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玉器越戴顏色越重
A. 玉鐲戴久了顏色變深,為什麼
翡翠會「變」的原因在於翡翠本身,它是多晶體的集合體,每個晶體有大有小,晶體與晶體間有間隙,晶體大的間隙大,這樣的翡翠本質疏鬆、種粗,水頭一般也就差,屬嫩種;反之晶體小,間隙細密,質地就緊密,水頭也好,翡翠就會呈現半透明到透明,這樣的種一般是老種。在翡翠的形成地有豐沛的水源,幾千萬年的過程,水漸漸滲透到翠料的間隙中,使翠呈潤澤的感覺,我們看到的「棉」或「絮」,一則是局部晶體相對粗些,另一方面是間隙中的水分不夠好。掛佩在身上的翡翠飾品,因為有人體的一定溫度、水氣和油脂,形成一個較適合翡翠所處的環境,翡翠在這種環境中晶體間隙中的水氣得到補充,水氣的浸潤漸漸充分,那麼我們所看到的「棉」和「絮」就顯出逐漸消退變透明的感覺,就是種粗的,也會感到用久後變得油潤。至於「長」顏色的問題,是個較復雜的問題,所有珠寶玉石的顏色都有其致色元素,不同的元素所處的狀態不同,呈現的顏色就不同,翡翠中的綠色是由鉻元素造成的,鉻元素的多少有其他元素的影響,使翡翠呈現出無窮的不同的綠色,有寶石綠、玻璃綠、秧苗綠、蘋果綠、蔥心綠、菠菜綠、瓜皮綠、湖水綠、木綠、蘭綠、蛤蟆綠、油青綠等等。綠色的艷麗程度是評價翡翠價值的又一個重要標准,綠有種水之差,種水好的綠就少,有種有水有綠的東西鳳毛麟角,少而又少。原料上的翠綠色是在近億年的地質環境作用下形成的。現在一些沒綠或少些綠的翠飾品經常佩帶後呈現出「長」綠的現象,這是否與鉻元素的進一步氧化有關?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並不是所有的翡翠在佩帶後都能「長」綠。「長」綠,玉「活」了,是很奇妙神秘的,這種現象只有翡翠才能呈現,也只有放在身上「養」,才有這種現象,這也是翡翠迷人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翡翠飾品的最好護理就是佩掛,就是「人養玉」。
B. 為什麼玉佩帶久了會變色
玉石變色是由於玉石不是天然A貨,而是經過了「優化」處理的B貨、C貨或BC貨,或者是佩戴久了表面氧化,出了包漿,包漿會使得觀察者感受到的光線變得不同於未經盤玩的狀態,光線會變得柔和,顏色更加深沉油亮了一些,使得佩戴者覺得玉石顏色變了。玉石是含白、青、黃、碧、墨五色中的任一色硬度在四點五至六點五之間,不足四點五者為石,超過四點五者為寶石,折光率最低為一點六一的特殊石頭。
玉石戴久了變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佩戴者購買的玉石不是天然A貨,而是經過了「優化」處理的B貨、C貨或BC貨。B貨是指劣質的玉石經過強酸處理後注膠填充,C貨則是給劣質玉石做人工染色,BC貨經過強酸漂浸,再進行灌膠注蠟,以及人工染色。這些經過人工處理的玉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變化。
注入玉石的有色樹脂(塑膠)時間一長,就會老化,從而使玉石的顏色變得渾濁。發黃、發黑、變灰是比較常見的現象,與佩戴人的身體好壞沒有任何關系。換句話說,購買了非天然A貨玉石翡翠,就算不去戴它,只是放著,時間久了也會如此。可多留意家裡或者身邊的塑膠製品,看看那些塑膠久了老化了是不是顏色渾濁了、發黑了。
長期佩戴中,玉石會在人體的溫度和人體分泌出的一些油脂作用下,這些油脂通過玉石的汗毛孔滲透進去,長此以往,玉石會越來越潤,也越來越光,甚至內部的一些結構和紋理都會發生變化,也就是人們相傳的人養玉。
收藏玉石時要注意保養,切記不要在太陽底下曝曬,另外最好的保養即是佩掛在人身上,可貼著皮膚也可隔著衣服。把玉石翡翠置在一個相對溫暖濕潤的小環境中,人體是最好最理想的設備,人體的恆溫和散發出略帶酸性的水汽、油漬即會通過晶隙的孔道滲透、補充玉石已失去的水汽,從而滋潤涵養了玉石使其潤澤起來,也使它逐漸變得透明起來。
長期不佩戴的玉石飾品,可以隔段時間拿出來用清水浸泡幾天,再用棉布擦乾凈,重新用小袋子包裝好,這樣有利於保持玉石中的水頭,不至於因乾燥而產生細小的干紋。
C. 為什麼玉佩的顏色會越戴越黃的。
