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為什麼可以印出底層的東西
❶ 印刷的基本工作原理
1、電子成像數字印刷
電子成像數字印刷技術(圖1)分成直接成像數字印刷工藝和間接成像數字印刷工藝兩大類。
直接成像數字印刷工藝使用表面塗有極薄絕緣層的,在手感,外觀和操作特點方面與普通紙張相近的承印材料,其把潛在電核圖像直接寫到承印材料上,這種印刷過程通常分為三個步驟:成像、上墨和定影。
成像:該印刷設備通常在紙張與記錄電極之間加有電壓電場,如果紙張與記錄電極之間不接觸,中間有空氣層,一般加高壓電場;如果紙張與記錄電極之間接觸,一般加低壓電場,但是成像頭與紙張表面必須光滑、耐磨、經過電場對絕緣介質進行均勻充電,接下來用針狀記錄電極陣列對充電表面作有選擇的中性化處理,沒有被中性化處理的區域就是潛像區域,採用記錄電極陣列的目的在於提高記錄解析度。因為為了在整個頁面寬度上傳送電荷,形成與頁面等寬度的靜電潛像,電子成像系統不能採用單個寫電極和背電極對成像,如果設計成單個寫電極和背電極對成像,那麼記錄解析度將無法接受,所以應該設計成電極陣列。
上墨:成像後,紙張在印刷機上向前移動,並與液體色料接觸,只有在電核區域才能粘附色料、通常,液體色料由一個精密電路控制,以保持固定的顏色濃度。
定影:與靜電照相數字印刷工藝相同。
間接成像數字印刷工藝,是把潛像首先作為一個中間圖像,通過接觸電極傳遞到具有較硬的耐磨絕緣層的鼓上,然後傳遞到紙張,接著使用液體色料上墨。這有點類似於傳統靜電照相復制技術,但在光導鼓或光導皮帶上有絕緣層,靜電照相成像需要充電和曝光兩步,而電子成像只需一步,電核圖像可以傳遞到較為粗糙的紙張表面。
2、電凝聚數字成像印刷技術
電凝聚成像是以具有導電性的聚合水基油墨的電凝聚為基礎,利用油墨在金屬離子的誘導下會產生凝聚作用的原理實現的,即在陰極陣列和鈍化旋轉的陽極之間,給導電油墨溶液施加非常短暫的電流脈沖,通過在成像滾筒電極(陽極)和記錄電極陰極之間的電化學反應,滾筒上電解生成氯原子,氯把不銹鋼滾筒表面的鈍化層氧化成非常活躍的三價鐵離子,鐵離子在滾筒表面釋放時,造成油墨中聚合物的交聯和凝聚,從而使油墨固著在成像滾筒表面,形成油墨影像圖文區域;沒有發生電化學反應,即非圖文區域的油墨依然是液體狀態,再通過一個刮板的機械作用,將未凝聚的液態油墨去掉。最後,通過壓力的作用將固著在成像滾筒上的油墨轉移到承印物上,即可完成印刷過程。
印刷工藝通過兩種基本方法復制半色調信息,第一種方法是改變油墨的表面覆蓋率,稱為調幅網點;第二種方法是改變加到紙張上的油墨體積,稱為油墨體積調制,如果成像工藝能控制墨層厚度,則油墨體積調制能以相當精細的步長進行,電子凝聚成像通過改變墨層厚度和網點直徑調製成像點的密度,實現密度調制的具體手段是控制陰極電脈沖的作用時間,在成像過程中,系統可以按照一定的時間步長改變記錄電脈沖寬度,使電凝聚活動好像快速微型的上墨閥門,不停地以不同的時間間隔打開和關閉,從而在成像滾筒上得到不同面積和厚度的固著油墨,實現像素的多階調調制,電脈沖作用時間為0.1μs時,成像點的光學密度最低;電脈沖時間為4μs時,成像點的光學密度最高,由於電子凝聚成像屬密度調制印刷工藝,因而稱為連續調印刷工藝。
在電凝聚成像過程中,正極是一個旋轉的金屬成像滾筒,該滾筒攜帶油墨。油墨在滾筒上通過電凝聚成像,然後再轉印到紙或其他承印物上,印刷記錄頭由數干個極細的用作負極的金屬絲組成,這些金屬絲成行排列,並與印刷滾筒垂直。
