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抗生素不好为什么还要生产抗生素

抗生素不好为什么还要生产抗生素

发布时间: 2023-02-10 04:14:50

‘壹’ 抗生素是什么药啊

用途简介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现在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4大类作用机理: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肽等。 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等。 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抗菌剂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编辑本段政策规划
我国现状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 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政策提出
2011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在这一天召开,恰好契合了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北京共有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首批20家三级和二级医院正在参与处方集中点评。重点监测内容就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市卫生局去年成立了北京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下面分为8个工作组,包括处方点评组、药事管理组、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监测组、合理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中药组、药品质量管理组、临床药学组、学科建设与药学研究组。 其中,处方点评组的专家委员将每月收集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处方点评数据。二三级医院每个月要随机抽样100张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注射剂占门诊处方的比例,抗生素占门诊处方的比例,每张处方平均用药数量,每张处方平均金额等。这些数据需要上报专家委员会。 此次处方集中点评的重点监测对象是抗生素,尤其是卫生部限制使用的特殊管理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由高级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必要时还需要院内会诊,因此在处方集中点评时将会备受专家关注。 原则上,目前三级医院的门诊处方中,抗生素用量一般占整张处方用药量的15%左右。如果某些医疗机构对抗生素的用量大大超出平均水平,将被公示和干预。此外,专家委员会还将定期对全市的各种抗生素用药进行大排名,辅助治疗的抗生素用药或中药注射剂如果位列前十名,即说明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将被干预和调整。 为了扭转滥用抗菌素的现状,世卫组织今年推出了6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包括与社会多方合作并制定国家计划、加强监测和实验室能力、确保有质量保证的基本药物的连续可及、减少抗菌素在食用动物中的使用、强化感染预防与控制、支持创新和研发新工具等。 与此同时,卫生部也把抗菌素药品的使用作为考核医院政绩和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组织全国性的督导行为,对于违纪违规的医院、医生采取严厉措施。如果有些医疗机构不执行卫生部相关规定,可能被降级。编辑本段发现历史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了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也纷纷发现并用于临床,显然称为抗菌素就不妥,还是称为抗生素更符合实际了。抗肿瘤(antineoplastic) 抗生素的出现,说明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除了原先所说的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或代谢的作用,因此现代抗生素的定义应当为: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叫做抗生素。
抗生素分子式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制服细菌感染的物资药品。因为在战争期间,防止战伤感染的药品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美国把青霉素的研制放在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1943年,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当时还在抗日后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也从长霉的皮革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并且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素。 194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 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毒性太大,适合作为治疗人类或牲畜传染病的药品还不到百种。后来人们发现,抗生素并不是都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有些是能够抑制寄生虫的,有的能够除草,有的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病,还有的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把抗生素的范围扩大了,给了一个机关报的名称,叫做生物药物素。编辑本段使用历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1992年,这类药物中的一个变体因为造成肝肾功能紊乱被美国取缔,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使用。编辑本段用途简介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现在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编辑本段杀菌作用
作用机制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
杀菌过程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而合成肽链的细胞器为核糖体,核糖体是细菌的唯一细胞器。 但是使用频繁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 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编辑本段使用说明
使用原则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贰’ 抗生素产业为什么在中国欣欣向荣,而国外在此领域却涉足很少

中国只是使用量大而已,在生产上比印度还差。基本上就是我们生产出原药,卖给印度,印度做成成品,卖给美国。印度的利润是我们的几十倍到一百倍。我们国家只是产量大而已。

‘叁’ 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高,毒性低。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人、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几呼无影响,因而对人体副作用较少。

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本类抗生素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习惯上依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

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等。

3、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其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它抗生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

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霉卡那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生素均含有一个12—16碳的大内酯环,为抑菌剂,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但是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红霉素为本类的代表,临床应用广泛,对青霉素过敏者常以本品治疗。近年来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临床效果显着,如阿奇霉素(泰力特、希舒美)、克拉霉素、罗它霉素、地红霉素等。

常用的还有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5、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6、氯霉素类:本类抗生素特点是脂溶性高,易进入脑脊液和脑组织,并对很多病原体有效,但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包括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等。