分為兩種情況:
有時候是玉質的問題,玉質如果疏鬆,有時候會有一些被顏色浸染的問題,但是密度好的玉料是不容易浸染顏色的。
還有一個就是氧化,由於有些玉石的離子中含有鐵離子或鐵的礦物,一段時間後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甚至氧化,氧化的鐵物質我們都知道會變成黃色調。
玉含有少許的鐵元素,如果長期佩戴或者把玩的話,玉中的鐵元素就會與空氣充分接觸,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元素中的鐵離子就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並在玉石表面形成的黃色的氧化鐵,這就是玉佩變黃的原因所在了。
但是這些氧化後形成的黃色不是固定的,只要仔細打磨一番就會沒有了。所以因氧化作用而變黃的和田,只要經過打磨,黃色就會沒有的。
質地比較細膩,光潔油潤的和田玉,如果能夠正確把玩,佩戴的話,那麼它是不會發黃的。而發黃的大多是那些質地相對比較疏鬆的和田玉,因為它們的結構比較粗糙,盤玩得越久,就越容易發黃。所以,寶玉建議各位玩友,在選擇和田玉時,為了避免和田玉發黃,最好選擇質地較好,結構細膩的玉石。
佩戴玉佩時應該注意保持玉佩表面的干凈清潔,及時清洗。當然,在把玩和佩戴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不要將玉佩放在臉上或者是鼻子周圍摸來摸去。因為那些部位的油脂是最多的,而且它們會將玉石表面的毛孔給堵住,從而玉佩造成不好的影響。
(3)為什麼玉器越戴顏色越重擴展閱讀:
透閃石是含水的鈣鐵鎂質硅酸鹽,由於和田玉礦物基本由透閃石組成,因此其主要化學成分接近透閃石的理論值含量:SiO253.34%—57.60%,MgO21.30%—24.99%,CaO11.33%—17.41%(透閃石理論值分別為SiO259.169%,MgO24.808%。CaO13.805%,且白玉更接近理論值,次要成分含量少)。
一般說來,FeO小於2%,Fe2O3小於1%,Na2O和K2O均小於0.3%,Al2O3小於2%,H2O小於2%,其中FeO含量隨白玉到青玉而增加。平均值:白玉為0.72%。青玉為1.94%。
和田玉與鎂鐵超鎂鐵岩中的透閃石玉在化學成分上主要是FeO含量不同,前者低,後者較高,如俄羅斯、加拿大、紐西蘭等國的透閃石玉(碧玉)FeO為2.93%—5.44%;其次是微量元素不同,後者有鉻、鎳等等,而前者無。
1、顏色:和田玉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白色、青色、灰色、淺至深綠色、黃色至褐色、墨色等。當和田玉的主要組成礦物為白色透閃石時,和田玉則呈白色。由於和田玉的化學成分中含有Mg,隨著Fe對透閃石分子中Mg的類質同象替代,和田玉可呈深淺不同的綠色,Fe含量越高,和田玉呈現出的綠色越深。當和田玉中的透閃石含細微石墨時則成為墨玉。
2、光澤:是玉石對光的反射能力,由於各種玉石的質地不同,硬度不同,以及對光的吸收、反射的程度不同,所表現的光澤也不同。和田玉可呈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很柔和,不強不弱,讓人看著舒服,摸著潤美。一般來說,玉的質地純,光澤就好;雜質多,光澤就弱。一般光澤油潤者價值較高,光澤干澀者價值就會降低。
3、透明度:指透過光線強弱的表現。和田王為半透明至不透明,絕大多數為微透明,極少數為半透明。影響透明度有三個因素,一足光線的強弱,二是玉石的厚度,三是玉石對光線吸收強弱。
4、折射率:和田玉的折射率為1.606—1.632(+0.009,-0.006),由於屬礦物集合體物質,因而很少能同時讀到兩個數值,通常用點測法在折射儀的1.60—1.61處可見到一模糊的陰影邊界。光性特徵:非均質集合體。
5、吸收光譜:和田玉極少見吸收線,可在500納米、498納米和460納米有模糊的吸收線或吸收帶;在509納米有一條吸收線;某些和田玉在689納米有雙吸收線。
6、發光性:紫外線下軟玉為熒光惰性,一般不發光。
D. 為什麼我的玉鐲子越戴顏色越深
