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單一為什麼會在晚上耗氧
㈠ 在生長有較多藻類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魚在黎明時浮頭,有時會跳出水面,而在天亮後卻停止了,這是為什麼
基本比較明朗。藻類是有氧生物,在光照條件下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將其中的氧離子轉換為氧氣。在無光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在夜間,池塘中很多的藻類為了生活會進行無氧呼吸,這樣消耗掉大量的氧氣,到黎明時分是水中溶解氧最少的時候,所以魚會浮到水面進行呼吸。日出以後,藻類在光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水中的溶解氧就多了起來,魚在水裡就好了、
㈡ 魚池裡藻類夜間會釋放氧氣嗎
白天在光合作用的情況下是釋放氧氣,夜間沒有的光只能是吸收氧氣,綠藻有好處也有弊端
㈢ 赤潮是藻類為何耗氧
沒說會消耗氧氣吧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 · 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裡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㈣ 在有較多藻類的池塘里,常有魚在黎明時跳出水面,而在天亮後便停止浮頭
我理解是由於一整夜水中動植物的呼吸,水中含氧量在黎明前達到一天中最低,所以魚會跳出水面。日出後,植物開始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水中含氧量增加,所以魚就不浮頭了
㈤ 藻類是產生氧還是消耗氧
有陽光時候產生氧(光合作用),沒有陽光時候消耗氧(呼吸作用):富營養化同一種藻類增多了,超出了正常范圍,它就會抑制其他藻類的生長,影響透明度,同時也是極度生產氧和極度耗氧(水的栽氧能力有限),破壞一定的生態系統,藻類的生命周期比較短,短時間內大量繁殖,短時間內大量死亡,死亡後藻類的死體就會釋放出一定的毒素,如果沒有處理好,還會造成二次污染(藻類的身體腐敗造成)!
㈥ 藻類不是可以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嗎那藻類瘋長時湖中怎麼還會缺氧
1.藻類瘋長,氧氣與水面的接觸面積減少,水中溶氧減少
2.藻類根部在水裡,直接吸收水中溶氧來進行根部呼吸作用
3.藻類大量死亡後,在腐敗、被分解的過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4.藻類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但是絕大多數氧氣都到了空氣當中,溶氧(水中溶解的氧氣)很少。溶氧速度比不上消耗氧氣的速度,導致水中缺氧
我是這么理解的
㈦ 剛毛藻是一種真核藻類,大量生長,會消耗池塘水中的營養物質,夜間會消耗大量氧氣,引起池水缺氧.某科研
(1)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單一變數和對照原則,本實驗中溫度為自變數,故光照強度等為無關變數,所以應相同且適宜,從圖中可以看出設置了6個溫度梯度.
(2)圖2中光照強度為自變數,通過調整離光源的距離及開啟日光燈數來調整光照強度.
(3)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試驗溫度范圍內,隨著水溫的升高,剛毛藻凈產氧速率和總產氧速率均先增大後減少,且總光合作用始終大於呼吸作用,在溫度為20℃時凈產氧速率和產氧速率都達到最大.
(4)圖2結果可知,當光照達到5000Lx後,達到了光飽和點,總產氧速率變化基本不變.
(5)礦質元素的含量也會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故還可提出鹽度對剛毛藻光合作用的影響.
