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威苑为什么便宜
Ⅰ 刘邦为什么能成为君王。详细的说明。
首先我要普及一个知识,那就是分析一个人,要从三个层次来下手,这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分别是:行为、性格、社会出身。
社会出身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什么,直接决定着他的性格,进而决定着他的行为,最终反映到他的成败。
说刘邦为什么成为皇帝,那就必须也要说项羽这个人,二者相比,方知优劣。因此下面分别从行为、性格、社会出身来分析二者的差距。
行为:
1.刘邦先入关。根据之前楚王的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因此占据着一个舆论的先机:项羽后来并没有尊先入关的刘邦为王,这也就使一部分人更加的倾向于“受了委屈的”刘邦。
2.项羽封王的失误。看似把刘邦憋在汉中是高招,岂不知那里易守难攻、仅一面受敌、可以作为非常理想的大后方。此外,汉中之外的三秦之地,分给了毫无领兵能力的秦国旧将(跟刘邦手下相比,他们毫无能力),这不就是相当于把三秦也直接给刘邦了吗?
3.手下谋士多寡。刘邦手下,韩信、张良、萧何都是名垂青史之人,这四个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开国君臣组合了,历史上的绝配。再看项羽,身边仅一个范增,并且还怀疑人家,安能不败。
4.刘邦爱民而项羽屠城。刘邦把各处人民等同看之,到了哪里都是爱抚为主。可项羽却把原秦国的人民看成敌人,每到必屠之!天下人怎会不支持仁主而支持像秦一样的暴君呢!
性格:
1.刘邦狡诈而项羽直爽。刘邦是一个敢于厚着脸皮说谎的人。例如楚汉鸿沟划界之后,本来说和解了不过反悔继续用兵。例如项羽说要杀刘邦父亲的时候,刘邦竟然说分我一杯羹。狡诈者与直爽者的决斗,多是狡诈者获胜,而直爽者得名!
2.刘邦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垓下之战前,刘邦请韩信支援。韩信当时还是刘邦的大将,可却要刘邦封其为假王!要知道当时刘邦才是王啊!这不是想跟主子平起平坐吗?不过刘邦竟然答应了。楚汉对峙时,项羽多次挑衅,可刘邦一直不为所动,展示了非凡的忍耐力。被封到汉中那个偏僻的地方(现在来看,去汉中不是不好。可当时的刘邦,真的是不想去),却可以默默接受。这些忍耐,无不是刘邦最终爆发夺取三秦进而平定天下的基础。
3.刘邦知人善任。知人是指刘邦能看出千里马,而不像项羽那样把大才韩信都气走。善任,是指刘邦能留住人才,听萧何一言之后拜韩信为大将,跟张良彻夜长谈并言听计从,韩信、彭越来帮助刘邦战项羽时刘邦以迎接王的礼仪迎接对方。这些,都是项羽远远不及的。这样的主子,谁不想跟?天下人才尽为刘邦所收留,又安能不胜?
4.刘邦本人性格极其坚韧。刘邦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开国皇帝中,遇到的对手最为强大的一个!纵观历史,最为让人钦佩的失败者,舍霸王其谁?战胜如此强大的对手,必然不是一帆风顺。刘邦所经历的失败和挫折,是其他开国皇帝所远远不及的。可刘邦不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从来没有一次想到过退缩!先入关而未王、被封到汉中之地、彭城之战56万联军大败、为了逃命险些弃子、父亲妻子被对方所掳、被自己手下强迫要官,遇到了这么多的挫折,可刘邦却从未曾放弃。这是刘邦性格中最值得我辈学习的优点,那就是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只要一息尚存,就奋斗不息。
社会出身:
1.刘邦为什么知人善任?刘邦出身草芥,自身力量不足,他不依靠手下依靠谁?也就是说,不是刘邦自愿知人善任,而是他一个农民想当皇帝,就不得不知人善任!反观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名门子弟,礼贤下士之风必然不如一个平头百姓啦!
