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追的寫法和書不一樣
『壹』 練習鋼筆字貼時是摹,描,臨混合還是先摹再描後臨
初學者應先描後臨再摹。循序漸進,打好基礎。
有一定的基礎者,可先摹再臨再描,先襯著字帖用筆法進行書寫,復慣用筆的方法。後看著字帖用筆法進行寫,鍛煉自己的脫離字帖寫書法的能力。先要求寫出的字和字帖一樣為佳,這是臨摹的初級階。再要求形神兼備,它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是高層次的"臨摹"。為什麼還要描呢?因為你臨摹的並不一定完全符合寫字的標准,再描一遍會矯正你不對的地方。
書法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造詣,這個時候就適合先臨再摹了。先臨,不用說。再摹,對照字帖找出自己寫的字的優缺點,進行改進。
現在所說的「摹」(古代與現在的說法不同)是印著字帖寫,「描」是把本來紅色的字直接添黑,在這一點上,摹與描實際效果差不多,都是為的引導初學者把字的每一步都做到位,有點類似於練武術或舞蹈時被老師在旁邊規范,所學的字就是老師。這個是初學必須的階段。
臨,分照著臨與背臨,側重點不同,照著臨主要是借鑒字帖上字形的結構特點,進一步完善自己字型的不足處。
分三步是為了照顧初學初學者的信心,給初學者把一個大台階分成三個小台階,讓他們更容易登上來。
『貳』 行楷和楷書從章法比較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1.行楷和楷書的形態不一樣
楷書是以點畫結構為特點的漢字書體,筆法、字形非常的固定。而行楷書的字形是在楷書的點畫基礎上,略加變動而適於連筆書寫的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書體,是楷書的直接快寫體。簡而言之,就是使字的書寫更加靈活,加快書寫速度,節省書寫時間。行楷將楷書的體勢、點畫變得圓轉連帶、變化多樣。因為在書寫時,楷書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書的筆意,因此叫行楷。行楷結字也很自由,字的筆畫可依據不同連筆位置的需要作出靈活多樣的變化,書寫快捷,不需停筆、頓筆更長的時間。下筆收筆,起承轉合,多取順勢,一筆帶過。筆道流暢、瀟灑多姿,日常生活學習中,應用最為廣泛。
2.行楷和楷書的用筆不一樣
楷書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中,提筆、頓筆、轉筆等運用要求嚴格,書寫要平穩,有輕重提按、入鋒回筆等具體要求。筆數,筆順,一定的行筆規則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而行楷的用筆則靈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鋒、頓筆、停筆等嚴格的運筆,不強調用筆中更多的提按、筆畫形態,只要求筆道流暢,便轉合理,行筆巧妙。還可以依照書寫者的習慣而使筆畫的行筆出現各種變化,甚至依照個人不同的審美和書寫風格去追求或創造出不同的筆道線條。
3.行楷的筆順可根據具體情況改變楷書原有的筆順
楷書的筆順比較固定,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筆,是根據漢字結構特點加之人們日常書寫習慣而總結出來的。就一般情況而言,楷書的筆順是不可以改變的,改變了筆順極容易造成筆畫書寫不到位,使字形走樣,影響書寫效果。行楷的筆順不是一成不變的。行楷的書寫,根據實際需要,個別地方由於書寫到具體部位時,筆畫的連結、縈帶、減省等使字形變化,相應的筆順也隨之改變了,有的字中的筆畫可以先寫,也可以後寫,但這也只限於一些非主要的筆畫。字中的主筆是要按照書寫順序來寫的。
4.行楷和楷書的筆數不一樣
寫行楷的過程中,個別時候由於連帶的需要,加上個別筆畫的替代和減省,很多筆畫自然地連在一起書寫,筆數會比楷書有所減少
『叄』 漢字的筆順為什麼現在的小學課本沒有明確的寫法,是我們以前的老師教的不對,還是現在的寫法變了
過去,漢字的筆順不統一,為字典編纂和教學帶來了不便。1997年4月7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統一了漢字的筆順。具體內容請參閱:
http://wenku..com/view/4f48ad42a8956bec0975e3b7.html
『肆』 為什麼 日語的 五十音圖 的書寫和書中的不同的
其實兩者是一樣的,只不過上面鏈接的是書寫體,下面鏈接的是印刷體。如果是學寫,就按上面鏈接的學就好了。祝您學習愉快!
