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为什么不好当
㈠ 皇帝好做吗
最近在看《大唐兴亡三百年》,作者带领我们重回大唐,见证了从大唐的建立、大唐的繁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最后到大唐的衰亡落幕,大唐的二百八十九年,仿佛是一个生命的轮回。贤臣遇到明主,会有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然而再贤明的宰相遇到一位只顾修仙的皇帝,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衰败。
皇帝一点都不好做。
一、做皇帝之前,你得有为你谋划、力挺你,死心塌地跟着你的一帮人才,你得有胆识,有魄力,比如洛阳之战,唐太宗李世民围困王世充,进攻洛阳 “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余不克”,后面又有窦建德的救援军,唐军被两面夹击,李世民却镇定自若,不畏艰难,在战场上,拼的是谋略,比的是耐力,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李世民一马当先,将士跟进,攻向敌人主帅营账。此时窦建德正在接见群臣,众人忽见李世民骑兵冲来,惊恐不已,乱成一团”。结局显而易见,李世民以寡敌众,赢得了胜利。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群人的战斗,如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等英雄人物的支持,为登基奠定了基础。
二、做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外,防高丽、吐蕃等周边小国侵占土地,对内,防宰相、宦官、外戚权力扩大。有时候还要忍,李世民要给自己准备出嫁的女儿多准备点嫁妆,魏征不准,有违礼制,有时候丝毫不给李世民面子,搞得李世民几次下不来台。有人就问李世民说:“皇上,魏大人为什么每次说话你都出去散步啊?”唐太宗的回答是:“我怕我杀了他!”你看,唐太宗控制自己的情绪,顾全大局,委屈自己,因为魏征是个贤臣。魏征一生进谏二百多次,都被李世民一一采纳,一个敢说,一个敢听,开创了一个繁荣盛世。
三、创业容易,守业难。皇帝做久了,难免心里会膨胀自大,如唐玄宗李隆基,后半生与前半生一百八十度反转,前半生励精图治,任用贤明宰相,成就了开元盛世,常言"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而后半生耽于享乐,变得骄奢淫逸,荒废朝政,最后丢了长安,逃亡成都。可见,皇帝也是人,“自律”也很难。
皇帝不好做,人人却争着做。
㈡ 唐朝时期的皇室,为什么会那么混乱
唐朝皇室的混乱在中国封建史上也是首屈一指,这些混乱的事迹多与秽乱、杀伐有关,玄武门之变就是其中之一 。玄武门之变说到底是一场夺权的流血事件,而且还是发生在手足、父子之间的争夺 ,最终李世民杀兄师弟登上皇位。唐朝皇室丑闻颇多,唐高宗娶小妈武则天为皇后,唐玄宗立儿媳妇杨氏为贵妃这两桩艳闻。比如唐高祖李渊强娶大臣辛处俭之妻为妃 等等。之所以唐朝皇室这么混乱,原因在以下几点:
三、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使得皇室教育失败,唐太宗在位期间,认为皇子高于三公,使教师不能安心教导皇子,心理因素不平等使得客观上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养成。皇子反感传统文化知识,不愿意接受教育。虽然他们外示儒学,许多皇帝骨子里钦慕佛教和道教,也一度出现佛学压过入学和道教,例如后面三教争霸局面。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影响所及,对官学和皇家教育造成极大的破坏。
大唐盛世,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国度,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所谓饱暖思淫欲,唐朝皇室的淫乱是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与之匹敌 。
㈢ 为什么唐朝那么强大却有半数帝王是傀儡
唐朝有半数皇帝是傀儡,这主要是拜武则天和唐玄宗所赐。
强势父母容易培养出弱势的孩子,这个逻辑今天也没有改变。
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强势的父母在培养孩子上往往缺乏耐心,批评训斥成为家常便饭,造成孩子自主意识差,没主见,性格上懦弱。
武则天是中国少有的女强人,她想当女皇帝,因此处处压制儿子,儿子们软弱也就成为自然。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就是这样的软弱皇帝。皇帝软弱,成为傀儡也就顺理成章。
李隆基把他的儿子放在一起养起来,不给他们事做,到了成年也不让开府,个别儿子被委任了官职,李隆基也会告诉他们,让手下人干就行了,你们不用管事。这样李隆基的儿子们得不到锻炼,能力无法提高,所以都很平庸,没啥作为。
更严重的是李隆基的后代延续了李隆基的做法,对他们的后代也这么管束。结果,的确是杜绝了政变的问题,但是出现了“黄鼠狼生窦楚子,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李隆基以后的皇帝,能力是越来越差。
一个国君没有能力,当傀儡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㈣ 唐朝的皇帝为啥大多短命
不只是唐代,古代皇帝大多命短,一来有些皇帝的确勤于政事,操劳过度,比如唐太宗啊,雍正帝啊,还有些过于纵欲,自然也活不长,有些迷恋丹药,其实都是有毒金属,吃了更容易死。。。。
㈤ 为什么说唐宪宗是唐朝最失败的皇帝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这个时候,在位不到一年的唐顺宗,开始了一场着名的改革运动——永贞革新。
普罗大众对“永贞革新”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蜀道主导改革官员,大家一定很耳熟。在唐顺宗的支持下,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形成了以刘禹锡、柳宗元、王伾、王叔文为核心的官员。他们主要改革的核心,就是抑制藩镇、打击宦官。
永贞革新虽然只持续了短短数月,但是它的失败,不仅仅让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仕途坎坷异常,更是直接影响了唐宪宗的执政理念,更是为后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带来了恶劣影响。甚至于,一些可以动摇唐朝国基的祸患,也在这大明宫中被悄悄埋下了。削藩成功,正值中兴的皇帝绝不会想到,此时的大明宫中,人人自危。而元和十五年,凌烟阁中竟然显现《推背图》异象,正是山雨欲来的前奏!