2.刘邦为什么得民心?刘邦所到之处秋毫不犯,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本原因就是刘邦本就是布衣出身,他深知百姓疾苦。自己是就是个平头百姓,那么当然知道平头百姓想要什么君主了,然后自己再做出百姓想要的君主的行为就好了。可是项羽呢,将帅之后,统兵自然天下无敌,可是说到收买平头老百姓的心,他必然不如本就是平头老百姓的刘邦啊!因此,刘邦由于自己的出身,成为了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
3. 天下大局的把握!这个算得上比较独到的见解了,请细听之。
当时的中国,当时的历史车轮,已经不再合适于诸侯割据了。由于秦国统一了中国并且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东西,华夏的统一已然是大势所趋了。历史的必然性知道吧?当时历史的必然性就是指中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而非继续维持诸侯割据之势。你顺应这一必然性,就胜利,反之则失败。
刘邦,老农出身,当了一队人马的头头。他接下来想干什么?毫无疑问是继续高攀,攀到最高为止。而最高那个位置,无疑就是皇帝了。也就是说刘邦起兵的最终目的,是当皇帝!而项羽呢?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他所想做的,就是为楚国、为六国灭秦,仅此而已!他六国名将后人的身份,就决定了他起兵的最终目的仅仅是灭秦而后恢复六国!没了,就这些。也就是说项羽压根就没想当皇帝!刘邦想当皇帝可项羽不想当得最根本原因,就是二者的社会出身不同!试想在一场帝位之战中,一个压根没想过当皇帝的人,能战胜一个一直坚信自己能当皇帝的人吗?
对天下大局的不同认识(刘邦觉得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项羽觉得天下是众多诸侯的天下),使得二者在对待对方的时候有着极大的差别!可以说,项羽在该下之前,有多次可以直接杀掉刘邦的机会。但他为什么没有动手?根本原因就是项羽觉得当时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群雄割据的社会,刘邦作为众诸侯之一,虽然是敌人,但他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而刘邦呢,认为天下是一个人的天下,我容不得你项羽这个敌人,因此只有一次杀掉项羽机会的刘邦,牢牢地把握了那次机会。而又无数多次杀掉刘邦的项羽,却每每不忍心下手。
顺天下而王,逆天下而毙!现在想来,霸王之败,真的非战之罪,而是天亡霸王啊!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百忙之中的薇薇会不会都看一遍。我敢说,在整个网络之中,对刘邦项羽的分析,无人比我深刻!
Ⅱ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12年录取分数线
我是09级学生,当时的确高480+。今天刚听同学说分数线好像是430大一点,顺便看到你这个问题就回答下。金董(具体姓名就算了)为了赚学生的钱,两次扩招,导致分数降低幅度很多,文华比我们学校分数要高几十分,不信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查。原北区学生宿舍也卖了做军威苑盖房子出售,要我说,要我说不想好好做学校就别做,当时我们进来时也是家长找的还有点名气的说是什么考研率超30%,三本第一,进来后才发觉,就这样,其实大学就是个平台而已,别看太重。报志愿好好考虑下,如果真想报这学校就多通过有效途径打听下,再做对比。至于专业线什么的,不用考虑都一样,大一下学期结束后可以随便换专业,理换文肯定没问题,文换理好像就不行了吧 http://zsxx.e21.cn/e21html/article.html?is_school=0&view_time=2012_07_28&article_id=72458这网站找找本学校投档线吧
Ⅲ 关于四大名着!急!有分!
<<三国演义>>
在我国,《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被广大读者称为“四大名着”,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古人亦有云:“……读三国胜读水浒传。水浒文字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但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为难也,且三国人才之盛,写来个个出色,又有高出于吴用公孙胜等万万者。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
<<水浒传>>
《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着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西游记>>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着。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从《红楼梦》成书至今,已有两百余年了,但有关曹雪芹的“言”与《红楼梦》的“味”,却是见仁见智,各家说各家解。许多红学家穷其一生,也仅是“独创”一家言,几
无定论。
红学论争了百余年,有很多谜点远非愈辨愈明,破解有日,而是更加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了。像很基本的东西,《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写的,也有众多说法。更进一步,曹雪芹的籍贯到底在哪儿?他是汉人还是满人?他出生于哪一年?活了多少岁?《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来看,《红楼梦》手稿一百一十回是写完了的,后三十回又为何遗失了?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鹗续写的?脂砚斋是男是女?曹雪芹和脂砚斋、畸笏叟是什么关系?……有关《红楼梦》的疑问可列出长长的一串。
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国内老中青三代红学家冯其庸、周汝昌、王蒙、蔡义江、李希凡、孙玉明、胡德平等人请到文学馆,开设讲座,新解《红楼梦》,就诸多疑问展开探讨。本书即为演讲结集,十二个专题,有助于细品《红楼梦》,领略更多深意。
就我个人所知,第一个将通俗小说排名的是金圣叹,按他的说法他当时计划评点六部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后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伪托金圣叹之名将修订的三国名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他们托金圣叹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那时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它的提出亦当是书商们的商业手段(书商们至少起了推广作用);再后红楼代替金瓶梅成为“明清四大奇书”,四大奇书至此定型。“四大名着”做为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
因此,现在“四大名着”(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
但又有人考证,“四大奇书”的说法应在明末清初就确立了。
李渔曾在为 醉 田井 堂 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可见,至晚冯梦龙已经有四大奇书的提法了,李渔承其说,且以“第一奇书”冠三国而出版,则大概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且流行开来了。
但无论怎样,“四大奇书”这一提法是“四大名着”的最初提法,这一点应该确定。
=======================================
《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说不尽,道不完,真可谓千古奇书!
