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打工為什麼時間越來越長
1. 為什麼農民工工作時間長,收入最低呢
農民工本來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字眼,為什麼會被人們嘲笑?就是因為個別農民兄弟的行為實在令人反感。從而破壞了『農民工』這個群體的整體形象。人們口口相傳,在經過歲月的沉澱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把『農民工』與沒文化、沒素質、沒學歷等同起來。「白領」「金領」同理可證。 其實高學歷不等於高素質,有些人研究生畢業照樣罵大街。有些人小學畢業能見義勇為。關鍵在於後天的教化如何,通俗點就是看家教如何! 參考資料: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個又一個躁動的身影,告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義無反顧地闖進陌生的城鎮,匯聚成讓人嘆為觀止的億萬農民工大軍。他們以打工者的身份吃苦受累,高強度地勞動,支撐起經濟的快速發展;他們建設城市,創造財富,提供稅收,已成為我們實現城市化、工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堅。如今,他們中許多人已青春不再,靠打工那點收入又不足以在城裡置業安家,「打道回農村」差不多成為他們必然的歸宿。「農民工40現象」集中反映了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掠奪性使用。「用之而不養之」,農村又怎麼可能無限制地成為城市勞動力資源的「蓄水池」?長此以往,將背離了社會發展的宗旨,同時還有可能製造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這些農民工的培訓、就業和社會保障更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 最能讓女人心動的男人 中年農民工被城市「嫌棄」 8月14日,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市虎坊橋附近的宣武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從中午一直到下午5點,記者觀察發現,年輕力壯的農民工最受用工者青睞,一批批不斷被招走。而年紀稍大些的則明顯不受歡迎,遲遲找不到僱主。今年42歲、老家湖南的張大亮,等了4天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對記者說:「外出打工就趁年輕,稍微上個年紀,到哪兒都沒人稀罕!」47歲的瓦工王東方告訴記者:「盡管有些手藝,找工作也是一年難似一年!」 不僅僅是張大亮和王東方。在各地的大中城市裡,許多打工多年、人到中年的農民工正切實感受著被城市「嫌棄」的滋味。他們雖然工作更熟練、對城市更熟悉,但在體力和精力開始走下坡路的情況下,正被一批批新下火車、源源不絕趕來的年輕勞力所替代。 記者在一些地方的勞動力市場了解到,很多用人單位在招收農民工時,一般都明文要求年齡在40歲或者35歲以下,一些服務行業甚至要求25歲以下。而中年農民工之所以會被企業淘汰,主要原因在於體力的下降。京郊某倉庫招收民工30名,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負責招工的翟先生告訴記者:「工人主要干裝卸的活,年紀大的怕扛不住。」而一家被服廠只招收25歲以下的工人。招工者說:「我們需要常年夜裡加班,乾的也是精細活,年紀大的精神不好,手頭也不活,基本就沒法用。」 返鄉農民工與農村「不合拍」 記者了解到,很多農民工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20定出山,40必收山。」講的是年輕村民必定外出打工,到了中年必然回家。但是,離開城市,「收山」回家的農民工很多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很多人不會干農活,他們或者從零學起,或者成為農村閑人。 多年來,許許多多十八九歲甚至十五六歲的農村孩子,初中畢業離開校園後就來到城市,走進工廠、工地、車間。由於基本上與土地「斷絕」了關系,依靠工資生活,他們在實質上已經轉化成為產業工人的一部分。而這些產業工人在城市奉獻了青春回到農村老家後,種種不適應必然不可避免。 記者在河南農村采訪時了解到,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家休假的時候,一般都不會操持農活。一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離開學校直接進入城市,根本沒有進行過農業生產的訓練。二是因為他們往往是家庭的收入來源,比較受寵,所以家長也很少要求他們再去干農活。這樣,當地農村對打工者有這樣一種略含貶義的說法:「在外當孫,回家作爺。」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一批批從農村到城市的打工者很多已經青春不再,而他們在無奈中回家以後,也很難適應農村的生活方式和農業勞作。在河南省魯山縣金章村,一名姓杜的村幹部告訴記者,在他們村,打多年工又回到家中,年齡三四十歲的人很多。這些人大致可分成三類。第一種:就是用打工的積蓄做些小本生意,或者買輛農用車搞些運輸;第二種:不會干農活,也找不到好的生意門路,只好在家帶帶孩子、打打牌,主要依靠多年的積蓄維持生活;第三種:回到農村突然失去了定位,不知道該干什麼能幹什麼,沉溺與打牌、賭博,將積蓄揮霍完了事。這位村幹部總結說,打工回來的明顯跟農村不合拍,講究吃穿,不願下田,半個勞動力也比
2. 為什麼打工的時間那麼長
你是做什麼的?
