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閩南人為什麼說撿金不好

閩南人為什麼說撿金不好

發布時間: 2025-08-06 11:58:42

① 關於廈門的結婚風俗

俗話雖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在閩南地區,無論相隔多少里的村子,都還一直延續著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風俗,相信這些好的文化傳統一定是會被人們繼承下去的。
那麼在閩南農村的結婚風俗中,都是有什麼講究的呢?閩南地區的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閩南地區的一些風俗習慣也是很獨特的,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閩南地區的婚俗中,雖然各地在某些程序上不相同,但概括起來,一般都有六禮,即:問名、納采、納征、納吉、請期、親迎。
一、准備
由媒人或者由新郎推薦一個人到新娘家裡談聘禮和衫褲錢、系紅包,雙方家庭會針對聘禮情況進行一個協商,一般情況下女方家庭提出的條件不太過分的話,男方家庭都是會接受的,你來我往的情況也是時常發生。
聘禮數額看協商情況。現在一般農村聘禮10萬到50萬不等。




衫褲錢包括新娘的婚紗禮服以及三金首飾等。男方家庭。一般5萬到10萬。
挑一個好日子去女方家系紅包,系紅包的意思就是先帶一部分的錢和禮品給女方父母。
擔盤,抬盤在閩南地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結婚習俗。所謂的抬盤就是:豬腳、芝麻酪、紅蠟燭等閩南婚禮必須品,帶到女方家裡去,女方不能全部收,只能收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後再加一些芝麻、五穀類的東西讓其載回去。
上頭,結婚當天,新郎新娘的父母,需要為子女梳頭梳三次,一梳相敬如賓,二梳兒孫滿堂,三梳白頭偕老之意。
在閩南這個地方,很多人基本都聽不懂他們的方言的,所以方言也是一道門檻哦,幸好這次婚禮中有兩個人本來就是閩南人可以作翻譯官,一個是我的弟妹一個是新娘的伴娘。隨著改革開放,閩南人需要說普通話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交流起來並不困難。


二、迎親


新郎帶著彩車和紅包(10元,20元,50元,200元不等),和一幫兄弟,在媒人的帶領下到新娘家,用紅包「砸」開新娘的門,哈哈,這次我也巧妙地搶了300元的紅包。新郎的兄弟找新娘的綉花鞋,保護新娘的綉花鞋的人嫌紅包(50元)太小了,那帥哥又掏了兩個。我說,來給我看看,他遞給我看了看,我捏了一下,說道,嗯,是有點小,拿大點的吧!帥哥們轉身商量了一下,又拿出了一個紅包,要鞋子,我一把抓了過來,捏了捏,嗯這個還有點厚,再加一張就可以了,順勢塞進自己荷包里。對方索要,我說,送出的紅包,哪有再要回來的喲!小帥哥的臉紅了。
只是不像我們湖北人迎親時,大老遠就放鞭炮,也許是城市禁鞭的原因吧!
臨出門前,攝影師要求新郎陪新娘親朋全體合影。我以為像湖北人結婚時要舉行一個認親儀式,並且被認長輩都要給紅包新娘新郎,但閩南人結婚沒有這個環節,也許怕我們沒有紅包吧!
隨後,我們作為新娘家所有的親朋乘坐新郎叫來接我們的大巴車隨著所有的彩車一起到新郎家裡去。


三、結婚



隨著改革開放和時代發展,移風易俗的觀念也在漸漸改變閩南人的習俗,在婚禮上很多繁禮俗節也都省略了。但是,在這次婚禮中,最有獨特性的是迎祖、祭祖和海鮮宴。為了祭祖,新郎家准備了充分,如設祭台,擺供品,准備了很多紙質金元寶。在開席之前,新娘新郎在族長的指導下,向祖先敬香,行禮,許願,然後放炮竹,燒金元寶給祖先。隨後是海鮮宴,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龍蝦,純粹的海里野生的,一隻裝一盤,多大呢?一隻有1.5斤左右,在500元左右,還有鮑魚、土龍、海參、海蟹、龍膽石斑魚、竹筍海鮮湯、玉脂膏、葉參鴿子湯等等,