《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小说名着中声名最着、流传最广,读者最多,刊刻出版最为繁富,这部古典名着问世以来,评家蜂起,评说纷纭,理所当然形成一门显学――红学。人们还在不断地出版《红楼梦》、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这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着的永恒魅力,这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着的不朽价值。南北国画艺术大师,历时两年,精心创作350幅彩色国画。画家随文配图,或描摹情态、或表现场景,或浓墨泌洒,或工笔勾勒,艺术地再现了原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规模宏伟,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又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极其丰富,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瑰宝。《名家彩绘四大名着·西游记》延请戴敦邦、赵宏本等40余名画坛名宿绘制240幅艺术含金量相当高的国画,或豪放粗犷,或质朴秀丽,画科有人、神、魔、怪、山、水、花、虫、鸟、兽等多姿多彩,画法则或工笔勾勒,或写意挥洒,风格或豪放粗犷,或朴拙秀丽,技法上钩勒、渲染、烘托、泼墨、淋漓尽致,多姿多彩地展现了小说中最精彩的场面。文以画平添风采,画借文独具魅力,图文相间,水乳交融。
《水浒传》
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有极其生动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浒108将身份不同,性情各异,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名家彩绘四大名着·水浒传》随文融入293幅国画,由戴郭邦、贺友直、陈白一等41位国画名家联袂绘制,众画家以妙手神笔绘就极具生动的生活场景,人物情节,惟妙惟肖,意韵深远。
《三国演义》
在我国文学史上,也许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三国演义》那样长时期地吸引如此众多的读者,几百年来,她差不多被我们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地不停流传,阅读、可以说《三国演义》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名家彩绘四大名着·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千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 24卷。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
作者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大致有三种观点:
全书皆由罗贯中所着。
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
整部小说完全由施耐庵一个人写。这种观点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第一种说法早于明朝已经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施耐庵是捏造出来的人,真实中并不存在。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之间亦有以下两种意见: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着,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着。
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则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也就是说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累积型群众创作,无疑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曾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创造性的劳动是不容抹杀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
学界有关作者的争议
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邱处机所着。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末年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邱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邱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
民国期间,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推定淮安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至此成为定论。
