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找不到俄罗斯核潜艇
❶ 俄罗斯的核潜艇在美国的墨西哥湾潜航了三个多星期,一直没被美军发现,是否意味着美国的反潜不足谢谢~
首先我们要肯定下俄罗斯的潜艇确实在世界上很先进,美国人的强大反潜力量也不是不存在漏洞!但是不晓得撸主有没考虑过其他问题,墨西哥湾很大,那顶多是美国人的经济专属区,但是不属于领海,所以,就算美国人发现了他,也拿他没办法,顶多只能监视,但是绝对不敢攻击,因为它没进入你美国人的领海!就像美国人在我们南海军演一样,他没侵犯我们的领海,我没就不能首先动作,起码国际法律上是这样的! 所以,他在墨西哥湾再多潜3个月都没问题,美国人不敢动。最后,美军我估计不可能没发现,只是在监视,这点反潜的小功夫早在冷战时期就练就得很熟练啦,他只是在监视俄罗斯潜艇的动向,一旦他对美国本土发动攻击,美国人就能在第一时间动作!谢谢
满意请采纳
❷ 俄罗斯有没有核潜艇
有的,而且俄罗斯的核潜艇是最厉害的,俄国没有美国那么多航空母舰,所以它专门发展核潜艇跟美国的航母对抗!
❸ 俄罗斯当初不愿放弃自家冒黑烟的航母,为何却放弃了220艘核潜艇
首先跟俄罗斯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关系,要知道自打俄罗斯继承苏联的衣钵以来,国内各项的发展并不景气,甚至有一段时间要靠变卖家当来维持生活,所以放弃220艘核潜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维护这些核潜艇需要花费很大一笔经费。
不仅如此俄罗斯核放弃核潜艇是因为那些都是没有办法维护的老式核潜艇,放弃它是想要开发一些新式的核潜艇。
❹ 俄罗斯现役还有多少核潜艇俄罗斯核潜艇在世界排名如何
全球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仅仅只有六个,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和印度,目前,俄罗斯核潜艇数量仅有42艘,现役37艘,比美国核潜艇数量少一倍,在排名上占世界第二,核潜艇力量巨大,尽管俄罗斯比美国潜艇数量少,但足够能与美国抗衡,如果单论核潜艇性能的话,俄罗斯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当属第一,不过数量比较少,从整体上来看,还是美国的核潜艇排名第一,其次则是俄罗斯。
核潜艇就是能够在海面和海下运行,其中有一个目标就是探寻水下生物的生长方式,拥有这种任务的核潜艇就是研究类的核潜艇,比较危险的事,不论哪种核潜艇都属于核元素制造,危险性都比较强,只是威力大小的问题,所以目前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很少,其实目前大部分核潜艇都用于巡航,俄罗斯的核潜艇在其中也是比较有名的了。
❺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原因
造价10亿美元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最先进的防御武器。它有两座核反应堆,潜艇长150米,有6层楼高,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库尔斯克号拥有独特的双壳艇身和9个防水隔舱,即使被鱼雷直接击中也不会沉没。2000年8月12日上午,一阵猛烈的爆炸发生在库尔斯克号上,这场危机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竟使潜艇来不及浮出水面?为什么没有人生还?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重返危机现场”将为您揭开致命时刻的真相。
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俄罗斯官方立即展开了秘密调查,但有一个人知道他们不会公布结果。这个人就是特拉斯科特爵士,他是英国政府的俄罗斯事务顾问,他和俄罗斯及西方世界的高层都有联系,妻子也是俄罗斯人。特拉斯科特决定自行调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开始对他掌握的少量信息进行研究。车臣的伊斯兰武装炸毁了库尔斯克号?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一家车臣通讯社语出惊人。该社报称,为了支持车臣的伊斯兰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
