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為什麼要研究武則天
1. 我們怎麼評價武則天
那個yliane你什麼心態啊,真惡心
那麼我來直接貼過來好了
易中天品武則天:這個女人不尋常
武則天其實並不叫「武則天」。她姓武,名。也就是照,是武則天發明的字,除了用來做她的名字,沒別的用。
「則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陽宮後,兒子中宗李顯給她上的尊號,全稱是「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臨終前留下遺囑,令去掉帝號,改稱皇後。於是,「則天大聖皇後」便成了她的謚號。之所以叫「則天」,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因為她即皇帝位時,是在洛陽宮的南面正門「則天門」;另說是典出《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所以,「則天」是她的號,不是她的名。開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吳兢編撰《則天實錄》,開始使用則天二字概括性地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是皇帝的女人,一錘定音,武則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稱呼。
女人是不能當皇帝的,這是規矩。所以武則天原本不能當皇帝,除非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不過即便是李世民的兒子,也未必能當皇帝。李世民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都是長孫(音掌孫)皇後所生。長孫皇後是正宮,為人又極賢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對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當然要從她的兒子當中選。承乾是嫡子,又是長子,無論「立子以嫡」,還是「立嫡以長」,他都天經地義地是太子。可惜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現也不好(瞎胡鬧),後來索性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夢了。
李世民比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歲,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在太宗看來,是一定能成為一個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卻都很反對,尤以長孫無忌(已故長孫皇後之兄)和褚遂良(諫議大夫)反對最為激烈。他們主張立皇九子晉王李治。李治時年二十二歲,雖不失為一個良善青年,卻是有名的糯米團子,一點用都沒有。但長孫無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溫厚文弱、一無所長。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沒准會把他們開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製得多了。長孫無忌可以繼續維持外戚權威,褚遂良、李世他們也可以繼續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這算盤打得並不錯,只是沒把武則天算進去。他們當然想不到,李治身邊會出現一個蛇一樣的女人武則天。他們當然也想不到,李治雖然好控制,卻不是控制在他們手裡,而是控制在老婆手裡。結果,他們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卻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們整了下去。
李泰這邊也屢犯錯誤。首先是恃寵驕橫,目中無人。身邊呢?據說又是些阿諛奉承的小人。這就不但讓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讓他們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對繼位一事表現得太猴急。
李泰還犯了一個自作聰明的錯誤。他跑去對李治說:你平時和李元昌關系最好,現在他被砍了頭,你就不害怕嗎?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別和我爭,沒好果子吃的。沒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會有危險。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證三個兒子都平安無事。
李泰當時就被打發到均縣(今湖北省均縣)去了。李治被立為太子,後來又繼承皇位,這就是高宗。歷史證明,由於君臣兩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們犯下了無可挽回的錯誤。大唐王朝差一點丟了江山,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則丟了性命。
懦弱無能的李治撿了只皮夾子,真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
武則天起先並不是李治的老婆,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名分是才人。唐沿隋制,除皇後外,皇帝的小老婆從正一品的妃,到正八品的采女,一共有八個品級。正五品的才人只能算個中等偏下。要升到皇後,簡直是難於上青天。何況武則天並不十分得寵,李世民的日子又不太多。但武則天是一個有心機的女人。她把自己的蜘蛛網絲,悄悄地搭在了太子李治的身上。這位未來的年輕皇帝對自己顯然要有用得多,很值得為他獻身的。李治後來在一份詔書中說,自己當太子時,因為父皇寵愛,「常得侍從」。但對父皇的嬪妃,卻「未嘗迕目(目光相遇)」。先帝知道後,非常贊嘆欣賞,「遂以武氏賜朕」。這是他編造出來的謊言。既然已經賞給他了,為什麼太宗死後,武則天並沒有順理成章地去做李治的小老婆,而是和太宗其他沒有生育的嬪妃一樣,去當了尼姑?
