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名族類大學不好就業
Ⅰ 西南民族大學不好就業
任何民族大學都不好就業,因為他們的專業設置和重點專業壓根不是就業市場上走俏專業
Ⅱ 急!急!急!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會有隱性歧視嗎
民族大學一般都是綜合性大學,相對多數招生名額招收少數民族考生(各省會制定相關民族考生優惠報考政策,人口越少、各類條件越差的少數民族享受越多的降分錄取政策,以促進各民族地區的發展),漢族學生與其他各民族學生單獨對比一般依然是學生數最多的。民族院校里民族學類相關學科聚集,便於國家進行相關學科研究的開展及各項民族政策的執行。其他與普通綜合性大學一樣,民族類大學的各項實力包括科研實力正越來越強,在部分學科已經具備國內領先地位,以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等為代表的民族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會有就業歧視。
中央民族大學985、211、雙一流,地處北京,民族學(A+)學科全國領先,與民族學有關的文史學科實力強勁,是相關學科學子首選。
在中國的民族大學里,校園優美布局合理(地處武漢光谷,面積1554畝),學科發展最均衡的是中南民族大學,文法理工全面發展,民族學(A-)教育部學科排名全國第三,化學、工程學學科進入全球科研機構及大學ESI排名前1%(民族院校唯一,截至2019年9月),有大陸第一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正式建制運作的「中國人腦庫中心」(神經生物學,戴甲培教授)、葯學院科研大拿雲集(院長:劉吉開:國家傑青,973首席科學家、獲2007中科院院士提名)實力強勁。文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電子信息、通信工程、機械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等學科都具備了比較好的(師資、科研)發展條件,文法理工相關學科選擇中南民族大學必是最佳選項。
國家民委還有下屬的 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 也各有特點。部分省份也辦有民族類大學,比如:廣西民族大學、雲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大學(在湖北恩施市)、貴州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
Ⅲ 讀民族學專業好不好就業怎樣急。。。
特別不好就業,我就是寧夏大學的民族學專業研究生,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不招這個專業,進高校一般不開設這個專業,雖然屬於法學大類,但是和法律不沾邊,倒是和歷史人類學打交道,沒啥前途!!
Ⅳ 若在大學裡面的努力程度相同,與其他同層次大學想比,民族類大學畢業後有前景嗎
這是一個社會認可、認識問題,民族類院校,特別是民委直屬院校,都是很好的。如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都是一本的設施,二本的生源,這是民委要求的,給他們撥款就是叫他們每年招生65%以上是少數民族考生。為了完成任務才在多數省份在二本招生。
中南民族大學在湖北等華中、華東及西南地區是很受歡迎的。
Ⅳ 民族類大學好找工作嗎
你說的民族類大學,他的專業也不一定就是和民族有關系的呀,他的專業也是各種各樣的,這個好不好找工作?要看你到底是什麼專業業的了?
Ⅵ 為什麼民族類大學爭取雙一流大學那麼難
因為民族學是限制民族的。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英文名: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有利於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柱。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Ⅶ 民族大學就業好么民族類大學怎麼樣我是漢族人。想學日語……怎麼樣呢
我國好的民族大學主要有中央民族(985、211),中南民族等,也就是這么2-3所,你的分數報中央民族肯定不行了,我不太清楚中南民族現在是二本招生還是一本,以前是二本,但即便是二本,你的分數也夠嗆。多考慮一下別的二本院校吧
Ⅷ 中南民族大學在河南湖北收到了一本線,但在沿海發達省區分數線很低,為什麼是因為這學校真不太好就業嗎
中南民大在湖北河南廣西等省招的是一本,其餘省是二本。
你可以在網上查到的。
此外你要知道,對於沿海發達地區的學生來說,中南民族大學所在地武漢不夠發達啊,他們眼裡武漢地處內陸了,經濟比沿海地區落後。就像我們大部分人考慮地緣因素都不想報西北地區的學校一樣。我看過這樣的報道,像武漢大學這樣的名校在上海的報考熱度不高,不少人寧願上上海的二本也不想上武大。
對河南湖北考生來說,武漢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而且湖北,河南都是中南民大的招生大省。
就所在批次來說,中南民大的錄取分數不高。按一本招分數基本壓一本線。像在河南的理科,經常要徵集志願。按二本招比二本線高一二十分吧。
因學校是民族大學,可能大多數漢族學生對他不感冒。少數民族的考生又都是有加分的,所以導致學校分數線不高。
學校的就業,你可以網路下嘛。大環境是大學生就業難。
你補充的問題,我還真不好說啊。民大的工科還可以吧,我知道的民大計算機(具體專業名忘了)就業還不錯。你說的沿海不知名二本,真的是不知名啊。我也不了解 。剛網路了一下,但還是不能很好滴回答。你還是自己再查查再判斷吧。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是以土木,工程管理,建築等為主打學科的專業性高等學校,學校的強勢專業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還有工程管理等有一定實力,同時這些專業也是就業比較熱門的專業。
寧波工程學院個人感覺不太好。
話說來,中南民大是大學,大學比學院專業全。
你自己再網路下想報的學校,專業吧,更有針對性。