但是,谁能进入潜艇前部?谁又有放置炸弹的动机?艇上有两个人来自俄罗斯伊斯兰教地区,其中一人能进入鱼雷舱,他叫加季耶夫。特拉斯科特发现,加季耶夫主动提出要监控鱼雷电池,这样他就可以到潜艇的前部工作。难道加季耶夫是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特拉斯科特通过他所认识的高层人士进行了查证。特拉斯科特说:“我认识一些机密武器的研发人员,调查过加季耶夫的背景,他对海军非常忠诚,这绝对不可能是有组织的恐怖主义袭击。”俄罗斯让加季耶夫在库尔斯克号上服役显然是出于宣传目的,恐怖攻击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接着,俄罗斯海军开始宣传另一个有关库尔斯克号沉没的理论,声称它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他们知道,事发当日的巴伦支海上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至少还有2艘北约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特拉斯科特发现,这种尔虞我诈的游戏常会演变成意外的水下相撞。1967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25起潜艇相撞事故记录在案。根据特拉斯科特掌握的消息,就连英国海军都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特拉斯科特说:“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库尔斯克号可能是在巴伦支海被美国潜艇撞的。”但他们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接着,俄罗斯海军公开了一张美国潜艇孟斐斯号的卫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军港内,拍摄时间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后7天。俄罗斯认为,照片足以证明这艘美国潜艇曾经受创。而美方则断然否认孟斐斯号曾发生过碰撞事故。俄罗斯海军毫不示弱,他们举行记者会,在公布的图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侧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他们坚称那就是碰撞的证据,罪魁祸首不是孟斐斯号就是其他潜艇,也许是英国潜艇。一时间,库尔斯克号成了棘手的政治问题。英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探讨碰撞之说,既然北约潜艇受到了谴责,他们也必须知道真相。但后来,北约国家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因为挪威的一家地震研究机构宣布,库尔斯克号失踪时,它们曾探测到巴伦支海发生过一次异常震动。库尔斯克号爆炸的震波中是否隐藏着撞击的证据?英国政府取得了这些重要资料,将它交给地震专家戴维·鲍尔斯。鲍尔斯将震波图和其他地震信号进行了对比,它不符合海底地震或潜艇相撞的模式,但完全符合已知的水下爆炸模式。鲍尔斯认为,发生在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有两次,它们的信号非常类似,第一次信号只有第二次爆炸的百分之一,相当于50公斤TNT炸药。鲍尔斯确定,两次异常震动都是水下爆炸造成的。北约摆脱了困境,俄罗斯海军的强硬派也不得不承认,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并不是潜艇相撞。5到7枚鱼雷同时爆炸显然是第二次爆炸的原因。这场灾难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普京总统批准了一项大胆的打捞计划,从海底捞起库尔斯克号。此次打捞行动拨出了1.3亿美元的专款,比整个北方舰队的年度预算还要多。在沉没14个月后,库尔斯克号被运送到科拉半岛的一个秘密军港。鉴定专家开始研究这个巨大的残骸。他们很快发现,巡航导弹都没有受损,于是开始调查潜艇上的鱼雷。虽然鱼雷舱仍在海底,在分析过残骸各处的损坏情况后,研究人员推测,曾有5到7枚鱼雷同时发生爆炸。这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和地震测量资料一致。特拉斯科特相信,他已经找到了第二次爆炸的原因。 线索一定也在潜艇扭曲的残骸上。鉴定小组证实,残骸的前部已经被烧毁,内部就像鼓风炉一样热,达到了摄氏2000度。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大火在鱼雷爆炸前就已经开始了。特拉斯科特从地震测量数据中找出了可能引发大火的原因———第一次小规模的爆炸。找出最初爆炸的原因,是调查的最关键问题。但潜艇前端的残骸仍在海底,特拉斯科特很怀疑能否找到重要证据。一枚没有弹头的过氧化氢鱼雷制造了最初的爆炸特拉斯科特说:“怎么可能解开谜团呢?被炸得粉碎的鱼雷舱仍在海底,调查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但一项来自海底的重大发现最终揭开了谜底。在主残骸后方50米处,发现了一块第四鱼雷舱口附近部位的艇身碎片。这块碎片的位置完全匪夷所思,它位于其他碎片后方,说明它是最先被炸离潜艇的碎片。它原本在潜艇上的位置就是发生爆炸的地方。特拉斯科特说:“这是重要的证据,因为它证明最先爆炸的是四号发射管的鱼雷。剩下的问题是,鱼雷的哪个部分爆炸了。”特拉斯科特知道,最可能的爆炸源就是鱼雷的弹头。但他发现库尔斯克号当时正要发射的是一枚练习鱼雷,并没有弹头。爆炸一定是由鱼雷的其他部分造成的。专业人士告诉他,鱼雷发射后,在击中目标之前,有时要推进好几公里,因此鱼雷的推进系统拥有的能量通常比弹头还要大。
