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狂躁為什麼晚上加重
Ⅰ 精神病人這一天什麼時候愛反病為什麼哪
精神病人在他生氣的時候和精神受到刺激的時侯愛犯病,因為他在精神上受過傷害。
Ⅱ 我媽有精神病,發作起來話特別多,晚上不怎麼睡覺。像小孩子一樣。仙姑娘娘卻說她不是病,是有仙上身
精神病發作時的症狀就是狂躁多話,精神極度興奮無法入睡。不要相信所謂的仙姑說的話,這個時間是要趕緊帶你母親看病吃葯,及早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Ⅲ 為什麼會得狂躁症有什麼症狀精神狂躁症又是什麼
發病病因和發病機制
生物學因素
①神經生化,精神葯理學研究和神經遞質代謝研究證實,患者存在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和相應受體功能改變。5-羥色胺(5-HT)功能活動缺乏可能是雙相障礙的基礎,是易患雙相障礙的素質標志;去甲腎上腺素(NE)功能活動降低可能與抑鬱發作有關,去甲腎上腺素功能活動增強可能與躁狂發作有關;多巴胺(DA) 功能活動異常;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性神經遞質,可能存在功能活動異常,因作用於此神經遞質的抗癲癇葯可以作為心境穩定劑,有效治療躁狂症和雙相障礙。②第二信使平衡失調,第二信使是細胞外信息與細胞內效應之間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③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主要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功能失調。
遺傳學因素
家系調查發現,雙相I型障礙先證者的一級親屬中雙相障礙的發病率,較正常人的一級親屬中發病率高數倍,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遺傳學方面,不少學者探討了與雙相障礙可能有關的標記基因,但尚無確切可重復驗證的結果,雙相障礙的易感基因尚需進一步研究。目前,有關雙相障礙遺傳方式傾向為多基因遺傳。
心理社會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環境應激事件可以誘發情感障礙的發作,如失業、失戀、家庭關系不好、長時期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等。遺傳因素在情感障礙發病中可能導致一種易感素質,而具有這種易感素質的人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促發下發病。
疾病分類
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標准: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國際分類法系統(ICD-10),美國分類法系統(DSM-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准》第三版(CCMD-3)中關於躁狂症分類如下:
輕性躁狂症(輕躁狂): 無精神病性症狀的躁狂症;有精神病性症狀的躁狂症。
復發性躁狂:復發性躁狂症,目前為輕躁狂;復發性躁狂症,目前為無精神病性症狀的躁狂;復發性躁狂症,目前為有精神病性症狀的躁狂。[3]
臨床表現
常見表現
核心症狀 異乎尋常的心情高興,輕松愉快,無憂無慮,笑容滿面,興高采烈,沒有難事(情感高漲),有人表現為一點小事或稍不隨意就大發脾氣(易激惹),在嚴重的易激惹情況下可能出現沖動行為。
思維聯想加快,言語增多,一句接一句,出口成章,滔滔不絕,內容豐富,詼諧幽默(思維奔逸),患者自身感到腦子變得非常靈敏、聰明、反應迅速。自我感覺良好,誇大自己的能力、財力、地位,認為自己有本事,可以做大事、掙大錢(誇大妄想)。
患者活動多,好交往,好管閑事,要干大事,要做許多事,不停忙綠(意志行為增強)。精力旺盛,睡眠需要減少,不知疲倦。做事有頭無尾,易被周圍發生的事吸引而轉移注意力(隨境轉移),對結局過於樂觀、行為草率、不顧後果。好花錢,追求享樂,隨意揮霍。易與周圍發生沖突,產生沖動行為。性慾增強、性行為輕率。
躁狂狀態時,患者自我感覺良好,通常對自己病情沒有認識能力,即對自身疾病無自知力。
情感高漲或易激惹是躁狂狀態特徵性表現,伴隨思維奔逸、意志行為增強。表現為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即情緒、內心體驗、意志行為之間協調一致,並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嚴重時可表現出不協調症狀,言語凌亂、行為紊亂,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病程特徵和典型表現
