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說農歷時間更准

為什麼說農歷時間更准

發布時間: 2022-08-08 03:14:54

⑴ 從科學角度講,農歷和公歷哪個更准確一點呢

在中國,我們的日期定製是有農歷和公歷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嘛,其實農歷和公歷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是我們有很多節日都是在農歷確定的,比如說中秋、端午等,但是現在的節日確定都是以公歷時間來確定的,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講,農歷和公歷哪個表達時間更准確呢? 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所以,如果相對來說要確定農歷和公歷哪個計算方式更好,那麼要從整一年的周期來觀察。陰歷一年是354天左右的天數,對於現在我們所知道的一年365天還是又有差距的,由此可觀之從陰歷來計算的時間周期要比地球公轉一周將近少了11天左右,所以如果單純只按照陰歷來計算時間,那麼之後幾年的季節就會往前推移,就會把時間打亂。

⑵ 為什麼中國的農歷節氣預測的這么准

首先,應當明確二十四節氣只是在黃河流域或者說中原地區比較准確,其他地區尤其是新疆、兩廣等地區的出入則比較大。

因為中國先民制定農歷節氣是為他們的農業生產服務,其它的事宜沒考慮進去。所以農業生產能利用農歷節氣的,不要認為農歷節氣太准了,神秘莫測。而不能利用農歷節氣的不要攻擊農歷節氣,有本事自己制定自己的工作節氣去。 農歷節氣是中國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更應該學習先民的精神,去發現自然,利用自然,做到最好的「天人合一」。

⑶ 公歷和農歷相比哪個更准確

農歷和公歷誰更科學

一般人肯定會說,公歷更科學,因為我們現在用的就是公歷嘛,肯定是最科學的。地理老師會說,公歷更科學,因為地球公轉一周是365天5小時多一點,公歷規定一年是365天,比較接近,農歷規定是354天,差得遠了。

我說,你們錯了。你們以為中國古人就搞不清楚一年到底有多少天嗎?這又不是高科技,只要插根竹桿在地上,每天觀察日影就知道了。

為什麼農歷更科學?因為農歷的編排難度比公歷大,包含的信息量比公歷多。公歷只要協調兩個周期就可以了,一個是地球自轉周期,它決定日有多長,一個是地球公轉周期,它決定年有多長,月在公歷中沒有大的意義。而農歷,它要協調三個周期,一個是地球自轉周期,一個是地球公轉周期,還有一個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

月球公轉周期有什麼用?有大用處。月球公轉周期決定了每天夜間的能見度。古代可沒現在這么多照明設備,如果夜晚沒有月亮,到處是漆黑一片。夜間捕獵,行路,作戰,都和月亮的亮度有密切的關系。

由於農歷協調了月球公轉的周期,你一看日歷就可以知道,當天夜裡的能見度如何。初一為朔,月亮只有一絲亮,十五為望,月亮最圓,三十為晦,一團漆黑。而公歷完全沒有這個功能,比如說公歷三月二十一號,你知道當夜月亮有多亮嗎?快去網路吧,看看多久能查到。

農歷還設置了二十四節氣,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這是按地球公轉周期排的,一看就知道當時的氣候條件如何,便於安排農作。

而公歷,說實話,也就能看看今天是星期幾,是不是要上班,別的一點用也沒有。所以農歷比公歷科學得多,有用得多,完全可以取代公歷。

看完這個貼,你們應該明白,我們的愚民教育,不僅僅局限在人文領域,自然科學也沒有跑得掉。

⑷ 為什麼很多人說農歷比陽歷准

準的概念是什麼?農歷是定陰陽歷,用的標准和陽歷有區別。 如果你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作為一歲的標准,那麼陽歷是比較准確的。一個太陽年即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為365.24219天陽歷即格里高利歷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農歷平年有三種,353天,354天,355天,閏年有三種,383,384,385天。
記得採納啊

⑸ 公歷和農歷哪個更准確

農歷就是陰歷

農歷
農歷是我國一種傳統歷法,也叫做陰歷,這樣一看就知道與陽歷是不同的。農歷雖然被稱作陰歷,但是並非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軌跡都融合起來了,是我國農業上最常用的一種精準計算可利用時間段的方法,對我國農業有著極大的幫助。
陽歷就是公歷

陽歷
說起公歷,大家應該都懂,是我們現在國際上公用的歷法,一般是以太陽回歸周期作為一年,然後把這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分為30天、31天、28天或者29天,一般一年時間有365天。若遇「閏年」,則是366天。
農歷和陽歷的區分
陽歷是太陽歷,以四季循環的回歸年為基本周期,與月亮的圓缺變化無關,其中每一年的日數和月數是由人來規定的。

農歷是陰陽歷,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太陽回歸年周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一般在朔日時定為每月的初一,兩個朔日之間的日期就是一個月,根據朔日時間的長短來決定每個月份的時間,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一年則設為12個月,一般是354或者355天。當歷年中有閏月,也就是重復一個月,那這一年就有13個月,一年時間也就變成了384天或者385天,這一年也被叫做閏年。

結語:歷法這東西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只要了解清楚陽歷、陰歷、農歷、公歷的具體意思就能區分開來,也知道日歷如何查詢了。

