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靖远结婚为什么都是晚上
A. 靖远县的人怎么样
靖远人很好,至少不坑人。我所遇到的靖远人,可以说都不错,自来熟是一大特点。在餐馆里遇见的服务员,他能站在你的角度换位思考,而问路时,陌生人也能带着你走一段。榆中人也很好,无论是李家庄还是兴隆山售票处工作人员,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实,他不会为了多收点钱而墨守成规。真正不好的是会宁定西那些地方的人,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人,坑外地人,偷共享单车电瓶。虽然他们穷,但我一直觉得穷不能成为道德素质低的理由!
B.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民政局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民政局在乌兰镇北大街(水岸花都附近)。
主要职责
负责全县性社团的登记管理和年度检查工作,依照国家法规、政策,规范和监督社团活动查处其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擅自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
负责全县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年度检查工作,依照国家法规、政策,规范和监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活动,查处其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负责救灾救济工作,组织协调救灾工作,掌握和发布灾情,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活动。
负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和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指导全县拥军优属活动,承担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负责管理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工作,负责指导农村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工作。
负责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指导村委会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工作,指导社区建设和社区自治工作,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负责行政区划的变更申报,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调处工作,提出解决争议的仲裁建设。
(十)负责全县地名管理工作,编制地名工作规划。
(十一)负责婚姻登记、殡葬业务、收容遣送和收养登记工作的日常管理。
(十二)负责拟定全县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指导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实社会福利企业扶持保护政策。
(十三)负责全县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发行销售及资金使用工作。
C. 一个离婚女人的经验之谈:最不靠谱的渣男,往往见钱眼看,你怎么看
01结婚,不只仅是人与人的分离,更意味着个人财富变为共同财富,夫妻同心才干其利断金。只要在一条船上,夫妻才干和睦、同舟共济。可是,看惯了无数夫妻由于钱头破血流,让我们不由疑心,毫无保存的为对方付出,能否真的值得。
在房产价值千金的今天,我们能否又应该坦诚相见,在行将步入婚姻殿堂时,把名下的房产主动拿出来跟伴侣分享?
婚前有房和婚后有房的概念完整不一样。有人以为婚前个人房产是私有财富,完整能够不说,但也有人以为,既然要结为夫妻,彼此彼此就不应该有所保存,假如有本人的小算盘,那就是对这段婚姻一开端就不看好。这牵扯到夫妻之间最根本的信任问题。
靖远当年结婚时,就有所纠结。靖远家庭条件普通,但爸妈是二婚,亲爸的不测逝世,让妈妈闷闷不乐了数年。后来遇上如今的爸爸,就嫁了过去,亲爸的房子就转给了靖远。如今的爸爸名下有三套房,为了讨妈妈欢心,直接把一套房给了靖远。另一套给了本人亲闺女,以此彰显不偏不倚。
这样算下来,靖远名下就有两套房。一套在市内,一套在二环,依照当时的房价来看,靖远也算有钱人。可当靖远面对未婚夫时,很纠结到底要不要跟他说这个状况。
表姐回想起这些年独守空房的日子,她不断以为姐夫是上进,所以才对本人有所忽略。直到离婚才反响过来,当年结婚,姐夫志不在她,而是想念本人孤身一人还有两套房子。正由于如此,结婚后,姐夫才竭力劝止表姐辞职在家当家庭主妇,美名其曰:“我养你”。
假如当年表姐坦白有两套房产的事实,姐夫当时是不是就不会选择迎娶表姐,而表姐也就不用在这样糟心的婚姻里走一回。人在没有钱时,常常会为了钱做出连本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关于婚前财富,我们不说实属正常,在成为共同体之前我们还是个体,给本人留有退路不是一件坏事。假如说,那就是对伴侣的极大信任,这是一种情分,伴侣应该感到幸福而不是妄想占有。
结婚是两情相悦,奔着共同的幸福生活而去,还是要多一些信任。比起纠结能否坦白,更应该确认的是伴侣的人品。一个爱你的人,会为你付出而不是向你索求,一个不爱你的人,会毫无顾忌的占有你的财富,再堂而皇之的想方法占为己有。因而,在说与不说之间纠结时,先肯定他能否真的爱你!
D. 甘肃靖远县城的"乌兰山"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在靖远这座小县城里,以这座山的山名“乌兰”命名的学校、商店、饭馆、旅社确实不少,小的不说,光有一定规模的单位就有乌兰小学、乌兰中学、乌兰宾馆等等。而在人名字中,叫“乌兰”的那就不计其数。这座山为什么要叫“乌兰山”呢?
