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過東西的人為什麼一直改不了
① 孩子偷東西屢教不改怎麼辦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偷過錢,偷過同學的橡皮,偷過同桌的鉛筆等等,這些行為如果及時得到家長的正確引導,很快就會消失的。下面是我分享的孩子偷東西的教育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偷東西的教育方法
幫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
雖說“自我中心期”是成長軌跡,但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對孩子的“貪得無厭”視而不見,要開動腦筋盡早幫孩子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即讓孩子知道尊重別人的所有權。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時,囑咐孩子及時歸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紙筆,並告訴孩子要使用多長時間,徵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帶走,在歸還時要向孩子說“謝謝”。例如:在家裡,和寶寶一起認一認,哪些是他的東西,比如,衣服是寶寶的、芭比是寶寶的;手機是媽媽的、筆記本電腦是爸爸的。告訴寶寶,家裡每個人都有私人物品,這些東西,如果沒經過本人允許,是不能動的。當然,寶寶的東西也一樣,沒經過寶寶允許,媽媽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隨便給別人的。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控制沖動的能力。例如,買回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可以不馬上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里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自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為佔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過失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手偶游戲、編故事等方式,例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讓寶寶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他體會丟了東西會是多麼著急,並鼓勵他及時歸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們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強化他的分享行為,這樣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並學會尊重他人所有權的行為習慣。
讓孩子承認錯誤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要讓他還回去,並且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別人道歉,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擔當,並且會有效的杜絕孩子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和孩子溝通教育
發現孩子將別人的東西帶回家了,不要用偷這樣的字眼,這些會給孩子心靈造成陰影的,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將別人的或者公共的東西帶回家,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需要什麼,應該告訴爸爸媽媽,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他的,這樣孩子以後肯定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有些父母,平時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孩子想要的東西總是不買給他們,其實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性能,可以鍛煉孩子的智力,也是孩子快樂成長必須的,父母不必對孩子要求那麼苛刻,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好拿別人的。
發現孩子偷東西的注意事項
不問緣由打罵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十分氣憤,一旦發現,往往不問任何原因就採用斥罵、責打、處罰等嚴厲的懲罰措施來矯治孩子的問題,結果常常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行為。在這種消況下,孩子就不能真正理解家長的教育動機,也不可能將家長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准則。幼兒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對孩子偷竊行為的教育應著重於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家長的正面教育應首先從詢問孩子“為什麼要偷拿別人的東西”入手,如果是因為“那個東西好玩而自己沒有”,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應該怎樣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是因為“別人也偷拿過我的東西”,家長可以引導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報復地偷別人的東西,那麼社會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孩子“並沒有覺得不好”,家長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慮他自己的行為,進而認識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好的和應當受到譴責的。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道德要求,並促使他照著去做。這樣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樂意接受。
給孩子貼標簽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責罵、訓斥,“小偷”、“賊”等字眼不斷,這無異於給孩子貼標簽,貼標簽最大的作用就是強化或者及其逆反之心。因此,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冷靜、謹慎地想一想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措施,才不至於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的影響。
不顧及孩子自尊心