② 中元節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中元節的禁忌

一、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二、夜遊。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三、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五、晚上曬衣服。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亂看。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九、榕樹放在家門口。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十、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氣入侵。

十一、靠牆。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十三、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頭朝床的方向。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麽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六、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十七、一個人。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二十、拖鞋整齊的放床邊。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中元節各地的習俗

貴州省

畢節地區、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於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為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浙西南(處州一帶)稱此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晚上一般不讓小孩子在外面,因為小孩的心是純潔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准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閩南地區也是過整個月的鬼節。閩北地區浦城縣七月半會請親人吃飯,做點小吃點心之類的,最普遍的就是大街小巷都賣「火把」(浦城方言有點類似把面條打結放在油里榨出)。

廣東省

廣州、香港、澳門、佛山、東莞等廣府地區的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墳與施孤為主。中元節祭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家內、祠堂為祖先燒香、上供、叩拜;另一方面是上墳、祭掃先人。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施祭野鬼、孤魂。《中華全國風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謂鬼節,僧道沿街搭台念經,謂之盂蘭會,謂廣施佛力,以追薦鬼魂,而為餓鬼施食。」。

中元節,廣州人稱「七月半」。舊時居民們於節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於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上面寫上先人的姓名、官階,每人數包不等,擇日於午後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入夜以後,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於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最後還要向街中施撒銅錢。此原意為借金屬的聲音驅鬼,但把銅錢撒到街上去以後,多被兒童們搶走。

廣州現在尚有些居民仍行此俗。

曲江縣瑤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

桂林地區的人多以七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 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復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雲南省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列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新加坡

華人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新加坡特別熱鬧,持續長達一個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華人傳統節日。不說別的,單單在陰歷七月期間的歌台遍地開花,通常一個晚上十幾場,每場觀眾至少一兩千名。另外每晚還有多場中元宴會,一個月下來,參與中元節活動的民眾少說也有六七十萬人次,包括辦歌台、宴會、購買福物與祭品等等的開銷,整個中元節的總花費估計是上億元。

拓展:

燒紙講究多

要天黑透才去燒、燒紙前,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裡面,西北角要留個缺口。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給親人燒紙前先點燃兩張扔到圈外(打點賄賂過路的野鬼),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

當晚注意事項:

1、避免帶紅繩、鈴鐺,外面所涼的衣服、被褥等天黑前收走。

2、別吃貢品、少說話、不熬夜、早早入睡。

3、八字輕的人、及身體弱的人,天黑後別出門、並枕頭下壓桃符保平安、使其靈魂躲著自己走、避免出現身體異樣及鬼壓床等事。如若必須出門、那麼衣兜內放好桃符、路上少說話、減少回頭的頻率。

4、當晚、若走在路上有錢出現,勿撿、趕快走,尤其身體不佳的人。

5、天黑後不要拍照、上床後拖鞋凌亂的放最佳。

6、不去水多的地方、如游泳館、河邊等地。因人的身上有三盞燈、頭頂、左肩、右肩,落水燈滅,則不吉,影響健康。

7、開車夜行、切忌速度快,更不可東張西望,避免長途跋涉、遠行。因一些事情避免不了的,在車上掛桃符,並速度減慢。

中元節前後禁忌:

1、忌亂拍他人肩頭: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2、生理期的禁忌: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3、忌說鬼字: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4、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5、忌半夜晾衣服:濕衣服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6、忌披頭散發睡覺: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游盪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7、忌半夜慶生: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8、忌捕捉蜻蜓及螽斯: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陰歷的七月隨稱之為鬼月、但也並非十惡不赦,只是說陰氣重,運勢走極端,多教會會在此日超度、做法事,因此也是積福行善之舉、而陰歷七月出生的人士也容易得到善運與橫財之運,得到的福多。七月十五日出生之人陰氣重、五行混亂,因此性情多變,引導好了則能有大作為、引導不善則會成為大惡之人,因此是一個極端的時間段,易成易敗。

③ 換壽衣小殮是什麼 換壽衣由誰更換

從入殮前後直至出殯前這段時間,大家都會特別注意過世之人的遺體保護,在給過世之人換壽衣小殮的時候,也是嚴格按照習俗和流程進行的。那麼,換壽衣小殮是什麼?換壽衣由誰更換呢?想知道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換壽衣小殮是什麼