永贞革新的失败,带给唐顺宗的,是被逼退位的现实,与心有不甘的愤怒;带给唐宪宗的,虽然是成功复仇的极度快感,但这其中还有着一桩暗藏危机与野心的杀局!《大唐悬疑录》文化悬疑小说,以永贞革新与元和中兴为背景,为你展现大唐王朝荣耀背后的千古谜局!
㈥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的帝王为什么知名度很低
有这么一本书叫做《玄宗之后无大唐》,你可以现象一下为何除去唐玄宗李隆基以外,其他的人知名度这么低了,发生安史之乱以后,大唐气数已尽,无力回天,后期的帝王一任不如一任,注定了唐朝的结局。
最应该说的应该是末代皇帝唐昭宗,他能求李克,让李克救救他,一个皇帝能活成了这个样子,让人家帮助自己看看能不能保住皇位,他就是别人手中的棋子,最后死在了洛阳,死状非常狼狈,大唐三百年的历史告一段落,从唐玄宗重色开始,大唐就已经走了下坡路,后期的领导者再无作为,大唐的兴盛到此结束。
㈦ 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谈谈如何才能做一位好皇帝
唐朝从建超一直到李隆基登机的前期都是属于繁荣时期,唐朝真正衰弱是从李隆基后期才逐渐显现出来的,主要的标志就是杨贵妃的出现,杨贵妃的出现给李隆基在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唐朝的衰落买下了伏笔,在此后的皇上统治期间可以说是一位不如一位,这才导致了唐朝的最终覆灭。
要想真正当好一位好皇帝切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就是自己就有雄才大略,有着一颗慈悲的心,更有着一统天下结束叛乱的决心,其次君王在统治期间要倾听百姓心声,相信忠臣,躲到民间走访去体察民情,根据微服出巡的接过来调整相应的政策,要有一颗容纳百川的心。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㈧ 唐高祖李渊在位8年最后被迫禅位 大唐开国皇帝为何如此憋屈
唐高祖李渊可能是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开国皇帝之一了,身为大唐的建立者李渊仅仅在位八年便被迫禅位李世民,为何李渊最后会落得如此憋屈的地步呢?恐怕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渊没能做好立嗣工作。实际上唐朝的建立,李世民也是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更有人说李世民功绩不在李渊之下。但李渊还是执意把李建成立为太子,导致兄弟最后必定会走上反目之路。等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渊对他也以无可奈何了。
历史上最悲催的一位开国皇帝非李渊莫属了。
没错,就是唐高祖李渊。
按说一个盛世帝国的创始人应该很强势才对,不应该这么悲催啊,可李渊偏偏就是个“倒霉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活得好生窝囊,好不容易成了皇帝,可以安享太平盛世,顺带欣赏一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可却又被儿子逼着早早退了位,怎一个“霉"字了得?
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李渊,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西凉开国之君李暠。
近祖亦可追溯到其祖父李虎,西魏的八柱国之一。
父亲混的稍微差点,但也混到了唐国公的爵位。
所以说,李渊的背景够硬,很牛!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功作了很大的铺垫。
李渊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古代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就是个孤儿,和一般的孤儿不一样的是李渊除了父爱,其余的一切有增无减。
他还继承了唐国公的世袭爵位。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母亲还是独孤信的女儿,独孤皇后的亲妹妹,李渊自然也就成了皇亲国戚。
刚入任隋文帝就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
这是个什么官呢?