7、林可酰胺类: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8、多肽类及其它抗生素:本类抗生素结构复杂,按结构特征难以归类,如万古霉素、多粘菌素E、磷霉素、制霉菌素等。

临床上还有一些广泛应用的合成抗菌药物,主要有磺胺类(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等)、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痢特灵、甲硝唑、黄连素等)。

‘肆’ 也来说说抗生素

最近接触了一些关于抗生素的材料,笔者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争取一次性把抗生素说得哪怕清晰一点点。

抗生素(Antibiotics)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αντιβιοτικά,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次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1, 2]
抗生素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抗菌素(Antibacterials),鉴于其对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通常被统称为抗生素。一般而言,抗生素并不具有抗病毒作用,如:普通感冒或者流感病毒等。 [2]

人类使用抗菌物质治疗细菌感染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比如说: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也称圣约翰草,St Johns Wort)在古希腊常被用于治疗烧伤或深度创伤;在古埃及,动物粪便(特别是驴的粪便)被用来治疗伤口。 [3] 比较滑稽的是,现代研究表明,动物粪便中确实含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如:酚类化合物(Phenols)等。

再将目光回溯到1928年的夏天,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将众多未经清洗的培养皿摞在一起,然后放在了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外出度假了。9月1日,在细菌学方向苦心钻研了22年之久的弗莱明因溶菌酶的发现等成果终于晋升教授职位;而短短两天之后,幸运之神再次降临这位小个子苏格兰科学家:他无意中发现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借助于显微镜,弗莱明观察到这只培养皿中霉菌周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均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当然,青霉素的最终问世(分离与纯化)也离不开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与生物化学家钱恩(Sir Ernst Boris Chain)的努力。就这样,诞生于二战末期,这让青霉素顿时声名大噪,其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宝贵生命,为扭转盟国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青霉素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也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分享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弗莱明要遇到青霉菌所致的溶菌现象,究竟需要多少偶然因素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出现?有人曾为此专门着文阐述 [4] :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风云际会?正如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所讲:“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 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指一些微生物亚群体能够在暴露于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 [5] :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性其实是自然界固有的,因为抗生素实际上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能够合成抗生素的微生物首先就具有抗性,否则这些微生物就不能持续生长。这种固有的抗生素耐药性也被称为内在抗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指存在于环境微生物基因组上的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达的抗性基因。 [6] 这些耐药基因起源于环境微生物,并且在近百万年的时间里进化出不同的功能,如:控制产生低浓度的抗生素来抑制竞争者的生长,以及控制微生物的解毒机制,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新陈代谢等,从而帮助微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7, 8] 。因此,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其实是自然和古老的。

限抗令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今后将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被称为史上最严“限抗令”。限抗令实施后效果明显,据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药全行业抗生素销售量相比2011年下降10%。虽然从短期来看,限抗令的出台给抗生素生产企业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打压;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限制耐药性的传播,有利于倒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研发高质量的广谱抗生素。

自1943年青霉素被应用于临床以来,现今的抗生素种类已有数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种类亦有数百种。其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下图展示了抗生素的分类及其相应代表药物: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访问FDA/CFDA官方网站(FDA: https://www.fda.gov ,CFDA: http://www.sfda.gov.cn ),查询美国/国内近期上市(或正在申请上市以及处于试验测试阶段)的各色新药。

现今的抗生素类产品主要有三种合成方法:生物发酵法、半合成法和纯化学合成法。 [11] 由于抗生素本身就是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因此很多品种的抗生素可以直接通过生物发酵、分离和提纯而获取;但是也有一些抗生素无法通过菌株代谢产生,而只能通过实验室内合成,比如喹诺酮类抗生素( Quinolone )。
不过,多数的抗生素产品其实是通过半合成方法制备的,半合成法其实是生物发酵与化学合成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氨苄西林( Ampicillin )和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就是利用此种方法合成的药品中的典型代表。与盘尼西林一样,此二者亦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盘尼西林的衍生物。如下面原理图所示:在盘尼西林分子结构中,当添加入氨基基团后可进一步合成得到氨苄西林, [12] 其具有相较于盘尼西林更广的抗菌谱;当添加入甲氧基团后可进一步合成得到甲氧西林,且由于甲氧西林对青霉素酶稳定,其对于诸多具有盘尼西林耐药性的致病菌同样有效。 [13]