目前比較公認的解釋就是,因為人體有一定的溫度,加上熱時出汗,汗水中的酸鹼性成分會通過翡翠首飾的微裂隙中滲入到翡翠內部。而這些成分可能會與鉻、鐵離子產生化學反應,或者把已經固結在翡翠中的鉻、鐵離子溶解而產生流動遷移,這樣翡翠的綠色就顯得變「長」、變「大」了,就是經常說的翡翠戴活了。
玉石是人們隨身佩戴的一種裝飾品,玉也會根據佩戴人不一樣而產生相應的變化,如果佩戴它得人是一個非常健康,非常有活力的人,那麼帶在您身上的玉只會越戴越亮,越戴越透,玉石裡面的紋路也會隨著改變。反之,玉石只能越戴越暗,越來越沒有光澤度。
E. 玉為什麼會越帶越重
一,玉為什麼會越帶越重的原因有:
1,玉佩戴的時間久了,會染上一些污垢:汗漬、油污、細小的灰塵,有若干成分會滲透進玉飾品的微孔,導致玉的分量會逐漸加重。實際上,這種重在其份量上近乎微乎其微,只是個人的誤感而已。
2,佩戴玉的手腕因為疲勞或其它的原因,感覺有一定的不爽,故而把這種不爽怪罪於玉曰:玉越帶越重了。
3,玉戴的時間久了,會染上一些污垢:汗漬、油污、細小的灰塵,顏色是會越帶越重或越來越漂亮的,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所謂:人養玉就是這個道理吧!
二,適度改變這種重的方法有:
1,對於1所言的重,只要定期清洗,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對於2所言的重,不妨取下休息數日,讓疲勞得以恢復,再帶就會有所改變了。
3,對於3所言的重,就只好聽之任之了!
F. 為什麼玉器或者翡翠,還有水晶佩帶久了顏色會有變化,顏色越變越深。
翡翠戴時間久了,有翠根或者陽翠的翠色越來越綠,而且可能會擴散,很漂亮的!底子戴光亮和戴透都是可能的。但透是一種感覺,並不是實質。翡翠本身是一種物理性質相當穩定的玉石。好的翡翠在經過長期佩戴後,由於油脂等的滲入,會顯得更光亮,有的還會感覺變透了,其原理等同於把油滴到紙上,可使紙變透,但紙的物理性質不會改變。只是種低一些的,因為相對顆粒間隙大,其改變的時間會比較短,種好的結構相對緻密,其改變的時間會比較長。
至於水晶,顏色不會變深,大多數的真正的天然水晶,在沒有經過人工改色的前題下,僅僅是佩帶,一般是不會再變顏色了。在天然晶之中,粉晶、紫晶,黃晶、紫黃晶,這些水晶,在長時間暴曬或是長時間接觸熱水以後,會有褪色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越戴越淡。至於樓主說的,水晶顏色會越戴越深的情況,在天然水晶里還沒有聽說過。我只能大概猜一下,有可能樓主買到了人工改色過的天然水晶,在佩帶一段時間以後,後期改進去的顏色慢慢消退,露出了水晶原來的本色吧。具體的,還希望樓主提供實物照片,看一下,才能再進一步判斷。
G. 玉越戴顏色越深是怎麼回事
汗,佩戴後應用冷水沖一下,防止汗液對翡翠的腐蝕。
玉最好不要碰到汗
還有含
酸性
鹼性
的液體。著樣會腐蝕玉中的結構。
LZ
說你的玉變色
那極有可能是經過人工處理的
比如
B貨或者是C貨。
給你個看翡翠是否A貨的方法
C貨是指經過人工加色的假色玉。其方法是借高溫高壓將染色劑滲入原來無色的翡翠中,使它的全部或局部染成翠綠色或紫色等,但其色澤會隨時間轉淡及變暗啞。
B貨
B貨是指曾以化學方法清除表面的瑕疵、雜質以及黃色部份的翡翠,只保留原有之綠色及白色的原素,然後以環氧樹脂膠注入玉石內作為鞏固,讓整顆翡翠看來更通透,顏色更鮮艷。由於在化學處理過程中玉石的內部已遭到破壞,結構因而變得鬆散,故B貨很容易在表面露出裂紋。另如在處理過程中同時加入染色劑便稱為B+C貨。
H. 佘太翠紫羅蘭玉為什麼越戴越色重了
那是因為你的油脂和化妝品滲入到了手鐲中,透明度加強了,顏色變深了。
I. 為什麼真玉戴久了就會變顏色
因為日常摩擦受熱產生的高溫可以將玉中的土氣迅速逼出,使其晶瑩潤澤。
玉的鑒別:
1、對著陽光看,玉里有些雲霧狀的東西,一團一團的,顏色剔透,像棉絮一樣。
2、玉的硬度很高,象金剛石一樣,所以可以在玻璃上劃出一道道的痕來。
3、玉是涼的,放一根頭發在玉石上,用打火機燒,貼著玉的頭發燒不斷。(有待考證,事實上把頭發放玻璃或瓷片上(硅酸鹽混合物)燃燒,將發生熱傳遞,燃點未達到,因此不發生燃燒)