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着《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着《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着《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着,或是其弟子、传人所着。也有极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着。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方面,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更多起来,而且更有说服力。主要有: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与《西游记》创作者的特征完全吻合。二,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三,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相关的研究请参阅刘修业的着作及颜景常着《〈西游记〉诗歌韵类和作者问题》)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明朝社会宗教盛行,有关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记、传说及其它宗教传说、民间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吴承恩是在这样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传记、传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现今我们看到的小说《西游记》。
经由吴承恩的重新构思、组织和编写,较之此前流传的传记、传说、故事、评话,小说《西游记》不仅内容大大丰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
请参看:红学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于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本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1715年?1716年?1724年?1725?—?1763年?1764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中国清代着名作家。长篇名着《红楼梦》的作者。
高鹗(约1738年 - 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辽宁铁岭,着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
Ⅳ 贰师将军是什么意思
呵呵,是个官名,汉朝的, 大宛有好马,在贰师城,汉要马,大宛不给,随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讨
宛这地方是由张骞发现的。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当过郎官。这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来匈奴奴隶名叫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
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向张骞问道:“你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
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堂邑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每当穷困危急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饭吃。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
张骞所到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传说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他都一一向汉天子陈述了情况,说: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朝正西面,离汉朝大约一万里。当地的风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有很多好马,马出汗带血,它的祖先是天马的儿子。那里有城郭房屋,归它管辖的大小城镇有七十多座,民众大约有几十万。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们骑马射箭。它的北边是康居,西边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东北是乌孙,东边是扜罙、于寘。于寘的西边,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于寘东边的河水都向东流,注入盐泽。盐泽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边就是黄河的源头,黄河水由此流出。那儿盛产玉石,黄河水流入中国。楼兰和姑师的城镇都有城郭,靠近盐泽。盐泽离长安大约五千里。匈奴的右边正处在盐泽以东,直到陇西长城,南边与羌人居住区相接,阻隔了通往汉朝的道路。