電脈沖通過油墨到達成像滾筒,並在滾筒表面發生微量的電解反應,該反應導致鐵離子的釋放,這個過程嚴格按照計算機控制的圖像及信號間隔來攫取油墨,並使其凝聚在滾筒上,一旦信號中斷,微量化學反立即停止,沒有任何拖延,這一過程中,滾筒上圖像區域的油墨以凝聚的形式存在,該油墨有些像凝膠,比未凝聚的油墨幹些;非圖像區域則是未凝聚的油墨,這些未凝聚的油墨被橡膠刮板刮掉,然後通過高壓、無熱量把保留下的圖像轉印到承印物上,並蒸發乾燥。
1)電凝聚數字印刷基本工藝
電凝聚數字印刷技術是一種連續色調,完全可變的印刷成像工藝,它完全不同於其他數字印刷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它與著墨孔大小可變的凹印相似,因為凹印也可印出厚度不同的墨膜,並使用刮墨刀將多餘的油墨從印版滾筒上除掉。
Elcorsy公司的200型電凝聚印刷樣機所採用的工藝流程如下:
①准備
首先在潔凈的成像滾筒上塗上極薄的油層,其主要作用是便於把油墨傳遞到承印物上。
②注人油墨
油墨從平行的噴嘴中噴出,從而給滾筒上墨,滾筒旋轉攜帶油墨,並將其填充到印刷頭和成像滾筒之間的縫隙中。
③成像
以計算機控制,緩沖存儲的數據控制電子脈沖自陰極送出,穿過油墨到達成像滾筒。
④凝聚
油墨是導電的,所以它能把印刷頭發出的電信號傳輸給成像滾筒,圖像區域的油墨以凝聚的形式駐留在滾筒上,而非圖像區域的油墨則是未凝聚的液體形。
⑤圖像的展現
在一個類似刮墨刀的動作中,把非圖像區域上未凝聚的油墨除掉,從而在成像滾筒上展現出由已凝聚的墨點表現的圖像,刮掉的油墨從側面的溝槽去除,並返回到注墨容器中。
⑥轉印
通過施加高壓,凝聚的油墨從成像滾筒轉印到承印物上,並採用蒸發方式乾燥。
⑦清洗
用毛刷、皂液和高壓水流清洗成像滾筒,水返回過濾箱後循環使用,當把所有未轉印的油墨和准備過程中預塗的油層去除後,印刷循環即告完成。
上述整個過程允許多個步驟同時進行,當第一個圖像被轉印時,新的圖像正在印刷頭上被書寫出來,寫在滾筒上的每個圖像都可以與前面的圖像完全不同。
2)電凝聚成像印刷的特點
電凝聚成像數字印刷對承印物沒有特殊要求,它與傳統的膠印相似,使用顏料,通過電凝聚固著的油墨可以轉移到普通的承印物上,所以可以在普通紙上成像。
電凝聚成像數字印刷可實現多階調再現,由於記錄脈沖寬度可調,所以在成像滾筒上形成不同厚度和面積的墨點,且范圍很寬,印刷綜合質量可達到中檔膠印水平,印刷速度可達到每分鍾數百張,而印刷價格介於噴墨成像與靜電照相印刷方式之間。
3、電子束成像技術
電子束成像數字印刷也稱為離子成像數字印刷,它通過使電荷的定向流動建立潛像,該過程類似於靜電照相印刷,不同之處在於靜電照相印刷是先對光敏鼓充電,然後對其進行曝光生成潛影;電子束成像印刷的靜電圖文是由輸出的離子束或電子束信號直接形成的。
離子束或電子束成像印刷的靜電圖文鼓一般採用更堅固,更耐用的絕緣材料製成,以便接收電子束的電荷。
電子束成像數字印刷系統工作時,首先由成像盒產生電子束,這些電子束通過與成像盒相連的引導筒排列成電子束陣列,該電子束陣列被引導到能暫時吸收負電荷的絕緣表面上,當滾筒旋轉時,由於電子束的開通與關閉,在絕緣表面形成電子潛像,滾筒轉動到呈色劑盒所在的位置時,電子潛像將吸附帶正電的呈色劑粒子,已吸附了呈色劑粒子的絕緣表面繼續轉動到轉印輥,紙張通過轉印輥與絕緣滾筒形成的加壓組合時,由轉印輥對紙張加壓;在該壓力作用下,絕緣表面與紙張表面緊密接觸,且處在巨大的壓力下,從而使電子潛像吸附的呈色劑粒子轉移到了紙張上,考慮到電子潛像吸附的呈色劑粒子不可能全部轉移到紙張表面,因此在轉印輥後面安裝有刮刀,刮下那些未被轉移的呈色劑粒子,上述過程完成後,雖然未轉移到紙張表面的呈色劑粒子被刮掉了,但絕緣表面可能還帶有電子,為此需利用擦除輥擦除剩餘下來的電子,以利下一步的成像和轉印。