皇宫禁卫军中的武官,首先官职不太高,级别比较低,但发展潜力却很大。因为在皇帝身边当差那可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果不其然,李渊是支潜力股,隋文帝很快就让他担任谯州刺史。
但这时杨坚却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水淹了大兴城,虽然却是个梦,但杨坚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对李氏一族有所戒备。
李渊也从谯州调到陇州,再调到岐州。原以为会在刺史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没想到事情又出现了转机。
隋文帝驾崩了,晋王杨广登基。
杨广一上台,对他的这个表哥真的很不错,让李渊做了太原的留守(也就是太原的最高行政长官)。这可比他原来的地位高多了。
但这种信任只是暂时的,不信任才是长远的!对杨广这样的人来说,永远信任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一句谣言可以成就一个人,一句谣言也可以让一个王朝覆灭。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童谣:
“杨花落,李花开。”
正巧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别问是怎么传的,隔墙有耳啊。
杨广知道后很不高兴,便展开了对李氏人员的重点排查。怀疑李渊那是肯定的,但还没怀疑到除去他的程度,因为还有一个叫李浑的人比李渊更为可疑,只因李浑的叔父李穆太厉害了,功高震主。
就这样李浑被杀,李渊又顺利逃过一劫,但你要认为杨广会对他打消了疑虑那可就错了。
有一天,杨广对李渊的外甥女说:“你舅舅怎么迟迟不肯来呢?”
“舅舅病了”。
“是不是病的快死了?”
李渊知道后,吓了个半死,害怕李浑就是他的下场,于是便学萧何坏自己的名声。
这招虽并不新奇却让李渊躲过了杀身之祸,值!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后,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和晋阳县一个叫刘文静的县令张锣着要起兵造反。但李渊这个人不知是胆小,还是顾及到往日的情分,更况且造反的勾当也不是那么好干的,弄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儿,所以就死活不同意。
可他的儿子李世民却很有野心,想当皇帝。于是就找了一个叫裴寂的人,让他在杨广的晋阳行宫中选了几个宫女,趁着李渊唱醉了酒,硬是把这几个女人塞给了李渊。
等李渊一醒来发现完了,误入了贼船,只能跟着走了。
至此,便拉开了晋阳起兵的序幕。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逼不得已的,李渊还是选择了造反。
趁着天下大乱之际,占领了大隋的都城长安。
隋朝灭亡,新的王朝自此诞生了,他的开创者叫李渊。
说到这里李渊好像是因祸得福了,但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痛不欲生。这便是着名的历史事件——玄武门之变!
李渊当皇帝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虽然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才能,李渊不同意,没用。
更何况李渊认为大隋亡国的悲剧就是隋文帝杨坚废了杨勇改立杨广所导致的,所以他坚决立长子为太子。
可李世民偏偏是野心太重的那位,当初造反的口号都是他率先提出来的,要说不想当皇帝,谁信呢?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在玄武门外,李世民派人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要知道李渊总共才四个儿子,除了李元霸早死外,如今他就只剩下李世民这么一个儿子了。
他痛心,却不能治李世民的罪。
但更让他痛心的还在后头。
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连他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一家老小也不愿放过,全给杀了。
心力交瘁,痛不欲生的李渊算是彻底绝望了。
九月四日,李渊便让位于李世民,当了太上皇。
十三年后病死。
㈨ 唐朝皇帝为何如此没用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因为安史之乱的教训,朝廷遍地安置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此举原意为加大地方军事掌管力度而防叛乱再起,但因节度使的权力多无限扩增,乃至统领地方军事民政和经济,使得割据形成。
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拥立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后,虽然一心希望改革朝政。但是,国家受创巨大,边防空虚,外患严重,东南地区又爆发民变。吐蕃军队也攻入关中,长安一度沦陷。河北降将的不驯与回纥的勒索也大大消耗国力。由于河北诸将的反复无常,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代宗晚期正式形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廿日,代宗去世。
接替代宗即位的是其长子李适,号为德宗。德宗即位后,一直试图削灭藩镇之祸害。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德宗与山南、淄青等节度使之间爆发战争,但是由于补给不足,唐军发生哗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这次战争进行五年,虽然最后叛乱首领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此外,从德宗在位期间开始,宦官开始掌控禁军,担任监军,宦官滥权的局面也宣告形成。从此以后唐朝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德宗虽然早年起用杨炎为相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修改盐法,行常平法,改善国家的财政形势,但之后却开始信用奸臣卢杞,并听信其谗言,先后诛杀杨炎和刘晏两位能臣。之后,德宗就对大臣非常猜忌,甚至在其晚年还对大臣进行特务式的监视。贞元廿一年(805年)正月廿三日,德宗去世。但是,此时唐朝的政治环境已经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