我想太概手工業吧,,中國目前的行式就這樣的啦,我以前也進過這樣的廠啊,但是打工的人誰又願在這樣的時光中度過自己的青年呢?
你也是個不滿現狀的人吧,存一點錢去學一門技術,找個輕松或時間短一點工作吧.
3. 農民工潮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民工現象雖然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過多的農民背井離鄉湧入城市卻有多方面原因(盡管農民工打工賺錢可以反哺農業)但對於農村長期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利的。
形成民工潮的原因:
1農民天生是靠天生存,生作耕,死作葬,在土地里刨食成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方式②。然而,土地的日益減少。土地政策的不明確,土地的收益性的減退,造成了農民對農業的發展缺乏信息,再加上,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過分地犧牲了農民利益,農業為工業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農民為國家建設作了巨大貢獻,農村為國家承受了巨大的負擔,農產品價格被壓的很低,造成了土地對農民來說在也不是聚寶盆,保險箱,而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農民紛紛舍棄自己的土地走進了城市,民工潮的隊伍一天天的壯大。
雖然近年來國家開始反哺農業,關注農民生活,採取了對農業補貼,取消農業稅等政策,但有關專家估算,農民增收的一大部分被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增長抵消了。所以民工潮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存在。
2、農村的基層民主實施過程中的弊端使農民感到靠自己聯合起來謀求幸福生活的願望成為泡影,是形成民工潮的又一原因。村委會選舉過程中的功利色彩和形式主義使農民對政治產生了冷漠的態度。
選舉後對村委會的監督缺乏切實可行的監督機制,對違法村幹部的查處在司法救濟過程中沒有設置法律規定。在有些鄉鎮。候選人被鄉鎮政府領導的任意操縱,已當選的村幹部被鄉鎮幹部的肆意任免,這些在農民心中形成了農民自己的自治不過是一件華麗的外衣罷了。農民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只好走進城市尋求生活的希望。
3、城市和農村的資源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平衡是民工潮形成的又一原因。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機會等方面。以上種種,國家在城市的財政支出和農村的支出是有天壤之別的,而這些差別最終都分配到了每一個農民頭上。
就在11月3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甘肅省渭源縣委副書記李迎新的含淚寫下的《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寄給教育部的信,感動每一位讀者,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被代課教師的貧困所震驚、執著所感動,為西部義務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發愁。」,充分說明了農村與城市的資源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和農民生活的艱苦。
所以說,農民的沉重負擔和農民生存環境的惡劣長期以來得不到國家財政的支持,是農民大量湧向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資源的豐富,城市的繁榮與農村的落寞形成了強烈對比,在農民心裡形成了「要死也要死在城市。下輩子不做農民」的心態,農民大規模的進城也就不足為怪了。
4. 我們農民工在外打工不容易,一干就是五六年了!一年四季累死累活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又沒假放,月大月...