特拉斯科特仔细研究了练习鱼雷的推进系统,使鱼雷在水中前进的涡轮是以煤油为动力的。但在没有空气的水中,是靠高浓度过氧化氢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在理论上,这种推进系统非常安全和有效,但特拉斯科特听说过氧化氢有一些不良特性。某些金属或锈迹接触过氧化氢时就会变成触媒,过氧化氢会分解成氧和蒸汽,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体积在瞬间增加5千倍。对鱼雷来说,这种力量是致命的。特拉斯科特发现,有很多次海军事故都与过氧化氢有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1955年英国海军潜艇西顿号的爆炸事故。在例行的装弹作业中,西顿号的一枚新过氧化氢鱼雷在发射管中爆炸,导致13人丧生。西顿号让全球海军认识到,不应该再使用过氧化氢鱼雷,这是大家得到的教训,只有俄罗斯例外。不良焊接导致了过氧化氢从练习鱼雷中外泄库尔斯克号是否也是这种化学定时炸弹的受害者?特拉斯科特向俄潜艇专家库尔金进行了解,并委托库尔金开始研究过氧化氢推进系统,了解其导致库尔斯克号事故的可能性。库尔金先计算出推进系统的爆炸能量,结果约为50到100公斤TNT炸药的威力,和第一次爆炸的地震描记线大致吻合。但库尔金知道,所有过氧化氢鱼雷都有安全装置,避免鱼雷内的压力增加到危险的程度。这枚鱼雷的安全系统是否受损?通过他的特殊情报来源,库尔金取得了库尔斯克号练习鱼雷的维修记录。这位资深指挥官大吃一惊。这枚鱼雷是1990年生产的,同批共产10枚,其中6枚当即鉴定为不合格,因为它们的焊接有问题。库尔金了解到,军方从未检查过练习鱼雷的焊接,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练习鱼雷没有弹头。库尔金不得不认定,不良焊接可能导致了过氧化氢从练习鱼雷中外泄,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是,证据在哪里呢?在调查过库尔斯克号数以千计的金属碎片后,库尔金终于有了收获。他们找到了鱼雷和发射管的碎片,上面有扭曲和被高热破坏的痕迹,鱼雷从中央爆炸时也会有相同的破坏痕迹,爆炸点就在一处关键的焊缝。
复杂的过氧化氢理论揭开了部分谜团。第一次爆炸就造成了致命后果但仍有一个大难题,这场小爆炸为何能够使指挥中心瘫痪,让库尔斯克号陷入绝境?紧急排水只需要几秒钟,为什么连这样最基本的应急程序都没有启动?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俄罗斯舰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缺损的焊接导致库尔斯克号前舱的鱼雷爆炸,舱壁原本不该被炸开,但却被炸穿了。特拉斯科特再次请教潜艇专家库尔金。库尔金知道,隔开前两个隔舱的舱壁,应该能保证第一次爆炸不至波及到鱼雷舱之外的部分。因此,他开始研究潜艇前部可能存在的弱点。通风系统立刻有了疑点,他发现有条通风管路穿过了前四个隔舱。直径40厘米的通风管横穿舱壁,然而通风管本身却是轻合金制成的。它和普通的通风管一样,和家里的、办公室的通风管差不多,爆炸发生时,立刻就被炸开了。第一次爆炸的压力波沿通风管冲进指挥中心,将管路炸得粉碎,把火焰和浓烟引入到舱内。舱内人员还来不及按动警报装置,就被火和烟熏倒了,没有人能够幸存。 特拉斯科特已能追述这艘俄罗斯超级潜艇和所有人员遇难的全部经过。2000年8月12日,灾难前5分30秒。库尔斯克号准备向彼得大帝号发射一枚练习鱼雷。指挥官操作潜艇时,潜艇前端鱼雷中的过氧化氢正在渗入发射管中,聚成一滩。鱼雷操作人员打开发射管,清理电路连接。
灾难前135秒,过氧化氢液体和一小块铁锈接触,体积瞬间增加5千倍。巨大的压力炸碎了鱼雷外壳,并导致煤油箱破裂。高热蒸汽引燃煤油,释放出的氧气助长了煤油的火势,鱼雷舱成了一片火海,舱内人员当场死亡。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但潜艇后部的23人在爆炸后仍然挣扎了8个小时。
根据自己毕生的经验,库尔金描绘了他们和死神搏斗的可怕场面。他们和水面仅相距108米,都接受过训练,知道可以穿救生衣按顺序游出舱门,从而逃离深海。但这样做很危险,一旦游到大海上,他们就会随着海水漂流,在大海上失踪和冻死,他们正在等待其他船只到达潜艇的上方。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和水,只要小心使用,舱内的空气也能用上好几天。但随着每次呼吸,他们都会呼出二氧化碳,即使是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也能够致人于死地。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潜艇上配备了空气净洗器,用化学物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空气越来越混浊时,艇上人员就会把空气净洗器挂在通风管上。库尔金发现,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些救命的设备。