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婴儿淋巴结大小不一样
Ⅰ 婴儿后脑勺里面有疙瘩
在小儿的耳后、颈部、颌下、大腿根部等处有时能摸到一些大小不等的疙瘩,多为活动性,能在皮下滑动,你们对此可能忧心忡忡。其实,这些小疙瘩就是淋巴结。由于淋巴组织尤其是淋巴结在1岁以内发育很快,因此,健康小儿在身体的浅表部位如耳后、颈部、颌下、腋窝、大腿根部(即腹股沟部)等都可能摸到淋巴结。但这些部位的淋...巴结正常一般不超过黄豆大小,单个为多,质地柔软,可在皮下滑动,无痛感,与周围组织不粘在一起。 小儿的淋巴结稍有增大是正常现象,并非疾病,当孩子过了青春期后,绝大多数正常淋巴结都会缩小而不明显,所以称之为正常淋巴结增大。在一般情况下,淋巴结稍增大就足以抵抗常见细菌、病毒的入侵,而且此时的淋巴结无疼痛,也无其他症状。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不算疾病,也无需治疗。 只要无增大、活动好就没关系。
Ⅱ 宝宝下巴有淋巴结正常吗
宝宝下巴有淋巴结,在特定情况下是正常的。以下是具体分析:
正常情况下的淋巴结:
- 大小:淋巴结只有黄豆大小。
- 触感:感觉柔软、易滑脱。
- 症状:无疼痛等不良症状。
- 解释:婴幼儿时期是人体淋巴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随着免疫系统的增强,淋巴结可能会出现一些增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不正常情况下的淋巴结:
- 大小与触感:淋巴结比黄豆大,感觉很硬。
- 伴随症状:发烧、出汗、无精打采等。
- 增长情况:淋巴结迅速增长并感到疼痛。
- 解释:这可能是由于淋巴结受到炎症刺激而增生,或者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此时需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治疗。
总结:宝宝下巴有淋巴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尤其是当淋巴结大小适中、触感柔软、无疼痛等症状时。然而,如果淋巴结出现异常增大、硬化、疼痛等症状,或者伴随其他不良症状,则可能是不正常的,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Ⅲ 婴幼儿期的浅表淋巴结肿大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普外科门诊常见问题之一。偶然发现的耳后,颈旁,枕部皮下肿物往往令家长焦虑不已。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是机体应对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免疫屏障。淋巴结的肿大意味着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机体正在动员这些“卫士”们活跃起来,产生更多的抗体来对抗入侵的细菌或病毒等病原。通常我们在肿胀的淋巴结附近可以找到感染/损伤灶。比如,咽炎,口腔的感染往往引起颈部周围的淋巴结肿大,胳膊和手臂的外伤,感染往往引起同侧腋下淋巴结的肿大。在全身性的病毒感染时,可出现多处的浅表淋巴结肿大。
一般来讲,婴幼儿期(2-3岁左右)是人体适应外界复杂环境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由于要应对各种病毒和细菌的入侵,淋巴系统往往比较活跃,淋巴结的肿大也就比较常见。这些淋巴结一般是0.5-1cm左右大小,比较软,无触痛。比较孤立,即使有时候摸到2-3个,他们之间也不会融合到一起。
如上所述,绝大多数的淋巴结肿大为自限性的不需要处理,感染急性期过后,会有一个稍微缓慢的消退过程,所以随访观察是必须的。家长不必急于就诊,观察即可。偶尔,特殊细菌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感染可至淋巴结明显肿涨,疼痛,表皮发红并伴发热。这时候需要适当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相对而言,如果患儿已经到了学龄期,没有明显的感染灶存在,体检发现无痛的,较硬的,较大且多个淋巴结融合成一团的,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除外恶性或肉芽肿性疾病。在目前为数不多的临床报告中,恶性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只占所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患儿的1.1左右。因其具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不必过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