肯定是違反《勞動法》的,有什麼問題去當地的勞動稽查科投訴去。
5. 為什麼在有的工廠裡面,打工上班會感覺度日如年,時間好難熬呢
在工廠里度日如年,時間煎熬,是因為工廠里的工作枯燥,生活乏味,而且都是要加班加點工作,所以就沒有什麼樂趣,再加上自己沒有目標,所以感覺度日如年,時間難熬。
6. 為什農民工的工作時間都在十小時以上
這不是說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就是十個小時以上這么劃分的,工作時間比較長的行業有很多,不僅僅是農民工。
只不過普遍常識上認識的農民工普遍從事低技術的行業,勞動環境會差些,強度會高一些
那你說那些大學本科畢業的到會計師律師事務所里天天加班,還不是一樣的。
至少我認識到的很多搞裝修的工人就是八小時。
7. 為什麼民工工資三、四百一天,但他們大多常年累月下來還是很窮
其實,農民工工資每天能開三、四百元的還是少數。而大多數人工資都在一百五至二百元左右,有的甚至只有一百至一百三十元。這主要看是什麼行業和工種,還要看是不是供吃供住。
農民工整體來說,有專業技能的不多,大多都是靠干力氣活兒吃飯。特別是有些供吃供住的地方,伙食又不太好,一個月也吃不上一頓肉。而農民工為了維持體力,再捨不得,也得隔三差五地買點兒好吃的。晚上喝點小酒,每天再買一包煙,其他的不算,一個月也得六、七百元。加起來,一個月一千元開銷都擋不住。如果再加上來回的路費等想不到的花銷,真正拿到手的也就沒多少了。
另外,現在農村出去打工的,大都是三十至五十多歲的人。過了春節,要備耕春耕,很多人都得等到種完地才能出去。不管出去多遠,秋收的時候都得回來。這樣算下來,在外幹活最多隻有五個月時間。你掙的再多,也就是掙個零花錢和禮尚往來的隨份子錢。一年的收入,還是靠那一畝三分地。年頭兒好還行,趕上個歉收,這一年又白幹了。這就是大多數農民老也擺脫不了貧困的原因。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靠打工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兒。但總體來說,農民還是正處在脫貧致富的階段。希望全 社會 能給農民和農民工以關注和扶持,大家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
謝謝友友邀請,本不是俺的垂直領域,但盛情難卻,筆者過去曾在基層工作過,知道他們的一些情況,試著回答:
俺認為民工(此處特指從事建築、裝修、搬運、交通、衛生、園林及季節性農活等)的工資都是以天計算的,每天的工資雖然三、四百,看似很高,但是,他們不是天天都有活干,特別是在寒冬的季節。這樣的話,一年平均下來,工資並不高,他們的掙的血汗錢甚至還沒有從事服務業和在工廠、場礦穩定的農民臨時工的收入高。
這些以天計算收入的民工,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大部分民工兄弟都在為明天干什麼而發愁,他們就是再省吃儉用,也要解決溫飽,他們也有父母妻兒要供養,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兒女出人頭地,不在過他們的苦日子。給父母寄錢,投資兒女的教育,回家鄉蓋個好房子,但有的民工還住不了幾天,房前房後都長滿了草。
(筆者親拍的民工在家鄉的房子)
本人的親家就是長期在外的民工,作為處級公務員的我,絲毫沒看不起他們,他們就是我尊敬的人,他們憑著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親家兩個人的工資可能才超過我一點,但他們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孝敬父母,將自己的子女供養成人,兩個子女先後都考上公務員崗位。他們的確是窮,但他們內心是非常幸福的。
(筆者親拍的民工的妻子,嬢嬢和小侄子的照片)
關愛民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不要讓不法老闆拖欠民工的血汗錢,才是我們要真正關心的問題。
為什麼農民工工資三、四百一天,但他們大多常年累月下來還是很窮?