从我懂事时起,我的确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请教过好多比较有学问的人士,均未得到理想的解释。记得父亲曾经讲过,“乌兰”是个蒙古少数民族的词语,但究竟是什么意思,父亲也说不上。我曾经翻阅过为数不多的地方志,了解到这里曾是西部各少数民族拉锯式争夺的地方,而元朝的蒙古大军占领的时间最长。如此说来,给这座山起一个蒙古族的“乌兰”山名,十有八九就是蒙古族人干的事了。在老靖远县,像这样带有蒙古族味道的地名还有不少,如“哈思山”“打拉池”“毛卜拉”等。但它们都分别代表啥意思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曾担任过靖远磁窑煤矿矿长,后从平川地矿局局长位子上退休的一位老先生谈起此话题,他的解释比较令我信服。先生姓张,老家是小水人,他说,他听他的长辈说过,他们的祖先是蒙古族人,在600多年前的元明大战中失败,就在当地隐姓埋名落了脚。这和我们在编撰《古今白银》时挖掘整理的会宁“黑狐赵”的历史资料正好吻合。张先生说:“乌兰”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骏马”,还有一种说法是“红旗”,究竟哪种解释更准确,他也说不清楚,因为他也不懂蒙语。
虽然张老先生也没有作出肯定的判断,但他的解释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解释。先说“骏马”之说,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马背民族是最崇尚骏马的,没有骏马,他们能够飞跃长城,问鼎中原吗?在内蒙,“乌兰牧骑”是赫赫有名的,她的意译就是“骑着马的文艺宣传队”。剽悍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占领了这里,为自己占领地的一座山起一个他们喜欢的山名完全合乎情理。照此说来,“骏马”之说完全能成立;再说“红旗”之说,我理解这可能是个象形说,你细细瞅瞅那山,山体的正面齐齐整整,如同刀劈斧剁一般,整个山势东高西低,山顶是一条波浪式的优美曲线,特别是在每年春节期间的晚上,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山顶的一溜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炬般的大红灯笼勾勒出的那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不就是一面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的硕大的旗帜吗?
“骏马”“红旗”之说,我认为都能成立,在没有更加详细准确,具有权威性的解释之前,独石的一家之言认为应该这样解释。咱是说着玩的,又不是想把它硬塞进啥正规的地方去。有了个说法,待过些年我们退休以后,领着孙子或者外孙去逛山,万一这里面有一个捣蛋鬼提出:“爷爷,这山为啥叫乌兰山”的问题时,我们不至于光捋那几根稀疏的胡子,嘴里给娃娃胡拉蛋蛋子。在这里,我要用乌兰山的一个子孙的名义,衷心地祝愿我的家乡父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美好家园的进程中,如骏马奔驰,高速发展!
E. 张尕怂是靖远哪个乡的
张尕怂是靖远白银乡的。
张尕怂,原名张建煜。甘肃省靖远县刘川镇人。西北民谣代表性音乐人,致力于推广传承西北音乐和文化,已发表专辑《开春》《泥土味》《山头村,人家》《美滴很》,代表作品:《过年》《姐姐》《亲家母》《女娃娃》,电影《黄河尕谣》。
人物经历
民谣音乐人张尕怂,原名张建煜,出生于甘肃白银靖远县内的一座小村庄,张尕怂的父亲善唱秦腔,叔叔作为当地乐师,对三弦、板胡等各种民间乐器更是信手拈来,在家族的影响下,张尕怂自幼便会跟着大人们,在庙会上一起唱社火(西北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小曲,进而西北民间音乐的基因便渐渐融入了他的血液。
2008年起,张尕怂开始游走西北村落,拜访了我省100多位民间艺人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采风采访,他学习、借鉴、吸收大量快要遗失的西北民谣精髓,先后创作了《姐姐》《谈恋爱》《黄河尕谣》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被誉为西北民间小调收集者、生活观察者。
