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菜為什麼不好吃
⑴ 比較一下法國菜和中國菜。。
法國菜是西餐中最有地位的菜,是西方文化的一顆明珠。相傳16世紀義大利女子Catherine嫁給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以後,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牛肝臟,黑菌,嫩牛排,乳酪等烹飪方法帶到法國,路易十四還曾發起烹飪比賽,即現今流行的Corden Bleu獎。曾任英皇喬治四世和帝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首席廚師的安東尼.凱萊梅寫了一本飲食大字典,Dictionary of Cuisine,成為古典法國菜式的基礎。法國菜的特點是選料廣泛,用料新鮮,滋味鮮美,講究色,香,味,形的配合,花式品種繁多,重用牛肉蔬菜禽類海鮮和水果,特別是蝸牛,黑菌,蘑菇,蘆筍,洋百合和龍蝦,法國菜餚燒得比較生,調味喜用酒,菜和酒的搭配有嚴格規定,如清湯用葡萄酒,火雞用香檳。法國菜的上菜順序是,第一道冷盆菜,一般沙丁魚,火腿,乳酪,鵝肝醬和色拉等,其次為湯,魚,再次為禽類,蛋類,肉類,蔬菜,然後為甜點和餡餅,最後為水果和咖啡,比較有名的法國菜是鵝肝醬,牡蠣杯,局蝸牛,馬令古雞,麥西尼雞,洋蔥湯,沙朗牛排,馬賽魚羹。
中國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選料廣泛,這是任何國家的菜餚製作都不可比擬的,僅用一句表現了廣東風味菜餚選料的准則,「脊背朝天人皆食」就可略見中國菜選料之一斑。中國菜不僅動物原料用得廣,植物原料的選擇同樣廣泛,早在西周時期,有文字記載的可食用植物種類已達到130多種。
2、刀功精細。中國菜在加工時特別注意刀法的運用,有批、切、鍥、斬等。對原料的成形又分絲、片、塊、段、條、茸、末、荔枝花、麥穗花等眾多類別。這般精細的刀法、刀功不僅便於烹調入味,更加了成菜觀賞性和藝術性。
3、烹飪方式多種多樣。中國菜的烹調手段有幾十種之多,如炒、炸、爆、熘、煎烹、燒、燜、煮、攤、涮等等。爆又可分為醬爆、油爆和莞爆。甜菜烹制還有拔絲、掛霜、和蜜汁。
4、調味豐富。例如四川菜以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為世人所稱道,這也僅是中國菜中的一部分。中國菜除了講究口味變化外,在烹調的過程中還能巧妙地運用不同的調味方法,同等量的調味品在菜餚加熱的不同程度時加入就會形成不同的口味。
追求完美。中國菜既包含著精湛的刀功,絕倫的口味,優雅的造型,合理的營養,同時又十分重視盛放菜餚的器皿。美食與美器相得益彰是中國菜自古以來鍥而不舍的追求。
⑵ 歐洲好吃的是哪國菜,難吃的是哪國菜
歐洲人相互之間有著嚴重的地域歧視。
但咱們撇開政治宗教民族這些因素,就美食這方面,德國人被歐洲其他地方的人,稱之為「地獄里的廚師」。顧名思義,就說這里吃的東西實在是難以下咽。當然我相信勤勞勇敢的德國人民,只是在遠古的農業文明時代,由於地處嚴寒的中歐地區,再加上文明開化的交往,所以表現的沒那麼豐富多彩而已!
君不見,到了後來德國籍的米其林廚師也有不少,而且今天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啤酒香腸都是貼著德國標簽的。
當然,我對歐洲這歷史研究的沒有那麼透徹,畢竟這是一個號稱人類近代文明起源的地方,歐洲人的飲食需要不斷的研究觀察,對於我們做現代餐飲策劃來講,也有很大的幫助。
⑶ 中國菜為什麼沒有日本韓國法國菜好吃
客觀地說,在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個菜都有其特色,很難說哪個比哪個好吃,哪個又比哪個難吃。
打個比方,你在中國南方,悶熱潮濕的環境下吃四川、北方的有辣的菜品,本來天氣就熱,而且人自身身體會隨著環境進行調節,所以,在南方,如廣州、深圳的人就比較少吃辣、或者根本不喜歡吃辣,這是不是代表四川菜不好吃?
