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
㈠ 都說好戰必亡為什麼戰國時期秦楚燕等國都存在了六七百年
戰國七雄中,秦楚燕三國存在的時間是最長的,其中楚燕兩國國祚在八百年以上,而秦國的國祚約為五百五十年,這主要是因為秦國建國晚的原因。楚國和燕國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經建國,而秦國一直等到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才正式建國。

戰國時期的戰爭殘酷了很多,但諸侯國之間仍舊不是永遠的敵人或者朋友,連橫、合縱時時上演,唇亡齒寒的故事每每讓國君們提心吊膽。因此各國開始變法圖強,爭取在未來的軍事大戰中占據有利地勢。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時候本來相互攻打的兩個諸侯國瞬間結盟了,又一致對付另外的諸侯國,因此這種混亂的局勢是非常復雜的,完全不能用好好戰來下定義。
國與國之間說到底是競爭關系,但仍舊在一個框架內,誰能先一步強大起來,並一直強大著,就能將自己的疆域不斷擴大,而其他的諸侯國則不斷縮小,直到都消失不見,這正是秦國一統天下的步驟。
㈡ 戰國時期持續了多長時間
戰國時期持續了254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2)為什麼說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擴展閱讀
戰國分為春秋亂世、百家爭鳴,大秦帝國的崛起。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
而在兼並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涌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長。秦國於武王二年(前309)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將軍。
戰國各國都吸收春秋時君權下替的歷史教訓,建立新的官僚體制以糾過去宗法貴族把持國家大權之失。
戰國時中央最高的官吏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長,治理朝中百事,對大小官吏有賞罰之權。各國都置此官,但名稱上略有歧異,有些國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類的舊名。有的國家稱為宰相,秦有時不置相邦,而設左、右丞相。
較相邦為低並分掌各種具體職務的官吏,有主管民政、軍事和工程事務的司徒、司馬和司空(見三有事),有管理刑罰和辭訟的司寇或司理。還有專管農業、手工業、山林資源的司田、工師、虞師等官。
㈢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和日本的戰國時期哪個持續的時間長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持續的時間長。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持續500多年,日本戰國時期(公元1467年-公元1615年)只有100多年。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日本戰國時期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此詞彙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條中出現的「天下戰國之上(天下戦國の上は)」一句。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多數人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至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
㈣ 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大分裂時期
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特別的多,那麼這些國家之間當時發生了很多的戰爭,所以說這個時候是中國的大分裂時期。
㈤ 為什麼春秋戰國持續時間比後面的戰亂長
春秋戰國之間互相制衡的相持階段一般是比較漫長的,需要一段彼此競爭及強盛弱衰的轉勢過程,而當這種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勢態就會如洪水猛獸般席捲殘雲的結束,相持的時間越久聚集的量能釋放的往往就越大,所以高潮階段也總是既痛快又短暫的。
㈥ 戰國為什麼持續了兩百多年
首先你必須明白,春秋戰國正處於中國周王朝時期,也就是說名義上,周天子仍然是國家之主,諸侯仍然是臣屬,彼此之間的攻伐仍然屬於國家內部權力分割。直到戰國後期周王室被滅,中國才正是處於無主時代,也就說統一戰爭名義上上是從公元前249年開始,到前221年結束,這個時間段才是國家由分至合的時間,這是政治因素。
同時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雖然有強有弱,但是整體上呈現一種微妙的平衡,即使是秦國經歷變法之後,一時間也難以吞並六個勢力略遜於自己的對手,在前249年之前,秦國雖然是第一強國,但是與其他諸侯之間的戰爭也互有勝負,誰也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即使是長平之戰,秦國也元氣大傷,短時間不能再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所以秦國使用的是一種蠶食的方法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然後各個擊破。
最後技術條件的限制,戰爭拼的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消耗的就是包括人力物力各類資源,而在那個生產力尚不發達,運輸仍不通暢的年代,一場戰爭的消耗往往是巨大的,秦之後強如西漢發動對匈奴之戰,舉全國之力最終尚且不能完勝,何況當時占據一隅的諸侯呢。
㈦ 為什麼春秋戰國打了這么久往後的歷史基本都是
因為生產力不強,無法持續長時間的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役打的時間都很段就得修整,所以只能蠶食,並且時人是雜居,天下存在大量不在統治內的勢力,其他朝代無此工作。此後歷史中國版圖長期穩定就說明擴張是很難的。一個比喻:家中選家長與家中擴地建房相比,誰跟難?一者是家人一言可定;一者是要鄰人挪地。
㈧ 中國戰國時期總共持續了多長時間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另一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處於東周時期。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㈨ 戰國時期多少年
戰國時期持續了254年,從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一共統治了549年,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其中春秋時期持續了295年,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