乌孙在大宛东北大约二千里,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人们随着放牧的需要而迁移,和匈奴的风俗相同。拉弓打仗的兵卒有几万人,勇敢善战。原先服从于匈奴,待到强盛后,就取回被束缚在匈奴的人质,不肯去朝拜匈奴。
康居在大宛西北大约二千里,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与月氏的风俗大多相同。拉弓打仗的战士有八九万人,同大宛是邻国。国家小,南边被迫服侍月氏,东边被迫服侍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大约二千里,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与康居的风俗大多相同。拉弓作战的战士有十多万。它靠近一个大的水泽,无边无岸,大概就是北海吧。
大月氏在大宛西边大约二三千里,处于妫水之北。它南边是大夏,西边是安息,北边是康居。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人们随着放牧的需要而迁移,同匈奴的风俗一样。拉弓打仗的战士也一二十万。从前强大时,轻视匈奴,等到冒顿立为单于,打败月氏;到了匈奴老上单于时,杀死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头骨做饮酒器皿。开始时,月氏居住在敦煌、祁连之间,待到被匈奴打败,大部分人就远远离开这里,经过大宛,向西去攻打大夏,并把它打败,令其臣服于月氏,于是建都在妫水之北,作为王庭。而其余一小部分不能离开的月氏人,就保全了南山和羌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边大约几千里的地方。它们的习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它的城镇如同大宛一样。它所管辖的大小城镇有数百座,国土方圆数千里,是最大的国家。靠近妫水,有集市,人们为做生意,用车和船装运货物,有时运到附近的国家或者几千里以外的地方。他们用银作钱币,钱币铸称象国王容貌的样子,国王死去,就改换钱币,这是因为要模仿国王的面貌。他们在皮革上画横作为文字。它西边是条枝,北边是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边数千里,靠近西海。那里天气炎热潮湿。人们耕种田地,种植稻子。那里出产一种大鸟,它的蛋就象瓮坛那样大。人口众多,有的地方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使管辖他们。把它当做外围国家。条枝国的人善长魔术。安息的老年人传说条枝国有弱水和西王母,却不曾见过。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的妫水南面。其地风俗是人们定居一处,有城镇和房屋。与大宛的风俗相同。没有大君长,往往是每个城镇设置小君长。这个国家的军队软弱,害怕打仗。人们善于做买卖。待到大月氏西迁时,打败了大夏,统治了整个大夏。大夏的民众很多,大约有一百多万。它的都城叫蓝市城。这里有贸易市场。贩卖各种物品。大夏东南有身毒国。
张骞说:“我在大夏时,看见过邛竹杖,蜀布,便问他们:‘从哪儿得到了这些东西?’大夏国的人说:‘我们的商人到身毒国买回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那里的风俗是人们定居一处,大致与大夏相同,但地势却低湿,天气炎热。它的人民骑着大象打仗。那里临近大水。’我估计,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处于汉朝西南。身毒国又处于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郡的产品,这就说明他离蜀郡不远了。如今出使大夏,要是从羌人居住区经过,则地势险要,羌人厌恶;要是稍微向北走,就会被匈奴俘获。从蜀地前往,应是直道、又没有侵扰者”。天子已经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国,出产很多奇特物品,人民定居一处,与汉朝人的生活颇相似,而他们的军队软弱,很看重汉朝的财物。北边有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他们的军队强大,但可以用赠送礼物,给予好处的办法,诱使他们来朝拜汉天子。而且若是真能得到他们,并用道义使其为属,那么就可以扩大万里国土,经过辗转翻译,招来不同风俗的人民,使汉朝天子的声威和恩德传遍四海内外。汉武帝心中高兴,认为张骞的话是对的,于是命令张骞从蜀郡、犍为郡派遣秘密行动的使者,分四路同时出发:一路从駹出发,一路从冉起程,一路从徙出动,一路从邛僰启行,都各自行走一二千里。结果北边那一路被氐和笮所阻拦,南边那一路被嶲和昆明所阻拦。昆明之类的国家没有君长,善于抢劫偷盗,常杀死和抢掠汉朝使者,汉朝使者终究没能通过。但是,听说昆明西边一千余里的地方,有个人民都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蜀郡偷运物品出境的商人中有的到过那里,于是汉朝因为要寻找前往大夏的道路而开始同滇国沟通。最初,汉朝想开通西南夷,浪费了很多钱财,道路也没开通,就作罢了。待到张骞说可以由西南夷通往大夏,汉朝又重新从事开通西南夷的事情。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因为他知道有水草的地方,所以军队能够不困乏,皇上就封张骞为博望侯。这是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93)的事。第二年,张骞当了卫尉,同李广将军一同从右北平出发去攻打匈奴。匈奴大兵包围了李将军,他的军队伤亡很多,而张骞因为误了约定的时间,被判为死刑,花钱赎罪,成为平民百姓。这一年,汉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边大败匈奴的几万人,来到祁连山下。第二年,匈奴浑邪(yé,爷)王率领他的百姓投降了汉朝,从此金城、河西西边及南山到盐泽一带,再也没有匈奴人了。匈奴有时派侦察兵来这里,而这种事情也很少发生。这以后整整二年,汉朝就把匈奴单于赶跑到大沙漠以北。