他以西北民间音乐为根基,用不设限的音乐方式改编、再创作,让西北的民间音乐艺术瑰宝在主流的音乐平台上大放异彩,让甘肃文化旅游用另一种方式独特展现。2021年2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农业农村部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人物榜发布,民谣音乐人张尕怂作为甘肃籍代表人物上榜。
F. 靖远有什么习俗
靖远民俗
居住
靖远是一个通过移民而得到开发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俗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移居这里的人们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选择居住地点以出行方便、避风御寒、接近水源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人口聚居点,从境内许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见一斑。人们历来多选择以城、堡、湾、滩、水、井、泉、梁、岘、塬、沟、墩、铺、川、坪、寺为聚集点,如古城、裴家堡、东湾、糜滩、大营水、刘家井、红柳泉、砂梁、曹岘、三场塬、烟洞沟、十里墩、二十里铺、吴家川、五大坪、刘家寺等等。在这些聚集点中,有的以同族为核心,有的为历代军屯点,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于这里曾为边陲地带,人们集中一处而居,和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直接关系。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楼房、土房、高房子、土窑洞、箍窑、棚道、卧铺子等。
堡子是用土夯筑而成的小型城池,高墙厚壁,多为军事守望据点,或作为军政合一的建制单位。乱世年间,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为了安全修筑一座堡子全家居住。也有多户人家集资共筑一座堡子,遇有变乱即移居其中避难。目前散见于境内各处的堡子遗址,即为此类建筑。
1949年以前,农村居民普遍生活贫困,山区民居多以土窑洞为主。城区以及沿河两岸川塬地带因不具备挖窑居住的条件,多住简易平房或土箍窑,极少数富裕人家建造有宽敞的院落式住房。
土窑洞,即二阴高寒地带或干旱山区的老百姓,依据自然地形条件,选择高大的黄土山体,削成平齐的断面,并在其中挖窑洞居住。窑洞一般深达4~6米,正面开设门窗。民国9年(1920年)发生大地震,境内住窑洞者居多,人口伤亡极其惨重,已不再建造。
箍窑,即为用土坯箍成的下为方形上呈半圆形状的窑洞,又称为箍窑洞。箍窑大多横着修筑,门开在正中,长为6~9米,进深2~3米。在过去贫困的年代里,箍窑不失为贫寒人家的好住处,如今不再建造。
石窑,或称窨子,多分布在东湾至北湾一带的黄河沿岸,于两岸陡立的峭壁上凿石开洞,口小内大,有的还雕有各种花纹,其中设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这与境内偏远山沟土山中存留的窨子一样,曾经成为人们躲避战乱灾难的藏身逃命之所,今残迹犹存。
简易土房,是一种土建的简陋住房,数间小房子连成一排,墙壁屋顶皆用草泥土坯,构造极其简单,空间稍大,安全性差,多为人口较多、生活贫困的家庭所建,现今生活较为困难的农村以及灌区移民初期移居时仍在建造。
棚道,是以土基作墙,架设简单梁椽,以草泥抹顶。过去常作为临时搭建的住所,现今多用于圈养牲畜及米面加工用的小作坊。
卧铺子,以木料作支架,可以移动,多用于农户看守田园的临时居所。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逐渐富裕,农户住宅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家新居多为传统的院落式建筑一般修建北房七间,中间三间为主房,俗称上房,为年长者居住或作为客厅,两边各两间稍低,俗称耳房,又称“二鬼抬轿”。东面修建厨房三间,房屋有土木结构与砖木结构之分,四周院墙相连,围成一座院落。这种院落结构的住宅,在靖远城镇及农村极为普遍,约占全县民居的一半以上。
