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為什麼佛菩薩的眼睛都是向下的

為什麼佛菩薩的眼睛都是向下的

發布時間: 2022-08-31 01:07:02

⑴ 佛菩薩的眼神為什麼是斜向下看。

這是一個表相,因為眾生著相,佛菩薩本是無相,但慈悲眾生就讀眾生方便顯相就顯這個相。這個相表達了佛菩薩垂憐眾生,不如觀世音菩薩,就是尋聲救苦,大慈大悲,但大概的意思就是這個,但要詳細說,佛的稱號就有說不完,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⑵ 佛的眼為什麼是下垂的

佛陀垂目,是慈眼視眾生,體察世間悲苦。另一層意思是: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不會往上看,物質環境往下比,修養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聽了這一席話,我才懂得了佛門弟子見了人垂首斂目的原因了,原來他們這也是隨時隨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記起了證嚴法師多次強調「佛陀要我們懂得惜福」的教誨。在《靜思語》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享福,惜福,造福」的關系,勸告世人不可放縱貪欲,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⑶ 為什麼佛主的眼全往下看

因為佛菩薩不需要抬眼就可以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

佛菩薩的智慧與神通來至於禪定

即使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 也只是從法身之中變現出來的化身 菩薩依然如如不動 不取余相

楞嚴經雲 心知非眼

六祖雲 心為根本

這是修行的境界 非想像可知

這也是修行的一種要求
鼻觀口 口問心

阿彌陀佛 深入 經藏 智慧如海

⑷ 為什麼寺廟中佛像眼睛大多往下看而不是正視前方

為什麼寺廟中佛像眼睛大多往下看而不是正視前方?寺廟中佛像眼睛的這個問題,確實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下面給大家分析幾個方面,朋友們就會明白,個人水平有限,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三、寺廟中佛像眼睛向下,有接受朝拜的因素:

當我們到廟裡面敬拜佛祖的時候,大家都是跪下來上香祈禱,因此寺廟中佛像眼睛向下,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接受眾人的祈禱。

⑸ 為什麼大多數的佛像佛都是閉著眼

不是閉著眼,其實那是微睜的狀態。

1、據說菩薩、佛的眼睛是「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內,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都是有一份「禪意」在裡面的。

2、佛家坐禪講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靜止狀態,半睜著眼睛,也有利於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時,匠人們也會採用這種形象,代表菩薩、佛進入了「禪那」狀態。

3、菩薩、佛祖半閉著眼睛,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尋思別人犯的錯誤,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4、半睜眼象徵「慈悲」,代表不舍六道,是對眾生的憐憫,同時又不忍全睜眼看到眾生的痛苦。

5、另外,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錯誤的、顛倒的,佛祖微閉著雙眼,也是教導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樣才能達到「禪」的境界。

(5)為什麼佛菩薩的眼睛都是向下的擴展閱讀

常見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

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以及此世現階段的賢劫千佛等等。

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態、神情都大致相仿,他們的區別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

佛像的相貌、神態就是:安詳、靜穆、崇高、完美。

菩薩像特點菩薩像可分兩類。

第一類侍立菩薩:如釋迦牟尼身旁的迦葉、阿難尊者,阿彌西方三聖像陀佛身旁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像就有幾十種,如一面兩臂觀音、一面多臂觀音、多面多臂觀音、如意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

第二類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如獻花菩薩、獻香菩薩、音樂菩薩等。

菩薩外貌特徵與佛相像,即剛足16歲的童男、童女相,凝聚著安祥之美,體現著慈愛精神。

所不同的是佛頂有肉髻,菩薩頂無肉髻;佛面如滿月,菩薩面如雞子、芝麻或鵝蛋;佛的服飾單純朴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庄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訓、衣曳飄帶。
菩薩的相貌、衣飾相近,唯一的分別方法是手印和法物。

如觀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而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衣飾則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觀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天冠彌勒)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寶珠和錫杖等。

羅漢像特點羅漢形象在中國佛教繪畫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約有三類:一是眾多羅漢的組合像。如根據《佛五百弟子自說起經》而繪制、或雕塑的五百羅漢像等。二是根據佛典記述由羅漢像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羅漢像。三是畫家任意揮毫、不計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加題為羅漢的。

這些羅漢圖,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都表現出佛教由無相、無念、無住以及眾生平等觀念而轉化為慈悲、安祥的巨大親和力。羅漢像外貌也許醜陋怪異,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內在美,體現出戒、定、慧三個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點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是東方世界寶凈國土多寶佛的忿怒相,金剛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這種忿怒像,以蹙眉瞪目、頭發豎立、張口齜牙為通式。