武則天不想在青燈古佛前了此一生。她想當的是皇後,而不是什麼尼姑。何況她已經在這個年輕皇帝身上下了本錢,不能顆粒無收。武則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盡快回到後宮去。
這時,一個蠢女人幫了她的忙。這個女人就是王皇後。王皇後是李治的發妻,出身名門,而且是太宗皇帝親自為李治選的「佳媳」,為人正派賢淑大概沒有問題,但看來或許少了點魅力。所以李治的心思,便主要放在一個叫蕭淑妃的女人身上。這使王皇後十分嫉恨。加上蕭妃有子,自己卻無生育,便覺得自己皇後的地位,有點搖搖欲墜。於是,王皇後便和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樣,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得計的餿主意:把李治偷偷去看過好幾次的那個小尼姑接進宮來,讓她去和蕭淑妃那個小賤人撕咬,自己坐山觀虎鬥。
有王皇後的支持,李治和武則天很快都如願以償。武則天拿著那張舊船票,重新登上了後宮這艘豪華遊艇。她覺得自己真的時來運轉了。
王皇後卻得自己吞下這顆苦果。她的主意打得並不錯,只可惜找錯了對象。盡管武則天剛進宮時,在王皇後面前溫順乖巧得就像一隻貓;也盡管「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蕭淑妃果然失寵,讓王皇後出了一口惡氣;但,王皇後也很快就發現,她的這個低智商陰謀詭計是引狼入室。
於是,兩個過去相互敵對的女人決定重新聯合起來,對付武則天這個更危險的敵人。但是無濟於事。李治這頭大尾巴羊決心投入狼的懷抱,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何況這時宮中又發生了一件奇案:李治興致勃勃來看武則天剛生下不久的小公主,卻發現小公主已死在襁褓之中。一問,只有王皇後剛剛來過,還擺弄過孩子,而且旁邊沒有人,冤案便這么稀里糊塗地鑄成。
怒不可遏的李治當時就想廢了王皇後,但被武則天止住了。武則天心裡很清楚,這時即便廢了王氏,皇後的位子也還輪不到她。
為此,武則天還必須和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些反對她的元老重臣面對面地進行一番較量。
剛一交手,沒兩個回合,幾個男人就敗下陣來。
公元655年,或者說,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李治下詔廢王皇後、蕭淑妃。十九日,百官請立中宮,李治詔立昭儀武氏為皇後。武則天終於達到了目的。這一年,她三十二歲。
使武則天成為男人的是她的男人———唐高宗李治。
史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對他這個寶貝兒子,一直是不怎麼放心的。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在兩儀殿接見群臣,當著李治的面問:太子的品行,天下人都知道嗎?長孫無忌回答:太子雖未出宮門,但天下人無不欽仰其聖德。太宗又感慨地說,老百姓都這么講:「生子如狼,還怕是羊」,治兒可是從小就寬厚啊!長孫無忌又說:陛下驍勇,是創業之君;太子仁恕,有守成之德。陛下與太子性格相異,正是皇天所賜,蒼生之福!
長孫無忌的話在理論上並不錯。馬上可以得天下,卻不可以治天下。開國之君必須是虎,守成之君則不妨是羊。只是他沒想到,羊並不只吃草。如果當了皇帝,也吃人。李世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不過他同樣沒想到,李治不但柔弱,而且「好內」,喜歡聽女人的。
這都給武則天以可乘之機。
李世民對李治的教育是抓得很緊的。看見他吃飯,就說:你要是知道種田的辛苦,就總會有飯吃了。看見他騎馬,就說:他要是知道不讓馬太累,就總會有馬騎了。看見他坐船,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民就是水,君就是舟。李世民還專門寫了一本叫《帝范》的書,教李治如何做皇帝。
李治的表現也不差。剛當皇帝時,他是很虛心的。有一天,李治外出打獵,正碰上下雨。李治問諫議大夫谷那律:雨衣怎麼樣才能不漏?谷那律回答說:用瓦做就不漏了。李治明白這是在勸諫他不要因好打獵而荒於朝政,很高興地賞賜了谷那律。對那些不該賞的,他也不留情面,頗能做到賞罰分明。顯然,李治並不昏庸,也不蠢。
然而他的心病卻很重。
李治一上台,就面臨三大難題:一,如何擺脫先帝的陰影;二,如何擺脫權臣的控制;三,如何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
這些苦惱很需要向人訴說,更需要有人幫他走出困境。但是,又能和誰商量呢?後妃們只知道爭風吃酷,朝臣們又心懷鬼胎。年輕的皇帝感到了孤獨,感到了「高處不勝寒」。
這時,上帝把武則天派來了。
