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经常收到游戏广告短信
A. 共享流量后收到游戏广告短信
共享流量后收到游戏广告短信可能别人用你的流量发了链接信息。
个人的热点给陌生人链接会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因为当设备连接其他设备的时候,你的一些数据识别码将会公布给他人,他人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识别码来获取你的部分信息,或者是通过此推断你的密码,从而盗取你的信息。
B. 最近我的手机老是收到莫名奇妙的短信和广告,该怎么办
一般两种情况,手机中毒了或者有人恶意轰炸你,如果是第一种,就恢复出厂试试,还不行就直接刷机,至于电话号之类的可以用QQ同步助手备份,如果是第二种,那么就难办了,因为一般轰炸软件都是匿名从网络发送的,难以从源头根治,就得下载安装一些过滤广告和垃圾信息的软件,比如广告管家或其它安全软件。还有一种可能性,你安装了某些流氓软件,看看你最近都安装了什么吧,卸载了或许有作用。
把手机wifi和数据关闭,如果没有广告了,那就是中毒或者有流氓软件了。
纯手打。
C. 手机收到游戏体验短信
可能是别人填错了手机号码。
可以卸载近期安装的第三方软件。如果一直收到的话请备份手机数据(电话簿、短信息、多媒体文件等),恢复出厂设置(进入手机设定--重置-恢复出厂设定)后尝试。
当我们的消息一旦被暴露到网上,不法分子进行统一的手机整理,然后进行售卖,以超高的价格流入到给我们发送垃圾短信的这一方,然后我们就会收到大量的垃圾短信。
D. 苹果老收到游戏广告短信
如果不想收到类似信息,建议拉黑并向工信部微信渠道进行投诉,效果立竿见影。
收到这种短信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你本身是游戏的目标客户群,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个人信息被倒卖;
第二种:游戏公司盲投营销信息,刚好发给你。
E. 手机老是收到游戏广告,怎么办
手机因为某个软件安装时有附加广告
程序了,这个程序是后台自动启动的,你去应用宝
里下载个后台管理软件或者强力删除软件,找出后
台自启项关闭或者删除它。
F. 老是收到游戏内测短信
老是收到游戏内测短信:你以前注册过账号 退订方法如下第一、可以直接回复“0000”给发短信号码,通常它会继续发送是否开通某种业务,继续回复“0”,这样就能从系统层面阻止这一号码继续向你的手机发送任何短信。第二、拨打人工服务,让工作人员帮你解决垃圾短信。中国移动:拨打10086,按“0”转人工客服;中国联通:拨打10010,按“0”转人工客服;中国电信:拨打10000,按“2”转人工客服。第三、直接拉入黑名单。这个方法简单粗暴,不过也只是能够杜绝这一个号码的垃圾短信。
G. 手机老是收到关于传奇游戏的垃圾短信,里面还有网址。我的手机卡是怎么了
发送“pbyw+业务代码(发送垃圾短信的号码)”到10655132申请屏蔽单个联通在信接入号。温馨提示:发送短信至10655132资费为:0.1元/条。
Android手机用户可登陆安卓版手机营业厅客户端,点击客服>垃圾短信举报,进入垃圾短信举报页面,即可进行举报垃圾短信;
编辑短信“LJDXJB#被举报号码#举报内容”发送至10010进行举报。
也可根据收到的短信内容回复相应的字母退订此短信提醒。
H. 为什么手机的信息中会有游戏广告
现在有很多人用短信机群发短信。所以经常会收到一些游戏的垃圾短信。
I. 总是接到游戏广告的电话怎么办
如果一直被电话骚扰,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是把骚扰电话拉入黑名单,一般对方就无法继续骚扰了。如果对方换了电话号码骚扰,可以用第二种方法,找客服举报,让其进行警告。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法解决,可以选择报警处理。根据我国法律相关的规定,一般可以处最低五日的拘留或者最高五百元的罚款。
关于骚扰的相关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J. 手机近几个月莫名其妙收到很多手游游戏推荐短信甚至有电话
这是在你使用某些软件的时候泄露了自己的手机号导致的。
个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一定范围以外的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且这一秘密与其他人及社会利益无关。判断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核心就在于,公民本人是否愿意他人知晓,以及该信息是否与他人及社会利益相关。
保护
2017年年11月至今,安徽、重庆、湖北、江西等地政府部门官网在公示中存在大面积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情况,这些公示未对相关人员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作出必要处理。
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也明确指出,要依法保护好个人隐私,除惩戒公示、强制性信息披露外,对于其他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公开时要去标识化处理,选择恰当的方式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