參考資料:網路-佛像

⑹ 黃三相公神像的眼睛為什麼要往下看

「佛陀垂目,是慈眼視眾生,體察世間悲苦。另一層意思是: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不會往上看,物質環境往下比,修養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聽了這一席話,我才懂得了佛門弟子見了人垂首斂目的原因了,原來他們這也是隨時隨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記起了證嚴法師多次強調「佛陀要我們懂得惜福」的教誨。在《靜思語》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享福,惜福,造福」的關系,勸告世人不可放縱貪欲,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佛主不是閉眼睛的哦;是微微睜開;向下看的,是眼臉下垂,半閉目。佛像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靜坐時;全閉容易昏沉;全張開容易散亂。眾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半閉眼睛;有助於禪定。其次;它也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但並非什麼都不知道。六祖說:是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意思就是不去尋思人家的錯。修道本來就是修自己為主的。古人說;自知者明。佛法也講;自覺聖智。總之;迴光返照;自覺、自度、自凈;是聖賢的通途大道。正所謂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內,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自己的佛性;佛性是清凈圓滿的真正的自在。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才是自在)還有就是;佛像都供得高;這樣微睜視下的雙目就好像佛一直在看著觀照著加持著修佛的人;同時也讓佛更顯慈悲;從而使修行的人在這目光下生起信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雙眼可以看到無窮大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展現不同的善惡、美醜之分。而在眾多塑造的菩薩和佛像中,給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菩薩和佛像的眼睛都是閉著的,其實不然,因為他(她)們的眼都是七分閉,三分睜的。那為什麼會給人感覺他(她)們的眼睛是閉著的呢?其實多數佛像的眼睛並不是全閉的,而是微微睜開的,眼神向下俯瞰眾生的,所以會給人們一種錯覺,很自然的認為他(她)們的眼睛是閉著的。佛家認為,佛像是給人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靜坐、沉思時眼睛全閉著容易昏沉瞌睡,而眼睛全睜開又容易讓人精神散亂不集中學習佛法。

古時傳說:菩薩和佛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太壞,不想去看太多的污穢之人與事所以只好半閉雙眼,不看為妙。現代人的理解多認為:微閉雙眼使人「無限遐想」可以看到更多睜眼時看不到的事物,會更加凈化心靈和了解世界,「閉目沉思」時可以把學習到的事物和知識更好的銘記於心。所以,佛家認為:眾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佛像最初塑造時就教導禪定時,半閉雙眼,更有助於修禪、得到,學習佛法。

⑺ 為什麼佛祖的眼睛是眯的

佛菩薩不是眯著眼睛,而是眼睛向下看,第一,是因為佛菩薩慈眼視眾生,縱然是高高在上,也不忘記救度苦海眾生,永遠一最慈悲的眼神關切的苦難大眾。第二,佛菩薩參禪的時候,都攝六根,眼觀鼻,鼻觀心,亦是一種境界。阿彌陀佛。

⑻ 佛的眼間為什麼不看正前方

佛像眼睛下垂,是一種定的狀態。表自性清凈,不向外攀緣六塵,不起貪嗔痴之心。同時也表佛菩薩下化一切六道罪苦眾生的慈悲心。

⑼ 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為什麼往下看

人造的。
民間佛教另一個「創造」就是菩薩。釋迦牟尼並沒有提出「菩薩」,廟里供奉的菩薩像更是違背釋迦牟尼教理的。篤信佛教的阿育王曾下令鏟除一萬八千個雕刻偶像者,因為信仰虔誠的阿育王深知拜偶像是違反佛教宗旨的。

至於中國老百姓廣為信奉的觀音菩薩更是經過後人不斷「改裝」而成。梁博士說,觀音是佛教徒把來自印度的慈悲神和自在神組裝而成的新神,起初的觀音是男子且留著鬍子,後被中國佛教徒改成女子。「可見觀音不過是後人杜撰的產物。而其所謂的菩薩顯靈都是邪靈的工作。」

熱點內容
為什麼大眾點評找不到我自己 發布:2025-05-24 08:43:19 瀏覽:641
微信紅包為什麼沒有了 發布:2025-05-24 08:43:16 瀏覽:419
wps標題為什麼是黃色的顏色 發布:2025-05-24 08:43:13 瀏覽:909
為什麼和平精英會誤扣健康時間 發布:2025-05-24 08:41:46 瀏覽:851
抖音帳號名稱都有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2025-05-24 08:41:12 瀏覽:828
為什麼有的桌面軟體都不見了 發布:2025-05-24 08:37:03 瀏覽:66
為什麼有會計證還是找不到工作 發布:2025-05-24 08:28:10 瀏覽:964
文檔行距不一樣為什麼調不 發布:2025-05-24 08:27:36 瀏覽:397
為什麼只有我看到貓咪眼睛發光 發布:2025-05-24 08:27:36 瀏覽:228
為什麼最便宜的菜在市場上買不到 發布:2025-05-24 08:19:43 瀏覽: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