李治和武則天一見鍾情。兩個人的偷情,開始時可能出於一時的沖動。但很快,李治就發現,這個比自己大四歲的女人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氣質和魅力,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更何況李治還驚喜地發現,這個女人身上有的,正是自己身上沒有的。她沉著冷靜、深謀遠慮、機敏果斷、精力旺盛,與自己的多愁善感、柔弱任性、優柔寡斷、羞怯無為正好相反。李治很為自己的發現而歡欣鼓舞。他決心和這個女人一起,解決他面臨的三大難題。為此,他不顧一切地要把這個女人推上皇後的位子。這是長孫無忌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
李治寄希望於武則天的,也正是她想要做的。
我們現在已無法弄清,武則天的政治興趣和政治才能是從哪裡來的。和一般的女人不同,她對政治有著天生的敏銳和潛能,加上她那女人特有的直覺,玩起來比她老公李治更得心應手。
當上皇後以後,武則天最迫切要做的事,除廢掉太子李忠,另立自己的兒子李弘為太子外,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組織系統。這件事情她和李治有共識,甚至李治比她更有切膚之痛:李治已經嘗到了元老派聯合起來反對自己的滋味。如果這些元老重臣們動不動就聯合起來和自己對著干,那他這個皇帝當得還有什麼意思?所以,當武則天提出要重賞並提拔擁護她當皇後的那些人時,李治連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李治當然不會這樣去想:這些傢伙究竟算是自己的隊伍,還是武則天的人馬?他當然也不會想到,這些傢伙對自己的支持,並非都是出於什麼正義、公道、原則,或是出於對君王的絕對忠誠。他們完全是出於個人的私利,而且事先經過了反復的掂量和考慮,這才決定出來豪賭一把,並把賭注押在武則天這顆即將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身上。
至少李義府是這樣的。因為李義府是小人。
李義府這個傢伙,在當時的政壇上,名聲是很臭的。他的外號叫「李貓」,意思是和貓一樣,外表柔順,內心狠毒,笑裡藏刀。這樣一個名聲極壞的傢伙,又是敵對集團的人(李義府的靠山是劉洎,劉洎是魏王李泰一黨,和長孫無忌、褚遂良是死敵,後被褚遂良陷害),長孫無忌當然容不得他,便打算把他貶到外地去。李義府恐慌之極,問計於王德儉。王德儉說,現在能救你的,只有一個人。李義府忙問是誰。答曰武昭儀。李義府搖搖頭說:恐怕不行吧!皇上早就想立武昭儀為後,一直沒能成功。武昭儀自己的事都辦不好,還管得了別人?王德儉笑了起來,說你這個人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武昭儀的事辦不成,是因為沒人支持。如果你出來支持,豈非雪中送炭?武昭儀的事就是皇上的事。你幫了皇上這個大忙,能沒好處嗎?李義府這才成了支持廢王立武的第一個「英雄」,也成了因為此事最早受惠的人。此後李義府一直青雲直上步步高升,成為當時政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不過狗總是改不了吃屎的。李義府當政以後,大概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賣官。
許敬宗倒沒有這么惡劣,也並非不學無術。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他就進了文學館,和杜如晦、房玄齡、孔潁達、虞世南等人同為十八學士,成為李世民的政治顧問,資格是很老的。他學識淵博,文采出眾,著作等身,曾總修《五代史》、《晉書》,是個歷史學家。不過此人的人品和史德都不怎麼樣。他的父親在隋末江都兵變時被害,他貪生怕死,不敢營救。封德彝把這事說了出去,他又嫉恨封德彝,在給封德彝作傳時,添油加醋,「盛加其罪惡」。其他人如果給他送禮行賄,他也不吝吹捧粉飾之詞。學問做到這個程度,實在應該算是道德敗壞了。
不過,武則天和李治此刻還顧不上這么多道德的考慮。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隊伍,集結自己的人馬,而無論這些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武則天並不喜歡小人。沒有人會喜歡小人,連小人都不喜歡小人。可是,正人君子們都不和她合作,她又有什麼辦法呢?再說,反對她的那些人,也不見得十分干凈,也做過虧心缺德事吧?褚遂良誣陷過劉洎(音記),長孫無忌陷害過李恪。他們的手下,也有不少是小人。既然如此,就不能再談道德問題,只能靠政治態度來劃線了。
不過,武則天重用許敬宗、李義府之流,並不完全是為了酬勞他們的擁立之功,也不完全是因為無人可用,還在於她深知小人有小人的用處。在專制政治體制下,小人從來就是陰謀家、野心家、獨裁者最趁手的工具。