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大工(師傅)一般能掙300~400元一天,沒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小工(雜工)一般只能掙150~200元一天。
農民工每天實際工作時間大都在10小時以上(不含往返路途時間)。
農民工房租、水電、煤氣、交通、通訊、衣服、煙酒(農民工幹活需要吸煙提神,飲酒提勁)、伙食費等合計每月至少要花1200元以上。
農民工千萬別生病(尤其是大病),千萬不要惹「官司」(如討債之類)。
農民工不是天天有活干。可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有些活下雨天幹不了(如建築工)。有時接不到工程一個月沒活干很正常(如裝修工)。有時身體不適幹不了活(如鋪地磚的泥工大多數人有腰錐間盤突出症,發作時十天半月都幹不了活)。可房租水電費照交不誤。這時就需要吃老本。
春節回家過節一般在家呆兩個月左右。探親訪友,小孩紅包,紅白喜事,同學聚會,玩牌 娛樂 ,往返路費,都需要錢。一年回家一趟少則五千,多則一萬。
去年國慶後不少農民兄弟找不到活干提前回家過年。
今年春節後不少農民兄弟出來務工又因為找不到活干不敢在城裡多滯留而打道回府。往返路費、伙食費、滯留費也要花掉半個月工資。
老婆分娩,孩子奶粉,紙尿褲,入托入學……都得自掏腰包,都是一筆不少的開支。小孩戶口不在當地城市,上公辦小學需要贊助費,讀私立貴族學校更是不敢奢望……
在老家蓋個兩層小樓起碼也要花費20萬元。
每年給父母蟾養費至少2000元,雙方父母就是4000元(父母千萬不要生病)。
一年365天,農民工實際在工地幹活多少天?即使能按時足額領到工資,一年能掙多少錢?實際開支多少錢?實際結余多少錢?
農民工(即使是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大工師傅)一天掙三、四百元。大家認為多嗎?富嗎?羨慕嗎?
農民工干工一天,三、四百元工資,表面看是蠻可觀的。但是,老闆不買五險一金,不管工人伙食,且干一天有一天,不能保證360天,天天有活干,所以,一年到頭仍顯拮據。
大家好,我是心靈滌盪,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問: 為什麼民工工資三、四百元一天,但他們大多長年累月下來還是很窮?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明白民工兄弟的工資構成。
一般來說,在一個穩定單位上班的正式員工,其到手的工資都是較為穩定的月工資,不論刮風下雨,不論逢年過節,他們的工資一般都是穩定不變的,而且還有穩定的社保作為堅強的後盾。
可民工弟兄們的工資,那就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了。他們所拿的工資是按日計算的,有時甚至是按小時計算的,他們必須要上班才有工資。若碰上下雨下雪不能做事的日子,民工是沒有工資的,但遇到仁慈點的老闆,可能還會給點伙食補助以安慰民工。
若碰上工地交不出工作面,無事可做的時候,民工也是沒有工資的。雖然沒有工作面,這不是他們的責任,但是他們沒有做事,就沒有工資。當然碰上這種情況,民工可以向老闆索要窩工費,因為這是老闆的原因導致他們沒有事做。
所以,雖然民工有三、四百元一天的工資,按每月30天來計算,貌似工資已經很高了,但其實,他們要做一天事,才有一天工資。這樣算下來,他們的工資根本就不會很高,有時甚至少得可憐,再除去每天的伙食費、每天雜七雜八的零星開支,他們每月到手的工資就已經很少了。
因此,就算民工常年累月都在外打工,但他們實際工作的時間遠少於在外打工的時間,再除去在外打工"吃喝拉撒"的開支,實際到手的工資累計下來也不會太多,這就是民工單憑打工很難富起來的真正原因。
窮是相對的,比起公務員、企業主農民工肯定是窮人了。我接觸了一些農民工,確有日工資300至400元每天的,要拿這么多的工資並不容易,每天至少要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有時要干到十六小時,下班時開電動車都會打瞌睡,可想而知,農民工付出的辛苦程度難以形容的。農民工也不是每天都有工可做,比如建築工地上的農民工,如果碰上陰雨天,只能停工,農民工一年也只能做300多個工,一年的毛收入也就10萬元左右,農民工要負擔一家人包括自己的生活開支,生產開支,人情交友開支,一年下來盈餘也就有限了,如果碰到老闆賴賬,不足額支付工資,那就慘了。農民工家庭過得稍微好一點的,全是靠省吃儉用攢下來的,農民工幾乎就沒有胖子,農民工也沒有什麼業餘生活,農民不僅物質生活不富裕,精神生活也屬於貧困一族。農民工是 社會 的弱勢群體,全 社會 都要尊重他們、關心他們、支持他們!