以衣衾裹屍或換壽衣稱「小殮」或「衣殮」。在閩台地區,給死者沐浴完後就可為其換上壽衣,此俗稱「穿壽衣」或「張穿」。在閩台的閩南人中間,壽衣忌皮,據說穿動物皮製的衣服,到了陰間,陰官分派投生時,往往被派生為牲畜,故為大忌。其次,在閩南人當中,壽衣算層不算件,像西裝、夾克之類,因內面有夾層里子,可算是兩層或兩重。根據傳統習慣,閩南人壽衣的層數忌偶數,一般的壽終正寢者所穿的上衣為6件7層,褲子5重;高壽者上衣可多達11或13層,但如果是年紀輕輕而去世者,其上衣只能穿4件5層。同時,由於閩南、興化一帶方言中,「九」字與「狗」字同音,因此,壽衣忌9層。泉州一帶則根據三代、五代或七代的代數來確定穿壽衣的層數。客家人的情況略有不同,他們講究男單女雙。至於下身,一般是褲子2到3件,女的則是包括白色貼肉綾的3裙2褲。連城一帶的客家人則不忌雙數,在那裡,60歲以上才去世的男女通常都是上下各6重衣褲。而長汀的客家人衣褲的件數均一樣,一般都為3-5件/條的單數。

另外,在閩台,死者腳上多數穿白襪子再套上黑布鞋。在閩台,忌穿皮鞋,如果不得已穿皮鞋,須在鞋底貼上紙張。頭上,過去是男的戴帽,女的綁烏巾,現在有的人家因舉行現代式喪禮,而省卻帽子與烏巾。作為壽衣不必是全新的,只是喪者平日喜愛的而且經過洗滌干凈的即可。一般情況下,貼身穿的必須是白色的絲質或棉布衣褲,此稱「貼肉綾」,男性的「貼肉綾」為襯衫、襯褲與襪子,多由孝女負擔,一般用柔軟的白綾或白棉布製作。女性的「貼肉綾」多為其結婚時的白色「上頭衣」。據說,貼身穿白色的衣褲,日後撿骨重葬時,骨頭才會潔白。在過去,最外面一層通常是長衫馬褂,而現在有的已改用西裝了,而中間的衣服則隨便。由於過去有的人出嫁時就備有壽衣,而且在老人過60歲以後的生日時,閩南人也有子女送壽衣為賀禮的習慣,所以,有的人的壽衣實際已放置了幾十年,因此,閩南人通常把壽衣稱之為「老衫仔褲」、「老衣裳」,稱換壽衣為「張老衫仔褲」或「張老壽衣」。

穿壽衣時,孝子、孝眷都要在場。一邊穿一邊哭喊,告訴死者穿幾層或壽衣有多重。內層壽衣不用紐扣,多以帶子打死結。在詔安,給壽衣打結時,口中要念道:「活人打活結,死人打死結,剩下的由子孫得。」然後,把打結剩下的布條分給孝子等。穿好壽衣後,外面多用帶子或繩子將死者的雙手固定在胸前。

由於需給死者換多層衣服,比較費時費力。所以,在閩南,過去通常在給咽氣後的死者穿壽衣之前,有套衫禮的儀節,即在活人身上先把多層衣褲套在一起備著,當死者斷氣後再一次性地給死者套上。由於習慣上父死由子孫換衣,母死由媳婦女兒換衣,所以,若是父親的壽衣,一般由長男來當套衫禮的衣架子,母親的壽衣則由長女或長媳來當衣架子。如在廈門「以長男或長女頭戴斗笠,足踏竹椅,手執竹竿(蓋廈為鄭氏抗清根據地,寓有民族思想,頭戴笠,不戴清天,足踏椅,不履清地;手執竹竿,示當揭竿起義也)。將死者應穿衣服,一一穿身,以紅繩又兩袖貫之,置米篩上,曰套衣」。