这以后,天子屡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国的事情。这时张骞已经失去侯爵,于是就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匈奴攻打并杀了昆莫的父亲,而昆莫出生后就被抛弃到旷野里。鸟儿口衔着肉飞到他身上,喂他;狼跑来给他喂奶。单于感到奇怪,以为他是神,就收留了他,让他长大。等他成年后,就让他领兵打仗,屡次立功,单于就把他父亲的百姓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在西域。昆莫收养他的百姓,攻打旁边的小城镇,逐渐有了几万名能拉弓打仗的兵士,熟悉攻伐战争的本领。单于死后,昆莫就率领他的民众远远的迁移,保持独立,不肯去朝拜匈奴。匈奴派遣突击队攻打昆莫,没有取胜,认为昆莫是神人而远离了他,对他采取约束控制的办法,而不对他发动重大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汉朝打得很疲惫,而原来浑邪王控制的地方又没人守卫。蛮夷的习俗是贪图汉朝的财物,若真能在这时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再往东迁移,居住到原来浑邪王控制的地方,同汉朝结为兄弟,根据情势看,昆莫应该是能够接受的,如果他接受了这个安排,那么这就是砍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边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引来做为外臣属国”。汉武帝认为张骞说得对,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几万只,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了好多个持符节的副使,如果道路能打通,就派遣他们到旁边的国家去。
张骞已经到了乌孙,乌孙王昆莫接见汉朝使者,如同对待匈奴单于的礼节一样,张骞内心很羞愧,他知道蛮夷之人贪婪,就说:“天子赠送礼物,如果国王不拜谢,就把礼物退回来。”昆莫起身拜谢,接受了礼物,其他做法照旧。张骞向昆莫说明了他出使的旨意,说:“如果乌孙能向东迁移到浑邪王的旧地去,那么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嫁给昆莫做妻子。”这时乌孙国已经分裂,国王年老,又远离汉朝,不知道它的大小,原先归属匈奴已经很久了,而且又离匈奴近,大臣们都怕匈奴,不想迁移,国王不能独自决定。张骞因而没能得到乌孙王的明确态度。昆莫有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个儿子叫大禄,强悍,善长领兵,他率领一万多骑兵居住在另外的地方。大禄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娶,太子早就死了。他临死时,对父亲昆莫说:“一定要以岑娶做太子,不要让别人代替他。”昆莫哀伤的答应了他,终于让岑娶当了太子。大禄对自己没能取代太子很愤怒,于是收罗他的兄弟们,率领他的军队造反了,蓄谋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年老了,常常害怕大禄杀害岑娶,就分给岑娶一万多骑兵,居住到别的地方去。而昆莫自己还有一万多骑兵用以自卫。这样一来,乌孙国一分为三,而大体上仍是归属于昆莫,因此昆莫也不敢独自与张骞商定这件事。
张骞于是就分派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扜罙及旁边的几个国家。乌孙国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张骞和乌孙国派出的使者共几十人,带来几十匹马,回报和答谢汉天子,顺便让他们窥视汉朝情况,了解汉朝的广大。
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官位排列在九卿之中。过了一年多,他就死了。
乌孙的使者已经看到汉朝人多而且财物丰厚,回去报告了国王,乌孙国就越发重视汉朝。过了一年多,张骞派出的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国家的人一同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各国从这时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自从博望侯张骞死后,匈奴听说汉朝和乌孙有了往来,很气愤,想攻打乌孙。待到汉朝出使乌孙,而且从它南边到达大宛、大月氏,使者接连不断,乌孙才感到恐惧,派使者向汉朝献马,希望能娶汉朝诸侯女儿做妻子,同汉朝结为兄弟。天子向群臣征求意见,群臣都说:“一定要先让他们送来聘礼,然后才能把诸侯女儿嫁过去。”最初,天子翻开《易经》占卜,书上写道:“神马当从西北来。”得到乌孙的良马后,天子就命名那马为“天马”。待到得了大宛的汗血马,越发健壮,就改名乌孙马为“西极”,命名大宛马为“天马”。这时汉朝开始修筑令居以西的长城亭障,初设酒泉郡,以便沟通西北各国。于是加派使者抵达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汉朝天子喜欢大宛的马,因此出使大宛的使者络绎不绝。那些出使外国的使者每批多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每人所携带的东西大体和博望侯所带的相同。此后出使之事习以为常。所派人数就减少了。汉朝大致一年要派出的使者,多的时候十余批,少的时候五、六批。远的地方,使者八、九年才能回来,近的地方,几年就可以返回来。