小人的作用無非四種:幫忙、幫閑、幫腔、幫凶。李義府沒多少能耐,只能幫腔;許敬宗滿腹經綸,便可以幫凶。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洛陽人李奉節狀告太子洗馬(為太子掌管書籍的侍從官)韋季方和監察御使李巢兩人朋比為奸,圖謀不軌,李治派許敬宗審理此案。許敬宗想到了當年長孫無忌利用房遺愛謀反案誣陷李恪的事,如法炮製,捏造了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李治不敢相信,許敬宗說證據確鑿。
許敬宗這時又再次發揮他歷史學家的作用了:漢文帝的母舅薄昭因殺人獲罪,文帝命百官往哭,含淚把他處死,至今人稱聖明。長孫無忌的罪大得多,陛下有何不忍?古人雲: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陛下如果姑息養奸,將來變亂生於肘腋,只怕後悔莫及。
李治完全被這個博學多才的歷史學家所說服。他不再過問長孫無忌的案子,全都交給許敬宗去辦理,甚至沒有差人把長孫無忌召來核實一下。四月二十二日,長孫無忌的官爵封邑被剝奪,貶往黔州。牽連到此案的柳、韓瑗被除名,於志寧被免官。七月,許敬宗趁李治下令重審此案之機,派中書舍人袁公輸前往黔州,逼長孫無忌招供反狀並自縊。接著,與此案有關的官員,或貶,或殺,或充軍,或除名。可憐長孫無忌一代英豪,兩朝元老,三十年相國,數十載經營,權勢熏天,盤根錯節,卻只因許敬宗搖唇鼓舌,血口噴人,便一朝傾覆,土崩瓦解,整個集團被連根拔掉。誰說舌頭不能殺人?
看著政敵們人仰馬翻,許敬宗笑了,武則天笑了,李治大概也笑了。
不過,李治很快就笑不起來。他發現,除掉了長孫無忌集團後,權力好像並沒有回到自己手上。他這個皇帝當得還是不開心。
有一件事情對他刺激很大。這件事是武則天的那個走狗李義府引起的。李義府這個傢伙,仗著自己是武則天的親信死黨,又掌握著選官之權,便公然鬻官賣爵,為非作歹,連家人也橫行不法,弄得民怨沸騰。李治看他鬧得太不像話,便把他叫來,語氣溫和地對他說:愛卿的兒子女婿都不太謹慎,多有不法之事。朕倒是可以幫愛卿掩飾掩飾,不過愛卿也該教訓一下他們才是。誰知李義府勃然變色,脖子腮幫都漲得通紅,青筋暴起,壓低了聲音一字一句地反問李治:這是誰對陛下說的?李治心想,這難道是臣子在對皇上說話嗎?他強壓怒火,說:只要朕說的是事實,何必問朕是從哪裡聽來的呢?
這事讓李治很是惱火。李義府這個狗仗人勢的王八蛋,居然連朕都不放在眼裡,簡直可殺!但,打狗還得看主人。一想到這條狗的主人,李治便不免有些泄氣。他對他那位皇後娘娘,是越來越看不懂摸不透了。他對他自己這個皇帝該怎麼當,也越來越弄不清搞不明了。過去,面對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他感到有壓力。現在,換了李義府、許敬宗等人,他又覺得受愚弄。過去他覺得江山不是他的,是長孫無忌的。現在,他又覺得這江山仍然不是他的,是武則天的。李治覺得很窩囊。
窩囊的李治進行了三次努力。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他一時興起,決定廢掉武後。可惜詔書墨跡未乾,就被武則天發現,計劃也就隨之流產,還搭進去宰相上官儀的一條性命。十一年後,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他打算徹底退位讓權,由武則天獨掌國政,或者乾脆把皇帝讓給武則天去做,自己圖個清靜,安享晚年算了。他的胡思亂想遭到宰相郝處俊的堅決反對,說這種想法既不敬天(天道陰陽豈可顛倒),又不法祖(祖宗基業豈可送人),甚為不當。他又想禪位於太子李弘,這倒是可以的,然而李弘卻在這年四月突然死去,死因十分可疑。李治發現自己的任何努力都徒勞無益。他就像一隻肥囊囊的大尾巴羊,一旦當了皇帝,就和陷入狼群沒有兩樣。李治完全沒有辦法從這狼群中突圍,他只能順其自然,當一天皇帝坐一天朝。
何況李治的健康也越來越差。在他登極十一年、武則天冊立為皇後五年後,即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李治得了風眩病,目不能視,部分政務只好交給皇後處理。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又患風痹;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患瘧疾。總之李治的後半生,大體上是在病痛中度過的。他實在已管不了許多。
然而武則天卻越活越年輕,越干越紅火。顯慶五年李治生病以後,她就開始參與朝政,並表現出她的政治天才。麟德元年,廢後陰謀破產後,她開始垂簾聽政,與李治平起平坐,並稱「二聖」。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她和李治同往泰山,首開皇後參與封禪大典的先例。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改稱「天後」(李治則稱「天皇」),已非一般皇後可同日而語。同年,她又發布改革政治的十二條施政綱領,實際上已成為大唐王朝的核心人物和政治領袖。因此,當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病逝(終年五十六歲)時,她幾乎沒費多少氣力就輕而易舉地接管了政權。