行套衫禮時,通常是在大廳內或天井裡置一個俗稱「笳籮」的竹製大簸箕,內放一矮凳,孝子或孝女戴著上插一枝紅春花的新竹笠,手持一竹竿站立在凳子上,口中咬個紅包,雙手張開伸直,並持一條麻繩,由其他親友幫忙一件一件反穿在身上。全部套好後,孝子要拿一把秤子秤一下,說一個吉祥數字,表示這些壽衣是子孫買的。然後才一次性地剝下供死者穿。套好的衣服剝下後,放在新竹篩中,端進廳堂內。而做衣架子的孝子或孝女把竹笠拋到屋頂上,並將矮凳踢翻,才走出大簸箕。與家人一起吃一碗紅糖面線或甜湯圓禳解一下,此謂之「抽壽」,而在高雄則稱之為「招壽」。這是因為面線很長,象徵長壽,紅糖又是用於吉事的,同時也有味甘的意義,象徵苦盡甘來。所以,「抽壽」意思就是希望能避凶趨吉,延長子孫的壽命,並有把死者的年齡加在子孫壽命里的意義。吃完「抽壽」的面線,作衣架的孝子或孝女得跑進房間內待一會兒才能出來活動。有些地方在這時請道士開魂路。在浙江玉環,雖不用套衫禮,但在更衣前,需在露天的地方如院子里,用秤子把壽衣秤一下。

換壽衣由誰更換

穿壽衣時,父喪由子孫換,母喪由媳婦或女兒換。壽衣換好後,要由媳婦給死者梳頭戴帽或烏巾,由女兒給死者穿襪著鞋。過去通常還在這時給死者嘴裡含點金銀或玉石等,此俗稱「金嘴銀舌」或含玉、飯含。在福州一帶,飯含時,要在死者口中放一個熟雞蛋,並用口罩或白布綁牢,以防穢物從口中流出。近年來飯含已不放實物,只用金箔或紅紙剪個幣樣的小圓塊,含在死者嘴裡。有的甚至什麼也不放,只是在換衣的過程中,需唱到含玉這樣一個環節。過去大戶人家在給死者穿壽衣時,要給其戴上許多金銀首飾,這常招惹盜墓事件發生,所以現已不再用貴重東西陪葬了。

在過去,有的地方在穿完壽衣後,還有用布條裹屍的捆殮之俗,如在福州一帶,換完壽衣,還要以五色綢或布捆屍,謂之殮。殮畢,以四季花插於上向,用以識頭足也。這種捆殮的習俗,有的地方也稱「襲絞」。在泉州一帶俗稱「包衾」。

④ 閩南人喪葬禮儀(2)

在給死者穿衣之前,要舉行"套衫"的儀式。在廳前的院子里放一個竹編的大"加籮",孝男手持竹筒(撐地,讓孝男站穩),頭戴新竹笠,簽上插一枝紅春花。另一個人與孝男面對面站著,將壽衣按內外順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畢,以麻繩穿入兩袖筒,在袖口處扎住,然後孝男抽出雙臂,脫出套成的壽衣,置新米篩上,端進正廳,給死者穿上。竹笠則往屋頂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儀式後,要吃一碗甜湯圓。

"套衫"的習俗,從一般的角度看,是為了給死者換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騰。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來也方便。但是頭戴竹笠,竹椅下又墊著"加籮",卻是令人費解。原來,這出於歷史上閩南人民反抗清朝殘暴壓迫統治的傳統。頭戴竹笠,表示"頭不戴清(朝)天";足下墊"加籮",表示"腳不踏清(朝)地"。滿清時期的閩南人民,在世時不得不忍受清朝壓迫,死後絕不願靈魂再受壓迫、這種強烈的反清情緒,透過"套衫"儀式,才得以發泄。以後代代相傳,直到清朝覆滅之後,仍然沿襲不變,蔚然成俗。

從"乞水"凈身到給死者換上壽衣,稱為"張穿"。"張穿"意即給死者穿上"張老衫仔褲",古禮稱為"小殮"。"小殮"之後,便是死者遺體納棺的"大殮",俗稱"入大厝"。廈俗忌直呼"棺材"兩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壽板",是死者居住處。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靈魂生活的重大轉折點,要舉行隆重的告別人世的儀式。

