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時間為什麼會變化
㈠ 清明節總是在4月5號左右,這是為什麼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唐代白居易
01.總述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號。事實上,在上世紀,清明節還有過4月6號的。而本世紀,則總是4號或者5號。那麼問題來了,清明節為什麼總是在4月5號左右?原因很簡單,因為咱這里說的4月,指的是陽歷,而不是陰歷,或者公歷。據甲骨文記載,早在商朝時,古人就已經有了日歷。
當時的人們活動范圍有限,又經歷了漫長的寒冬。所以到了清明,正好趁著春暖花開的日子,出來走走,既能親近自然,又說不定會遇上一次好姻緣。到了宋代,隨著宋明理學的興盛,「忠孝」文化開始浸潤清明節。再加上佛教的寒食節正好也在此時。於是清明節又增加了一個新功能——祭祖。
㈡ 清明節為什麼時間不固定
因為清明節是惟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它的日期不是按照時間,而是按照太陽黃經來進行計算的。
清明節氣時,地球公轉到達太陽黃經15度位置。但是由於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不一定是嚴格的365天,所以在節氣的劃分上也可能出現日期不固定的現象。
一般情況下,每年春分後15天左右即為清明,具體日期前後變動不超過三天。
拓展資料:
由於一年的長度是根據太陽的運行定出,24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
然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回歸年」,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歷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
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了修正誤差,所以公歷歷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
如果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到了後一天,或因閏年之故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
天文專家介紹,近幾十年來,「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的。
㈢ 為什麼每年清明節的具體時間都不同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即以月相29.5天為周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歷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准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布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歷中節氣的設置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復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歷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㈣ 為什麼每年清明節日期不一樣
清明節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天里,人們不僅祭奠祖先、緬懷先人,也遠足踏青、催護新生。大家有沒有和志小趣一樣的疑惑,為什麼清明節徘徊在4月的4至6日之間?如2014和2015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而2016和2017年的清明卻都落在4月4日,2018和2019年的清明又回到了4月5日,2020年清明也是4月4日。
在風俗上,作為清明節重要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代表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寒食之後重生新火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系。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並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就只剩下了清明節。
㈤ 為什麼每一年的清明節日期都不一樣
為什麼卻是在一個陽歷固定的日子?照道理應該是在一個農歷固定的日子。比如像中秋就是農歷8月15,元宵就是正月半。奇怪。如果清明節是在農歷的某個固定的日子,那陽歷每年肯定不一樣。
新華網南京4月3日電(記者
蔡玉高、周潤健)我國民間有「四五清明」之說,即清明節是在4月5日。天文學家表示,其實,每年清明節的日期是在4月4日-4月6日這三天之間變化的,並不固定在4月5日。
天文年歷顯示,5日12時05分,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的「清明」,屆時太陽運行至黃經15度。「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這時春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城鄉內外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江蘇省天文學會副秘書長嚴家榮表示,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作為節日是在唐朝才形成的,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在漢代就有了明確的記載。「清明」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此外,它還被稱為「踏青節」。
據嚴家榮介紹,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太陽在星空背景下的運行路線稱為「黃道」。自清代開始,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或中氣,二十四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嚴家榮表示,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定出,二十四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歷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歷歷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
天文專家介紹,近幾十年來,「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的。統計結果顯示,公元1901年至1943年清明日期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均為4月5日;1976年至2000年中,當2月有29日的閏年清明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則在5日;而從2008年開始後的20年中,凡逢閏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為4月4日。例如,2008年和2009年、2012年和2013年、2020年和2021年、2024年和2025年等年份清明的日期都是在4月4日。
㈥ 清明節為什麼會變
我覺得清明不是農歷的節日吧。清明一般在4月4號至6號之間。會變正常吧,春分秋分日也會變。我估計是一樣的道理吧。
㈦ 清明為何按陽歷算為什麼總在4月4日-6日之間變來變去
清明節,大家都知道這個節日我們是要去祭祀的,要回鄉去祭祖,去給親人掃墓,當然我們每一年的單位或者學校,也會組織我們去給一些烈士陵園去掃墓,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節日。但是為什麼清明節的日期是在四號到六號這三天之中來回變動呢,這個原因也挺簡單,因為我們中國所有的這種節氣,都是根據太陽直射的角度而定的,所以,這個清明節也是按照這個節氣所分配的,因為清明節是24個節氣其中一個,所以,清明是根據著這個節日也是按照陽歷來算日期的。
就是有這么一句俗語,就是清明前後,種豆點瓜都是最合適的,所以,這個清明節在我國還是挺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
㈧ 為什麼清明節有的時候是4月5日有的時候是4月4日
因為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實際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視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交節氣時刻,所在這一天就是清明節。
㈨ 為什麼清明節有的年份是4月4日有的年份是4月5日
因為清明節是一個節氣,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冬至後第108天,也就是陽歷4月5日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
清明節後氣溫變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事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9)清明節時間為什麼會變化擴展閱讀
清明節吃的幾種傳統食物:
1、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2、青團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再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後製作成的團子。
3、薄餅: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4、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㈩ 清明節是怎麼確定的為什麼每年的清明節日期都不一樣呢
二十四節氣(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