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什么时间不变
1. 为什么每年清明节日期不一样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天里,人们不仅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远足踏青、催护新生。大家有没有和志小趣一样的疑惑,为什么清明节徘徊在4月的4至6日之间?如2014和2015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而2016和2017年的清明却都落在4月4日,2018和2019年的清明又回到了4月5日,2020年清明也是4月4日。
在风俗上,作为清明节重要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代表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就只剩下了清明节。
2. 清明节为什么没有固定的时间
因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采用的是农历(阴历),跟公历(阳历)是有一定不同,但基本上都集中在4月5日前后,所以没有固定的时间。
3. 清明节的日期是固定不变的吗
清明节的日期不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在每年的4月5号前后。清明节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但是由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不一定是严格的365天,所以在节气的划分上也可能出现日期不固定的现象,所以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3)清明为什么时间不变扩展阅读: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清明节总是在4月5号左右,这是为什么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唐代白居易
01.总述
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号。事实上,在上世纪,清明节还有过4月6号的。而本世纪,则总是4号或者5号。那么问题来了,清明节为什么总是在4月5号左右?原因很简单,因为咱这里说的4月,指的是阳历,而不是阴历,或者公历。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朝时,古人就已经有了日历。
当时的人们活动范围有限,又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所以到了清明,正好趁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出来走走,既能亲近自然,又说不定会遇上一次好姻缘。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的兴盛,“忠孝”文化开始浸润清明节。再加上佛教的寒食节正好也在此时。于是清明节又增加了一个新功能——祭祖。
5. 清明节为什么时间不固定,今年是什么时候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唯一一个按阳历过的传统节日。节气是按太阳来定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清明是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所以清明一般是4月4或5或6日。说得简单点:一年365天除以24,不整除,所以不会固定在那一天。2009年的清明是4月4日,那一天太阳位于黄经15度。
6. 清明节为什么是固定的不变的
因为这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7. 清明节的日期是固定不变的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
8. 为什么清明节有的年份是4月4日有的年份是4月5日
因为清明节是一个节气,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108天,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事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8)清明为什么时间不变扩展阅读
清明节吃的几种传统食物:
1、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2、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再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后制作成的团子。
3、薄饼: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4、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9. 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是没有固定日期的
这个没有固定日期的传统节日就是清明节,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清明节这个节日是由“清明”这一节气发展而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气一说是经常会被提起的。节气是上古时期的古人根据气候变化归纳总结出的一套时间体系,该体系中共包含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排在第五位的节气便就是清明。因为节气与太阳运转息息相关,所以每个节气的时间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现如今每到清明节除了会去扫墓祭祖之外,也有很多人会外出踏青,而这踏青郊游原本是上巳节才有的习俗。清明节从寒食节那“继承”过来的风俗习惯则是吃冷食,像山东地区在清明节时便都会食用鸡蛋、冷饽饽以及冷高粱米饭。此外清明节还有植树、插柳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