事實情況就是這樣的,不光是農民工,各行各業的賣力工,賣苦力,一年能有多少錢,我相信賣苦力的兄弟姐妹們最清楚,今天奔小康,明天奔小康,你們說什麼就是什麼吧!農民的苦,農民的累,只有自己最清楚,所有的政策都是針對農民工,農民工又能得到了什麼呢?第一,每天三,四百不是保證天天有活,二,每天三,四百不是長年有活,他們每年也就能幹多半年活,每年回家一次又要給老爹老媽花,又要給老婆孩花,他們的底子又薄,除了打工家裡也沒有什麼收入了。所以他們永遠是弱勢群體。
因為他們的子女多是農村的孩子,結婚成家要在城裡買房,雖然賺的多而且省吃儉用,負擔著連年上漲房價也是力不從心!即使能有點結余,但是他們享受不到任何保險,生了大病要不因病返貧,要不躺著等死!當年的城市戶口或者所謂的職工,依舊還在享受當年的福利!不公而已,少見多怪!
農民工每天工資在二百至三百元之間,他們不是每天都有工做,陰雨天,及工程斷續期間沒有工做,這樣一平攤,每天平均工資也就百元。若攤上疾病,不僅設有工資還要大筆醫葯費,這樣就慘了。所以看似工資不低卻不是旱澇保收,所以大部分農民工還是挺窮的。
農民工每天工資三、四百,是指有活乾的時候。工作不穩定,下雨天,或某種原因停工,就沒有收入。有時幹完活老闆欠工錢。某處話幹完了,又得到別處找活干,一年下來跑來跑去,除了路費、吃喝,所剩無幾了。跟到沒有經濟能力的老闆,有時還領不到工錢回家過年,農民工是比較可憐的。一般農民工每月工資三千至六千不等,這個工資是指上班族的農民工,他們按日計每天也是幾十元到二百元左右,沒有三四百元一天。那些一天能掙三、四百元錢只是打零工的農民工。但打零工的不是每天都有活干,也許兩三天才有一天活,甚是四五天。按照這種計算每個月他們掙的錢就可想而知了。所有的農民工在外打工除了房租、水電費、生活費還有往返路費,特別是零工族費用更高,這些只是日常費用,家裡還有老人和孩子,一旦生病他們還要往家跑來照顧,這不但增加了開支,還要曠工,所以他們一年實際掙的錢也不多,這就是農民工還是很窮的一種原因而已。
水庫這多水怎麼還要關著咧,天天放水多好,可能嗎?農民工雖然工資三,四百一天,開支也大呀,菜米油鹽醋,樣樣都要錢,農田投資,在說一百元能買些啥,物價何i物何)沈進水小出水大,雖然每天三,四百元還是不夠用,還是脫不了貧困。三、四百元的一天是有,但是,一個月有的只能有10多天的事做,還有十幾天是沒有事做的。比如,在建築工地,雨天做不了,材料跟不上做不了,工地轉移做不了等………總之,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哪有一個月天天三、四百塊錢每天的農民工!即使有那也是拚死拼活換來的。
謝謝受邀回答這個問題。
民工兄弟們確實很辛苦,長年累月干體力活,出售的是自己的勞力,每天工資三四百,一個月也就9000-12000。
而且很多包工頭並不會給民工兄弟們買保險,也就是說,他們很多都是拿的這個辛苦錢。
這點辛苦錢,看似很高,實際上除去日常開支後也不會剩餘多少!