入棺

死者遺體入棺之前要舉行"放手尾錢"的儀式。"好命人"或"司公"將12Q枚銅錢經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將銅錢一枚一枚分發給死者的遺屬。這時,"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表示死者將財富留給了後代子孫。獲得"手尾錢"的子孫得將銅錢用帶子穿過,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帶,其他用白帶、青帶,叫做"結手尾錢",既是帶孝,又感激死者將富貴的吉兆傳給了自己。

死者遺體入棺時,必由孝男扶頭。媳婦女兒扶腳,其他子女扶雙手。安放好遺體後,蓋上"水被",將寫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製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並呼死者之名,請其靈附木主,再請出木主。然後才由工人蓋上棺蓋,喪家要贈給工人一個"紅包"。

蓋上棺蓋後,要舉行"祭棺"儀式,死者親屬按輩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畢,由工人釘釘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則臨出葬才封打。

死者遺體入棺大殮之後,門外放置的"過山轎"燃化掉,讓死者靈魂乘轎前往陰間報到。這時不能再贈喪家金銀紙或送金銀紙錢。死者生前用過的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丟棄野外曠地,或再放一把火燒毀。

在"大殮"過程中,僧、道不斷敲鍾鼓並誦經。

閩南的風俗還有"敲棺材頭"和"跳過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殮後,父母持棒敲擊棺材頭,譴責死者為人子而未盡養老送終之孝。若死者為女性,其丈夫准備再娶,就要手持雨傘,身背包袱,從棺材上跳過,高喊一聲:"我去番邊(出洋)。"這樣,男人以後再娶,亡婦的陰魂便不會再來計較。死人就這樣好蒙騙,所以閩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語,用以戲誰輕易就受騙的人。

"大殮"之後,死者親屬必須都正式著喪服,古禮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氣後就著喪服的。

成套的喪服,除衣服外,還包括"孝鞋"和"頭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為草鞋,內已編織進麻帶;女為布鞋,加縫一小塊的"大麻"或"二麻",依與死者關系親疏而定。外孫的鞋上加維青包布塊。

"頭白":即死者親屬頭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製成。制孝巾時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塊,再對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額頭上,孝巾圍於額頭正中處再加縫一小塊"大麻"或"二麻"。外孫的"頭白",用漂白的細白布(俗稱"白西洋")製成,上面加縫一小塊青色布。其他外親是用"白西洋"布加縫小塊紅布,不佩頭上,而纏在左臂。不曾戴過孝的小孩,在他們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還要加縫一小塊紅布,以減喪氣。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紙做的兩側高聳的紙帽,兩側垂下麻絲,直到耳邊,帽上面再加纏有麻布條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則戴白坯布製成的"甘頭"。"甘頭"呈長方形,像一隻相鄰兩邊豁開的麵粉袋,不豁口的窄邊罩在頭頂,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後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著喪服的服喪帶孝期,與所著喪服相適應,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喪服改革後、服喪期也相應變革。

靈堂布置

成服後的喪家,靈堂正式布置起來了,氣氛越顯得肅穆凝重。在出葬前,來吊喪的親友要跪拜,靈前設有跪拜用的草墊,上鋪紅氈,表示對弔客的尊敬。弔客一到,孝帳內的家屬放聲痛哭,喪家燃香二支,遞給弔客。弔客掀起紅氈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墊,表示對喪家的尊重,然後拈香跪拜。喪家要陪拜。拜畢;插香於靈前香爐。晚上,學男要在棺旁鋪草守夜,頭枕土塊,叫做"睡棺材頭"或"守棺腳",至少頭尾三日。孝男睡在草上,枕著土塊,取古人"哀親之在草"和"哀親之在上"之意,叫做"寢苦枕塊"。喪家在親死大殮之後,每日要在靈前敬茶飯,叫做"捧飯",清晨和晚上各一次。"捧飯"時,孝婦要放聲號哭,呼喚死者"起來吃!"叫做"叫醒叫困",視死如生,極盡孝道。