故答案為:(1)光照強度6
(2)調整離光源的距離
(3)先增大後減少大於20℃
(4)總產氧速率
(5)鹽度對剛毛藻光合作用的影響
㈧ 最近養了魚 發現為什麼晚上氧氣少 白天魚不怎麼冒頭 晚上就感覺有點缺氧 冒頭比較多 明顯缺氧
這是由於藻類的影響:白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晚上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由於數量還少,你看不見,但對水體溶解氧濃度有影響。換水或者供氧泵解決。
有湖泊專家曾經做過實驗,自來水敞開靜置數天後,顯微鏡下發現裡面有藻類。
㈨ 藻類將大量繁殖與水中氧氣有什麼關系
藻類將大量繁殖與水中氧氣有什麼關系
藻類不只是釋放氧氣,它還會呼吸氧氣.藻類把水面全部覆蓋導致外界氧氣無法溶在水裡,水中魚類的生物還要呼吸氧氣,而且氧氣比較難溶於水,藻類生產的氧氣大部分都進入空氣里了.因此只是藻類釋放的氧氣來維持自身和水生物的呼吸是遠遠不夠的.藻類大量繁殖後,水中氧氣會降低,因為藻類本身也是要消耗氧氣的(藻類大量的情況下藻類釋放的氧氣量會小於吸收量),結果導致水中缺氧魚類等生物集體死亡,水質腐壞變臭,這就叫赤潮
㈩ 藍藻為什麼會消耗水中氧氣
簡介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所有的藍藻都含有一種特殊的藍色色素,藍藻就是因此得名。但是藍藻也不全是藍色的,不同的藍藻含有一些不同的色素,有的含葉綠素,有的含有藍藻葉黃素,有的含有胡蘿卜素,有的含有藍藻藻藍素,也有的含有藍藻藻紅素。紅海就是由於水中含有大量藻紅素的藍藻,使海水呈現出紅色。
科屬分類
藍藻屬藍藻門分為兩綱: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有藻殖段。藍藻在地球上大約出現在距今35~33億年前,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75%)淡水產,少數海產;有些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菌、苔蘚、蕨類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體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和細菌一樣,藍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細菌等一起,單立為原核生物界。
形態
藍藻不具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液泡等細胞器,含葉綠素a,無葉綠素b,含數種葉黃素和胡蘿卜素,還含有藻膽素(是藻紅素、藻藍素和別藻藍素的總稱)。一般說,凡含葉綠素a和藻藍素量較大的,細胞大多呈藍綠色。同樣,也有少數種類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藻體多呈紅色,如生於紅海中的一種藍藻,名叫紅海束毛藻,由於它含的藻紅素量多,藻體呈紅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紅色,紅海便由此而得名。藍藻雖無葉綠體,但在電鏡下可見細胞質中有很多光合膜,叫類囊體,各種光合色素均附於其上,光合作用過程在此進行。藍藻的細胞壁和細菌的細胞壁的化學組成類似,主要為粘肽;貯藏的光合產物主要為藍藻澱粉和藍藻顆粒體等。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內壁可繼續向外分泌膠質增加到膠鞘中。有些種類的膠鞘很堅密拌可有層理,有些種類膠鞘很易水化,相鄰細胞的膠鞘可互相溶和。膠鞘中可有棕、紅、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藍藻的藻體有單細胞體的、群體的和絲狀體的。最簡單的是單細胞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細胞分裂後子細胞包埋在膠化的母細胞壁內而成為群體,如若反復分裂,群體中的細胞可以很多,較大的群體可以破裂成數個較小的群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附著生活,有了基部和頂部的極性分化,絲狀體是由於細胞分裂按同一個分裂面反復分裂、子細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絲狀體上的細胞都一樣,有些絲狀體上有異形胞的分化;有的絲狀體有偽枝或真分枝,有的絲狀體的頂部細胞逐漸尖窄成為毛體,這也叫有極性的分化。絲狀體也可以連成群體,包在公共的膠質衣鞘中,這是多細胞個體組成的群體。
繁殖
藍藻的繁殖方式有兩類,一為營養繁殖,包括細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體破裂和絲狀體產生藻殖段等幾種方法,另一種為某些藍藻可產生內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進行無性生殖。孢子無鞭毛。目前尚未發現藍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
價值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原因:含有固氮酶,可直接進行生物固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還有的藍藻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危害