在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市场份额最大,相应的原料药及中间体的需求也最大。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均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头孢菌素类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约25%;其次为青霉素类,约20%。青霉素工业盐、7-ACA、6-APA、4-AA、AE-活性酯和7-ADCA等是此类抗生素的原料药和中间体,如下图所示: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青霉素工业盐是诸多品类抗生素药物及中间体的上游原材料,是抗生素产业链中的主要原料药之一。青霉素工业盐的上游原料主要为玉米,下游作为青霉素抗生素和部分头孢类抗生素的原料,可用于合成6-APA、7-ADCA以及GCLE等中间体或直接合成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青霉素钾和青霉素钠等药品。
目前,青霉素工业盐的全球需求约为6万吨。我国是青霉素工业盐的超级生产大国,总产能已超过10万吨,主要厂商包括河南华新、石药集团、鲁南新时代、东风制药、威奇达中抗和哈药集团等。据统计,2013年我国的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占全世界的75%,产能严重过剩,主要生产企业已开始向下游产业链拓展。青霉素工业盐的下游产业中,约50%-60%用作6-APA的原料,30%用于出口。近年来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需求基本维持在8000-9000吨,2012年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主要出口印度仿制药企业。

硫氰酸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原料药的母核,亦可直接兽用。硫氰酸红霉素的上游原料主要为玉米淀粉、玉米浆、黄豆饼粉和植物油等农副产品,下游主要用于合成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红霉素衍生物;此外,硫氰酸红霉素可直接作为兽用抗生素,用于治疗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在国外被普遍用作“动物生长促进剂”。
硫氰酸红霉素为纯发酵产品,对于发酵技术要求较高,具备相当的技术壁垒;且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剧毒废料——氰化物,环保成本较高。当前的全球需求量约为9000吨,我国是硫氰酸红霉素的主要生产国,国内总产能超万吨,总体供大于求;但鉴于“限抗令”压力与环保成本上升,国内产能近两年出现小幅回落。目前国内硫氰酸红霉素的主要厂家包括宁夏启元、科伦药业、四川东阳光和河南华星等。

硫氰酸红霉素的行业巅峰出现在2010年,此后至今,其市场价格由超过500元/Kg逐步震荡下行;近一年来,其市场价格又出现了小幅回升,2017年9月国内市场价约为360元/Kg。

笔者统计了9家抗生素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扼要,公司体量(总市值)分布从亿级至百亿级不等,总市值/营业总收入/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最高者分别为海南海药(000566.SZ)、华北制药(600812.SH)和海翔药业(002099.SZ);平均而言,抗生素行业平均市盈率(PE-TTM)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约为97.57倍和3.69%。

那么PE-TTM = 97.57以及ROE = 3.69%代表了一种怎样的行业地位呢?

上面的三维图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各个行业的市场地位,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讲:

三言两语很难将某一产品、甚至某一概念讲得十分清楚,笔者水平有限,且多限于网络上公开资料,权且当作备忘录了;如果文中某句话或某个数字对您产生了价值,则是笔者最大的快慰!
最后,推荐两个不错的药品行业资料平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http://www.cpia.org.cn )和健康网( http://www.healthoo.com )。

[1] NHS
[2] wikipedia/Antibiotics
[3] William J. Lindbla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er Extremity Wounds, Volume 7 Number 2, June 2008 75-81.
[4] 亚历山大·弗莱明
[5] 朱永官,欧阳纬莹,吴楠,苏建强,乔敏,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中国科学院刊。
[6] Davies J, Davies D.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010, 74(3):417-433.
[7] Smillie C S, Smith M B, Friedman J, et al. Ecology drives a global network of gene exchange connecting the human microbiome. Nature, 2011, 480(7376):241-244.
[8] Forsberg K J, Reyes A,Wang B, et al. The shared antibiotic resistome of soil bacteria and human pathogens. Science, 2012, 337(6098):1107-1111.
[9] 2013-2017年深度调研与投资规划发展报告
[10] http://health.sina.com.cn/d/2015-09-22/doc-ifxhytwr2236143.shtml
[11] wikipedia/Proction_of_antibiotics
[12] B. Denise Raynor, Penicillin and ampicillin, 4, 147-152(1997).
[13] Paul D. Stapleton and Peter W. Taylor, Methicillin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85, 57-72(2002).
[14] 市盈率
[15] 净资产收益率