鉴定报告记录了九号隔舱发生火灾的证据和在火场发现的空气净洗器。库尔金知道,净洗器接触油或水就会爆炸,导致恶性的化学火灾。他逐渐了解到,在垂死挣扎的过程,艇员们挂起了另一个净洗器。但在黑暗寒冷的舱内,他们的手脚变得很不灵活,净洗器落到油污的水中,化学反应引起了火灾。大火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使他们吸入有毒的一氧化碳,于是,死神降临了。这场灾难过后,海军拆除了俄罗斯潜艇上的所有过氧化氢鱼雷。官方报告指出,这次事故中没有人为失误。谁也不能确定核技术员阿列克谢是否做出了关闭反应堆的决定。如果是他的决定,那么他的英勇行为,或许避免了一场水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俄纪念“库尔斯克”号 核潜艇失事10周年
2010年8月12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妇女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10周年之际向遇难官兵纪念碑敬献花圈。 2015年8月12日上午11:00舰队全员集合,11:30举行一分钟的默哀仪式,鸣笛致哀。政府官员阿列克谢出席了此次哀悼活动,他说:“所有的市民在这一天都会沉痛哀悼 库尔斯克号 的沉没,我们都明白这一天在俄罗斯历史上是多么的惨痛。”
库尔斯克举行纪念活动
在俄罗斯西部城市库尔斯克也举行了哀悼活动。遇难海军中有7名来自库尔斯克,打捞出的库尔斯克海员遗体被安葬在了家乡。当地时间早上10点,当地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军人、学生和当地居民聚集在墓前沉痛哀悼,进献花环。
圣彼得堡举行纪念活动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居住着最多的“库尔斯克”号遇难海军的亲属,海军舰队的领导、老战士及居民在当地教堂举行了追悼活动,祭奠沉睡在海下的英灵。一名潜水员在接收采访时表示:“巴伦支海的悲剧动摇了整个俄罗斯,使所有人内心震动,从那以后8月12日对于海军、对于俄罗斯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悲痛的日子。”
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销毁了大量的核潜艇
这些核潜艇都是在美苏冷战的时候苏联为了和美国对抗的时候生产的,那个时候,制作核潜艇花费巨大财力物力,苏联解体之后,分散成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都无力担负这些核潜艇,另外,国际格局混乱。
最关键的是保留了台风上这支现役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官兵队伍。这样一旦某日战争需要,现役和封存的台风就能立即投入实在。可见,退役与销毁台风并不是自废武功
俄罗斯不想成为第二个苏联,他担心留着核潜艇会被美国视为威胁,所谓为了被哦名自己的国籍态度,俄罗斯销毁了大连核潜艇,也是出于无奈,这种东西,就像刚烤出来的烤地瓜虽然很香,但是烫手。
❼ 俄国有6艘台风级核潜艇,为何到现在只剩了一艘
俄国以前有六艘台风级核潜艇,现在只剩下一艘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武器也在跟着进步。台风级核潜艇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俄罗斯的军事需求。再加上俄罗斯从苏联解体之后经济发展一直不太好,风级核潜艇的维修费用和保养费用实在是太昂贵,而且与之相匹配的并不是适合俄罗斯军事发展的核潜艇。
这种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将在几年内化为废钢,甚至将不会有一艘作为纪念舰保存。这三艘“台风”中的两艘已经退役,将在2018年前拆毁,剩下的一艘作为“水声试验平台”使用到2019年也将拆毁。
❽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因为什么原因失事
核潜艇号称水下幽灵,是三位一体核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威慑力。核潜艇虽然是高科技的化身,也被各个大国寄予厚望。但是,实际上它们自从诞生以来根本没有参加过什么像样的海战。直到今天,绝大部分核潜艇仍然是寸功未立,反倒接二连三地发生重大事故,累计造成六百多人丧生,而且严重威胁了海洋坏境。
从苏联到俄罗斯,核潜艇在这个国家的发展之路已经走了几十年。不论俄罗斯海军官兵如何努力,却都因为“贫穷”这个天灾而寸步难行。
在本世纪初,一位俄罗斯海军上将曾经这样痛心疾首地说“俄罗斯海军正在慢慢死去!”库尔斯克号的悲剧只是整个俄罗斯海军的缩影,透过这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海军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资金短缺。如果有充裕资金的话,北方舰队又怎么会把救援装备外租,怎么会把潜水员队伍解散呢?
