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跑步时间大于配速总时间
① 正常跑步的配速是多少
如果非要有一个慢跑标准,那该是多少呢?我们来看下一个词:配速。所谓配速,简单点说,就是跑1公里所需要的时间。
举个例子:1公里跑了5分钟,那么,你的配速就是5m(5分钟) 。
那么,在跑步的时候,什么配速才最适合你呢?
如果你是跑步小白,那么,你的慢跑配速就要慢点(6分30秒-7分30秒,跑快了你累);如果你跑过马或者5公里还不错,那你慢跑的配速可以稍微快点。并且,成绩越好,慢跑配速可以越快。毕竟实力越高,跑的太慢就没感觉,也没效果,在不累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可以跑快点呢 ?
不过,很多时候,许多跑友是跑太快了。那你就要调整下你的跑步速度了。
有些跑友说,我从来没跑过马拉松,也还没跑过5公里,不知道自己成绩多少,怎么知道适合自己的配速是多少呢?速尔君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慢跑方法。
介绍一个慢跑的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先快走,然后慢慢加速,当你觉得走路不能再快时,这时候就可以跑起来了,就用这个速度跑。同样的速度,跑比走要轻松些,这就是你慢跑的速度。
讲完了配速问题,在跑步中,就可以慢慢调整自己的节奏了。从今天开始,好好享受跑步,让跑步带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吧。
② 为什么在跑步机上跑步配数在4分30秒甚至还在逐步的加快,而在路跑时配速在6分
有以下原因:
1、最重要的一点,跑步机上只要我们设定一个速度,我们想跑慢点都不行,因为皮带一直拉着我们的脚往后走,而在路上或者操场跑步时我们能深切的感觉到我们在用力的用脚蹬地,在反作用力下我们才能往前跑,由此可见在跑步机上我们是省了这相当大一部分力气的。
2、风的阻力与天气环境,在实地跑步时多多少少免不了受到风的阻力,虽然阻力并不大,但是持续的跑步就会增加人的消耗,就像山地车赛车手都会穿风阻比较小的骑行服,而且室外的环境相比室内要恶劣,比如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让人更容易累,增加不舒适的感觉。
3、人文环境的原因,在健身房等地方很多人都在运动,有人一块的时候就容易激发人的潜能,别人都在跑而且都能跑很多,自己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目标,人都是从众的,加上有的健身房恰当的音乐,给人以更多的激情。而且在室外的话因为有很多参照物从眼前一闪而过,容易给人以感觉已经跑了很远的感觉,在跑步机上变化的只是数字,我们一直很清楚自己跑了多少千米,所以不会对自己跑了多少有疑问,当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心理夸大自己的成绩,以为自己做了很多一样除非我们亲眼看到结果。
③ 每次跑步的步频都在190多,为什么配速却用在6分多
显然,步频太高,速度太慢,也就是说,步幅太小。然而,好处仍然很明显。步幅小,步幅高,身体在空中间缩短,对关节的冲击压力会大大降低,跑步时不易伤害身体,以免给身体带来疼痛。很多人跑步很久,步频还在。160~170左右徘徊,你这步频已经190多,很多人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按照190的步频,6分多的配速,步幅确实很低,但是可以经过锻炼,也是可以提升的。
用弓步压腿、侧压腿、抬腿等动作来训练你的韧带。平时跑步时,有意增加身体前倾角度,摆臂幅度较大,学会用臀部带动身体跑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步伐自然会变大。等你达到100步幅的时候,你的配速就会进5了小步幅高步频是一种最安全的跑步方式,在增加落地次数的时,同时减轻了每次落地的压力,避免了运动所带来的损伤。只要是能够健康的跑下去,跟速度提升关系不大的,只有无伤的跑才能跑的更健康。
④ 跑步配速是怎么算的
跑步的配速计算方法就是,用跑步的总时间除以跑步的公里数,得出的就是配速。
比如五十分钟跑了十公里的话,配速就是五分钟,这是最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了解了这些,平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配速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做到心中有数,科学运动。
跑步配速注意事项
(1)如果是5000及以下的比赛,目标速度应该是比较快的,必须要让你的全身肌肉做好准备。短距离快速间歇跑能有效帮助你在比赛中坚持目标速度。
(2)长跑赛事(以小时计算,如半程、全程马拉松),就不能用快速跑的方式了。在比赛中你可以将前几公里算作热身准备。
(3)不光是比赛,在日常的跑步训练中,也有很多人会不经意中“走调”,即速度忽快忽慢。当然在实际比赛中,受到地形的影响,如爬坡、下坡连续弯道等,对速度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4)最忌讳的是以加速突然赶上,而后又逐渐慢下来,这样的后果是,你的身体也会越来越疲惫,被别人赶超的可能性增加。
⑤ 跑步配速什么意思
配速和速度是倒数的关系,速度单位km/h,配速单位h/km,即跑一公里所用时间长短,配速的数值越小,说明跑得越快,配速的把握可以靠速度感,在平时跑步的时候就要注意计时,把实际速度和配速联系起来。当然也可以在训练和比赛时使用运动手表或手机里的运动软件,这些手表或软件有GPS定位功能,根据GPS的数据直接算出你的即时配速,供你调节自己的跑步速度。
⑥ 跑步机配速对照表
配速是复指每公里所需的时间。制跑步机一般用“时速”。也就是每小时跑多少公里。时速10公里/小时,换成配速就是6分钟/公里。
跑步机上的8代表8km/h。如果跑一小时8km/h=8000m/60min=133m/min,即一小时跑8000米,一分钟跑133米。
(6)为什么跑步时间大于配速总时间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跑步时间
跑步时时间这个大家很好理解就是你在用跑步机进行跑步了的时间长短,这里只记录你总跑步时长。对于运动时间把控的跑步者来说,这是个很好的工具。建议您每次跑步大于30分钟哦。太短的时间对于跑步健身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短了。
⑦ 为什么跑步用时间平均值比手机配速用时长
为什么跑步用时间平均值比手机配速用时长?说真的,以前御行君还真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不思考,好像“配速”就是“配速”,大家都这么用了,还有什么为什么的。就像有人叫“张三”一样,父母起的这个名字,没有为什么。但事实上的原因却并非如此,起名有意涵,跑步用“配速”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配速,是长跑训练中常被使用的一个概念,通常指“每公里跑所用的时间”,比如小李的的5公里跑平均配速是5分30秒,如果小李是老司机,他肯定更关心每公里的实际配速。而且现在几乎所有跑步软件中都普遍采用“配速”这个概念,而不是“时速”。为什么呢?