近些年来,典型的院落式房屋建筑日臻完善,以往主次分明的外观结构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以高档次的房屋建筑设计。普遍追求宽敞大方,住房美观适用成为新的时尚,诸如四面柱式出檐上房、虎抱头上房、大门窗飞檐上房、砖混结构的平板一层楼房等越来越多,少数人家开始建造封闭极为讲究的住房。农村富裕人家,建造钢筋水泥新式二层楼房者也日益增多,城镇居民有三分之二住进了楼房,楼房的建筑面积越来越大,一般为80~150平方米。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的居住条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饮食
在靖远农村,人们保持着一日三餐的习惯,清晨起来先劳动两个多小时,于九点钟左右吃早饭,一般以黄米或白米糁饭、炒菜为主,在一日中最为重要。午饭在下午一点钟就餐,冷季吃蒸馍,暖季吃凉粉、凉面。太阳落山时吃晚饭,多为煮面食。城镇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点,一般简单量少,中午米饭、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面食为主。
食品主食类以大米、黄米、小麦面粉为主,间以少量杂粮。蒸食类有蒸馍、花卷、月饼、马蹄子、包子、发糕等,烙饼以锅盔为主,加以油馍、摊饼。煮食最多最普遍,各类面食、水饺等都以煮食为主,油炸类以油饼、油条、麻花为主。
副食原料主要为各类蔬菜以及肉蛋等,分为热炒与凉拌两种。贫困山区农民,仍以素菜为主,平时很少吃肉。城镇居民,则以大米饭、炒菜为主。冬令时节,大白菜缸腌酸菜仍普遍食用,将辣子、西红柿、韭菜等混合在一起腌制的咸菜,也是本地人喜爱的菜食之一。春节前后,多做酸菜炒肉片、糁饭,味道纯真,十分可口,是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食物。
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俗称“过事情”,皆邀请亲朋好友参加,摆设宴席款待来宾。婚嫁食谱,在过去盛行八个碗、十全、十三花等名目,如今更为丰盛,一般都做以鱼肉、鸡肉、牛肉、肘子肉等肉食为主的十三碟炒菜。高档豪华的宴席还有海参、鱿鱼等名菜,配以凉拌菜类和白酒之类。丧葬菜肴则较为俭约,一般均为含有红烧肉、炸丸子、千刀酥、炒菜之类的大杂烩,过去只限每人一碗,如今不限数量,饱餐为宜。
野生菜类如苦苣、野韭菜、野葱、灰条、苜宿,以及地软软、头发菜、蘑菇等野生菌类,农村居民根据季节采食较多。近些年由于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上市,各类蔬菜常年供应市场,四季尝鲜,食用野生菜只是品尝而已,不再大量采集。
服饰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贫富差距,民众着装差异很大。生活条件极贫困者,衣服夏以蔽体,冬以御寒,油污补丁,无式无样。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裤短褂为主,夏穿汗衫、短裤,多为自制粗布服装,冬着大襟棉衣,俗称
“裹肚子”,天气寒冷时穿羊皮袄。夏戴瓜皮小帽或头裹毛巾,冬戴毡帽、棉帽。富户人家以上等布料绸缎为主,春秋穿长袍短褂、内衬外套,冬着二毛裘衣。夏天头顶灰绒礼帽,冬天戴平顶黑绒帽。一些大中专学生、职员身着中山装,男子穿自制圆口平底布鞋,年轻妇女穿绣花鞋。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装发生巨大变化。盛行男人身穿中山装,青年男子留分头,上衣口袋挂钢笔以显示为读书者或有文化之人。青年妇女着装,有“胶皮鞋、洋袜子、剪发头搭胛子”的时兴民谣。60年代后,男女服装皆向轻便短衣转化,有中山装、军便服、列宁服、工人服、学生服、青年服等名号。布鞋有方口、八眼、牛眼窝等式样,还有机制运动鞋、解放鞋、皮鞋等。帽子有解放军帽、鸭舌帽、棉绒帽等,农村妇女长时间讲究包头巾。