4、水鑒別法,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狀久不散開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偽劣貨。
5、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澀的感覺。
(9)為什麼玉器越戴顏色越重擴展閱讀:
玉的保養:
1、避免與硬物碰撞。玉件受碰撞後很容易裂紋,有時雖然肉眼看不出裂紋,其實玉表層內有暗裂紋,這就大大損害其完美度和經濟價值。
2、玉器要避免陽光的暴曬。防止影響到玉的質地和色澤。
3、忌化學劑,化學劑會給玉石帶來一定的損傷,例如各樣洗潔劑、肥皂、殺蟲劑、化妝品、香水、美發劑等。如若不小心沾上,應及時抹除後清洗,不要讓它對玉石造成損傷。
4、盡可能避免灰塵、油污。若有污垢或油漬等附於玉面,應以淡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沖凈,切忌使用化學除油污劑。
5、新購玉件一般也應在清水中浸泡幾小時後,用軟毛刷(牙刷)清潔,然後用干凈的棉布擦乾再佩戴。
6、佩掛件最好用清潔、柔軟的白布抹拭,不宜用染色布、纖維質硬的布料,這樣有助保養和維持原質。
7、定期清洗。玉件一般隔一段時間要進行一次清洗。
8、玉佩等懸吊飾物,應經常檢查系繩,防止丟失或損傷心愛的寶物。
J. 為什麼玉越帶越黃
分為兩種情況:
有時候是玉質的問題,玉質如果疏鬆,有時候會有一些被顏色浸染的問題,但是密度好的玉料是不容易浸染顏色的。
還有一個就是氧化,由於有些玉石的離子中含有鐵離子或鐵的礦物,一段時間後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甚至氧化,氧化的鐵物質我們都知道會變成黃色調。
玉含有少許的鐵元素,如果長期佩戴或者把玩的話,玉中的鐵元素就會與空氣充分接觸,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元素中的鐵離子就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並在玉石表面形成的黃色的氧化鐵,這就是玉佩變黃的原因所在了。
但是這些氧化後形成的黃色不是固定的,只要仔細打磨一番就會沒有了。所以因氧化作用而變黃的和田,只要經過打磨,黃色就會沒有的。
質地比較細膩,光潔油潤的和田玉,如果能夠正確把玩,佩戴的話,那麼它是不會發黃的。而發黃的大多是那些質地相對比較疏鬆的和田玉,因為它們的結構比較粗糙,盤玩得越久,就越容易發黃。所以,寶玉建議各位玩友,在選擇和田玉時,為了避免和田玉發黃,最好選擇質地較好,結構細膩的玉石。
佩戴玉佩時應該注意保持玉佩表面的干凈清潔,及時清洗。當然,在把玩和佩戴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不要將玉佩放在臉上或者是鼻子周圍摸來摸去。因為那些部位的油脂是最多的,而且它們會將玉石表面的毛孔給堵住,從而玉佩造成不好的影響。
(10)為什麼玉器越戴顏色越重擴展閱讀:
和田玉屬鎂質大理岩與中酸性岩漿岩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變質岩,內含透閃石、角閃石、陽起石等多礦物集合體,化學成分是含水的鈣鎂硅酸鹽,密度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間。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和田玉是按產地來劃分還是按礦物成分來劃分存在很大爭議,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國國家標准管理委員會和全國標准樣品技術委員會批准發布了國家標准GSB 16-3061-2013《和田玉實物標准樣品》,正式確定——「和田玉實物樣品國家標准不論產地,一律按其礦物成分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