‘伍’ 抗生素可以有效杀死细菌,为什么说抗生素不能滥用

经常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而且抗生素长期使用也会误杀益生菌而影响到身体,所以抗生素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我们都知道抗生素是用于杀死各种细菌的药品,但是在医院开药时候医生都不会随便地开抗生素,为何以前抗生素可以随便用而现在不能?医学的发展意识到人类对抗生素依赖的后果,为了保护人的安全以及未来,是禁止随便使用抗生素的。

抗生素虽然能杀死细菌,但滥用会容易患上耐药性,对自己身体以及日后治疗也不好。

‘陆’ 抗生素除了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外还大量的作为什么

抗生素在水产中的应用
抗生素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防治水生动物疾病、促进生长、节约营养成分等方面。尤其是抗生素的应用有效控制了许多水产疾病的发生,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存在药物残留以及容易破坏水生动物微生态平衡,一方面使得水产养殖疾病越来越难治;另一方面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所带来的副作用。抗生素的副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耐药菌株的产生。某种曾经有效的抗生素在生产上低剂量、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药效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这是因为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抗性或耐药性,即产生了耐药菌株。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得生产上用药量越来越大,药效越来越差,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增 加了防治难度。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也对人类的公共卫生构成威胁。 2.在水产品中产生药物残留。抗生素使用后进入水生动物的血液循环,大多数会被排出体外,极少数则会残留在体内组织中,并且随着多次使用在体内蓄积起来。抗生素的残留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破坏微生态平衡。水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中有许多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水生动物肠道里也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杆菌、部分弧菌等。它们在维持水环境的稳定、水生动物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水产动物体内外微生态平衡中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抗生素的使用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会抑制这些有益微生物,使水生动物体内外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微生物恶化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新的疾病。 4.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抗生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吞噬细胞的抑制。一是抗生素直接影响吞噬细胞的功能;二是通过影响微生物而影响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趋化、摄取和杀灭等功能。抗生素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中虽然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抗生素利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生产无公害水产品,提升水产品质量,应该科学、合理地认识抗生素使用的利与弊,要谨慎使用抗生素,严禁使用国家违禁的氯霉素、红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以确保养殖水产品安全卫生。

‘柒’ 抗生素效果好吗 什么病都可以用抗生素吗

1、抗生素是什么?为什么要用?