⑹ 生日農歷和陽歷到底哪個更准些

生日農歷和陽歷都准。
生日(birthday),既指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也指一個人的出生日紀念日。傳統中國人以農歷計算生日,小孩子一周歲的生日稱為「周歲」,有各種習俗。老年人的生日稱為壽日,在50歲以上逢十可稱為大壽。在中國的傳統中,生日吃長壽面和雞蛋。現代西風漸進,不少人以陽歷計算生日,慶祝方式也改為蛋糕和蠟燭。
出生之日。亦指每年滿周歲的那一天。
對於生日到底是哪一天,不同的國家和文化傳統對此定義並不一樣。所以東方人和西方人在解釋生日上,往往會產生分歧。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顯著特徵之一。中國人過生日的時候時間也是不同的。一般南方人都按照出生那天的公歷計算,北方人都按農歷計算,也有公歷農歷都算做生日的。
西方人的生日日期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日期就是出生的那一天的公元紀年法的公歷日期。這樣如果恰好是2月29日生日的話,每逢閏年才會有生日。

⑺ 為什麼農歷很准

農歷lunar calendar

[解釋]
1.中國的一種歷法,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歷。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2.農業上使用的歷書。

即夏歷。(「農歷」一稱流行的原因: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歷」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歷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歷」:1968年元旦,全國報紙報頭一夜間將「夏歷」名稱改成了「農歷」。
按:所謂「農歷」,是指它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歷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歷」。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閏」只是一個近似說法。事實上,春秋時代天文學家曾經首創十九年七閏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歷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使農歷的平均歷年更接近回歸年;此外還有334年123閏、1021年376閏的提法,和回歸年的差額更小。但自清代以來,我國即完全採用天象確定歷月、歷年,從而使農歷的平均歷年與回歸年完全一致。

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安插,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穀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范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於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其他

農歷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農歷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但現在已經很少用了。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十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歷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歷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後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歷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歷的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別稱。由於它和農業生產緊密的聯系,所以從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來表示,下面是農歷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陰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蘭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陽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臘月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的解釋: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⑻ 農歷准還是陽歷准

陽歷准些,因為陽歷及公歷是根據地球自轉和公轉計算出的較為准確的時間約等於366和365天每天24小時,這個時間是不變的(具體可問地理老師)你出生在哪一天每年的紀念日就是這一天。而陰歷及農歷是中國古人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而得來的時間日期和節氣,並且伴有潤月的可能這樣是不固定的,比如你出生的那一年是12個月,也許某一年是13個月這樣你一年的周期就不準確了而且這樣的周期還不固定,所以你的生日及出生紀念日就不準確了。現在全世界統一的時間單位就是公元紀年365天、24小時和四年一次的366天這個是不變的,既然是國際上統一的時間單位肯定是經過科學的計算來應用的,但是陰歷是中國的傳統,所以還是看你個人想按照哪一天來過生日,但是理性的說還是公歷准些

⑼ 為什麼有人說陰歷准

很難說。
隨便挑一個,只能說陽歷准確。
如果說農歷的話,假如人從出生到八十死去,時間相差1000.001111四捨五入日。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人出死入生,其實都少活了五百日。(我胡說的,不要當真。)
所以說農歷不準。
但是算卦又離不開農歷,農歷定人生死,破解災難。
陽歷定人發橫財。

⑽ 農歷和公歷哪個更准確,更科學

一樣。

農歷陽歷基於日象周期,一個周期為一「歲」,軌道周期平均分為24等分,叫「節氣」。各節氣記錄表達並非用「年月日」、而是用「度(日)刻分」,每個節氣理論上包含15度、一個周期為圓周360度。陽歷一個周期始於和終於0-度。歷法操作的基本參照點是成90度的節氣位點,分別是春分(0度)、夏至(90度)、秋分(180度)和冬至(270度),俗稱「四時」。

為方便記憶,說法上用地球自轉的「日」(天數)為基本單位。由於地球自轉周期和日象不吻合(無整除),就需要用閏月法做調整,即史料上說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整部農歷的概況。

(10)為什麼說農歷時間更准擴展閱讀

陽歷也好,陰歷也罷,或者是陰陽歷,本質上都是計算時間的工具而已,本身並沒有什麼誰准確,誰不準確的說法。如果僅僅是從計算時間的角度出發,每一種歷法都是准確的,但是如果從四季更替的角度出發,陽歷對於農業的指導意義肯定是要高於單純的陰歷。

不過如果拉長時間周期的話,十九年七閏的農歷與公歷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生活中實際上過生日選擇農歷還是陽歷,其實都是根據個人的愛好,喜歡哪一個就去過哪一個,有錢的話兩個都可以過,毫無意義的爭論哪一個歷法准確顯然都是錯誤的。

熱點內容
黑眼珠子大小不一樣為什麼 發布:2024-03-29 01:56:11 瀏覽:175
為什麼買的包天貓官網上找不到 發布:2024-03-29 01:52:41 瀏覽:483
為什麼早上起來眼睛發酸 發布:2024-03-29 01:42:30 瀏覽:344
為什麼男人要珍惜女人的朋友 發布:2024-03-29 01:18:12 瀏覽:587
南豐桔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4-03-29 00:24:14 瀏覽:710
為什麼總是感覺眼睛有壓迫感 發布:2024-03-29 00:23:07 瀏覽:31
磁共振為什麼需要時間那麼長 發布:2024-03-28 23:41:05 瀏覽:556
為什麼電腦連不上無限網了 發布:2024-03-28 23:23:45 瀏覽:412
小孩子為什麼發燒後一直哭 發布:2024-03-28 23:18:40 瀏覽:277
淘寶為什麼沒有拍照搜同款 發布:2024-03-28 23:17:42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