我們可以看一下,2019年各行業及各種類型企業里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
對比一下,也會發現,民工兄弟拿的工資並不高。三四百一天的收入,也就是個平均水平。
不過,民工兄弟們因為勞動時間長,大多也沒有理財意識。
賺的錢估計一部分作為日常開銷,另一部分就貼補家用,很難有讓錢生錢的想法。
知道每月拿幾千元出來去做基金定投的民工兄弟,估計都很少。
工作時間長、家庭負擔重、缺乏理財知識和投資理念,這些註定了民工兄弟們不會讓自己的收入有很多餘錢,也很難實現財富積累!@牛牛平常 就認識一位民工兄弟,每天工作近十多個小時,收入也差不多有9000塊,吃喝很省,一月大概才1500不到,剩下的都寄回家裡。家中有兩個孩子要養活,妻子也很節省,沒有理財意識。該花的日常開支花完,剩下的錢都存定期。
現在國家調低了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也才1.75%的利息。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她存的錢放在銀行不斷貶值,都沒跑贏CPI。
所以說,不僅要會賺錢,也要會讓錢生錢。之前投資房產的,也是讓錢生了錢。當然,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牛牛平常 不建議當作投資品來做。不過也很少有民工兄弟敢借債買房。這與個人觀念有關,也與工作性質有關。畢竟民工兄弟乾的體力活,也是吃青春飯的,比起有沒有錢,他們更關心自己老了後有沒有依靠。
所以,才會出現題主說的這種情況:民工兄弟們即使拿著三四百的工資,也很難有富起來!
不了解農民工,就不要亂說話,三四百元一天,你發給我們嗎?
單價高也沒有用。
我的工價是每天330元,上個月工資2640元,因為只幹了8天的活。沒辦法,有材料的時候天下雨,天晴的時候沒材料,有材料天氣晴朗,工地又停工整改。這就是我們的工作現狀,單價聽起來貌似很高,但是非常不穩定。可以這樣說吧,一年下來,平均每月能夠拿到5000元的農民工朋友,已經可以笑著過年了。多數農民工,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這才是常態。如果農民工每月真能長期拿到六七千元,大多數工廠,早就倒閉了,誰還願意進廠幹活呢?
老闆寧可開價500元一天,也不會支付7000元每個月。 像水電工、架子工、高空作業焊工之類的工種,因為不是長期有活干,老闆不會7000元每月養著一個人,寧可高薪找技術過硬手腳麻利的臨時工。能夠每天拿到300元以上的工種,要麼就是需要技術,要麼就是加班時間很長,還是東一天洗一天地幹活,能拿到高工資才是怪事。就算每天有活干,體力也扛不住,高工資何處來呢?
對於搬磚、扛水泥之類的工種,如果長期有活干,男工的單價就是每天180元左右,女工的單價就是每天160元左右。別嫌工資低,你不幹,大把的人爭著干。 農民工的風險也很大, 一是施工事故,二是工資拖欠,這方面的案例,也不是什麼新聞,我就懶得啰嗦了。
別把我們農民工的生活當著取笑的材料,說得我們的收入有多高,大把大把地拿著鈔票卻不懂得存錢。 我們農民工的苦,只有天知地知和我們自己知道, 其他人,就積點口德,別拿我們開刷吧。
一、工資按天算,一天不開工,一天沒飯吃。而他們不是每天都有活,一年能幹上十個月就很不錯了。
二、他們的家庭大多是一人就業,妻子大多留守後方,照顧家庭。一人賺錢,養活全家,聽起來月入過萬,一平均還沒脫貧。
三、他們沒有社保。這一點對他們當下的收入影響不大,但從長遠來看影響深遠。
這就是絕大多數農民工不能擺脫的現狀。
8. 為什麼企業"用工荒"現象越來越嚴重2,解決"用工荒"問題可採取什麼措施
1,根本原因與主要原因
專家稱勞動者權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原因。一項對珠三角五市1500餘名農民工的最新調查表明,2009年加班費收入為0元者為839人,但工作時間為1至8小時者有640人,也就是說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沒有加班費,工作時間更長,收入卻沒有增加。另外,從2007年開始,農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時間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時工資卻在下降,從2007年的8.0258元/小時,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時。
具體原因