1、长期使用抗生素首当其冲的危害肯定是细菌耐药,这已经成为全人类头痛的问题。 打个比方,这些细菌会在抗生素的不断施压下逐渐变异变强,最后变异成超级细菌,现有的抗生素不能对抗的时候就非常麻烦! 2、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有益菌和有害菌本来处于动态平衡中,但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使有益菌逐渐偷懒,有害菌不断锻炼后变强,有益菌不断被有害菌摧残,甚至出现新的真菌感染。 3、肝肾功能损伤,抗生素是需要经过肝肾来代谢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肝肾功能的损伤。 4、其他:胃部不适、过敏反应等等。 既然长期用有副作用我们为什么有些人还要长期用? 病情需要! 有些感染并没有那么容易控制,比如结核,现在我们可以骄傲的说结核已经能被我们治愈了,可是,这也是基于抗生素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才行!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情况我就不一一举例啦! 临床上怎么样使用抗生素比较好? 1、能不用抗生素尽量不用,提高机体抵抗力对抗细菌,这个中医理念我很赞成! 2、实在要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3、能单用不联合,能两种不三种! 4、定期检测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 5、先广谱,积极做培养,根据药敏进行精准用药! 6、仔细评估疗效,一般三天无效建议更换抗生素! 总结: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并不能单纯说抗生素好与不好! 若计划长期使用抗生素需要看它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多还是害处多!如果真的是收益多我们完全就可以大胆的使用! 友情提醒: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不过,放心的是现在没有处方也买不到抗生素啦! 我们在停用抗菌药物时,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 1、我们够疗程了吗? 2、我们是真的好了吗? 一感染性疾病疗程感染性疾病治愈一般都有一个推荐的疗程。为了将致病菌清除、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防止复发,我们需要服用足够的疗程。感染性疾病推荐疗程见表1。 表1: 感染性疾病疗程推荐表 感染性疾病名称 疗程 感染性疾病名称 疗程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10 天 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初发 3~5天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7~10 天 急性肾盂肾炎 一般2周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10~14 天 反复发作性肾盂肾炎 一般2周或更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5~10天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4 周 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细菌感染 14天左右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1~3 个月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退热2~3天,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 急性感染性腹泻 3~5天 轻、中度CAP 5~7天 流行性细菌性脑膜炎 5~7 天 非典型病原体CAP 10~14天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10~14 天 金黄色葡萄球菌CAP 14~21天 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至少4周 铜绿假单胞菌CAP 14~21天 继发于心内膜炎的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脑膜炎 4~6 周 克雷伯菌属CAP 14~21天 血流感染 体温恢复正常后7~10 天 厌氧菌CAP 14~21天 复杂性血流感染 4~6 周 医院获得性肺炎(HCP) 应个体化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般4~6 周 流感嗜血杆菌HCP 10~14天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6~8 周或更长 肠杆菌科细菌HCP 14~21天 真菌性心内膜炎 6~8 周或更长 不动杆菌HCP 14~21天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4~6 周 铜绿假单胞菌HAP 21~28天 急性关节炎 2~4 周 金黄色葡萄球菌HCP 21~28天 口腔感染伴有发热 3~7 天 卡氏肺孢子虫HCP 14~21天 细菌性阴道炎 7天 非典型病原体HAP 14~21天 盆腔炎 宜14 天 肺脓肿 6~10 周 脓胸 6~10 周或更长 二、我们真的好了吗?我们常常会从症状改善了来判断自己是否好了,但症状改善并不一定就真的好了,症状改善可以提示治疗方案可行。 不发热了,不是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体温恢复正常后还需要继续用药10~14 天,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发热不咳嗽还需继续服药2~3天。 如果我们没有服够疗程,我们就觉得好了,这时我们不能随意停用抗菌药物,我们应去医院复诊,做相关的检查,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明确治愈了,我们才可以停用抗菌药物,否则会因为未能完全清除致病菌,而延误病程,造成反复感染,增加医疗费用。 三、真好了,药该怎么办?经过医生明确治愈了,我们就应该停用抗菌药物,切不可因为花钱买药,不吃可惜了,继续吃药。过度服用抗菌药物,容易产生耐药,也会对肝肾造成没必要的损害。 多余出来的抗菌药物我们应放置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贮藏要求保存药品,一般药品要求保存在凉暗(避光并不超过20°C)干燥处保存。 我们应保持将药品、药品说明书放在原来的药盒里面,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查看是否过期。 如果过期了应碾碎,药盒撕烂,放置不可回收垃圾桶。如果没有过期也不能自主随意服用抗菌药物,应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才能服用。 抗生素的使用疗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感染的严重程度不一样以及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抗生素实际使用的天数。因此,我们不能上来就武断的说抗生素服用不能超过多天,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按照2015年版本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专家组的意见,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通常情况下,比如对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出现了发烧咳嗽咳痰的症状,对于这类的疾病我们建议,大的停药原则是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96 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具体的使用天数如下: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口服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口服第一代头孢或第二代头孢,疗程约10天;急性细菌性中耳炎,口服阿莫西林或一二代头孢,根据用药3天后的效果来判断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和疗程;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使用的天数约10-14天;以上这些情况,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抗生素需要使用的天数,如果是老年人或者孩子,疗程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比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 骨髓炎、B 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或防止复发。 特别是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应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就需要长疗程治疗。 如果说对抗生素疗程使用要求比较明确的情况,莫过于对于外科常见的简单手术,这类情况预防用抗生素时间有要求。对于简单的I类切口手术,比如手术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的清洁手术,做手术之前用一次抗生素就可以了;手术时间超过3个小时,期间可以再使用一次抗生素;清洁手术的预防用抗生素总疗程不过24小时等。 因此,除非是预防用抗生素,通常情况下抗感染治疗,抗生素使用的天数,没有绝对的不超过多少天。