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育,甚至在他的朋友和同學中提及,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抬不起頭來,對心理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家長們發現孩子偷東西,事過之後,一般不要在別人面前提及,爭取把事件的影響范圍縮減到最小。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周圍存在著譏諷孩子的人,他們的嘲笑今孩子拾不起頭來,家長要想辦法幫助解決解決,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如何看待孩子偷東西
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二三歲的孩子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常常會拿回來自己玩,不過這並不屬於真正的偷竊行為。真正的偷竊行為一般會發生在孩子6歲至青春發育期之間。有的5歲至6歲或者10歲至12歲的孩子偷別人的東西,其價值數小。有時拿回來的東西自己家裡也有,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拿回來。要想知道怎麼教育孩子,首先就得搞清楚孩子偷東西的動機:
沒有所有權的概念
孩子往往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突出,身邊的東西只要是他所喜歡的,就對別人喊:“這是我的,你別動!”而當他看到別人有他喜歡的東西時,也希望能據為已有,而且,他們往往分不清“所有權”的概念,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有的而自己喜歡的東西,都理所當然地視為已有,有時候孩子可能還有這樣的想法,就算是別人的東西,“我只是想拿來玩玩”,像章自己的玩具一樣,不需要告訴別人,結果就成了“偷”。
希望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
有的孩子知道隨意拿別人東西不對,但見到別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總希望自己也能有,但父母又不給買,於是就只好來個既滿足願望又不被人發現的“偷竊”行為。
僥幸心理作怪
有時孩子明知道偷竊別人的東西不對,但還想起人不注意時占點便宜。會認為只是偷偷拿一個,不會被發現。比如東東就是,在去朋友家玩的時候發現很多積木,特別喜歡,覺得那麼多自己“拿”一兩個也不會被朋友發現,於是就理所當然地“拿”了一些回家。
顯示自己勇敢
一些孩子總是願意在同齡的孩子中表現出自己的勇敢,於是便嘗試這種偷竊的冒險行為,以此來證明白己的膽子很大,很勇敢。只是,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勇敢”行為是錯誤的。
對同齡人的模仿
② 偷錢,偷東西成為習慣,教育了無數次都不改是心理疾病嗎打也打了,勸也勸了,啥方法都用了,
其實這個問題就在乎於你們有沒有對她進行關心,她為什麼偷錢?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想,在她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她會覺得是對的。第一個建議:與她交心,不要強迫一些思想讓她接受,理解她,從而再去轉移她的目標,目標可以為游戲,運動,讓她將重心轉移到其他方面。第二個建議:可能以上我說的都不符合你的條件,也許是她有一些心理疾病,可以找一個切入點,從她的朋友,她的身邊,她需要什麼這些角度來觀察,如果屬實,可以嘗試滿足她所需要的,也可以嘗試斷絕她的習慣,如果只是一時半會,只會治標不治本,如果還是這樣,她可能是已經不在乎家人的意見了,還是先和她做朋友,取得她的信任,理解她。第三個建議:偷錢除了為了生計,還有就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可以選擇去誘導,從其他方面滿足她的虛榮心,或者是讓她忙碌,令她的時間,思緒無法選擇去偷。
③ 黑龍江男子坐了20年牢,出獄後在青島盜竊被抓,他為何屢教不改
有很多人在做了壞事之後得到了警察的教導,但依然改不了自己做壞事的習慣,在黑龍江,就有一個男子因為盜竊入獄,20年後被放了出來,然後在青島盜竊又被抓了起來,可以說是屢教不改,我覺得盜竊可能就是他本性,一個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其次就是一個人在出獄後沒有能夠養活自己的能力,那麼他就會再次想到盜竊來獲取錢財讓自己生存下去,因為他除了盜竊什麼也不會,只有這一個選擇,而且通過盜竊獲取錢財其實是很輕松的,不論是做什麼工作都要付出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盜竊這件事情相對來說就要輕松很多了,一旦發現了盜竊很輕松,那麼這個人就不會再去干別的工作。
每一位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向孩子灌輸正確的思想觀念,讓他們知道某些事情是正確的,而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是錯誤的,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形成一個很正的三觀,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做出一些錯事。
④ 慣偷男子9年間11次落網,該男子為什麼屢教不改呢
慣偷男子9年間11次落網,該男子之所以屢教不改,有三方面原因,首先這個男子並沒有其他技能,也耐不住性子好好的打一份工,整日游手好閑,就難免重蹈偷竊的覆轍。其次,這個男子已經在偷竊的這條路上嘗到了好處,認為這樣得來的錢財更加簡單。最後就是習慣養成,從多巴胺的角度上說,這種行為能夠讓他感覺到興奮,就相當於參加了一場冒險行動。
多巴胺是一個神奇的東西,能夠控制人的慾望,有些人因為沒有遇到新奇的事情,就會顯得為彌補幀,而小偷的多巴胺就初期的旺盛,有時候偷東西對他而言更像是一種樂趣,能夠偷到多少有價值的東西還在其次,所以可以給他找一些其他具有挑戰性的事,讓他沉迷其中,這也能有效的轉移注意力。
⑤ 為什麼有些人會剋制不了自己偷竊的習慣這是不是病
我覺得雖然他們會因為剋制不了自己偷竊的習慣而偷竊,但這並不是一種病。
新聞上經常會有報道,說某某人因為盜竊被抓,但是他的家裡卻有很多的錢,簡而言之,也就是說,他家本來挺富裕的但是他卻去做小偷,這樣的人可能為的就是追求一種心理上的快感,才去盜竊的,並不是像一般的小偷一樣,為了錢去盜竊。
我覺得,這種人他們的這種情況,不能算得上是病,只能說是一種怪癖吧,因為要是病的話,那肯定就是在他們的心理上會有一些問題,但是他們的心理上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心理很健康,所以這就不是一種病。
你在問題當中也提到了,說是有一些人因為剋制不住自己偷竊的習慣,才實施盜竊的,既然你把他們的這種行為稱為盜竊的習慣,那也就不算是病了吧,我想,他們的這種行為,只是為了追求心理上的某種快感,並不僅僅是為了錢才去盜竊的了。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過,二十一天可以讓人形成一種習慣,可能你說的這種盜竊的人,他們就是因為自己給自己形成習慣了吧!有的時候一個人根本就控制不住他的習慣,可能他們就是屬於那種控制不住自己習慣才去盜竊的人吧!
以前新聞上不是說過嗎,有一個孩子從樓上掉下來,正好樓下有人,成功的接住了這個掉下來的孩子,但是接觸孩子的人是一個守門員還是什麼我忘了,反正他的職業習慣是到手之後必須把他扔出去,然後孩子就毫無徵兆的被扔了出去,我想你所說的上面那種偷盜的行為,應該是跟我說的這個例子是一樣的,兩者都是出於習慣才這樣做的,所以說你不能說這是一種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