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隆为什么耗费时间和精力
Ⅰ 康熙雍正干隆为何都非常勤政,只因为什么呢,是不是被逼无奈
确实是有点被逼无奈,因为他们都想做到“专政”,捍卫自己的地位,所以只能勤政。从康熙时期到干隆时期,这三代可以说是清朝最昌盛的时期。这三位君王不仅对清朝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非常勤政,。而他们勤政的目的也都相同,那就是做到“专政”。
有了雍正康熙这样的前例,干隆自然是选择继承,所以更多地参与各方面的决策。勤政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防范了其他势力,而且也让君王更好的掌控整个朝廷。所以说为了能够做到“专政”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多,在这种把所有势力都扼杀在摇篮里的前提下,他们是想不专政都不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自然也就成为了被逼无奈的事情了。
Ⅱ 古代皇帝拥有了一切,他们的工作动力是什么呢康熙、干隆,他们为什么工作这么努力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
最高的统治者,其实还是有制约他的东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就成为统治者的道德依据和立法依据,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依据这条标准,如果皇帝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话,那就必须按照这个去做。当然民为重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是喊喊口号罢了,相当于当代的“为人民服务”一样,口号不但不能不喊,而且要大声喊,喊到全国的“黔首”都听到,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贪官污吏不好,而非皇帝不好。
道德约束的另一条标准就是孝,统治者动不动就说“天下者,高祖(太祖)之天下也”,除了几个想成仙的皇帝,大多数皇帝还是比较现实的,知道自己早晚变成画像和牌位尊奉在奉先殿内,自己开创或者接过的皇位最终得传给子孙,对自己高标准的皇帝就会想把天下治理好,往上才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其次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把能够解决或者安排的问题处理好,不要留给子孙后人。
第三就是考虑自己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人很在意自己的身后名,才会有文丞相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了,皇帝们生前享尽富贵,既然历史不止一次的证明成仙和长生不老不靠谱,那么还追求什么呢?那就是死后的哀荣和千古流芳了。
但是这些约束都需要皇帝的自律,但是为什么只有清朝能保证每个皇帝都很勤政,以前的朝代做不到呢?那是因为清朝特别重视皇子的教育,从出生皇子就必须离开母亲由乳母喂养,这就不会被母亲溺爱,此外,皇子从5、6岁开始天不亮就要到上书房读书,还要练布库和骑射,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在这样严格得几乎苛刻的要求下,皇子们只要能长大都可以保证身体强壮,精力旺盛,那些不合格的都被淘汰了。第三,清朝立储是立贤而非立长,除了后期只有一个儿子或者干脆没儿子以外。
你说的康熙和干隆在晚年都倦政,这一方面是年纪大了精神不济,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以上几条自己都已经做到了,精神空虚没有追求的缘故,当然康熙还由于诸子争位弄得精神受到打击。。。这和历史上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有些相似之处,只是清朝两位皇帝既没有杨贵妃,也没有安禄山,更没有犯唐玄宗的错误
皇帝从来对美人没有免疫力,大多数皇帝三十几岁就死掉了,康熙三十多个儿子从哪来,这还不包括公主呢,干隆更不用说了,80几岁的人还在选秀女入宫,,,
Ⅲ 干隆皇帝曾经数次下江南,他去江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干隆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对于他下江南目的,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干隆皇帝下江南,是为了考察民情,同时整饬吏治并治理水患。也有人说干隆皇帝好大喜功,想要效仿康熙圣祖,给后世留下美名;还有人说,干隆皇帝下江南,就是为了游山玩水,在游山玩水同时,也为自己后宫,猎艳江南美女。
清朝皇帝长期居住在紫禁城,在那个交通不发达时期,从紫禁城到江南,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干隆皇帝即便付出很多时间,也要到江南走一走,他最后一次下江南,已经年过七旬。即便这样情况,也没能消减对江南的热爱。
将自己比作明君的干隆,在政绩上也不想输给了爷爷康熙。康熙有下江南经历,干隆也不能落后,必须要下江南走走。
Ⅳ 干隆风流成性,为何还能成最长寿皇帝
寿命和风流成性,根本就构不成因果关系,两者没有根本上的联系。而且历史上不止干隆一个是风流成性,所有的君王都风流成性。那后宫佳丽3000那都不是摆设。每一个君王晚上翻牌子的时候都翻到手软。什么美女没见过。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干隆能够长命百岁。活这么长的时间和当时的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清王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时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之上。朝发明了很多养生的方法,而且很多的疾病都有了医治的方法,人们整体的寿命都提高了。
当时王朝的法律明确规定君王是不能娶汉家女子。这是当时整个统治阶级制定出来的一条规则,历代君王都要遵守,康熙都不例外,更不用说干隆。而且后宫佳丽三千,什么姿色的美女没有干隆根本没有必要去民间寻欢作乐。
Ⅳ 干隆六次下江南,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玩,那还为了什么
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谥号为纯皇帝,庙号"高宗"。一生素慕风雅,善于骑射,笔墨字迹也曾留布于大江南北,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神奇故事。由于年号"干隆"故而史称为"干隆皇帝"。
小时候初看历史,总觉得干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有时甚至觉得把"皇帝"二字换成"人",这句话也能成立。
首先来看,他上班继承大位的年纪刚刚好,是25岁,花样年华,不大不小。像他爷爷康熙那样8岁继位,不但一开始掌不了权,而且整个童年都被当皇帝那些繁文缛节给束缚着。
从干隆南巡的主要活动来看,其社会积极意义还是很大的。不过六次南巡所花费的开支达两千多万两,耗费之大、时间之久、动用人力物力之巨都已开创了新的历史纪录,这也难免滋生了政治腐败的先端。干隆本人也认为南巡有弊端,"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Ⅵ 干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干隆,在位六十年,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长达六十三年。
他继位时雍正留下的是一个在严苛统治下井井有条的朝廷,而他留给嘉庆皇帝尽是负遗产——盛行的腐败之风,庞大的人口基数。
而嘉庆皇帝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知识结构封闭的人,纵使他保持禁欲和节俭,并且勤于朝政也没能阻碍大清国势日渐衰退。后来制定的闭关锁国国策,更是让清朝彻底落后于世界的步伐。
干隆早期创下的丰功伟绩不能忘却,但干隆晚年所酿成的大错也不容小觑。成也干隆,败也干隆!
