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街買東西不說南北
① 我們上街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你去哪?」「我出去買點東西」。這樣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可謂司空見慣,對於「買東西」這個說法,咱們國人非常有默契地知道是購物的意思。但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買東西」這個說法的由來並不止一個版本,先來看看第一個說法是何故。
南宋大學者朱熹,一次在拜訪他的朋友盛溫如時,剛好碰到這哥們手挎著菜籃子上街。
朱心裡很是好奇,就隨口一問:「這個時候你拿著個籃子是要去哪?」
朋友盛溫如回答說:「我要上街買東西啊。」
「買東西?」朱熹很奇怪,又問:「那麼南北也可以買嗎?」
盛回了一句:「不可以,我這籃子只裝得金類木類,水類火類是裝不得的。」
朱熹聽罷連連點頭。原來古代的「五行」木金水火土,是與東西南北中相對應的。其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屬土。其實這一語言現象,實際上是基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衍生的。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我們的先人發現,上述五類物質經過混合加工,可以構成世間許多新的物質,因而就產生了以這五類物質作為宇宙間萬物的基礎這一觀念。
據此,人們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歸納於這五類物質之中,而這五類物質由此成了具體事物的抽象化的代名詞。
這就是中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代表著當時歷史條件下前人對世界本質的認知水平。按照五行觀念推衍,東西南北中,與木金水火土具有兩兩對應的關系,即東代表木,西代表金,南代表水,北代表火,中代表土。
而古人認為,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物體差不多都是由金和木兩物質做成的,因此,順乎其然地便把"東西"二字當成了用來泛指物質、物體的代名詞了。
現在,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人對世界的認識早已有了新而更新的一次次飛躍,但這一語言現象卻被一直沿用了下來。反正你說這么個詞,大家都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第二個說法也有理有據,生活真是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說的是古時候,在很多逐水而居的區域,由於我國地形是按階梯遞減分布的,因此絕大部分的的河流多是由東到西為走向的,而大路多是南北走向的。
加之那時人們做買賣交易多在路邊交易,並且當時人們生活不像現在這么豐富多彩,往往只是以生活物資為主,交易時路的東邊是糧食,路的西邊則以副食為主。
所以人們購進物品時說買糧食為買東,而買其它物品故為買西。什麼都買自然而然就叫做買東買西,說習慣連起來脫口而出就是買東西。
以上兩個版本都說得有板有眼,但口語的來歷緣由很難說得清根底。除非有考究過,不然誰都沒有話語權,這些知識就權當個飯余談資了。
② 為何叫買「東西」,而不是叫買「南北」
我國漢語博大精深,被世界上所公認最難懂的語言。如“東西”這個詞,含義眾多,最基本含義為方位名(表示東邊與西邊),還表示從東到西、旁邊,還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人、事、物。我們上街,是去買“東西”,為什麼不是去買“南北”呢?
“東西南北”四方的物品,也就是“東西”,這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簡稱“春秋”是一個道理。好像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啊。我國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從四季之中挑選了“春”和“秋”兩個詞,作為史書的名字,叫做“春秋”。
③ 為什麼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
五行方位中,東西南北中對應金木水火土,東西主金木,可用籃裝;南北主水火,而水火無法用籃子裝,故我們只能說買東西不能說買南北。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
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朱熹問他:「你去那裡?」盛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的話,很好奇,隨即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
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朱熹問他:「你去那裡?」盛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的話,很好奇,隨即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反問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嗎?」
朱熹答:「我當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嗎?」
盛說:「不錯,你知道了就好辦,現在我說給你聽聽,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做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以叫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呀。」
朱熹聽後唉了一聲說:「原來是這樣!」
在古代"南北"所對的"水火"以及'中'所對的"土"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沒有買賣的必要
古人以面南背北為上,即南北為通路,東西兩側置放物件,指點物件的時候自然指著東、西兩面,故以東西來作為物品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