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很快提高,人们的穿着习惯不断发展演变,讲究舒适大方、潇洒气派,追求艳丽美观、雍容华贵。夏季服装有长短袖衬衫、筒裤、健美裤、短裙、超短裙,以及西装、T恤衫、牛仔服等,冬天有棉绒呢大衣、风雪大衣、羽绒服,以及各类毛衣、皮夹克罩衫等,鞋有中高跟皮鞋,各类凉鞋、布鞋、棉鞋、运动鞋、旅游鞋等,服装名类繁多、色彩纷呈。
丧葬礼俗
自古至今,丧葬的礼规习俗衍生繁杂,沿袭不衰。有关靖远民间的丧葬礼俗,其大致情形简要记述如下:
一是丧之礼俗,分为临终、守铺、居丧、戴孝、接三、家祭等几个程式。
临终
依据古制,死者男称正寝,女称内寝。人死之后,随即套衫穿寿衣,停放亡灵,俗称“落草”。还要搭设灵堂,置办棺材、纸货等亡者所用之物。棺材又称寿材,有大小材、连身转及金匣,纸货有童男童女、牲口马匹、鹿鹤碑、金银斗、花圈、花篮等。
守铺
自死者亡故至入殓期间,亲属必须守候死者铺侧,以示服孝。期间,亡者遗体置于堂屋正中,前有帷帘遮掩。停放遗体的房子称作丧铺,遗体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帐,桌上摆放供品、香炉、烛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为防止遗体变腐,传统保护法为采取敷冰块等降温措施,近些年来,由于采用了电脑全自动控制的豪华水晶棺盛殓,对死者的遗体不再做传统的“卸火”处理。
居丧 在此期间,死者亲属须脱冠踏履,身穿素服,妇女则去掉装饰品。禁止外出会友、参与娱乐等社交活动。
戴孝
死者亲属穿戴不同的孝服,男女有别。死者的长子、长孙身穿扎有麻绳的白色长衫孝衣,头戴白布做成的孝帽,俗称披麻戴孝。玄孙除戴孝帽外,还红绿附身。其余子、侄、儿媳亦穿戴孝服,其他亲属,则只戴孝帽。
接三 死者亡故第三天,亲朋前去祭奠,荐以三献之类祭品。
家祭
死者家属择日举行家祭,出纸放告,向亲友送讣告,报告亡者的丧期、葬期有关事项,请姑舅即娘家人(男为舅家,女为娘家),亲朋吊丧,女婿、外甥送铭旌、献羊等。家祭之日举行吊唁仪式,请姑舅当众向死者子女训话,并给孝子披麻带孝、赐丧棒。有功名的人家还要请礼宾,行祭祀。如今,家祭活动日益革新,除传统的领羊、游铭旌等,主要为揭碑仪式,请有功名的读书人书写碑文,做成纸碑,与死者遗像安放院内供桌之上,敬献果茶,奠酒,上香,烧纸,焚黄。参加揭碑仪式的礼宾就位,披红挂花,然后鸣炮奏乐。主持人简要介绍葬礼情况,接着请礼宾两人揭碑,然后由碑文的撰写者或他人宣读碑文,其余礼宾垂手侍立两旁。其后,由孝子跪读祭文,并致答谢辞。礼毕后,礼宾退位,孝子致哀。晚间举行家祭与饯灵活动,向死者遗体告别,献上家馔果酒,关闭灵堂门窗并熄灯,行幽食礼,直至深夜。
靖远北部地区的丧事活动时间长,仪式较为隆重。开吊至少为两天,更长的有小三元,最长最复杂的是大三元。小三元开吊时间为整三天破五天,大三元开吊时间为整五天破七天,如此长的时间里,主要是为死者做法事念经,超度亡灵。
二是葬之礼俗,分为择茔、安葬、修陵园、做旬等程式。
择茔
即寻找并选择确定坟茔的位置。死者亡故之后,要请风水先生(俗称阴阳、高工等),除选择安葬的时间外,主要的活动在于踏山盘水,卜选吉地安葬死者。
安葬
出殡是安葬过程中的隆重活动,在安葬之日的清晨进行。靖远老百姓讲究对死者高抬深埋,送葬的人要多,棺材被众人抬着走的路程要长,过去大多由人力一直抬至墓地,现在改用车辆运送。送葬的车辆为数很多,高达数十两,一路浩浩荡荡,气势非凡。到达坟地后,要抬着灵柩围绕墓穴跑一圈,这叫做“抢茔”,然后放下灵柩,按选定的时辰安葬,安葬时鼓乐、鞭炮齐鸣,孝子们更是哭得痛不欲生。棺材放入墓穴后,要由风水先生分内外经。掩埋前,须请娘家人先动三掀土,接着再由他人掩埋。安葬完毕众人返回,进门前先用清水洗手洗脸,表示洗尽与死者的一切关系,有的地方在水盆里放一把刀,喻意着与死者一刀两断。
修陵园 在墓地造墓冢,树墓碑、墓耳、印头,设墓桌、竖石狮等。
做旬
死者安葬后,其亲属每七日到墓地祭奠一次,称为做旬。一般分为七旬,七天为一个旬期,也叫“七期”。头期,每晚送水火,点坟灯,孝子守墓伴睡。五期,祭奠仪式在次日凌晨时分进行,死者的儿女全部参加。七期,又称“尽七”,死者的所有亲属来到坟地,为其举行做旬的最后一个祭奠仪式。
死者安葬后,其亲属要守孝三年时间,以表示对逝去亲人的长久怀念之情。守孝期间,禁止死者亲属举行婚礼、修缮房屋等一切重大活动,也忌讳随便走亲访友。三年到期后,施行换孝礼节,一切禁俗方才解除。随着时代的进步,丧俗也在变革之中,古老的礼俗逐渐被时尚的文明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