‘捌’ 滥用抗生素为什么会引起细菌耐药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滥用抗生素为什么会引起细菌耐药?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都说滥用抗生素危害很大,会引起细菌耐药,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 01

    要知道“滥用抗生素为什么会产生耐药细菌”,首先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抗生素、滥用抗生素、耐药细菌等。

    一、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对细菌、真菌及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效的一大类药物。抗生素最初是从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到的,现在主要通过转基因工程或化学方法合成得到。从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被发现至今,抗生素种类已有近千种,临床常用的有几百种。

    二、什么是耐药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在多次与抗生素接触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原来能够杀灭或者抑制其生长的抗生素不能发挥作用的现象。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就叫作耐药细菌。对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疗效会降低甚至无效,换句话说,对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人类可能面临无药可治的危险。

    三、耐药细菌种类

    自然界中的耐药细菌有两种,一种是天然耐药细菌,另一种是后天耐药细菌。天然耐药细菌在自然界中只占少数,且它们很难与占大多数的普通细菌竞争生存环境。只有在抗生素将这些占大多数的普通细菌杀灭后,天然耐药细菌才有机会大量繁殖,并发展成为占优势的细菌。由于细菌不仅能将耐药基因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而且能够将自己的耐药基因平行传递给其他种类的细菌,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耐药基因,这就为后天耐药细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四、细菌如何实现耐药

    抗生素必须先与细菌的特定部位相结合,然后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或阻碍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才能杀灭或者抑制细菌生长繁殖。针对这一过程,耐药细菌有多种多样的应对方式。

    一是直接“攻击“药物,通过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酶类物质,使抗生素在与细菌身体接触之前,原有的药物结构就被破坏而失效。

    二是“改头换面“,通过改变自身与抗生素结合的特定部位的形状,阻止抗生素与其身体相结合而使抗生素失效。三是通过代谢作用,大量增加细胞内某种物质的产量,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

    四是“关门大吉“,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菌体内。

    五是把抗生素“赶出去“,建立一个外排系统,将进入体内的抗生素排出体外,使抗生素没有机会发挥作用。

    六是“加强防御“,通过分泌一种叫作细胞外多糖蛋白的复合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一层膜,不仅能减少细菌身体与抗生素的接触,而且可以吸附更多的生物活性酶,增强对抗生素的水解破坏作用。另外,包裹在这层膜内的细菌的代谢能力会降低,这使得细菌对抗生素的作用更加不敏感。

    五、抗生素滥用现状

    每一种抗生素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就是耐药细菌的产生,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抗生素的使用本身就是耐药细菌产生的原因,而滥用抗生素,有力地抑制了普通细菌的生长,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但是大大地促进了耐药细菌的增长。滥用抗生素是指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加节制地,胡乱地,过多地使用抗生素,主要表现在医生、患者和畜牧业3个方面。

    医生作为临床上药品使用的决策者,其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我国抗生素滥用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比如,对一名发烧咳嗽咳痰的患者,医生的适当的处理程序应当是:先问清楚发病过程,接着做相关体查和实验室检查,再根据化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如存在,则针对最可能的致病细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并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取患者的痰液做细菌培养或涂片检查,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以便后期选用最有效的抗生素。一些不重视化验检查结果,只靠经验用药的医生很容易过度治疗,比如直接选用对多种细菌都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或者联合使用对多种细菌都有效的多种抗生素,或者直接使用价格昂贵抗菌作用更强的抗生素,或者在治疗过程中频繁更换抗生素品种,这些行为的不恰当之处在于抗生素品种选择不合理。此外,超范围预防使用抗生素也是滥用抗生素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比如:病毒性感冒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粒细胞正常且无感染迹象的恶性肿瘤患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不存在手术时间过长等特殊影响因素的清洁切口手术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等等。