武則天在李治死後接管大唐政權,應該說並不奇怪。從公元655年冊封,到683年李治去世,武則天當了二十八年皇後。這二十八年,她可沒有閑著,也沒有虛度。她一直活躍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而且一直在洗牌。洗一回,贏一把。在武則天當皇後的頭十年(公元655年至664年)里,主政的基本上是李治。李治日日臨朝,武則天臨朝大體上只是偶一為之。中間十年的「二聖時期」(公元664年至674年),李治和武則天同時臨朝。進入「天後時期」(公元674年至683年)以後,武則天便日日臨朝,李治臨朝反倒是偶一為之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位置,正好掉了一個個兒。
武則天能走到這一步,完全因為她的深謀遠慮。她要求參加封禪,人們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女人的愛出風頭,沒想到這是在造輿論。她上書談論改革,人們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女人的心血來潮,沒想到這是在講政治。她提出要召集文學之士來宮中修撰史籍,也沒引起什麼特別的注意。李治甚至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放手讓武則天去抓這件「無關緊要」的事。盡管武則天特地提到了太宗皇帝的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大家還是沒想到這事與當前政治有什麼關系。他們想不到一個女人會有那麼大的政治興趣和政治野心。直到那些為武則天編撰書籍的「北門學士」終於有一天出現在殿堂之上,對朝廷的輿論和決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武則天不但要研究歷史,還要改寫歷史;不但要為自己組織一個寫作班子,還要為自己組織一個顧問班子和行政班子。天後娘娘並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
有如此之多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輿論上的准備,武則天距離帝位其實已只有一步之遙。
盡管有這么多的准備,武則天要當皇帝,仍並不那麼容易。
按理說,皇帝駕崩,應由太子繼位。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個當過太子。第一個是李弘。李弘早在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就被冊封為太子,卻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去世。許多人都說他是被武則天毒死的。可惜死無對證,何況這位太子的身體確實很差,早在他被冊封為太子的那一年,就曾大病一場,以至「御醫無策」。所以我們只好算他是病死。
第二位太子是李賢。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廢。他的被廢,也是一個疑案。我們只知道他們母子之間猜忌很重。有人說是因為他組織名儒注《後漢書》,大講後妃外戚干政犯了武則天的忌諱;也有人說李賢根本不是武則天的兒子,而是她姐姐韓國夫人和李治的私生。總之,他被告發謀反,在他的宮殿里搜出兵卒甲服數百件以為罪證。這位可憐的太子被廢為庶人,嗣聖元年(公元684年)死在巴州。
以數百件兵卒甲服為謀反的罪證,顯然證據不足。就這么一丁點兒武器裝備,能謀什麼反?如果不是武則天已有廢掉太子之心,就不會有人出來控告太子,更不會有人去搜查太子的府第。可見,李賢實際上是死於武則天的猜忌。
三任太子李顯就是在皇帝位子上被廢的。這傢伙是個混蛋加草包。他比他老爸更窩囊,更好色,更怕老婆,更沒頭腦。李治雖然弱一點,卻好歹還有自知之明,為人處事都比較謹慎穩當得體,因此也還有一定威望。李顯卻完全拎不清自己的斤兩。上台沒兩天,就忙不迭地要讓老丈人韋玄貞當宰相。宰相裴炎不同意,這個糊塗皇帝竟然說:國家是朕的。朕就是把天下都讓給他,也沒什麼了不起。這就不但武則天不能容忍,其他人也無法接受。因此,這傢伙只當了兩個月皇帝,就被武則天和裴炎從寶座上拖了下來。
接替李顯當皇帝的睿宗李旦是個聰明人。他乾脆連朝都不上,把所有的政務都交給母後去處理,說是自己年輕不懂事(時年二十二歲),無德無才,不堪執掌國政。兩年後,武則天提出要還政於他,他只是叩頭,死也不肯答應。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武則天取代李家的人當皇帝,已是遲早的事。
然而武則天並沒有匆匆忙忙把皇冠戴在自己頭上。