春節返鄉潮 "用工荒"考驗企業應變能力 葉榭鎮服裝行業的有關企業家分析說,由於服裝行業有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之趨勢,許多打工者就近實現了就業,外出務工的人員減少,加之這一行業勞動強度較大,本地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干。不過,除了春節因素之外,當前各種生活成本大幅上漲,是許多務工者萌生「退出大城市打拚」的關鍵。 中西部快速發展吸引農民工「逆流動」 隨著沿海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和推進,中國經濟的縱深活力凸顯,勞動力也不再是單向地流動,「逆流動」的隊伍正在壯大。事實上,近幾年來沿海地區頻頻上演「用工荒」,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民工爭奪戰」的結果。 農民工節後提前進京謀生 起薪較節前降一成 粗略估計,節後各用人單位列出的各職位起薪,普遍比節前降了一成左右,「市場在起著杠桿作用,節前用工是供不應求,而現在則成了供大於求的局勢,用人單位降低起薪並不奇怪。再說,企業也更願意用調低起薪、拔高最高工資的辦法,來刺激員工的積極性。」
2,
解決「用工荒」問題的四大舉措
(一)進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動渠道。要加強有形人才市場的建設與管理,進一步發展就業中介機構,規范其業務運作方式,提高服務質量;要充分運用互聯網,不斷地向全國發布企業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業崗位;政府有關部門加強與勞動力富餘地區政府、職業學校聯系,建立長期的用工合作關系,促進民工有序有效流動。
(二)為民工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社會環境。能否吸引和留住外來民工,除了企業的工資福利及工作、生活條件外,社會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要讓外來民工感到家的溫暖,僅僅依靠企業自身是難以辦到的,因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夠局限在某個小天地里,必然與整個社會緊密相連。政府的責任就是要為外來民工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切實維護民工的合法權益;解決民工看病難,子女上學難等實際困難;宣傳教育當地市民與外來人員互敬、互讓、互幫、互學,共建和諧社會,使外來民工從情感上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三)為企業減負,扶持企業轉型。在用工荒問題一年比一年嚴重的形勢下,勞動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時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企業的利潤越來越少,負擔越來越重,相當多的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政府應當採取有力措施,給予更多的政策,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和各種規費;運用稅收、財政、信貸政策,鼓勵、支持企業改革創新,加大技術改造,革新生產工藝,改善經營管理,加快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從而使企業增強應對;用工荒的承受能力和穩定發展的後勁。
(四)加快城市化進程和戶籍制度改革。人口大量地從農村向城市集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為什麼目前大量農民進城打工心情不定,流動性很大?要想留住人,必須留住其心;而要留其心,必須留其根。這個根就是戶籍、戶口關系。民工進城打工多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但戶籍戶口關系一直在農村,不能享受城市的社會福利,怎麼能安心?為此建議:加快城市化進程和戶籍制度改革,在城市發展規劃中,特別在規劃工業發展園區時應充分考慮建設新城區,採用政府投資,政企聯合投資或吸收民間資本等多種形式,建設大量的廉租房、經適房作為民工公寓;新市民公寓,制定相關條件標准,出讓有限產權(使用權),或出售給外來民工,讓民工能夠在工作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戶,這是解決用工荒;問題的根本性措施。
9. 為何農民工年紀越來越大,還要進城打工,僅僅因為窮嗎
是因為窮
也有部分焦慮的原因,但焦慮也是因為窮。
大部分農民收入來源,除了種地,就只有打工,而目前單純的種地,每畝收入不算人工成本在一到兩千元左右,而一個家庭有10畝地已經算是不少了,一年收入也就不到兩萬元,出去日常開銷,教育支出,每年能存一萬就已經不錯了。打工無疑是一個更好的經濟來源,年輕的時候,要掙錢供子女教育,成年後,子女結婚也是很大的開支,子女結過婚,老人的養老又是問題,農民很多沒有養老保險,等失去勞動能力了,又不想拖累子女。只有趁還能勞動,多攢點錢。
如果不是窮,誰願意背井離鄉,掙這個血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