發病年齡早,多在45歲以前發病,首次躁狂發作多發生青年期,起病較急,可在數日內發展到疾病狀態。成人發病者需仔細詢問既往是否有不典型的、輕度而短暫的抑鬱,如果有,應診斷為雙相障礙。
典型發作表現:為發作性病程,間歇期正常,易反復發作。躁狂發作時,情感高漲,言語增多,活動增多,即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
疾病危害
躁狂障礙如不治療,易反復發作,長期的反復發作,導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變和社會功能受損。由於病前的人格和疾病症狀的影響,患者酒依賴、物質濫用、葯物依賴發生率高。躁狂狀態時,由於易激惹、沖動控制能力弱,判斷力受損而做出非理智行為,有可能出現行為輕率、不顧後果,隨意揮霍、盲目投資,亂交友、亂性行為,傷人、毀物。因此,一旦確診躁狂狀態積極治療,避免不良的後果發生。
疾病診斷
與很多其他科疾病不同,由於躁狂症目前病因未完全闡明,至今還沒有確切的實驗室檢查或者化驗結果支持臨床進行診斷。一些量表的評估和實驗室檢查,可作為醫生輔助診斷和確定嚴重程度參考,並可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不能作為確切的診斷依據。診斷的確定仍然依據病史、精神症狀檢查,及結合病程進展的規律綜合考慮。
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准-第三版(CCMD-3),關於心境障礙的診斷,臨床診斷主要依據4各方面:症狀、嚴重程度、病程和排除標准。無論雙相障礙、抑鬱症、躁狂症,甚至環性心境障礙和其它心境障礙的診斷,首先必須分別符合躁狂發作和抑鬱發作的診斷標准。
躁狂症的診斷,首先必須符合躁狂發作的診斷標准。具體如下:
躁狂發作的診斷標准
躁狂發作以心境高漲為主,與其處境不相稱,可以從高興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僅以易激惹為主。病情輕者社會功能無損害或僅有輕度損害,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症狀標准
以情緒高漲或易激惹為主,並至少有下列三項(若僅為易激惹,至少需四項):
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隨境轉移;
②語量增多;
③思維奔逸(語速增快、言語迫促等)、聯想加快或意念飄忽的體驗;
④自我評價過高或誇大;
⑤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動增多、難以安靜,或不斷改變計劃和活動;
⑥魯莽行為(如揮霍、不負責任、或不計後果的行為等);
⑦睡眠需要減少;
⑧性慾亢進。
嚴重程度標准
嚴重損害社會功能,或給別人造成危險或不良後果。
病程標准
①符合症狀標准和嚴重程度標准至少已持續一周;
②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狀,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診斷標准。若同時符合分裂症的症狀標准,在分裂症狀緩解後,滿足躁狂發作標准至少一周。
排除標准
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躁狂。
輕躁狂發作診斷標准
除了社會功能無損害或輕度損害外,發作符合躁狂發作標准。
疾病鑒別
精神分裂症
①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發作與躁狂發作相鑒別,前者也在青年期起病,表現興奮、話多、活動多。但主要特徵是言語凌亂,行為怪異、雜亂、愚蠢、幼稚等怪異表現,思維、情感和行為不協調,為不協調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躁狂發作是在情感高漲基礎上出現的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情緒愉快、高漲,有感染力。②躁狂發作時可伴隨精神病性症狀,應注意鑒別。躁狂發作是以情感障礙表現為主導症狀並貫穿於整個病程,情感高漲伴隨思維和行為改變,發作間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現是以幻覺、妄想、思維邏輯障礙等怪異為主要表現,與內心體驗和周圍環境不協調,發作間歇期多殘留不同程度社會功能缺損。