武則天不是一個輕舉妄動的人(這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她深知,她要做的,是開天闢地以來前所未有的事。中國不要說從來沒有過女皇帝,便是女人執政掌權,也很不「合法」。這就要有鋪墊、准備,要讓人們在思想上轉彎子,也要耐住性子等一等,看一看。武則天能做到這一點。她有耐心,沉得住氣,但不能等太久,因為她已經六十一歲了。
事實上當時的形勢也容不得她慢條斯理溫文爾雅。權力斗爭從來就你死我活,改朝換代更不是繪畫綉花。高宗去世以後,實際上空缺的帝位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問題,掛羊頭賣狗肉的把戲已經演不下去。武則天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還政於子,讓李治的兒子去賣羊肉;要麼亮出武家店的招牌,公開賣狗肉。武則天心裡很清楚,大家都在等著她攤牌,何況還有那麼多人在磨刀霍霍虎視眈眈。
第一個公開跳出來和武則天叫板的是徐敬業。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二十九日,也就是中宗李顯被廢七個多月、章懷太子李賢自殺六個多月後,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宣布要用武力推翻武則天的「偽政權」。
徐敬業請駱賓王專門為他起草了一份檄文,對武則天進行口誅筆伐,對天下人進行宣傳鼓動。駱賓王到底不愧「初唐四傑」之一,文筆好得出奇。加上自己長期鬱郁不得其志,公憤加私仇,一股怨氣噴薄而出,便把這篇檄文寫得驚天地泣鬼神。在駱賓王的筆下,武則天原本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這確實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出色最精彩的一篇檄文,端的寫得義薄雲天,氣壯山河,據說連武則天讀了也拍案叫好,認為這樣的人才居然沒被發現,實在是「宰相之過」。徐敬業的叛軍自然也沾光成了仁者之師、正義之師、威武之師、勝利之師。可惜,批判的武器並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徐敬業臨時糾集的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是王朝天兵的對手。只幾個回合,就被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
裴炎是以謀反罪被殺的。證據是他曾與叛亂分子駱賓王私下接觸,並與徐敬業有書信來往。據說,駱賓王為了策反裴炎,曾編造民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並解釋說:「緋衣」即裴,「一片火,兩片火」即炎,「小兒」即子隆(裴炎的字),「當殿坐」自然是當皇帝了,因此激起了裴炎的反心。其實,裴炎與徐敬業並不是一路人。他對徐敬業這個人和徐敬業要做的事都有所警惕,並不想摻和進去。徐敬業的目的是推翻武氏,自己稱王;裴炎的目的則是逼退太後,還政睿宗。但他們在倒武這一點上有共同之處。
因此,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時,裴炎的心情,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終於有人向武則天的權威公開挑戰,她大約再也不能一意孤行。懼的是戰端一開,時局將不可收拾。而且,不管是現在對付足智多謀的皇太後,還是將來對付重兵在握的徐敬業,都是難題。但他實在不願放棄這千載難逢可以坐收漁利的天賜良機。於是便決定豪賭一把。他對武則天說:皇帝年長,不親政事,這才給叛匪以口實。如果太後還政於皇上,臣以為叛軍不討自平。
可惜武則天沒那麼好哄。她臉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暗暗好笑:少跟老娘來這一套!不討自平?天下哪有不討自平的反賊!大軍征討還不一定平呢!以你裴炎頭腦之清醒、政治經驗之豐富,難道不懂這個道理?難道看不出徐敬業的真實目的是「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即便我把政權還給皇帝,他徐敬業也會借口「還政是假」雲雲繼續興兵作亂。看來,所謂「不討自平」是假,要老娘下台才是真。難怪他對討伐叛賊毫無興趣(不汲汲議誅討)了。對這種人,武則天從來就不手軟。你裴炎和徐敬業不是南北呼應一唱一和嗎?老娘先殺
參考資料:
2. 作為一個女人,為何武則天能穩坐權利的巔峰位置
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能穩坐權利的巔峰位置,除了當時局勢原因,更主要的就是她自己本身擁有一定的才能和手段。同時也受到唐高宗的助力。她可謂是藉助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原因。