    患者既是滥用抗生素的受害者,又是滥用抗生素的实施者。比如不是很严重的腹泻,患者想当然地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于是自行购买并随意使用抗生素,在用药方法、用药剂量、用药疗程和联合用药方面,不遵从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这些行为都在加剧着耐药细菌的产生。

    我国畜牧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十分严重。每年有近十万吨的抗生素用于畜牧业,其中90%被用作饲料添加剂,10%被用于治疗畜牧动物疾病。动物摄入抗生素后,只有少部分能够被身体吸收,而85%以上的抗生素以原形或代谢物形式经由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造成水土环境的污染并产生生态毒性,如抑制微生物群落的生长,降低土壤肥沃程度;影响水生生物和昆虫的正常发育和生长;通过食物链污染食品、干扰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最糟糕的是,低剂量的抗生素环境,极容易培养出耐药细菌,这些耐药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以食物链的形式传递给我们人类,威胁我们的健康。

    六、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应对办法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细菌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几乎对现有的抗生素全都耐药的超级细菌,长此以往,我们人类将可能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困难局面。

    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严重危害性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正努力从加强行政监管力度、完善监督体制与监测体系,规范抗生素市场等方面着手改善现状。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滥用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学会拒绝滥用抗生素,从而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看病找医生,吃药问药师,“问药师“是由知名药师冀连梅老师联合海内外精英药师组建的药师团队,致力于为公众提供询证实用的用药咨询服务和科普宣传。

    如果您有具体的用药问题,也可以在:“问药师”上向专业药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由“问药师”团队何洪静药师供稿)

  • 02

    近年来,由于畜牧业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细菌耐药问题愈发严重,某些耐药菌甚至对现有的抗菌药全部耐药而导致无药可医。我国自2011年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得到遏制,但形势仍然严峻,不能松懈。

    细菌的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种。一般人们讨论的细菌耐药,说的是细菌的获得耐药性,即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种耐药性是通过DNA的改变导致细菌获得了耐药性表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现象。但一般来说,拥有耐药突变的细菌在整个细菌群落中属于极少数个体,由于竞争生长等因素,耐药菌在整个细菌群落中的生长一般处于劣势。因此,细菌对刚研发上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很低。

    抗菌药物对细菌耐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选择压力产生的。当抗菌药物滥用时,敏感细菌被杀灭。原本属于少数群体的耐药菌翻身抬头,开始大行其道,不断繁衍传代。最终,原本以敏感菌为主的细菌群落就变成了以耐药菌为主的细菌群落。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菌一般是处在一种共生环境中,多种细菌相互遏制。广谱抗菌药的滥用导致大多数细菌被杀灭,而耐药的细菌种类则存活下来,在失去了其他细菌遏制的环境中开始疯长。

  • 03

    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其实,如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给大家看,所以,为什么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呢?我给大家打比方就理解了。

    1、所谓抗生素跟细菌(或者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的关系,就像是除草剂跟杂草的关系,在最开始的时候,杂草没见过除草剂,一旦除草剂出现,立刻就“草鸡”了,蔫儿了,所以,这种时候,抗生素是占据强势地位的;

    2、但是,我们知道,任何除草剂都无法100%把草除干净,而且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总有些倔强的“小草”会逃过一劫,然后变得更加强韧,这样子,最开始的除草剂就无法把这个杂草给灭掉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称之为“耐药性”;

    3、如果我们合理应用除草剂,能不用就不用,必要的时候合理应用,那么我们还是能够保持草地上的生态平衡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是能够保证在疾病的情况下,用抗生素是有效的;

    4、但是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除草剂,容易出现更多的“耐药”的小草种族,到时候,万一真的需要“治病”的情况下,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没用了,因为那些细菌等病原体,对这些抗生素都“见过了”,都“耐药了”,都“不怕不怕啦”。