繼發性躁狂發作
躁狂發作可由腦器質性疾病、軀體疾病、某些葯物和精神活性物質(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鑒別點如下:繼發性躁狂發作應有明確的腦器質性疾病史、軀體疾病史,有葯物和精神活性物質使用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有相應的改變,可出現意識、記憶、智能問題;情感症狀隨原發疾病病情好轉而好轉,隨原發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躁狂症和與雙相躁狂發作鑒別
需仔細詢問既往是否有不典型的、輕度而短暫的抑鬱,如果有,應診斷為雙相障礙。雙相Ⅰ型:躁狂發作明顯且嚴重,又有重性抑鬱發作;雙相Ⅱ型:躁狂發作一般較輕,其抑鬱發作明顯而嚴重;雙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鬱發作均不嚴重。
人格障礙
情緒變化是人格問題還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個人一貫的情緒和行為模式,而躁狂發作有明顯的起病時間,病理性情緒需持續一定的時間。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①早期識別,早期治療,足量足療程治療,全程治療。②採取綜合治療,包括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社會干預和危機干預,以改善治療依從性。③長期治療,躁狂發作復發率很高,需要樹立長期治療的理念;④患者和家屬共同參與治療,因需要家庭給予患者支持、幫助。
葯物治療
①以心境穩定劑治療為主,心境穩定劑可以治療和預防發作,在心境穩定劑基礎上,根據病情需要聯合其他葯物;②及時監測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根據情況調整葯物,聯合用葯時,注意葯物之間的相互作用;③躁狂狀態 首選一種心境穩定劑治療,根基病情需要,及時聯合用葯,聯合另一種心境穩定劑,或抗精神病葯,或苯二氮卓類;④心境穩定劑 常用的有碳酸鋰和抗抽搐劑兩類,抗抽搐劑包括丙戊酸鈉,丙戊酸鎂,卡馬西平,拉莫三嗪;⑤抗精神病葯 主要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葯(如喹硫平、奧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齊拉西酮等);⑥鎮靜催眠葯 苯二氮卓類(安定等)。
心理治療
在葯物治療基礎上加上心理治療。識別和改善患者不良的認知模式、情緒和行為模式,提供危機干預,向患者和家屬宣傳疾病知識,以提高治療療效,提高社會適應性及改善社會功能,提高依從性、減少復發。
治療療程
樹立長期治療的理念,採用綜合治療。①急性治療期 控制急性期興奮。療程:一般6-8周;②鞏固治療期 鞏固急性期治療效果,防止症狀波動。療程: 2-3月,葯物劑量一般維持原劑量不變。③維持治療期 防止復發,恢復社會功能。在仔細觀察下逐漸減少非心境穩定劑劑量。維持治療應持續多久尚無定論,維持治療的葯物劑量和用葯持續時間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因人而異,治療方案個體化。多次發作者,可在病情穩定達到既往發作2-3個循環的間歇期或維持治療2-3年後,邊觀察邊減少葯物劑量,逐漸停葯。在停葯期間如有復發跡象,及時恢復原治療方案,緩解後給予更長時間的維持治療期。發病年齡早,有陽性家族史者應維持治療。
Ⅳ 脾氣狂躁,整夜失眠,是不是有精神病
生活沒規律,可能也會產生出負面情緒。
建議調理方法如下:
按時睡覺,早睡早起。白天生活充實、豐富,適當戶外活動、運動,多與他人交往、聊天,適當擁有一些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睡前,不要與人熱烈交談,不要過度思考問題,可以用溫水洗澡(洗澡後要將頭發擦乾)或熱水泡腳,自然放鬆一下。
晚飯不要吃得太飽,睡前不要大量飲水,但可以適量喝一點熱牛奶。室內環境應舒適、整潔,可以將桔、橙之類的水果,放置床頭,以果香幫助睡眠。
偶爾失眠是正常現象,不必過於煩惱。經常失眠的話,建議看看神經科醫生,適當用葯。對於臟器虛弱、火旺或不調者,建議看看中醫,區分體質,配葯調理。
Ⅳ 精神病,症狀,表現似乎正常,說話多且清楚,但是偏向罵人,說話大聲,做事糊塗。喜歡往外面跑,半夜在睡
躁狂症可能性大,去精神科就診,葯物治療
Ⅵ 狂躁抑鬱性精神病的症狀
抑鬱精神病的症狀1:抑鬱精神病與一般的「不高興」有著本質區別。它有明顯的特徵,綜合起來有三大主要症狀,就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