即使在死者葬後,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舊進行,並提前一天或三天就號哭"叫醒叫困",然後"捧飯",直到服喪期滿舉行"除靈"儀禮時,才不再"捧飯"。所以"除靈"又稱"散飯"。

大殮祭棺之後,除夭折或惡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過"旬"即七日後)落葬,貧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周才下葬。"三七"後須擇吉日下葬。富者則擱棺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才下葬,形成閩南喪禮中的一大陋俗。

擱棺停柩,一般都出於盡孝的考慮。民間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孫越孝順。如果老人一死就盡速安葬,會被人視為子孫不孝,草草應付。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也都要停一段時間。

閩南是商業中心,又是僑鄉,出外經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為了等待子孫奔喪歸家,也要停樞。也有為籌措費用而停柩的。

更有迷信的人,為找吉地好風水而耽誤時日,或相信擇日師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見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擇日師選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請風水先生選基地,選中的吉地相去甚遠,久爭不下,落葬無期……

但是,不管什麼原因的停樞,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廳里。出於特殊原因,不能停柩於家的,則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於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請工人加以油漆。油漆棺材多在服喪期內祭祀的日子進行,如"做七"、"百日"等。油漆要數遍,甚至數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時間長短和經濟能力而定。

閩南的棺木多由六整塊的杉木板製成,一頭粗大,一頭細小。一般多油漆成紅色,棺身灑滿金色。有的彩繪五彩花鳥人物,棺頭寫上金字"福"字(死者為男性)或"壽"字(死者為女性),字邊加繪蝙蝠圖案。棺尾繪上香爐、燭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圖案。

出山

閩南的出葬,俗稱"出山"。喪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親友前來送葬。一般多為口頭通知,互相轉告;也有另發"訃音",書面通知的。後來的"訃音"發展成為鉛字印刷、精心裝訂成冊的,內有訃告、死者遺像、各人悼詞等。

"出山"之日,親友到齊,喪家家屬披麻戴孝著喪服。送葬的親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後世改用一朵小鮮花或小白紙花戴在胸前。臨近"出山"的時刻,孝婦孝女等喪家婦女手撫棺木痛哭,叫"哭棺材頭"。這種號哭要哭到給棺材綁上杠之前才結束。孝男等跪伏於棺側痛哭。時刻一到,棺材抬出門,這叫"轉棺"。

"轉棺"之後,舉行俗稱"起柴頭"的隆重祭典,又稱"起車頭"、"啟靈",即送棺出葬之祭。在靈前排起供桌,排列著喪家五牲全席,次為女婿的犧牲祭品,其他親戚的祭品擺在最外面的供桌上,點燭焚香。喪主(孝男頭)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著喪家本家人跪拜。家祭完畢,喪主鑽進供桌底下,向接著跪拜的女婚等外親跪拜答謝。當這些外親跪拜時,有司儀者號令祭拜,並代他們讀祭文。祭文讀完後,外親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這時喪主要從供桌下爬出來,跪在他們後面"隨拜"。外親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對死者的真摯情感而哭不出聲淚,張嘴乾哭,噴出的氣息,揚起地上灰塵,一陣陣的,被看熱鬧的嘻嘻哈哈地稱為"噴土粉"。女婿這方除了有被戲稱為"噴土粉"的祭拜義務之外,還要在出葬隊伍前列打出"靈旌"一幡。沒有女兒的人家,往往要認個乾女兒,以享受死後的這種待遇。內外親跪拜之後,喪主繼續跪在靈側答謝其他親友的祭拜。

"起柴頭"的祭拜之後,舉行釘棺蓋的"封釘"儀式。"封釘"時,死者子孫一齊跪在棺尾端,每釘一釘時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點斧":"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成巴土,子孫之壽如彭祖。"每念一句,子孫齊響應"好"!最後一根釘只是象徵性地輕輕釘進一點,然後由喪主用牙咬拔出來,這就是"出釘"——"出丁",子孫後嗣將綿延不絕。如果死者為女性,封釘時則要由"外家"長輩象徵性地先敲一下。

