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黔東南的口音怎麼都不一樣
1. 關於貴州東南的話和四川話的(一樣嗎有沒得好大的區別)
應該基本能懂。調值方面可能有點區別,詞彙方面可能區別不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UqZzwI2SsU/
凱里話說唱,仔細聽,絕對比樂山話(四川的)容易懂,凱里話的上聲和四川話上聲調值差別大,其他基本類似。不過也有一般貴州話的特點,去念克(四川很多地方也這么說)等
貴州那邊就是少數民族風俗多,對於那邊我也不太了解,復制了些希望對你有用。
飲食特點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當家。黔東南是「吃酸」的故鄉。日常生活的家宴、宴會、紅、白喜事中,酸食無處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愛好。難怪當地鄉諺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車」(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東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風格。
在世界「吃在中國」。在中國素有北咸,東南甜,西辣的說法。氣候乾燥食為鹽、氣候濕熱食為甜、氣候潮濕食為辣。同為吃辣,湘、貴、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謂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戲說。具體而言,貴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東南又與貴州其他地區不一樣,強調和突出的是第一個字「酸」,而其他地區則強調和突出第一個字「辣」。
常言說「除油鹽無貴味」,歷史上,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只得用酸與辣來調味,可見酸食習俗,實非偶然,它是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產資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產物。黔東中地區氣候潮濕,多煙瘴,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慾,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止瀉。因此,每家每戶都少個了幾個酸壇子:酸水壇、醋水壇、奄萊壇、腌魚壇、腌肉壇,還流傳著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和「壇不下,萊不爛」等關於酸食的腌制季節和保存方法的俗語。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黔東南苗、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自己不同於其他地區、其他民族吃酸的獨有風格和製作工藝,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酸食文化」,僅酸的製作就有近10種工藝。
人類長壽,確有幾份酸的功勞: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鮮之功能。1990年全國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壽星與總人口之比高於傳統長壽區廣東省的比例,居全國前列。長壽是多因素的,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一群記者采訪世界老年長跑冠軍黔東南運動員李發品老人,問到能創造世界界老年長跑紀錄的秘訣是什麼時,李發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鄉的酸菜,還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語驚人。進入本世紀後期,酸食這一具有黔東南民族特色的傳統食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眯。酸湯魚、腌魚、腌肉、酸湯雞、酸湯豬腳、三合一酸湯、四合一酸湯……有的落戶京城,有的飛進國宴,有的漂洋過海,更多的被移植賓館、酒店,凡是到貴州的中外遊客,都點名要吃正宗凱里酸湯魚。
黔東南的風味食品還有侗鄉腌魚、鎮遠道菜、凱里酸湯魚、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燒魚、重安江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從江香豬、三穗麻鴨、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癟、牛癟。
[編輯本段]娛樂習俗
搶花炮
「搶花炮」是壯族、侗族廣泛開展的傳統體育項目,在貴州、湖南、廣西一帶比較流行。每年春節或者其他重大節慶,黎平、從江等地的侗族群眾便會穿上節日的盛裝,按照傳統習慣,以村寨為單位進行搶花炮比賽。
比賽場上,隊員們你爭我搶,用傳遞、掩護、假動作、奔跑等方法,力圖把用紅綠布纏繞的花炮放進對方花籃內。花炮分為頭炮、二炮、三炮。據侗族老人傳說,搶得頭炮象徵「吉祥如意」,搶得二炮象徵「風調雨順」,搶得三炮象徵「五穀豐登」。
「搶花炮」具有強烈的對抗性,攻防轉換快,既要有個人突破,又要有整體的配合。因此被譽為「東方橄欖球」。
鬥牛
盛行在黔東南的苗族侗族鬥牛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范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形成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東方鬥牛文化。在這個節日里,海內外來賓將一睹東方牛王爭霸的雄風,還欣賞到新奇的斗狗、斗馬等民族民間競賽活動。黔東南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沃土,歌舞的海洋,在開幕式上,觀眾將欣賞到一台融傳統文化的古樸、神秘和現代流行文化為一體的文藝盛會,既有濃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歌舞、服飾表演,還有當代歌壇走紅的著名歌星、著名演唱組合的精彩演出,以及雜技驚險表演。
凱里被譽為「苗嶺明珠」、「蘆笙的故鄉」、「東方鬥牛之鄉」,民族傳統節日多達135個有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異彩紛呈的苗族服飾,苗族飛歌、蘆笙奔放悠揚,更有精彩的鬥牛、斗鳥、斗雞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美味的苗家酸湯魚。
你可以仔細看下網路里對黔東南或凱里的介紹,可能對你很有用。
2. 為什麼貴州黔東南的方言和武漢話很接近
哥子!啊我還覺得我們跟興義啊邊的人講話一樣勒!其實黔東南方言是很多種語系組成的,比如鎮遠這邊的話跟湖南、湖北的就像,黃平這些跟四川話一系,就是凱里老街話還不是跟都勻廣西啊別差不多!所以這個算是地域性的話題!
