
虽然坏的地方被规避了,但是没有拿起的放下,不能说是放下。
心里倘若住了这一层因果,就会发觉自己并不是按自性本来去行事的,觉得一生不是自己想要的一生。
2.另一种可能是,你知道了道理,却选择不按道理去做,没有规避那些道理叫你规避的体验,这是你的自性本来。
而偏偏在行事的时候,你又会常常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按道理所说的去做。在这里还是会住一层因果,如果失败了会后悔(结果上心不安),如果成功了(过程里心不安)
最后也会自觉没过好这一生。
最后,若要想解决这个死循环
我们需要选择一条让自己心安的路。
那些道理,听听过,就算了,它们不是你的依据。
自己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承担该承担的,
享受你该享受的,
自性本来的人生。
我是陆循生,希望 我们都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捌’ 到底是哪些原因,会导致让你过不好这一生
导致让你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有很多,工作上有不努力,感情上有委曲求全,不懂得包容对方,理解对方,要么忍让对方,要么和对方成天吵架。这样的生活谈不上什么幸福感,有的只是烦躁不安,失望透顶。
还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忍让当中,忍让男方的臭脾气,忍让女方的公主病。其实,在这种生活氛围当中,难道他们幸福吗?不!他们当然不幸福。不过,他们依然会委曲求全,坚持和对方过下去,原因大致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这种人永远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因为总是在为别人的人生打算,比如为了孩子的人生。我们不能够说他们是对还是错,不能够对他们的人生指指点点,但是这绝对是他们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之一。
‘玖’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后会无期》的确称得上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简简单单的几个小故事串起来,却道出了人生的许多道理。电影中王珞丹饰演的诈骗团伙女骗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剧组宣传的时候把这句话凝练成了“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并且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广泛的共鸣。是啊,有多少人不怀疑道理的作用、不反感道理的说教呢?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过好了这一生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依我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因为我们听过的道理“不够真”。我们的确听过许多道理,但其中有多少道理是对的,有多少道理是错的呢?如果我们听闻的道理大多数都是错的,如果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错误的信念,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就算是配置了顶级硬件的电脑,如果所装的软件差的一塌糊涂,那么电脑慢得要命啦,中毒啦,死机啦之类的现象不是很正常吗?它运行起来怎么可能流畅自如得心应手呢?
总体而言,虽然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其中的大多数其实都“不是真的”,而是似是而非的,甚至是谬误的。
其二、因为我们听过的道理“不够大”。我们的确听过许多道理,但其中有多少是“大道理”,有多少是“小道理”呢?我知道,人们本能地反感大道理,尤其是在他们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相信也有人认为我的文章里充满了大道理,有很强的说教味道,读起来没那么轻松,不如小故事或段子来得有趣。但我坚持认为,探寻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用最精炼最直接的文字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更重要。
我喜欢有事说事,有理讲理,不喜欢那种“先虚构出一些没名没姓的人物说是作者的亲戚朋友同事客户或是作者听说过的同样没名没姓的某某某某、再虚构出一些能够当作论据证明文章论点的狗血故事强安在那些人物身上、还非要说那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那些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的文风。动不动就我的一个朋友A怎么怎么样了朋友B如何如何了,公司一个新人C怎么怎么样了另一个旧人D如何如何了,哦,就您能耐,所有奇葩和异士都让您给遇上啦?编得这么假您不心虚吗?虚构,当然可以,但不能用虚构的东西冒充真实案例呀,不能拍出一本虚构的小说却非要说那是社会实录或是真实传记呀,对不对?许多道理本身很简单,既然是讲给成年人听的,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直接讲出来好了,何必绕个弯子忽悠人呢?为了凑字数吗?
对我们的生活而言,“要听妈妈的话”或“犯我中华者,其远必诛”之类的小道理,是远远没法跟“你要尽量与厉害的人合作”或“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这类大道理来得有用的。所谓的高境界高格局,其实就是用那些真实的正确的人生大道理搭建而成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框架,在那种高度和那种维度下,万事万物呈现出另一番样貌,目标、意义、因果和路径都更加清晰可见。一个从一生的角度、全人类的角度、整个地球的角度、整个宇宙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人,跟一个浑浑噩噩的、狭隘的人看到的景象必然大相径庭。前者很可能会心甘情愿将千亿家产捐出去做公益,后者却很可能会为了占一百块钱的便宜而费尽心机,不惜浪费时间,不惜丢人现眼,不惜损伤情谊;前者很可能会为了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后者却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而大打出手,致人死地。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其中的大多数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些小道理、小窍门而已,不是什么大道理,它们充其量只是术不是道,只能当作战术不能当作战略。
其三、因为我们真正听懂并且听进去的道理其实并不多。虽然我们的确听了许多道理,但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以及注意力的缺乏,再加上自我常常排斥那些与自己的原有认知和习惯相悖的信念,我们其实只是听过许多道理,而非真正听懂或听进去了许多道理。
其四、因为我们健忘。有些道理我们虽然听过但并未记住,有些虽然记住了但并未践行,还有些虽然践行过但还是忘了。我们的确听过许多道理,其中的确有些是真实的正确的,我们也的确听懂了听进去了,我们甚至在听闻那些道理的时刻和其后一段时间内备受鼓舞、充满幸福,进而践行了那些道理,而且可能效果还不错。然而,后来,它们中的许多还是渐渐地被我们遗忘了,至于那些从来没有践行过的,忘得就更快更彻底了。
那么,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四个字,对症下药。
针对“不够真”和“不够大”的问题,要控制输入数量,提升输入质量,要持续筛选、清理和精简,多阅读经典书籍,多关注和接近智者。
针对听不懂的问题,要通过有意识的大量阅读、写作和交流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针对听不进去的问题,要有意识地通过减少信息源、制定和完成挑战计划、科学饮食、科学睡眠、科学健身、冥想等诸多行动提高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针对健忘的问题,要把那些经过我们层层筛选过的真实的正确的有用的道理用笔记下来,并且不断优化表述的方式,作为自己的生活原则,并且要带在身边,每天至少看一遍,最好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最好把它们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并且要真诚地、持续地、执拗地、有意识地践行它们,直到你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刻记起它们并且依据它们做出明确的坚定的选择。当然,知错必改应当成为你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果你筛选出来的道理最终被事实或逻辑证明并非真理,你必须立刻改正。
相信我,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有充足的理由保证你可以过好这一生。
‘拾’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等诸如此类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有的也明白大概是什么意思,却总是觉得用不上,虽然非常想用,但不知道从何下手。
人们总觉得,如果把“大道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人生将多么圆满。但实际上能将大道理切实去践行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行为准则如果想起到作用,有两种途径,一是外界将这套“大道理”强加于人,长时间的训练以形成习惯,二是通过自我规范约束,按“大道理”行动。第一种途径不太现实,只有军队差不多符合这种强制性,但军人还是少数。第二种途径首先需要明白“大道理”并绝对认同,其次要有非常强的自律来执行。这就要谈到另外两种原因了。
其二 ,明白“大道理”并深刻认同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获得类似机会的经历,就会怀疑时刻准备着的效用,觉得性价比太低,而不准备又难以获得额外的机会,如此形成循环。所以如何跳出既有思维定式变得重要,这就可能需要多多和外界交流,从别人的经历学习等。
其三 ,明白“大道理”并严格要求自己去执行则更难。懒惰是人的天性,严格自律是违反常态的,这就让人觉得痛苦,比如“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但在没有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多休息少学习少劳累,因为这是符合天性的。
所以我们常有听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人生非戏,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用现在的眼光对过去的行为加以评判是毫无意义的。希望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在当下,体会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