原因1:配速概念的使用,和长跑运动速度控制的需要有关
首先,大多数人日常跑步锻炼的距离都在10公里以内。如果采用“时速”的概念,则需要换算。比如某人某天跑了5公里,配速是6分钟,那么总用时是30分钟,换算成时速就是每小时10公里。任何跑者立刻就会明白,这时候的“每小时10公里”对跑者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跑者没有跑10公里(跑10公里的速度,也并不一定和跑5公里的速度相等,因为体力和耐力都会衰减)。另外5公里距离中每公里具体用时多少,才能更精确地反应跑者的速度和能力。
注意,上面这个例子是为了方便,取整数了,实际跑步中每个人的速度肯定是有零有整的,进行换算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显然,“时速”的概念在跑步中使用,一是需要换算、太麻烦,二是用“小时”做衡量单位有点大,因为多数人都跑不到1小时。
那么,超过1小时的跑步,适合采用“时速”的概念吗?也不适合,后面原因二会谈到。
其次,采用“配速”概念更有利于跑者精确控制每分钟的实际速度。现在的跑步软件中,都会在每公里结束时语音提示跑者,刚刚跑完的一公里用时多少。跑者立刻就可以知道跑快了,还是跑慢了,而且在下一个一公里,估计需要加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跑步经验越多的跑者,通过每分钟配速调节跑步节奏的能力也越强。假设提示语是“当前时速每小时11.2公里”,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跑者控制每公里速度来说,过于粗糙了。因为“小时”作为衡量单位太大了,不实用。
第三,通过“每公里分钟用时(即配速)”来控制速度更方便。举个例子,如果对某个跑者说“请将速度保持在每公里6分钟”,和“请将速度保持在每小时9.5公里”,请问哪个更好执行?显然,前者更直观、更方便。而后者,你没有跑完1小时,就无法知道实际的速度。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不是机器,从第一分钟开始到最后一分钟结束,完全的匀速的跑是不存在的,而“时速”用在跑步上,恰恰是一个假设性的绝对匀速的概念。
在实际跑步过程中,如果一公里的配速相差15秒或30秒,跑者就会有非常强烈的运动强度上的差别感。假设路人甲第一天跑5公里平均配速是6分钟,换算成时速就是每小时10公里。第二天他又跑了5公里,平均配速是5分45秒,换算成时速就是每小时10.45公里。换算成时速后,两者仅相差450米,对于“10公里”这个物理概念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事实上这450米的差别,在配速上有15秒的差距,在身体感受上跑步的“痛苦感”很可能又上了一个等级。
显然,用“时速”来控制跑速,对于指导跑者精准控制速度变化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了。
原因二:配速和跑步的体能分配有关
当我们在进行长距离跑时,无论是自己训练,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体能的分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新手不知道或不会分配体能,一般刚开始跑得快,后半程乏力,越跑越慢。此时,配速客观反映了跑步新手每公里的实际用时情况。而老司机一瞧就会说,嗨,哥们,体能分配不对啊!
显然对于有经验的跑者,配速就太重要了。仍以5公里跑为例,老司机往往会在第1公里跑得较慢,甚至很慢,以便让身体、心肺逐步适应跑步的节奏。在第2公里时将速度提升起来,第3至第4公里进行保持或再有一次小幅提升,最后一公里时有足够的体能保持当前速度,或者提速发起最后几百米的冲刺。这个体能分配的过程,用“每公里跑几分几秒”这样的“配速”来控制最方便、也最准确。
贴士:有兴趣的初级跑者,可以试一下上面提到的5公里跑体能分配方案(用在2公里或3公里跑上都可以),你的平均配速将会有一个不小的提高。
特别是跑长距离时(10公里、15公里、半马或全马等,用时大多超过1小时),体能的分配更为重要。配速可以准确反映跑步过程中每一公里、每一个阶段的速度控制情况,而如果采用“时速”则只能获得一个以小时为单位的平均值,完全掩盖了每一公里或每一个阶段的实际速度情况,更无法指导体能分配。简单点说就是,不实用!
原因三:配速和心率、节奏感有关
跑得快,心跳就快,反之则慢。所以跑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心率水平来控制配速。经典跑步着作《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在谈到轻松跑的配速问题时说,轻松跑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5%至78%之间。以此心率指标为基础,作者还列出了相应的轻松跑的配速范围。
由于运动过程中心率的波动性,现在的大众跑者一般会通过心率仪、运动手环等设备监控实时心率,然后通过跑得快一些或慢一些来调节配速。而配速的变化,又影响到心率的变化。这样一个配速和心率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无法通过“时速”这么“宏观”的指标来控制的。
配速不仅影响心率,还和跑步的节奏感有关。当你提高或降低速度时,呼吸的节奏、步频和步幅,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一致,都会严重影响跑者的运动体验和成绩。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跑得很轻松,于是跑出了一个好成绩,有时候却发现自己身体很“笨重”,这和当天跑步节奏感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