这时汉朝已经灭亡了南越,蜀地和西南夷诸国都震恐,请求汉朝为他们设置官吏和入朝拜见汉天子。于是汉朝设置了益州、越嶲(xī,希)、牂(zāng,脏)柯、沈黎、汶山等郡,想使土地连成一片,再向前通往大夏。于是汉朝一年内就派遣使者柏始昌、吕越人等十余批,从这些新设的郡出发,直到大夏,但又被昆明所阻拦,使者被杀,钱物被抢,最终也没能到达大夏。于是汉朝调遣三辅的罪人,再加上巴、蜀的战士几万人,派遣郭昌、卫广两位将军去攻打昆明阻拦汉朝使者的人,杀死和俘获了几万人就离开了。这以后汉朝派出使者,昆明又进行抢杀,最后还是未能沟通大夏。而北边通过酒泉抵达大夏的路上,使者已经很多,外国人越发满足了汉朝的布帛财物,对这些东西不再感到贵重。
自从博望侯因为开辟了通往外国的道路而得到尊官和富贵,以后跟随出使的官吏和士卒都争着上书,陈述外国的珍奇之物、怪异之事和利害之情,要求充当使者。汉朝天子认为外国非常遥远,并非人人乐意前往,就接受他们的要求,赐予符节,招募官吏和百姓而不问他的出身,为他们配备人员,派遣他们出使,以扩大沟通外国的道路。出使归来的人不能不出现侵吞布帛财物的情况,以及背离天子之意的事情,天子认为他们熟悉西域和使者的工作,常常深究他们的罪行,以此激怒他们,令其出钱赎罪,再次要求充任使者。这样以来出使的事端层出不穷,而他们也就轻易犯法了。那些官吏士卒也常常反复称赞外国有的东西,说大话的人被授予符节当正使,浮夸小的人被任为副使,所以那些胡说而又无德行的人争相效法他们。那些出使者都是穷人的子弟,把官府送给西域各国的礼物占为己有,想用低价卖出,在外国获取私利。外国也讨厌汉朝使者人人说的话都有轻重不真实的成分,他们估计汉朝大军离得远,不能到达,因而断绝他们的食物,使汉使者遭受困苦。汉朝使者生活困乏,物资被断绝,因而对西域各国产生了积怨,以至于相互攻击。楼兰、姑师是小国,正处于交通要道,因而他们攻击汉朝使者王恢等尤其厉害。匈奴的突击部队也时时阻拦攻击出使西域诸国的汉朝使者。使者争相详谈外国的危害,虽然各国都有城镇,但是军队软弱,容易攻击。于是天子因此派遣从骠侯赵破奴率领属国骑兵及各郡士兵几万人,开赴匈河水,想攻打匈奴,匈奴人都离开了。第二年,攻打姑师,赵破奴和轻骑兵七百多人首先到达,俘虏了楼兰王,于是攻陷姑师。乘着胜利的军威围困乌孙、大宛等国。回汉朝后,赵破奴受封为浞野侯。王恢屡次出使,被楼兰搞得很困苦,他把这事告诉天子,天子发兵,命令王恢辅佐赵破奴打败敌人,因此封王恢为浩侯。于是,汉朝从酒泉修筑亭鄣,直修到玉门关。
乌孙王用一千匹马聘娶汉朝姑娘,汉朝派遣皇族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嫁给乌孙王为妻,乌孙王昆莫以她为右夫人。匈奴也派遣公主嫁给昆莫,昆莫以她为左夫人。昆莫说:“我老了。”就命令他孙子岑娶娶公主为妻子。乌孙盛产马,那些富有人家的马竟多至四、五千匹。
最初,汉朝使者到达安息,安息王命令有关人率领二万骑兵在东部国境上迎接。东部国境与王都相离数千里。待走到王都要经过几十座城镇,百姓相连,人口甚多。汉朝使者归来,安息派使者随汉使来观察汉朝的广大,把大鸟蛋和黎轩善变魔术的人献给汉朝。至于大宛西边的小国驩(huā,欢)潜、大益,大宛东边的姑师、扜罙、苏薤(xiè,谢)等国,都随汉朝使者来进献贡品和拜见天子。天子非常高兴。
汉朝使者极力探寻黄河的源头,源头出在于窴国,那里的山上盛产玉石,使者们采回来,天子依据古代图书加以考查,命名黄河发源的山叫昆仑山。
这时,天子正屡次到海边之地视察,每次都让外国客人跟随其后,大凡人多的城镇都要经过。并且散发钱财赏赐他们,准备丰厚的礼物多多供给他们,以此展示汉朝的富有。于是大规模地搞角抵活动,演出奇戏,展出许多怪物,引来许多人围观,天子便进行赏赐,聚酒成池,挂肉成林,让外国客人遍观各地仓库中储藏的物资,以表现汉朝的广大,使他们倾倒惊骇。待增加那魔术的技巧后,角抵和奇戏每年都变化出新花样,这些技艺的越发兴盛,就从这时开始。
西域的外国使者,换来换去,往来不断。但大宛以西诸国使者,都认为远离汉朝,还骄傲放纵,安逸自适,汉朝还不能以礼约束他们,使他们顺从地听侯吩咐。从乌孙以西直到安息诸国,因为靠近匈奴,匈奴使月氏处于困扰之中,所以匈奴使者拿着单于的一封信,则这些国家就轮流供给他们食物,不敢阻留使他们受苦。至于汉朝使者到达,不拿出布帛财物就不供给饮食,不买牲畜就得不到坐骑。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汉朝遥远。而汉朝又有钱有物,所以一定要买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但也是由于他们畏惧匈奴使者甚于汉朝使者的缘故。大宛左右的国家都用蒲陶做酒,富有人家藏的酒多达一万余石,保存时间久的几十年都不坏。当地风俗是特爱喝酒,马喜欢吃苜蓿草。汉朝使者取回蒲陶、苜蓿的种子,于是天子开始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蒲陶、苜蓿。得到天马多了,外国的使者来的多了,则汉朝的离宫别苑旁边都种上蒲陶、苜蓿,一望无边。从大宛以西到安息,各国虽然语言不同,但风俗大致相同,彼此可以相互了解。那里的人都眼睛凹陷,胡须很重,善于做买卖,连一分一铢都要争执。当地风俗尊重女人,女子说话,丈夫就坚决照办而不敢违背。那里到处都没有丝和漆,不懂得铸钱和器物。等到汉朝使者的逃亡士卒投降了他们,就教他们铸造兵器和器物。他们得到汉朝的黄金和白银,就用来铸造器皿,不用来做钱币。
汉朝使者出使西域的渐渐多起来,那自少年时代就随着出使的人,大多都把自己熟悉的情况向天子汇报,说:“大宛有好马,在贰师城,他们把它藏匿起来,不肯给汉朝使者。”天子已经喜欢大宛的马,听到这消息,心里甜滋滋的,就派遣壮士车令等拿着千金和金马,去请求大宛王交换贰师城的好马。大宛国已经有很多汉朝的东西,宛王与大臣相互商议说:“汉朝离我们远,而经过盐泽来我国屡有死亡、若从北边来又有匈奴侵扰,从南边来又缺少水草。而且往往没有城镇,饮食很缺乏。汉朝使者每批几百人前来,而常常因为缺乏食物,死的人超过一半,这种情况怎能派大军前来呢?他们对我们无可奈何,况且贰师的马是大宛的宝马。”就不肯给汉朝使者。汉朝使者发怒,随便扬言要砸碎金马离去。大宛贵族官员发怒说:“汉朝使者太轻视我们!”就遣送汉朝使者离开,并命令东边的郁成国阻击并杀死汉朝使者,抢去他们的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位曾出使大宛的人,如姚定汉等人说大宛兵弱,若真能率领不足三千汉朝大军,用强弓劲弩射击他们,就可以全部俘获他们的军队,打败大宛。因为天子曾经派浞野侯攻打楼兰,他率领七百骑兵抢先攻到楼兰,俘虏楼兰王,所以天子认为姚定汉说的对,而且想使他的宠姬李夫人家得以封侯,所以天子就任命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调发属国的六千骑兵,以及各郡国的不规少年几万人,前去讨伐大宛。目的是到贰师城取回良马,所以号称“贰师将军”。赵始成当军正,原来的浩侯王恢当军队的向导,李哆当校尉,掌握军中的事情。这一年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这时关东出现严重蝗灾,蝗虫飞到西边的敦煌。