    所以,我们目前一直在提倡,要尽量少用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如果一定要用,考虑单用1个,从低级抗生素开始用起。这是我们目前的基本原则。

    【本文由“白衣奶爸”新媒体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书面授权,任何(自)媒体不得转载、复制。欢迎点击关注联系博主,白衣奶爸,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科普专栏作者】

  • 04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一般规律,这同样适用于微生物界的细菌。

    自从人类发现了抗生素,细菌与抗生素之间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随着各种抗生素(广义上包括各种合成抗菌药物)的不断问世,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之下,耐药细菌不断被筛选出来,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为什么抗生素滥用会引起细菌耐药呢?

    现实生活中抗生素的应用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感冒发烧时 “打吊瓶”或者口服点抗生素,认为这样就会好的快一些。还有人一味追求新药、贵药,总认为新药比老药好,贵的比便宜的好,殊不知在细菌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别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根据每种抗生素自身的特性,因病、因人而异,个体化给药。另外在明确病原微生物的前提下仍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更加剧了细菌耐药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需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且维持足够的时间才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蛋白质或核酸的合成等途径发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因此,局部应用抗生素、频繁更换抗生素或一旦见效就立即停用导致疗程不足等不合理使用现象,往往会造成细菌通过产生药物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改变细胞壁通透性、产生药物外排泵及生物膜等机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或者因为残余细菌继续繁殖而导致病情反复。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 05

    抗生素是用来什么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药物,滥用抗生素确实会导致耐药,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一步一步来讲解:

    第一,微生物是广泛存在的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上亿的微生物,特别是人的胃肠道里面,聚集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大部分是没有危害的,还有一些是条件致病菌,就是说,这些细菌在人体免疫力正常的时候,是不会致病的。所以,我们人类一直都是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的一个状态,不要企图消灭所有的微生物。

    第二,耐药菌一直都存在,每使用一次抗生素,可能就会加速细菌耐药

    耐药菌是一直存在的,滥用抗生素会加速耐药菌的产生。例如人的体内有1000万葡萄球菌,其中990万都对头孢菌素敏感,有10万对头孢菌素不敏感,抗生素杀灭了990万细菌,导致剩下的,本来不占主导的耐药菌,获得了大量繁殖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耐药菌获得统治地位。长期的使用抗生素,就有可能加速细菌突变,获得耐药的基因,同时也会促进耐药菌大量繁殖。这些耐药基因就会不断的遗传下去,甚至会出现多重耐药的超级细菌。到时候就会无抗生素可用,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三,不仅人类,兽用抗生素危害也很大

    现在很多的养殖户,为了防止养的鸡鸭鱼的动物生病,都会偷偷的使用抗生素,这些在动物体内的抗生素,被人体摄入之后,就有可能在人体内残留。最近有一个研究发现,近六成儿童的尿中,检测出了抗生素。长期摄入低剂量的抗生素,会诱发细菌进化,生产耐药的细菌。

    所以,为了人类的健康着想,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除非有明确的感染征象,确定是细菌感染,而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使用窄谱的抗生素。而且,要严格掌握抗生素停药的指证,该停药的时候就要敢于停药。

热点内容
节日过后生意为什么会不好 发布:2025-05-16 20:24:15 浏览:401
苹果手机为什么不用volte 发布:2025-05-16 20:23:29 浏览:170
藕和薯仔炖排骨为什么颜色发黑 发布:2025-05-16 20:21:50 浏览:233
为什么种的牙颜色那么假 发布:2025-05-16 20:03:07 浏览:699
苹果手机为什么比高配还流畅 发布:2025-05-16 20:01:42 浏览:996
孩子感冒好了后为什么咳嗽 发布:2025-05-16 19:36:35 浏览:818
淘宝为什么不显示 发布:2025-05-16 19:31:20 浏览:619
属兔87为什么找不到爱情 发布:2025-05-16 19:19:13 浏览:850
为什么老人晚上会突然身上发痒 发布:2025-05-16 19:12:29 浏览:614
为什么原装屏颜色比较淡 发布:2025-05-16 19:12:28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