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人都更同情弱者
① 為什麼要同情弱者 什麼樣的弱者才值得同情
做人的道理是應該如此,對於不及我們的人,不必討厭他,要同情他,能夠幫助的就盡量幫助他,即使不能幫助也要包容人,原諒人家一點,如果自己是對的,當然要助人,自己不對就免談。
南老師問:「天下最高的學問是什麼?」答曰:同情弱者,幫助弱者。同情弱者是人的一種天性和本能,一種美麗的本能,人類的和諧共存需要這種本能。因為有同情,人類才沒有陷於過度的自私自利中;因為有同情,人類社會才不至於成為弱肉強食的野蠻叢林;因為有同情,人類才告別了動物性而有了社會文明。
我們做學問,是想成為一個強者。但是,做強者,不等於取得了輕視、欺壓弱者的資格,而是賦予了幫助弱者的責任。放棄這一責任,根本沒有資格做強者。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見殘疾人,看見不幸的人,就嘲笑,就鄙視,他們藉此表達自己的高明,卻正好證明了自己的人格還不到三寸高。
真正的大人物,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哀民生之多艱難」,並願意盡一己之力給弱者以幫助。孔子如此,其他偉大人物也無不如此。
南懷瑾大師講過一個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眼睛看不見,但還是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針線來,就在那裡大聲叫,要求同學幫忙他穿一下針線。但是他的同學,那一班羅漢們,都在打坐入定了,沒人理他。釋迦牟尼這位老師,就自己下來幫他穿好針線,交給他手上,教他怎樣縫。這個學生一聽到聲音,才知道是釋迦牟尼。他說,老師怎麼親自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且馬上對所有的弟子們上了一課說,人應該做的,就是這種事,為什麼不肯幫助殘廢的人、窮苦的人?訓了一頓話。」
我們在弱勢者面前,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低調一些,莫炫耀自己成功。
炫耀的目的是期待在對方心目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炫耀的結果卻會使對方的心離你越來越遠。「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尊敬強者也是人類的天性。弱到讓人瞧不起當然不行,強到讓人看不慣更不行。假如你已經強大到足以讓對方尊敬,就應該低調一些,謙遜一些。這是一種聰明的做人之法。
第二,尊重他,莫傷其面子。
大凡一個人失意了,情緒低落,需要受到鼓勵;心情難受,需要得到安撫。如果你鼓勵他,安撫他,他不但不嫉妒你的成就,還會對你感激備至。
英格麗·褒曼在獲得了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後,又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在她領獎時,她一再稱贊與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淪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獲獎的應該是這位落選者,並由衷地說:「原諒我,弗淪汀娜,我事先並沒有打算獲獎。」
褒曼作為獲獎者,沒有喋喋不休地敘述自己的成就與輝煌,卻對自己的對手推崇備至,極力維護了對手落選的面子。無論誰是這位對手,都會十分感激褒曼,會認定她是值得傾心相交的朋友。一個人能在獲得榮譽的時刻,如此善待競爭對手,如此與夥伴貼心,實在是一種文明典雅的風度。
一日一心得
弱勢群體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給他們提供幫助。大的幫助力所不及,一些小事起碼是可以做的,比如:在車船上主動給老弱者讓座,遇到有人問路,熱情指點,等等,這些小事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② 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男人在社會上混大多偏為理性,女人大多偏為感性,引人入勝。從客觀上而言,男人在愛戀上感性實處,迫切急促,沖動冒興,女人恰恰愛在心裡卻表現被動扭捏,矜持拘謹,理性不直接。
面對挑選意中人問題,而這個題就問出了這個結論背後的原因,為什麼男人多是理性,而女人多是感性的。也就是說,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論男性與女性都會存在共性,尤其是第一印象都看重相貌,漂亮的外表使人可以失去理性,感性一定戰勝理性。
男女在擇偶時,其實主要考慮的是生育後代。女人是感性的,就可以很好的建立親密關系,男性是理性的強壯的,就可以保護家人,在族群中不至於被孤立。生育的孩子也是有這樣的男女特性才會被選擇生存。