這時喪樂隊繞缽擊出行進節奏,喪家子孫排成長串,在司儀的前導下,繞棺三周,這叫"旋棺"。施罷,孝婦孝女又痛哭號叫著,撲向棺木。

緊接著是"絞棺"。工人將棺木用繩綁在俗稱"獨龍杠"的長長的木杠上,木杠兩端又連著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大家族多出動本族同姓之青壯年抬棺,以之為榮。綁好獨龍杠後,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宮殿和古裝人物,下部垂下綉簾,罩住棺木。棺罩的頂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鳳凰;都是栩栩如生的閩南工藝彩扎。木杠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斕的彩塑龍頭,木杠尾端上龍尾彎翹,象徵著死者不死的靈魂,將由吉祥的麒麟獸、鳳凰陪伴著乘龍西去,直抵極樂世界。

規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軸"如雲,鼓樂或"戲出"十數陣,圍觀者萬人空巷,爭看"熱鬧"。喪家的鄰居、親友,以前得過死者恩惠的,為感謝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隊伍途經的路上設祭,叫做"擺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來,由抬棺者用杠棒撐起,吹奏鼓樂,孝主向擺祭人跪拜致謝,並贈以白布,同樣要纏以紅絲線。

子孫眾多的喪家,出山時遺屬不走在棺材後,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獨龍杠"上的龍頭拉出兩條白布,遺屬走在兩條白布中,攀布條而行,頗為"壯觀",廈俗稱為"拔龍須"。孝主手執"兔子尾",走在中間。"龍須"的兩前端是女婚或孫婿或侄婿,稱為"龍目"。"拔龍須"源於古代"執拂"之禮,意即送葬者牽引靈樞到墓地。廈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條件的就要"拔龍須",以壯觀瞻。"投龍須"出山的隊列,棺木以鼓鈸民樂殿後,稱為"格後吹"。

傳統的閩南大"出山",是對死者最後的送別,是生者對死者敬意和懷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達,也是對死者靈魂感情溢瀉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家族陣容的大檢閱,社會關系的大曝光,展"門風"正其時。大"出山"中,先後登場亮相的閩南彩扎工藝、各式亭橋、服飾、挽軸、歌仔陣、戲劇、鼓鐵、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鋼樂等,五彩紛呈,交相輝映,展現閩南燦爛的文化風采和精神嚮往,令人心馳神往。

入土

棺木到達墓地後,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號哭,訣別。和尚或道士在旁誦經。誦經完畢,人葬時,先放墓誌銘,然後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氣木栓,抬棺入穴,蓋上靈旌。孝男將"木主"覆在棺上,請死者魂靈起千附主。孝男蓋了第一杯上,然後掩上立碑。

墓旁立有寫著"後土"兩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請土地公看護、棺木埋葬之後,要由點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並燒金紙,這是必不可少的。

祭過"後土",孝男身背木主於背上,向著太陽的方向跪下,由點主官用朱筆和墨筆"點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兩字,主字先寫成"王"宇。這時,點主官先用朱筆在王宇上點紅點,紅點上用墨筆再點一下,"王"字就變成了"主字。"傳說經此一點之後,死者的靈魂就定在木主上了。閩南的"點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遺像上下先點紅筆,再點墨筆。點主官在點主時日中還要念吉祥句:"點天天青,點地地靈,點眼眼明,點耳耳聰,點主子孫興旺。"點完朱筆後,即將朱筆朝太陽方向擲去,只留星筆。喪家在點主後,向點主官拜謝,然後將本主放回裝有五穀和格釘的米斗內,米斗放在墓碑前,移過祭"後土"的牲禮,祭墳跪拜,然後燒銀紙。

祭墓結束後,將帶來的五穀種子撒在墳上,留下一部分帶回家,以兆子孫豐收富足。喪主和全體遺屬繞募一周,再抬一塊墓土放在米斗里。

木主由孝孫捧著,乘轎回家,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靈魂請回家。"返主"時,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過橋、拐彎時要叫著死者的名字,請它跟著歸家。"返主"時還要不斷滴灑從墳地附近汲來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婦女在戶外路頭哭接回家。

從墳地上請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廳的臨時靈桌上,墳土放在香爐里,桌上擺上祭品和桌頭用,點燃香燭,舉行安靈儀式。從墳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點香跪拜。