贰师将军的军队已经过了西部的盐泽,所路过的小国都害怕,各自坚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食物。汉军攻城又攻不下来。攻下城来才能得到饮食,攻不下来来,几天内就得离开那里。待到汉军到达郁成,战士跟上来的不过数千人,都饥饿疲劳。他们攻打郁成,郁成大败他们,汉军被杀伤的人很多。贰师将军与李哆、赵始成等商量,说:“到达郁成尚且不能攻下来,何况到达其国王的都城呢?”于是就领兵退回,往来经过二年。他们退到敦煌时,所剩士兵不过十分之一二。他们派使者向天子报告说:“道路遥远,经常缺乏食物,而且士卒不怕打仗,只忧虑挨饿。人少,不足以攻取大宛。希望暂时收兵。将来多派军队再前去讨伐。”天子听后,大怒,就派使者把他们阻止在玉门关,说军队中有敢进入玉门关的就杀头。贰师将军害怕,于是就留在敦煌。
太初二年(前103)夏天,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军队二万多人。公卿和议事的官员都希望停止打大宛的军事行动,集中力量攻打匈奴。天子已经讨伐大宛,宛是小国却没能攻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轻视汉朝,而大宛的良马也绝不会弄来,乌孙和轮台就会轻易地给汉朝使者增添烦扰,被外国人嘲笑。于是就惩治了说讨伐大宛尤为不利的邓光等,并赦免囚徒和勇敢的犯了罪的士卒,增派品行恶劣的少年和边地骑兵,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有六万士兵从敦煌出发,这还不包括那些自带衣食随军参战的人。这些士兵携带着十万头牛,三万多匹马,还有无数的驴、骆驼等物。他们还带了很多粮,各种兵器都很齐备。当时全国骚动,相传奉命征伐大宛的校尉共有五十余人。宛王城中没有水井,都要汲取城外流进城内的流水,汉朝军队就派遣水工改变城中的水道,使城内无水可用。汉朝还增派了十八万甲兵,戍守在酒泉、张掖以北,并设置居延、休屠两个县以护卫酒泉。汉朝还调发全国七种犯罪之人,载运干粮供应贰师将军。转运物资的人员络绎不绝,直到敦煌。又任命两位熟悉马匹的人做执驱校尉,准备攻破大宛后选取它的良马。
于是贰师将军后来又一次出征,所率兵士很多,所到小国没有不迎接的,都拿出食物供应汉朝军队。他们到达仑头国,仑头国不肯投降,攻打了几天,血洗全国。由仑头往西去,平安地到达王城,汉军到达的有三万人。宛军迎击汉军,汉军射箭打败了宛军,宛军退入城中依靠城墙守卫。贰师将军的大兵要攻打郁城,害怕滞留不进而让大宛越发做出诡诈之事,就先攻大宛城,断绝他的水源,改变水道,则大宛已深感忧愁困危。汉军包围大宛城,攻打四十多天,外城被攻坏,俘虏了大宛贵人中的勇将煎靡。大宛人非常恐惧,都跑进城中。大宛高级官员们相互商议说:“汉朝所以攻打大宛,是因为大宛王毋寡藏匿良马而又杀了汉朝使者的缘故。如今要是杀死宛王毋寡而且献出良马,汉朝军队大概会解围而去,若是不解围而去,再拼力战斗而死,也不晚。”大宛高官们都认为此话正确,便共同杀死宛王毋寡,派遣贵人拿着毋寡的人头去见贰师将军,与他相约道:“汉军不要进攻我们,我们把良马全部交出,任凭你们挑选,并供应汉军饮食。如果你们不接受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把良马全杀死,而康居的援兵也将到来。如果他们的军队赶到了,我们的军队在城里,康居的军队在城外,同汉兵作战。希望汉军仔细考虑,何去何从?”这时康居的侦察兵在窥视汉军的情况,因为汉军还强大,不敢进攻。贰师将军李广利和赵始成、李哆等商议道:“听说大宛城里最近找来了汉人,这人熟悉打井技术,而且城中粮食还挺多。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杀罪魁祸首毋寡。毋寡的人头已到手,却又不答应人家的解围撤兵的要求,那么他们就会坚决固守,而康居军队窥视汉军疲惫时再来救助大宛,那时必定会打败汉军。”军官们都认为说得对,便答应了大宛的要求。大宛才献出他们的良马,让汉军自己选择,而且拿出许多粮食供给汉军。汉军选取了他们的几十匹良马,以及中等以下的公马与母马三千多匹,又立了大宛贵人中从前对待汉使很好的名叫昧蔡的为大宛王,同他们订立盟约而撤兵。汉军始终没有进入大宛城内,就撤军回到汉朝。
Ⅳ 军威苑20栋2单元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里面吗
其实学校和军威苑是混在一起的,学校有一个教学楼在经过20的路上,算是学校里面吧,但是是一个开放式的,有桥直通,没有具体的门~
Ⅵ 军威苑(武汉洪山区恒安路)37号拆迁吗
位院37号是否拆迁有看才肩膀和市政府的?鬼拆迁规定。
Ⅶ 武昌南湖 军威苑是哪个开发商啊
你好!
南湖佳苑是军区总装备部
自己开发设计的。之前是军产房但是后来大部分业主都反对,所以09年统一转为商品房,是可以上市交易的。
不过到目前唯一都是不满五年的,交易需要交纳5.6%的营业税。
打字不易,采纳哦!
Ⅷ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附近 房子价格怎么样
租民房的话500左右吧。便宜的可以低到300左右 但是电费水费比较贵
军威苑都还不错的房子 毛坯的两房租金在800-1000,装修的两房在1200-1500左右
Ⅸ 武汉廉租房的政策是什么啊
家庭无房,人均月收入40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