唐高宗這一病的時間就長達二十多年,這讓武則天徹底的管控了朝廷。武則天在治理朝廷時也是懂得比較多,她能順民意促進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為武則天登上帝位爭取了民意。而且武則天政權穩定下來之後,武則天採取無為而治的策略,干凈徹底的除掉自己啟用的那些酷吏,讓那些深受其害的官員大呼英明,並且啟用一大批正直廉潔的官員,從武則天當皇帝後,國力昌盛,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來看,武則天當皇帝確實夠資格。這也就促使了她穩坐權利的巔峰位置。
3. 女人要學武則天,有用的留下,沒用的全部展了
這能學得來嗎?武則天好歹也是一才女,並非只是像你說的那麼暴力。想多了吧!做好當下,虛懷若谷。寬得以容人,厚得以載物。這些才是你要學的,一生受用。
4. 武則天稱帝,為什麼這成為了唐朝幾代宮廷女子追求至高權力的催化劑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女皇。封建時代,女子無一不是帶著封建禮教的枷鎖過著生活,而她們想要攀上權力中心的唯一方法便是成為後宮的一分子,然而即使少部分女性有幸執掌了國家的權柄,也不會受到封建社會的認同,以至於終有一日被社會驅逐,身隕魂消。不得不說,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異數。
唐睿宗二度稱帝,妹妹太平公主居功至偉,於是也就成了他主政不可無視的重要角色,凡事都得找這個妹妹商量,都得聽取她的意見,都要經過她的首肯;凡這個妹妹想乾的事,皇帝無一不允,直至發展到文武百官的任免,統統須經公主之手。一時之間,女皇的雛形已然在李唐重現,各色人物爭相趨之門下,公主的起居出行,儼然一個女皇的排場。
太平公主本想立昏弱無能的太子,而李隆基當然是不允許的,這一對曾經和睦的姑侄終於開始了權力的斗爭,事實上當時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勢力要強於李隆基,但李隆基精明強干,其政治手段更甚於太平公主,是以李隆基趕在太平公主出手之前,出其不意地出手,引兵圍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慌亂之中逃亡寺廟,後只能束手就擒,被李隆基賜死。
5. 武則天是個怎樣的女性
6. 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對女性的地位提高有什麼作為么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女性一個最成功的典範。勇敢地主宰了時代的女皇武曌以及位同宰相,爵同諸王的女官上官婉兒,她們沖破了重重重壓成就了封建時代作為女性最大膽的狂想和最神聖的事業。在那視女性參政為「牝雞司晨」的男性把持政要的時代中,武曌和上官婉兒成就這樣的事業需要比男人克服更大的阻力、付出更多的心血。女子掌權雖然不能從根本上動搖男權制度,但卻已公開向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發出挑戰。那個時代,允許女人參政,公開讓女人參與科舉考試,規定婦女一樣可以參加經濟勞動,寡婦和男人一樣可以得到國家授田;破除原來父死守孝三年母死守孝一年的古禮,規定父母死子女同樣守孝三年;革除男子死後女子不能改嫁的封建禮教。這樣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男尊女卑的觀念,極大地提高了婦女的地位,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其它朝代完全不同,這對當時以及後來的社會風氣影響極大。
7. 以史為鏡武則天的一生就是職場女性的上位指南,你怎麼看呢
我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才勉強糊口,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想出人頭地,多跟歷史上的前輩們取取經,通通氣,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拿武則天來說吧,在她身上就可以學到很多至今依然受用的品質。
所以說歷史嘛,還是需要品鑒一下,看看武則天到底有什麼高招吧。
上位法則七:上位成功後,把之前沒享受過的統統補回來。年紀一大把了,終於當上皇帝了。青春已不在,怎麼辦?看看人家武則天,通過海選把自己的青春找回來,派倆代表叫什麼張易之啦,張昌宗啦。總之我的未來不是夢,當皇帝就是這么任性。
她的一生,手持權杖,頭戴珠皇,腳踩屍骨,躺卧龍床,當龍椅上還透著未散去的血腥,映著血色殘陽下的天邊浮雲,回顧自己偉大的一生:嗯,我做了很多女人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我尼瑪太偉大了。