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和海洋發生的赤潮對應)。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的死亡。更為嚴重的是,藍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產生毒素(簡稱MC),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MC耐熱,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凈水器對被污染水源進行凈化。天敵藍藻等藻類是鰱魚的食物,可以通過投放此類魚苗來治理藻類,防止藻類爆發。
相關新聞
頂著「創模」(創建全國環保模範城市)高帽的某些城市管理者,面對「江蘇無錫自來水發臭 純凈水遭居民搶購價格猛漲甚至脫銷」(《揚子晚報》5月30日)這樣的飲用水危機時的「創造性思維」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當地自來水一夜間臭味難擋。自來水公司的解釋是「連續高溫高熱,導致太湖藍藻在短期內積聚爆發,導致水源水質惡化」;水質檢測部門的專業指導意見是「可以買些純凈水」;環保和水利局則正在「緊急處理這一突發事件」……數來數去,就是不見無錫政府部門對水污染事件發布官方聲明,至於應急預案,更是付之闕如。
抗戰時是「國破山河在」,現在是「國在山河破」;太湖曾經有「魚米之鄉」之譽,如今卻是臭名遠揚;作為江南水鄉的市民,卻喝不上合格的自來水——這是一組多麼有諷刺意義的對比。
於是在網路論壇里,當地民眾對「臭因」的各種猜測滿天飛,他們對於「藍藻爆發」的准官方說法大多嗤之以鼻,而力陳工業污染的可能性——政府對於太湖邊上那些向湖裡排污的工廠整治不力。這起涉及面甚廣、嚴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與社會秩序的事件,隱約有成為政府公共危機的傾向。
既然自來水水源時常受藍藻季節性爆發的影響,何以政府沒有常態的預防機制?既然「早在5月7日太湖藍藻第一次大爆發時,無錫市自來水公司就停用了一處水源」,何以政府沒有及時制訂應對措施?政府應對危機的效率可謂低下,但從另一面來說,「領導藝術」卻是高超的。
首先當然要把握輿論導向,當地的機關報直接定性這是「突發的自然災害」,強調不可抗力,淡化管治責任上的「人禍」色彩。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水之臭顯然也不可能是一夜形成。據筆者翻查,2003年無錫市列出了以治理水環境為主的「創模」工作重點,其中一條就提到「從京杭大運河底把清澈的太湖水調入城區」。這幾年間年年喊治理,最後的結果竟然是清澈的太湖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當地市民語),刨開「太湖水位50年來最低、天氣連續高溫少雨」等自然因素,這樣突兀的「治理成果」,裡面就沒有高能耗、高污染的「雞的屁」(國人對GDP的戲稱)的功勞?
但是能令人很惡俗地慨嘆一句「太有才了」的,卻是「市政府要求使自來水出廠水質除嗅味指標外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佛學上有「五識」之說——眼、耳、鼻、舌、身,分別對應普通人的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江西峽江縣環保局監測引進企業所排放污水全憑肉眼判斷」(央視《中國法治報道》5月30日)的新聞告訴我們,在地方長官的「雞的屁」意志熏陶下,這些相對弱勢的專業人士只有狂煉「五識屏蔽神功」。俗話說「眼不見為凈」,如今官老爺創造性地提出了「鼻不嗅不臭」,要求市民的嗅覺容忍度從習慣漂白粉的味道,提升到適應下水道味道。是想讓小民們也都修煉「五識屏蔽神功」嗎?
據說賢者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第六識——下意識(直覺,感覺)的強弱程度。其實小民們不用具備賢者的境界,也可以判斷有異味的自來水不是「好水」,而官老爺是不必捏著鼻子喝太湖臭水的。去年全國飲用水源保護專項執法檢查現場會在江蘇召開,當地媒體高歌:以自來水直飲為表徵的生態市建設在江蘇正出現「升級」的勢頭。反觀現狀,我們也不難判斷,有多少頂著「創字型大小」高帽的城市,其實只是完成了一些門面裝潢、哄騙上峰的工夫。
據非當地媒體報道,「隨著『引江濟太』工程5月6日啟動,引長江水時不可避免地將無錫下泄的污水一同引入太湖」(《蘇州日報》5月20日),聯系工程啟動與藍藻爆發的時間緊密程度,令人懷疑這個戴著環境治理帽子的工程有沒有通過環評?當然,參照環保「一票否決權」難敵GDP指數對於官帽的拉動作用的現狀,這個疑問實在不是問題。
去年哈爾濱市民面對松花江毒水搶購純凈水,今年是無錫市民面對太湖臭水搶購純凈水,下一個會輪到哪個城市呢?大家盡可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作出判斷。而無錫市民恐怕得做好「今年端午不收禮,收禮就收純凈水」的長期抗戰准備;至於那首歌唱「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歌曲,悲觀一點說,可以著手申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