又或者跟行為習慣、年齡有關,好像60、70後習慣吃中國菜吃了四五十年了,他們這一代人你叫他們去吃西餐,10次9次都說不好吃。。而且他們不習慣吃半生熟的東西。。
因此,在各種因素底下,沒有說那種菜更好吃,而且這也跟食材、廚師有關。好比說你不能拿超市的日本壽司料理跟正宗的高檔日本料理的壽司比,好比香港有的日本壽司店,有專員在日本進行采購,凌晨就在日本的築地魚市場,現場通過拍賣買下漁民撈上來最新鮮的三文魚,然後馬上通過物流,第一時間運去各地的分店,配合上專業在日本培訓過的師傅,還有用特殊處理過的米飯做出來的壽司,跟超市那些用冷凍了幾天的真的有天壤之別的,價格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又好像法國菜,有的真的是從法國空運過來的食材,經過多重處理做出來的菜,跟普通街頭酒家的菜也沒法比,畢竟成本擺在哪兒。。
如果你不計較成本,有錢,中國料理也有很多很講究的食物,比方說佛跳牆之類的,製作都超過一天的。。也是非常好吃的。。。
不過總的來說,哪種菜好吃,跟很多因素有關,還有跟廚師對客人的了解有關。。。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好像日劇三星校餐里,主角第一次跟小學生煮中午飯,小學生覺得難吃得不得了,而大人卻覺得好吃。。這是因為大人與小孩的口味不一樣。同樣的道理,一些頂級的廚師,會根據客人的背景製作出不同的料理,這也是有講究的,好像法國菜中就有針對小孩做的菜,一般都不下紅酒。。。。
因此很難說哪個更好吃,更主要還要看廚師對客人的了解還有自身的廚藝吧。。。
⑷ 法國菜的口味那麼好,為什麼在國內法國餐廳很難開下去
第一次去的大多是吃稀奇,想試試這個被西方人吹上天的餐廳到底有多好吃,多次去的,除了極少數是真的適應西餐口味和部分是為了商業應酬,剩下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裝逼,就是那種一大概意思這家餐廳如何創新,如何通過不同時代的典型本地菜餚,力圖反應時代變遷雲雲。點酒點菜時,與侍者有良好的互動討論,他們根據你的想法推薦菜品,包括如何搭配酒或飲料。就明白他們的邏輯多可笑,你他媽的去印度街上談談吃狗肉邪惡吃牛排正確?他們敢么?不敢。在那種文化背景下談吃牛排是文明開化可能直接被揍。我們有那麼多人迷信米其林。
西餐和中餐不同。中餐更傾向於混合味道。西餐食材雖多卻是層次分明。兩種風格不同,吃起來的感覺更是天差地別。這家餐廳環境紅色為主,對著外灘,環境和地段是沒話說了。我就來法國人對飲食的講究程度絕對可以於我們中國人向媲美,甚至可以說她們在把飲食視之為藝術上又勝我們一籌。法國人除了對食物講究色香味外,還特別追求進餐時的情調,比如精美的餐。
⑸ 吃法國菜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很多年輕人可能比較喜歡吃法國菜,其實吃法國菜的注意事項還是比較多的,首先我們在吃法國菜的時候還是應該用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如果是吃一些甜品的話,那麼大多數會選擇配甜餐酒。在吃法國菜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儀態,比方說在吃完之後千萬不要用餐巾紙大力的去擦嘴,只需要用餐巾紙的一角輕輕的擦去嘴上的油漬就可以了。
實際上很多法國菜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另外由於法國歷史地理和環境的區別,所以法國菜也是分為好幾種風格的,每個菜系都會有自己的特色。比方說阿爾薩斯菜餚就特別的知名,這個地方其實主要產一些白葡萄酒和桃紅酒,另外鵝肝也是來自於這個地方。除了阿爾薩斯菜餚以外,還有諾曼底菜餚,普羅旺斯菜餚等等。
⑹ 法國菜憑什麼可以位列世界西餐之首
因為,西餐確實是沒有比法國菜更好吃更精緻的了。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來看看西餐的定義。西餐,顧名思義就是西方的菜餚,通常是指西歐國家的菜。所以,東南亞的菜,還有美洲的菜,澳洲的菜,都與“西餐”無關,更嚴苛一些的話,就連東歐的菜都不是“西餐”呢。不過,我們還是放寬一下,勉強承認東歐的菜系也屬於西餐好了。
於是,以步驟繁瑣但是菜品精緻聞名於世界的法餐,自然而然就成了西餐之首了。而且因為吃一頓法餐所要遵守的禮儀實在是太多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要是有人能去吃一頓法國大餐,就代表他的身份不一般。有了這個作為加持,法國菜成為西餐之首並不奇怪了。
⑺ 在眾多歐洲菜系當中,為何法國菜可以脫穎而出成為代表
法國,一個充滿藝術色彩和浪漫氣氛的國家,法國人似乎有著特有的藝術才能。他們努力經營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也晉升為生活藝術,歷史悠久。法國肉汁味道多,餐具精緻,繪畫、視覺、味覺的雙重沖擊、刺鼻的酒香也能滿足嗅覺的樂趣。
法國菜的菜名別有風味,很多菜經常以法國的地名或人名命名。例如,「馬賽湯」(港口城市馬賽的海魚做的湯)、「勃艮第牛肉」(法國勃艮第地區的經典料理)等。
⑻ 法國菜好吃還是中國菜
這個比較太主觀了,就連中國人都還沒分清楚北方菜好吃還是南方菜呢,拿兩個國家的菜來比較沒法得到可觀回答啊
只能說法國家常菜比較簡單,快捷,不像中國即使兩人吃飯也要來個2菜一湯之類.法國"大餐"(一般只有過年過節或者特殊場合吃一下,平日不常吃)工藝復雜,熱量較高,擺盤精緻,藝術程度較高
中國菜種類繁多,從清淡到重口都有,而且食材豐富,工藝多為煎,炒,炸.
法餐大多注重食材原味,比如牛肉大多就是不放油干煎一下,肉質稍微差一些的加個sauce(好地方的牛排只需鹽和胡椒就已經很美味了),不如中餐各種處理方法; 而且法餐吃得較生,牛排很少煮到全熟,沙拉也多為生鮮材料.中餐很少吃生的,就連做菜的水果(比如菠蘿)都要入鍋炒一下
由於飲食習慣,中國人最終還是喜歡中餐,覺得老外滿口鮮血吃肉有點惡心,而且很多菜多黃油多奶油多乳酪,對中國人而言太膩
法國人卻偏愛法餐,覺得中餐的牛肉太老沒法入口,而且什麼菜都來點勾芡或者爆炒得油光滿面太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