❾ 美英法德一起出动都找不到 潜艇为什么这么难找
美英法德一起出动都找不到 潜艇为什么这么难找
TR-1700是德国基于209型潜艇技术基础上,研制的常规动力潜艇
目前在潜艇失联海域执行搜索的有阿根廷、智利、巴西、秘鲁、英国、挪威、美国、西班牙、乌拉圭、法国、哥伦比亚、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有关力量。截至11月20日,参与搜救的海空力量包括:
阿根廷:2艘驱逐舰、4艘轻型护卫舰、2艘调查船、1艘巡逻船、1艘运输舰、1艘补给舰、2架S-2E反潜机、1架直升机、1架比奇巡逻机、1-4架C-130运输机
巴西:1艘护卫舰、1艘破冰船、1艘潜艇补给舰、若干架P-3AM反潜机和C-295运输机
智利:1艘科考船、1架C-295运输机
哥伦比亚:1架CN-235运输机
法国:1架猎鹰-50搜救机
德国:1架P-3反潜巡逻机
挪威:1艘搜救船
秘鲁:1架福克-60客机
西班牙:水下救援设备
英国:2艘巡逻舰、数架C-130运输机
美国:1架NASA的P-3C反潜巡逻机和2架P-8A反潜巡逻机
乌拉圭:1艘救援船
不难看出,虽然看起来各国集合起了19艘船,15架左右各型飞机的搜救队伍,但是一来这支搜救力量并非在某一指挥部下统一行动的搜索力量,二来对于搜潜而言,派来的搜索力量很多不适用。
在航空力量角度,许多国家派出的各种运输机、搜救机本质上都只能承担海面搜索观察任务,使用它们性能有限的雷达对海搜索或者干脆让随机乘员利用目力从侧面的舷窗向下观望。这在能见度好或者搜索水面船只的时候还有点用,但圣乔治湾位于咆哮西风带,常年风高浪急,加上18-21日海上海况极差,这不仅使目视观望发现潜艇毫无可能,海浪的干扰也大大减小了可能存在的潜艇通气管被发现的概率。
剩下的飞机里,S-2E太老旧效果不佳,直升机无法在不良海况下飞行,实际上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就只有分属三方的3-5架P-3和P-8A反潜巡逻机。他们只能依靠空投有限的声呐浮标,对水下进行短时间小范围的探测,自然效果不佳。
至于磁异探测仪,虽然P-3系列都有这套设备,但是这种只能在潜艇正上方飞过才有可能发现潜艇的设备考验的实际上是飞行员的“人品”——即它能不能把自己的航线“蒙”到潜艇身上。当然飞机的飞行速度快,理论上搜索的范围较大,特别是在海况较差,水面舰艇很难开展有效搜索行动的时候,飞机仍然可以进行“聊胜于无”的搜索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水面舰艇一般来说只要装备有声呐,就能使用主被动两种模式对水下的潜艇进行搜索。此次参与救援的舰艇里,除了补给舰、破冰船等一些纯粹的后勤舰艇外,一般的驱护舰和巡逻舰应该多少有一套声呐系统。
一般来说,主动声呐是一种主动扫描水下环境的手段,而被动声呐则是通过监听水下噪音并加以分析,来探测潜艇的位置。尽管这两种手段是反潜战中最常见的手段,但在搜索可能失事的潜艇时,这俩手段都算不上靠谱。
主动声呐对水下目标的探测原理应该说众所周知,对于水下潜伏的潜艇而言,主动声呐大部分时候能让潜艇“现形”,毕竟在海水中突然出现的几十米长的大型障碍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潜艇。但如果潜艇“沉底”,声呐若是想将潜艇与周围的礁石区分开来,难度就比较大。毕竟声波只有穿透和反射两种情况,分不出反射的目标是一块石头还是一层钢板。