Ⅶ 干隆当了三年的太上皇,这期间都在干什么呢
干隆活了八十九岁,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但却不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在他二十五岁刚继位的时候就曾焚香向上天祷告过,大概意思就是,因为他的爷爷康熙在位了六十一年,他不敢与之相提并论,如果他可以在位六十年,那一定要在八十五岁时把皇位传给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他能说出这样的话,首先是因为干隆自幼时就很崇拜并且敬重自己的祖父康熙,一直以他为榜样,希望自己能也成为一个明君,发誓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康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祖父的尊敬。其次,古人的寿命都相对来说比较短,干隆也不曾料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让位的问题就真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干隆大概还没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而大清朝也不再是康乾盛世之时的模样了。而这无论晚年的他怎样挣扎,不肯放权也好,殚尽竭虑也罢,都无法挽回当时的局面,有人抨击干隆说是他败光了国库和祖宗积攒下来的伟业,最后把烂摊子留给自己的儿子,但是盛世之下必有腐朽,大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并不是干隆一个人所造成的,是时代的变迁,也是历史的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社会,退休本是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老年人终于结束了自己一生的工作,可以好好的享受天伦之乐。干隆虽然长寿,但他的晚年生活却不尽人意,这三年对他来说大概比前半生都要漫长得多吧。
Ⅷ 干隆皇帝为什么要耗费巨资来编纂四库全书是为了让后代知道自己的功绩吗
在晚年,当回顾他的一生时,干隆非常高兴地自称是一个完美的老人,以显示他对文化和武术的杰出贡献。其中,《四库全书》的编制一直是干隆皇帝引以为豪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充分沉淀,关于干隆皇帝为什么要修建《四库全书》的讨论也有了很多。《四库全书》所谓四库,是指《四库全书》前后10年间编纂的涵盖古代中国,所有范畴的四部经史子集。
干隆大力大规模禁书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历史背景。统治者满族上台后,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羞于清除政府。他们要么躲在山里,要么闭门写书,以发泄他们的悲伤和愤怒以及对故国的思念。这种野史、诗词、笔记遍布疆域,对清朝统治者企图长期维护江山十分不利。有了这个,他就大张旗鼓地命令各省“陈列书籍”,把散落在民间的秘书典籍集中在朝廷,把自己打扮成“主张文治”的贤明天子。事实上,他对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今图书进行了大查找、大审查、大篡改,最后篡夺、修改成“叫我什么意思”的《四库全书》。这是干隆通过编制《四库全书》禁止他人做法的真正动机。
Ⅸ 干隆为烧制瓷母,耗费心力,他为什么要这样
说起干隆,我真的是很想打他呀,他对于那些好的什么书画作品之类的,有多喜欢大家应该是知道,但是人家一副好好的画,你在上面盖无数个章,只要有个缝儿,你就盖章表示你的喜爱之情,你让我们后来的人怎么好好的欣赏?而且,还要到处题字,好像掀桌,告诉你,适可而止。在这些艺术品里面,他最钟爱的应该是瓷器了吧。
不过瓷母也可以说是干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然后实现了罢了,原先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是干隆的厉害之处吧。
Ⅹ 为何康熙和干隆都出巡不断,而雍正在位期间却不离开京城一步
我国古代有很多帝王都常出外巡幸,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和唐太宗等人。帝王们的出巡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多是有政治上的考虑,而这一点在崇尚“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清朝帝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清朝皇帝格外喜欢出巡,其中外出次数最多的当是康熙和干隆祖孙二人。
与康熙和干隆都热衷于出巡不同,雍正皇帝不仅对出巡不大感兴趣,反而在他在位的十三年中,除了几次短途的谒陵外,一次都没离开过北京。
雍正与康熙和干隆相比,在位时间并不长,但雍正却一直有着勤政的美誉。康熙晚年倦政导致国库亏空、吏治败坏,所以雍正从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财政和整顿吏治,因此在他在位十三年间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工作量,甚至夜以继日的处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