『伍』 為什麼孩子練字時書法還可以,但是到了做作業時就寫的潦草了
經常有家長問我,為什麼孩子在硬筆書法班寫的挺好,可是在寫作業時寫的字很差。家長這樣問,顯然是沒有練過書法,對書法知識了解甚少所致。其實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即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家長不懂書法,你便說孩子在硬筆書法班寫的很好,顯然你所說的好,是外行的評價。
書法講究慢功夫,而平時寫作業如果追求慢速度,恐怕家長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孩子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孩子在硬筆書法班裡習得一手好字,為什麼應用不到寫作業中去呢?下面我做一下分析參家長參考。
第五,讓孩子去有意識觀察班上同學中作業書寫最美觀的,增強孩子規范書寫意識。
對孩子來說,其實也特別希望自己作業被老師或同學欣賞,那不妨引導孩子去觀察班上同學中,都有誰經常因為書寫特別整潔,特別規范,經常被老師表揚。只要找到了這樣的同學,通過觀察人家作業書寫特點,而後再比較自己所寫有什麼不同。只要孩子用心去觀察了,就能夠激發孩子超越別人的意識。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都渴望自己與眾不同,而寫一手漂亮字,則是可以讓孩子實現這一願望。就如我當年因為一直堅持練書法,我的作業寫的特別整潔、美觀、大方,幾乎成了全班同學羨慕的對象,而老師也非常喜愛我。
結束語:書法終歸是書法,對於孩子們來說,興趣始終是第一位。而對於寫作業來說,既讓孩子寫出書法的氣勢,又能達到速度,那可真是為難孩子了。因此,家長對孩子寫作業中的書寫,一定不要用書法規范去要求,否則,你經常挑孩子書寫中的毛病,反而會傷害孩子對書寫的興趣。
『陸』 硬筆寫字法和硬筆書法有什麼區別
硬筆字最早應該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陶器上刻畫的圖案和符號,及其殷商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等。至戰國時期,以竹梃蘸漆而書成為書寫文字的習慣。在先秦以前,書寫文字的工具都是硬筆。從秦代的大篆、小篆至現代的簡化漢字,從使用骨錐筆、石刀筆、木筆、荊筆、竹管筆、蘆管筆、木炭筆、鵝毛筆到使用鋼筆、鉛筆、圓珠筆等,都無可爭辯的說明,惟有硬筆字貫穿了5000年中國文字書寫發展的全過程。我這里一直說「硬筆字」而沒有說「硬筆書法」,是因為書法是在寫字的基礎上,經過藝術沉澱才得以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寫字並不是一開始便是書法。
在當代,很多人對鋼筆寫字和硬筆書法這兩個概念非常模糊,分不清何為寫字何為書法。很多人誤認為寫字好就是書法好,甚至無法理解、欣賞、接受真正意義上的「硬筆書法」作品。其實書法與寫字是有很大區別的,鋼筆寫字重在「寫」,而硬筆書法重在「法」。下面分點談談鋼筆寫字與硬筆書法的區別。
一、藝術層次不同
鋼筆字是基礎,它以實用為主。如果一個人寫的鋼筆字能夠符合一定的筆畫規律,講求結構、字體端莊,我們基本就可以說這個人寫的字很漂亮,但卻不能說他的書法很好。甚至不能將他寫的字稱其為書法。鋼筆字相對於硬筆書法只能算是原始的,低層次的,它不過多的苛求內在的氣韻與涵養。舉個例子:我們出門旅遊,為了給自己留個紀念,記下美好的瞬間,只要拿上照相機,找個好的景點作為背景就可以拍攝,但這只能算是照相。如果我們把照相進一步專業化,多追求一下景深、光圈、感光度、變焦等,就該稱其為攝影了。攝影相對於照相是藝術,同樣的道理,硬筆書法相對於鋼筆寫字是藝術。
硬筆書法以鋼筆寫字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更加深入主體的抒情達意,融入主體的情感與學識涵養,從而在字的用筆、結體、章法這些外在的形式美之外,滲透出字的內在所流露出來的意趣、氣韻、法度,給人以流動、和諧、自然的藝術美感。因而從藝術層次上來講,硬筆書法要遠遠高於鋼筆寫字。