不过对潜艇来说,海底凹凸不平,完全“坐沉”海底很可能对潜艇艇体造成损坏,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但对于失事潜艇来说,如果潜艇已经完全失去动力,坐沉海底动弹不得,那在主动声呐看来就真的和礁石一样,如果没有十分精确的海图进行仔细比对,或者对海底进行仔细的绘制,是很难将潜艇区分开来的。
被动声呐在这时候会好一些,因为只要潜艇有噪音,被动声呐理论上就能听到。潜艇在靠近水面使用的柴油机,水下使用的电动机,发射鱼雷时或者排除艇上废弃物时喷射的压缩空气,螺旋桨切割海水产生的气泡破裂的声音,轴系振动的声音,都可能被各种类型的被动声呐发现,时间一长,就会被定位。
2000年俄罗斯海军沉没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被外界发现失事的第一证据就是艇上鱼雷爆炸产生的巨大声响。一般来说,海洋背景噪音大概在100分贝左右,而与TR-1700型差不多的209型潜艇的水下噪音一般有127分贝,这不到30分贝的噪音,就是将潜艇从水下探查出来的关键。
但是潜艇如果失事在水下的话,艇上大多设备都无法操作,加上电力有限,也不大可能持续使用电机等设备,所以作为一个噪音源,失事潜艇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
至于所谓“艇员敲击艇壳求救”的声音,一来这种声音距离稍远就会被海洋背景噪音所掩盖,二来如果不是艇员们有组织、有节奏地在水下敲击,而是出于求生本能的乱砸一气,其持续强度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被搜救人员发现和找到的要求。
实际上,对于潜艇事故而言,如果不是那种和别的船只剐蹭之类的小伤或者内部非关键设备的故障,大部分“伤筋动骨”的潜艇事故中,由于潜艇本身储备浮力有限、设备密集且艇员人数少,绝大多数艇员很可能在事故第一时间就已经遇难。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事故中,首舱的爆炸直接导致前三四个舱段内的艇员在第一时间内死亡,只有在艇尾的少数人依靠残存的空气生存了3天。这还是艇上准备演习,艇员各就各位,封闭各分舱之间舱门的状态。
2003年中国海军361潜艇事故中,处于通气管状态的我军361号艇在通气管因风浪关闭后,柴油机在不足两分钟内就耗尽了艇内的氧气,导致艇员全部牺牲。
美国海军失事的“长尾鲨”号潜艇,也是在艇上失去电力下沉超过最大耐压深度后,耐压壳破损导致所有艇员全部死亡的。
从“圣·胡安”此次原本预计的航线看,该艇经过的海域大多数是水深不足200米的浅海水域,潜艇即使失事,也不会发生深度过大导致解体的事故,最多是坐沉水下。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潜艇内艇员是否能够幸存,潜艇本身最后被寻获的可能性依然相当大。
但从艇员生命的角度看,由于对于人员生存至关重要的氧气存量不多,即使他们能够在事故第一时间幸存下来,留给救援人员的时间,也确实是不多了。
❿ 失踪76年的苏联核潜艇在哪里被发现了
俄罗斯列格努姆5月1日报道称,非营利组织“致敬伟大胜利战舰2018”国际水下勘察队当地时间4月30日在芬兰湾发现了卫国战争时期失踪的苏制405型“Schuka”潜艇。
报道引述潜水员康斯坦丁•波格丹诺夫的话称,调查结果显示,该潜艇是在水面航行时被法西斯的水雷击中的,潜艇前端因此脱落,并坠落在距离船身20米处的海床上。他补充道,这次水下调研活动将持续至5月9日,俄方计划在芬兰湾海底若干区域内进行搜寻,以便寻找在卫国战争中“遇难”的其他苏联海军舰艇。
以上内容来自: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