安靈之後,宴請親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必是豬肉煮紅酒糟,俗稱"紅槽肉"。參加葬禮的人都以吃"紅糟肉"為吉利,所以請吃這種宴席又稱"吃紅糟肉"。這種古老的習俗延續至今。現代的人們以"紅槽肉宴"答謝親友對產家的關心幫助,以淡薄哀喪氣氛,力喪禮關鍵階段劃上句號。

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喪家要上山巡視,看看墳墓的情況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確實已"入土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巡山顯示了喪家對死者負責盡孝的情懷。

巡山時,死者遺屬都披麻戴孝,備牲禮等祭祀用品,先把"後土",燒金紙;後第墳墓,燒銀紙。都要焚香,點燭,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確實結束。

守孝

守孝,古稱“居喪”,俗稱“帶孝”。有穿喪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居喪戴孝時間長短不一,從幾個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脫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對年”後脫孝;還有服孝3年,喪期滿後才脫孝。

祭祀

對死者的祭祀從敬“腳尾飯”開始,在喪葬過程中的許多禮儀,都是對死者的祭祀。死後每7天的祭祀稱為“做旬”,也叫“做七”。閩南多數做到“七旬”。一、三、五、七為大旬,二、四、六為小旬。頭旬及七旬由子主祭,俗稱“孝男旬”;三旬由出嫁的女兒主祭,俗稱“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孫女主祭,俗稱“查某孫旬”;其他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比較隆重,尤其是“尾旬”,祭品豐盛。做“尾旬”時往往要燒“靈厝”,即將紙做的靈厝焚化,給死者的靈魂居住。閩南多數在“做旬”的三旬、五旬、七旬時“做功德”,一般放在五旬,也有放到百日、對年(周年)時才做。“做功德”即為死者歌功誦德,以表子孫思念感恩之情,祝願死者能早日升天轉世。“做功德”時間不等,有一天一夜,也有三天三夜,還有七天七夜。一般在喪家中堂布置功德場,掛起綠白兩色的垂直對聯,內容是對死者的弔唁。做功德常在“五七”結合做“道場”。做功德道場也要燒“靈厝”。“靈厝”請糊紙店專制,規模大的在廣場搭起樓房庭院式的竹架紙糊靈厝,廳堂匾額高懸,死者紙像端坐其中,兩旁僕役伺候,卧室內有各種傢具擺件,厝外有路橋和車船馬轎,有街市店鋪,行人景物,最後付諸一炬。未到“對年”的正月初三,喪家要祭亡靈並為死者“燒新床”(用竹紙紮成的床),讓死者在陰間睡新床。

拾骨

拾骨,又稱“拾骸”,俗稱“拾骨頭”。“拾骨頭”一般在死者葬後3年或5年、7年的清明節前後10天內,也有另擇吉日吉時。屆時,死者親屬請土工掘墳開棺,將屍骨撿出整理曝曬,用紅絲線按人體骨骼的銜接貫穿,放入特製的腰鼓形陶瓮,謂之骸罐,俗稱“夙金瓮”。也有將骸骨貯小棺中,謂之“金棺”,也稱“骸棺”,再遷葬於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熱點內容
醒過來看東西模糊是為什麼 發布:2025-08-06 14:50:01 瀏覽:572
從小缺愛的女人為什麼特別顧娘家 發布:2025-08-06 14:49:18 瀏覽:633
為什麼我唱歌很好聽說話不好聽 發布:2025-08-06 14:44:58 瀏覽:679
為什麼戴藍光眼鏡眼睛會脹 發布:2025-08-06 14:33:51 瀏覽:688
為什麼秋天午覺睡的時間短 發布:2025-08-06 14:32:10 瀏覽:235
小碗為什麼有顏色 發布:2025-08-06 14:32:01 瀏覽:46
蘋果12用了華為什麼 發布:2025-08-06 14:27:20 瀏覽:627
為什麼會暈看東西看不清 發布:2025-08-06 14:19:29 瀏覽:649
結婚不要孩子的人是為什麼 發布:2025-08-06 14:18:29 瀏覽:505
為什麼美國人大多數男人都很帥 發布:2025-08-06 14:18:27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