二、書寫主體的審美情感不同
如果說鋼筆寫字是理性的線條表現,硬筆書法則是感性的情感抒發。鋼筆寫字講求以實用為主,主要是用來記錄東西,它不需要刻意講求任何的變化,只要字跡清晰、便於識別、字體端莊和諧就可以了,書寫時也不必顧及這個字應該怎麼寫,下一個字應該怎麼寫,怎麼布局、怎麼某篇等,這些都不需要過多的考慮。說鋼筆寫字為「理性」,也可以說是「無性」。而硬筆書法講求氣勢神韻,它需要融合書寫者的知識積累與思想品質。所謂「字如其人」。書法要求書寫主體全心投入,進入靈感狀態。書法創作過程不可打斷,要任情感一氣貫通,直至寫完整個作品方可停筆。一旦中途停筆(比如有朋友來打擾),就會破壞書法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正如羅丹所說:「藝術就是情感」。
硬筆書法具有不可重復性,強調偶然的、瞬間的情感迸發,不易操作,其間的奧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一言說,盡在感悟。有人可能會提出質疑:「書法是一門修身養性的藝術,是不同於繪畫、文學等的。書法講求的是「靜」,怎麼還能說是感性呢?」對!書法是講求平靜的,而這種平靜正是來源於書法創作主體的一種心平氣和的情感,正所謂「以自然為法度」,大道合乎自然。
三、價值和表現力不同
鋼筆書法注重的是實用價值,而硬筆書法注重的是審美價值、藝術價值。要想寫出具有藝術美感的書法作品,必須融會書寫的法度和氣韻,以及書寫者自身的修養和智慧。所以說,硬筆書法源自於民眾生活,又高於生活中的實用功能。硬筆書法的藝術審美價值,只有那些參悟出書寫法度的書法家才能演繹。
鋼筆字本身並不刻意講求其表現力,注重的也不是外在形式與內涵美,而是文字的內容。硬筆書法則不同,它更注重的是外在形式與內在情感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力。甚至,書法通過字的線條、布局、變化,可以欣賞出其中的神、情、意、趣,從而參悟到創作者進行創作時的內心情感。正如有人說,通過書法作品中的每個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喜是悲、是哭是笑。
以上,大致談了談鋼筆寫字與硬筆書法的區別。總體上講,鋼筆寫字停留在「寫」的表面,而硬幣書法是上升到了「法」的高度,寫字與書法不能等同。
『柒』 行楷和行書有什麼區別
區別:
1、種類不同
行書是中國書法形式的一種,行楷歸屬於行書當中。
2、風格不同
行楷比較清晰,筆畫嚴整。行書以行草居多,比較流暢,筆畫隨意。
3、用處不同
行楷比較注重實用性,藝術性較弱。行書比較注重藝術性,實用性較弱。
行書在隸書基礎上發展而來,介於楷書、草書之間,是為彌補楷書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即「行走」之意。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稱「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
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7)為什麼追的寫法和書不一樣擴展閱讀: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
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
『捌』 為什麼書法的字差別很大初學者問。
書法不同於美術字,必須追求變化。在一幅作品裡,一樣的字寫出不一樣的結構、氣勢是書寫者最大的追求,尤其是行草書。如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里二十個「之」字各具形態,成為經典。你說「緣」字,有可能是某一幅行草書里的寫法。寫一首完整的詩,不必苛求用哪一種,用的種類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