❷ 活子印刷術的原理是什麼
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❸ 印刷彩盒時,印刷廠為什麼會把底層的圖案印到最上層來
一、首先你的問題描述我不太清楚:1.底層是淡淡的而印出的效果是濃墨,把面層顏色蓋住了是不?2.還是,如果底層是紅色面層是藍色印出的效果相交疊的地方還是紅色的是不?
二、1.的問題是印刷廠的問題。 墨的濃度未調好;2.的問題分兩種:印刷廠印版製作錯,另是你的設計可能出了問題。
❹ 印刷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印刷原理:
按印版之有印紋部分與無印紋部分在印刷過程中,產生印刷品的原理,可分為物理性印刷(Physical Printing)及化學性印刷(Chemical Printing)兩類。 物理性印刷者,印墨在印紋部分完全是一種堆積承載,無印紋部分則低凹或凸起,與印紋部分高度不同而不能沾著印墨,任其空白,故印紋部分印墨移轉於被印物質上,僅屬物理機械作用。一般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乾平版印刷等,均屬物理性印刷(印刷面高於或低於非印刷面)。 化學性印刷者,印版無印紋部分(非印刷面)之不沾著印墨,並非由該部分低凹、凸起、或被遮擋,乃是由於化學作用,使其產生吸水拒墨之薄膜使然。固然,印紋部分(印刷面)吸墨拒水,無印紋部分吸水拒墨,水與油脂互相反撥,仍是物理現象,但在印刷過程中,須不斷使無印紋部分補充吸水拒墨之薄膜,故為化學性印刷。平版橡皮印刷機之印刷,即屬此類。蓋其水槽溶液中,須加入類及膠類物質,使源源供應羧基團之粘液層,方可保持印版非印刷面部分不被油脂浸染。
❺ 膠印,印刷原理
四色網點印刷是現在彩色印刷的基本方式。基本工藝過程是:
彩色圖像->四色分色->網點計算->網點輸出到印版->四色網點疊合還原彩色
四色網點印刷的基本原理是:彩色圖像上的每個像素點的色彩都可以看做是不同含量的原色組合成的(就像畫家用不同色的顏料調色一樣)。理論上三元色黃色(Y)、品紅(M)、青色(C)的不同含量組合就可以再現所有色彩,但是實際上還有局限,所以增加了黑色(K)。
所謂分色,就是用專門的軟體計算,將圖像的每個像素點分成四個不同面積大小(以百分比表示,百分比越高表示這個原色含量越多)的原色點——當這幾個點的距離小到肉眼無法分辨時,視覺上就是這幾個點混合疊加的效果(也相當於調色)。專業印刷里這個距離為1/175英寸,也就是每1英寸的長度里有175個網點,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175線的印刷線數。這也是為什麼對作為原稿的圖像有精度要求,一般都是350dpi以上的原因。
分色完成後,再用專門的軟體(上面提到的RIP)將分色圖像用專門的記錄設備將網點曝光在印刷用版上,在印刷機上將分別將四個顏色重疊印刷在每張紙的同一個位置,完成彩色的合成。
(四色合成以及印刷品網點放大示意圖,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