男人的理性只是強忍著眼淚不往外流,感性被理性所壓倒。女人比較感性,比如:有的女人,遇見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容易全身心的投入,而且無法自拔,一旦分手後還執迷不悟,沉浸在愛的深淵中,痛苦煎熬,這就是女人比較感性,遇到事情沒有判斷力。所以說無論男人和女人考慮事情都要有清醒頭腦,正確去判斷事情的對和錯,這樣會少走彎路,痛苦也會相對減少。女人就不一樣,感性的東西太多太多,頭條新聞里邊多少漂亮的美女寫的詩,把相思扔在地上當球踢著玩。要不就是掛在窗外枝梢上天天看。
③ 為什麼都喜歡同情弱者呢哪怕是那個弱者做錯了。
這種沒原則的所謂同情,其實不是在同情那個弱者,而是在同情自己,或潛意識里縱容自己的錯誤。這樣說吧,"我"同情那個犯了錯的人,等到我也做錯了時,也會得到一樣的同情。
④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們為什麼更容易同情弱者
在這個時代更迭迅速大背景下,現代人競爭力大,年輕人普遍感受較大壓力。在人際交往中強者即有錢有權者更受人矚目。強者越強,容易引起中間者偏向弱勢,所以中間人有自身壓力所促成的卑微感,讓中間人與弱者之間產生共鳴,認為弱者比中間人還弱所以更傾向於同情。
⑤ 為什麼我們總是同情弱者
因為人之初,性本善。大部分人生來都是善良的。弱者一般弱小無助,像小孩子,老年人,孕婦,殘疾人,容易讓我們心生憐憫之心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同情心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經說過同情弱者,幫助弱者,便是人生至高的學問,沒有之一。社會上需要同情心,需要善良,這樣才能處處見真情,溫暖世界,不至於一片冷酷。
⑥ 為什麼犯錯後,女性犯錯在感覺上比男性犯錯更值得同情
這與人們的思想觀念有關,幾千年來,女性一直都是弱勢群體,要不怎麼會有「婦聯」、「婦女節」「婦女保護法」呢,其實現在有的女性比男性更強勢
⑦ 我們為什麼要同情弱者
同情弱者。
象個口號。
很多人在不幸的時候,都習慣象祥林嫂一樣對別人訴說自己的遭遇,希望別人能網開一面,或是額外照顧。
我們為什麼要去同情弱者?許多年前就聽過一句由偉人講出來的:「落後就要挨打!」之訓,但人們依然讓弱者合理的存在著,因為弱,可以受到施捨,因為弱,可以不勞而獲,自救彷彿是一個幻覺一般,多少扮演著弱者角色的人在殘缺地吞食著生活!
我們都曾經是弱者,如初為人時呱呱墜地,任由人擺弄,冷暖不自知;如初進入學堂,打碎了童年的狀態,在集體生活中碰撞自我;如初參加工作,總是在年長或是強者面前,沒有抬頭的機會,有的只是世俗的等級姿態與新舊不可調和。
而今天談動物兇猛,也是我。
不是我的本性,但是如果有了同情的弱者生活一直存在,我想,我是不可能有作強者的慾望的。
回想十年前,那些風雨無阻的闖盪生活中,多少白眼冷嘲,多少不可原諒的錯誤,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羸弱,而從自己身邊悄然離去?
關乎虛弱的自己,奠定了做強者的信心。不作強者只能接受他人所施捨,能感受到的,只是別人在施捨過程里享受到的居高臨下,沒有人要在弱者面前談尊嚴與自在,沒有人為弱者喝彩或高歌,有的只是那些無意的嘲弄,做弱者,連抗議的機會都是沒有的。人之此,國亦如此,所以,才有了今天伊拉克的局面,那些難堪而困苦的生活,其實都在含辱偷生里,享受到什麼?幾個難民營?幾次無謂的抗議?都沒有任何用處,國將不國,人將不人而已。不主張同情弱者,弱者這個名詞顯得太過功利而且沒有機會,所以今天,我對下屬的要求有些異類,我不怕你們互相搶客戶,我就怕你們無謂的禮讓,無謂地退怯,這些都表明,你沒有辦法拿下你的業務,沒有能力證明你是個強者!
做強者。
也象個口號。
女人強了,叫「女強人」,男人強了,叫精英或是企業家,比比皆是,其實只有做了強者,才有更多的機會來體驗生活,才能更完善地體味弱者的狀態,以至見到老人,想起自己的祖母,見到困難,想起自己的當初,在弱者面前是鼓勵,在強者面前,是一種類似於丈量彼此的距離的情愫,而讓自己倍加努力。
我們不能同情弱者,同情弱者是在縱容他的困難,是在繁衍著一種惰性,很早以前看過一個作家在小說里說過,「人生好象田間麻雀趕路,為了那幾粒裹腹生存,它總是在起起落落之間調整自己!」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但我們總是在別人落下來的時候,所給予的同情,無疑是斷了他再飛起來的路,你看被家養了雞,最終的命運我不說,大家也知道的。
不同情弱者並不是說就要打擊弱者,我更贊同優勝劣汰的狀態,拿現在市場來說,甚至是讓他人失一次業,感受一次痛苦都是在對弱者表示著關懷。
我們在弱者面前總是缺乏一種狀態,那就是做一個強者的信心與努力,有了弱者的狀態其實是一劑最好的良葯,雖然苦口卻是有益身心的。
我們在強者面前所要的不卑不亢的低飛,誰說在未來不遠的地方,不是我們在平等笑談呢?
做弱者,不要有弱者的心態,不要去期待同情,同情本身就含有去施捨的快感,而這種快感只是為強者自己享用的,弱者是體味不到的,所以我們何必為了意淫了自己,而誤了別人的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