抑鬱精神病的症狀2:特點是晝重夜輕,常伴有焦慮。臨床中,其典型症狀的患者並不多見。許多患者只具備其中的一點或兩點,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心情壓抑、焦慮、興趣喪失、精力不足、悲觀失望、自我評價過低等,都是抑鬱精神病的常見症狀,有時很難與一般的短時間的心情不好區分開來。如果上述的不適早晨起來嚴重,下午或晚上有部分緩解,那麼,其患抑鬱精神病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我們要提高警惕。
抑鬱精神病的症狀3:心悸、胸悶、胃腸不適、便秘、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睡眠障礙突出,多為入睡困難。自殺是抑鬱精神病最危險的症狀之一。抑鬱精神病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社會自殺人群中可能有一半以上是抑鬱精神病患者。有些不明原因的自殺者可能生前已患有嚴重的抑鬱精神病,只不過沒被及時發現罷了。
Ⅶ 精神病 狂躁
意見建議:您好,一般說來,這是屬於心理問題,引起的原因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以及自身性格行為因素有關。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自我調節抑制。若是症狀比較嚴重,無法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緩解,建議您親自去找心理醫生咨詢一下為宜。
Ⅷ 躁狂症失眠
抑鬱病因:面對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如果再遭受貧窮困苦、生病、失戀、失業等方面的挫折,則更容易由於這種超負荷壓力而導致其精神狀態長期受到壓抑,這也是引發重度抑鬱症的又一重要因素。抑鬱治療:抑鬱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並且要明白適度的悠閑並不是無聊、沒意義的行為,將無所事事休息的時間穿插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可以將綳緊的神經適當的放鬆,並有效釋放精神壓力。香蕉中含有一種稱為生物礆的物質,可以振奮人的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生素B6的來源,這些都可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
Ⅸ 狂躁症會越來越嚴重么
1
提升個人修養
躁狂症發病不受自我控制,這也與平時的品行有關,患者多是脾氣不好、易沖動的人。因此,治療躁狂症必須要先提升自我個性修養,以達到讓情緒處於平衡與安寧之中。
2
集中精力做事
患上此病的人做事往往不專心,心裡毛躁,做著這件事想著那些事。這只有引發狂躁不安。因此,要集中精力做事,不要開小差。
3
凡事往好的想
患躁狂症的人往往心胸非常狹隘,表面上看上去對任何時滿不在乎,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會使他們發怒。對於此病應要做一個豁達的人,凡事往好處想,多擁有積極的一面,自然狂躁症也就消失了。
Ⅹ 焦慮狂躁症狀會引起失眠嗎,主要是焦慮狂躁人際關系敏感偏執精神病性症狀用不用看心理醫生,可是家人不讓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症之一,雖不屬於危重疾病,但妨礙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並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病等病症。
臨床將慢性失眠分為原發性失眠和繼發性失眠。
1、原發性失眠:是一種無法解釋的、長期或終生存在的頻繁的睡眠中斷、短睡伴日間疲勞、緊張、壓抑和睏倦。除外其他內在原因和環境干擾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有失眠的家族史。病因不詳但最多漸漸慢性精神心理失眠。
2、繼發性失眠:由疼痛、咳嗽、呼吸困難、夜尿多、心絞痛和其他的軀體疲勞和症狀引起的失眠。許多新陳代謝疾病可以引起睡眠結構的改變,干擾正常的睡眠。
建議及時到專業的醫院,採取科學的方法對疾病進行干預,才是患者康復治療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