8. 武則天對女人的啟示
1.相貌是基礎,才華是最大吸引力
沒有良好的相貌基礎,想讓李治對年長五歲的武媚娘朝思暮想,這是不現實的。
但是,偌大的後宮中佳麗三千,年輕貌美的嬪妃更是無計其數,怎會缺少比武氏更年輕漂亮的女子?為何李治能夠沖破重重枷鎖,讓武則天成為皇後,並且跟她育有六個孩子?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武則天是一位極為聰穎的女子。她父親武士彟很有遠見,讓她從小就飽學詩書、見多識廣,再加上她後來作為李世民御封的才人,記錄國家大事,耳熏目染之下,志向高遠,這些都成為了她有別於其他女子的顯要優勢。
單單說她的文學造詣,就非同一般。
在感業寺出家時,她曾為李治寫了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極盡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明朗又含蓄。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都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武媚娘這樣有才情的女子,自然深得李治的欣賞和愛慕。
換個角度看,李治也是一個很有眼光的男人,他是武則天的丈夫,是知音,也是伯樂。
2.感情是本色,果敢是最強核武器
女人大凡都喜歡感情用事,兒女情長。有遠大抱負的武媚娘自然也有感情細膩的一面,但她之所以能輔佐李治及幾個兒皇二十多年,自己稱帝十五年,離不開她果敢的性格,男性般的鐵腕手段。
史料上這樣一個故事可見一斑。唐太宗有一匹非常兇狠的寶馬,那匹馬強壯任性,從來沒有人能夠馴服它。武則天就對李世民說,我能馴服它,只是需要三個武器,一個是鐵鞭,一個是鐵棍,最後一個是一把鋒利的匕首。我會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不服,我就就再拿鐵棍敲擊它的頭,如果還不能將它馴服,我就作勢拿鋒利的匕首,刺穿它的喉嚨。這樣的話語從一個女子的口中說出實在是令人驚訝,是她女漢子性格的鮮活體現。
武則天能夠在夫病時參政事 ,廢子宣布自立 ,改國號封武親 ,開言路獎舉報 ,殺老臣用新人 ,皆與她的霸氣測漏、剛烈潑辣有關。
3.做人是底牌,謀略是最佳成功學
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穩定發展,為之後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在對突厥侵犯邊境方面,繼續對東突厥採取安撫政策,靈活運用降則撫之,叛則討之的策略。關鍵時刻重用名臣良將,派遣李昭德、張仁願、狄仁傑、魏元忠等率軍抗擊。還曾經重用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為行軍元帥,以增強戰鬥力,威懾東突厥。由此可見,武則天在軍事方面,不失為一個善於用兵、高瞻遠矚的奇女子。
她在處理人際關繫上,手法相當圓融、熟稔。
武則天早期當政時手下有兩位宰相,一位叫婁師德,另一位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古代「福爾摩斯」狄仁傑。傳說狄仁傑和婁師德非常不和,雖然每天表面上有說有笑的,背地裡卻一心想把婁師德擠下去。這些端倪自然逃不過武則天的眼睛。她覺得兩位宰相都是國之重臣,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恐怕對江山社稷不利,便想辦法緩解兩人之間的關系。
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愛卿啊,你說說,我為什麼對你這么器重啊?還提拔你當了宰相。」
狄仁傑說:「那是我有才能,自然能受到朝廷重用。」
武則天聽後微微搖頭嘆了口氣:「愛卿啊,我知道你很有才華。可是你知道嗎?如果不是婁師德多次向我推薦你,你就算再有才華,我都不知道你是誰啊!」說罷,讓下人把婁師德推薦他的奏摺拿給了狄仁傑看。
狄仁傑看後非常羞愧,覺得自己太小肚雞腸,從此對婁師德的態度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二人同心輔佐朝。
歷史中,呂後、慈禧也都是大權在握,但是由於她們只是粗通文墨,所以她們雖然有政治手腕,卻沒有治國的才幹,最終皇權淪為她們手中實現私慾的工具。
武則天的才華、果敢和謀略,是她登上人生巔峰的重要因素。
雖然她的一生充滿了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她的愛情、事業還是壽命(活了82歲),都是成功的。
當然,我等資質平平的小女子,也可以有自己的小確幸。
只要我們能夠朝著美好的方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