3. 黔東南地區方言有哪些
黔東南地區方言有漢語西南官話、苗語、侗語。
西南官話,又稱為西南方言,是流行於中國西南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等地以及鄰近的湖北大部、湖南西部、陝西南部、河南信陽、東南亞北部局地(包括緬甸果敢)的主要語言,在寮國、越南等地也有部分華人使用。《中國語言地圖集》給出的定義是,西南官話是西南地區以及附近的,入聲整體歸派到某一聲調或者四聲調值與成都、武漢、重慶、貴陽、昆明、桂林相近的漢語方言 。
苗語是苗族人的語言,屬於苗瑤語族的苗語支。苗語可以分為湘西(100萬人)、黔東(210萬人)和川黔滇(300多萬人)三大方言。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為復雜。這三大方言與布努語等語言共同組成苗語支。
侗語(Dong Language)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布在中國貴州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的20多個縣。使用人口約140萬。分南、北兩個方言,以貴州錦屏縣南部侗、苗、漢族雜居區為分界線。南、北方言又主要以語音差異為依據,各分3個土語。1958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4. 為什麼遵義與畢節市黔東南說話的口音不一樣
肯定不一樣,因為兩個地方都是不同的市,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方言,對於他的口音,所以遵義,畢節,黔東南的說話的口音都是不一樣的。
5. 安順話像黔東南哪裡的
都不象,黔東南的口音只有當地人才能說,不過很好懂,貴州其他地方沒有一個地方的口音像黔東南的。
6. 為什麼各個地方的人說話口音都不一樣
歷史原因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為古代在 人發源的時候可能是講同樣的話,然後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有的去了北方,有的來到了南方,於是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有些音就發生了變化,加上受環境地理位置的影響,很多名詞是之前沒有的,於是各自按照各自的口音給一樣的東西起了不一樣的名字,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認的交流也比較閉塞,於是在這個小圈子裡代代相傳,然後又有人圍了生存遷移去別的地方,同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形成了中國的方言,若你自己可以發現其實地域比較進的地方,方言是很相似的,這就是我之前說的道理
7. 為什麼四川話和貴州話差不多啊
因為雲貴川三地相鄰,所以語言相似,可以屬於同一個語系.西南很多地方的方言大體上都差不多,也就是所謂的西南官話,除了雲貴川,還有廣西湖北湖南的一些地方.
8. 貴州黔東南侗話
答:貴州黔東南侗話分為:南侗語和北侗語,兩個語系中,南侗語系分布較廣湖南、廣西、懷化等,都類似,三個地方都聽得明白。北侗語側由從江,榕江、湖北恩施等地。北侗語系當中,各地方言聽的都不一樣,還是有很大差別。
9. 貴州方言的語言特點
方言是一個地區獨有的風味,貴州話屬於西南官話(上江官話)的說是多支,所謂貴州話一般是以貴陽為主要標准來看,但其實貴州內部方言仍然錯綜復雜,區別很大。但是整個西南官話地區語言受普通話影響有逐漸發展壯大相互統一、同化之趨勢。和大多數漢語方言所感受到的方言生態危機不同,西南官話不但沒有受到普通話的威脅而萎縮,反而由於西南官話語法系統與普通話有較大的一致性,它跟隨普通話一道發展,現代漢語書面語絕大部分成果都能為之所用。西南官話的使用面積在不斷東進、南侵、西擴、內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