Ⅸ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狀況及其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斷凸顯,尤其是大量農村籍大學生無法就業,給政府和社會造成極大壓力,已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雖然中央、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大學生擺脫目前的困境,但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新的就業矛盾不斷出現,不容我們忽視。一、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1.對農民家庭和農村經濟的影響 就業難導致農民家庭貧困,生活水平明顯下降。據調查,近年在青海省屬各大專院校就讀的學生,每年學費及生活費等各項支出約需1萬元,一個家庭供養一個學生本科畢業,需4萬元,省外就讀花費更高。就不了業導致家庭長期貧困,孩子書讀得越多,家庭的經濟狀況就越差;供養大學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貧困。面對這種現實,許多家長無不痛哭流涕,學生無不悲觀絕望。這種高投入、無回報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多少善良的企盼富裕的農民家庭重新回到貧困的境地,大大增加了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難度。 2.農民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因和目標產生了懷疑 在大學統一招生、統一分配、免繳學費的年代,十年苦讀,考上大學是農民子弟改變前途,農民家庭改善生活最主要的途徑。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農民子弟大都沒有享受到優質中小學教育,處於劣勢地位,考入大學就讀者居少數,暴露了教育的不公正。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徵之一是收費的大幅增長。據有關調查,1994年至今10年間,我國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升至每年5000~8000元,學費猛漲約20倍,而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4倍,學費漲幅遠遠超過了國民收入增長速度。有經濟學家將此解釋為是拉動內需的必要措施。特徵之二是大幅擴招,有教育專家將此解釋為減緩競爭,增加上大學的公平性和幾率。多年的實踐證明,內需拉動了,但供養大學生的農民家庭一個個處於長期貧困之中。上大學容易了,而缺乏就業競爭力的農民則眼睜睜地看著自已傾家盪產培養出的大學生因無處就業拿著畢業證書回到家裡,成為農村待業一族。我國的大學生真的是太多了嗎?過剩了嗎?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在全國勞動力適齡人口中,大學畢業生的勞動力所佔比重僅為5%,而在非農業勞動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也僅佔20%。我國首次公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描繪了我國人力資源基本現狀,整體國民素質偏低,中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人力資源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中國的大學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大學畢業生就不了業的現實卻不得不使人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因和目標產生質疑。 3.就業難造成社會財富和人才極大地浪費 大學畢業生是我國勞動資源中一個優秀的群體,對於他們的培養,國家和其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年均教育成本最低為1.2萬元。按各高校學費的最低限4000元計,學生家庭承擔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在33%左右(而國外通常在13%~15%),且不論還要負擔除學費以外的其他費用。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生農村生源已佔大多數,這意味著農民已成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體,農民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對於西部邊遠地區的農民來說,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回報幾乎為零。長期待業,已使他們所學的知識技能處於閑置狀態甚至荒廢,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知識、人才的極大浪費。雖然有相當數量者以打短工謀生,有的甚至加入到農民工隊伍干著簡單繁重的體力活或在飯館當服務生。並非大學畢業生不能幹這些活,但重要的一點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和農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養出的人才,如何才能真正體現出他們回報社會的價值,才能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這種被贊揚為「觀念發生了新的轉變」論能讓人折服嗎?我們認為,這是當今社會中優秀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4.不能就業的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已被社會邊緣化,淪為新的弱勢群體 我國的農民是當今社會中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而嚴峻的就業現狀使畢業後回到戶籍所在地的農家子弟成為新的弱勢群體。這部分年輕人年齡大都在25~30歲之間,經濟上難以自主。既就不了業,也成不了家,悲觀絕望。對前途的渺茫和命運的不公表現出憤憤不平,沉重的精神負擔和厭世心態摧毀了他們的心靈。永遠償還不清的債務,厭彎了那些為高等教育做出過巨大貢獻,渴望過上小康生活的善良的貧困農民的脊樑,現在應是到了對這些來自貧困農村、接受過高等教育而已被社會邊緣化的年輕人的生計和前途
Ⅹ 為什麼民族類大學收分不高,像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等,民族大學里很多少數民族嗎,為什麼又叫民族大學
民族大學是國家累的政策類大學,往往是針對照顧少數民族同胞的。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很多,西南民族大學除了藝術美術類外少數民族占很大一部分。
分數低的情況可能限地區,你說的都是四川的學校,中央民族大學每年的分數可不低,這根地域性好壞也有關!
為什麼叫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是從2002年左右改過來的(新建了新校區)。以前都叫民院,當然現在的四川人眼中民大依然是民院,如果你在大街上說民大在那,四川人都會說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