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限制微課時間
A. 普遍認為微課的時間以多少分鍾為宜
普遍認為微課的時間以四十分鍾至四十五分鍾之間為宜,微課一般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B. 微課超過10分鍾怎麼辦
微課超過10分鍾也是可以的,微課時長沒有硬性指標,但是一般都會控制在5-8分鍾,因為一節課40分鍾,都很少有學生能全身貫注地聽10分鍾左右,如果微課過長,學生看不下去,那課程後面的內容就相當於沒學。微課之所以這么短的時間,一個是因為人的注意力時間實在是太短,二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不僅是大人,學生也是一樣。
C. 教師教學中的微格課,微課有什麼區別
一、內容上的不同
一次微格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詳細、全面。而一個微課內容更加簡練,呈現碎片化的知識信息。
二、上課形式的不同
微格教學相當於一個微型課堂,依然是師生之間下面對面教學,只不過教學的內容簡化,時長縮短;而微課僅僅是教師對於知識的講解用現代信息技術記錄,然後供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是一種一對一衡銷的學習模式。
三、時間的不同
微格教學的時間控制在5---20分鍾內;微課教學時間控制在5---8分鍾。
(3)為什麼限制微課時間擴展閱讀:
「微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鍾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咐清游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
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正滾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
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微格教學的發展
微格教學在80年代中期引入我國,首先在北京教育學院展開了學習研究,並進行了實踐。在此基礎上,按照國家教委師范司的意見和要求,先後舉辦了七期全國部分教育學院教師參加的「微格教學研討班」。
微格教學作為培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有效方法,很快收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微格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已經擴展到中等師范學校、許多中小學和部分高等師范院校。
1993年全國各省級教育學院在國家教委的世界銀行貸款的資助下,分別建立了具有先進設備的微格教學實驗室,為這些院校和地區開展微格教學做了必要的物質保證。
1988年10月至1989年3月,北京教育學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開展了微格教學效果的對比實驗研究。實驗分為微格教學實驗組和教學實習對照組,以分析微格教學效果與實習效果的差異。
D. 單個微課程的時間都在控制在10分鍾嗎
是的,「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鍾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課程類型:
1、微第一種類型:PPT式微課程,此課程比較簡單,PPT由文字、音樂、圖片構成,設計PPT自動播放功能,然後轉換成視頻,時間在5分鍾左右。
2、第二種類型:講課式微課程:由講師按照微課程要求,按照模塊化進行授課拍攝,經過後期剪輯轉換,形成微課程,時間為5-10分鍾。
3、第三種類型:情景劇式微課程,此課程借鑒好萊塢大片拍攝模式,企業組成微課研發團隊,對課程內容進行情景劇設計策劃,撰寫腳本,選擇導演、演員、場地進行拍攝,經過製片人後期視頻剪輯製作,最終形成微課程。時間為5-10分鍾。
(4)為什麼限制微課時間擴展閱讀
微課程利用了網路傳送的便捷與錄影重復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除了網上學習,還可利用手機、微博等方式學習,也可以用於學校例會、研討會觀看或討論。
微課程主要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直接指向具體問題,關注「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題突出,一課一事,層層剖析,有深度,能啟發有思考。微課程每一集內容相對獨立,它可獨立使用,也可嵌入學校任何課題,還可以獨立成系統,綜合使用。
E. 微課為什麼大多限制在十分鍾之內
無論視頻多長,用戶實際觀看時長的中位數都不超過6分鍾。而且6-9分鍾長的視頻是個拐點,更長的視頻實際觀看的中位數反倒會下降。比如長度超過12分鍾的視頻,實際觀看中位數只有3分鍾。所以,「微視頻到底多短最合適」這個問題有了標准答案——6分鍾。這個數字挺難讓人接受的,因為按多數老師的習慣,6分鍾根本講不了什麼東西,15分鍾都勉強。但和下一個結論聯合分析,其實未必真做不到。
我們2013年6月進行了一項面向我國中小學首屆微課大賽參賽微課視頻時長的數據分析,分析結果表明:3-7分鍾為最佳時長,太長效果不好,太短則講不清或視頻編輯技術要求高。即87%以上的微課教學視頻長度都小於10分鍾。其中75%的視頻時長在5-8分鍾之間,小於3分鍾的則不到6%,超過10分鍾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學微課視頻長度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5-8分鍾最為適宜。不同學科、不同學習對象略有不同。
F. 微課教學一般需要多少時間
微課教學一般需要10分鍾左右。
原因:現在是快節奏時代,好比微博,追求快捷精煉;學生課程多,疑問多,若每科看一個微課,而每個微課時間過長,那麼學生則沒有時間看完他(她)想看的微課;10分鍾左右足夠講透一個小知識點,否則要麼是講得太泛,要麼是講得太啰嗦。
(6)為什麼限制微課時間擴展閱讀:
微課時間安排有主次之分,正文以外的花絮時長不得超過15秒;微課程應用較多的領域是職業教育,考試培訓和企業培訓市場的微課程還比較少,隨著智能手機應用,微學習已經開始飛速蔓延,微課程以其簡短精悍,隨時隨地特點也勢必會成為炙手可熱的課程教學方法。
以微課學院創始人范國玉先生為帶頭的專家學者已經開始著手正式研究企業微課程的開發技術,製作形式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G. 為什麼微課時間是5分鍾
因為他是微課微課不是用來給學生聽課的,主要是為了讓老師自己看一下自己的課講的怎麼樣,所以時間比較短。
H. 微課學生任務單學生看視頻有時間限制沒
有。用微課軟體上網課時,學生完蘆好凱成微目標的學習任務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一般會規定學生在襪滑10分鍾之陪喚內通過觀看微課或者微視頻完成任務測試。
I. 什麼是微課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我復制的,希望你採納
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黎加厚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上海)
一、 引子:你攤上大事兒了
2013年新學期剛開始,我幾乎每一周都接到電話和電子郵件,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門、基層學校熱情邀請我去參加報告會或培訓班,給一線教師培訓學習微課程教學設計。
我感到奇怪,為什麼大家現在一下子象發燒一樣,到處都在說微課程、翻轉課堂、可汗學院?
上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編輯又給我發郵件,又打電話,希望我幫雜志社最新一期撰寫關於微課的稿件,還說邀請了華南師大的焦建利教授、最早在國內基層教育部門組織微課大賽的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路中心胡鐵生主任一起撰寫微課稿件。
正在我思考如何完成雜志社這項任務的時候,我的手機又響了,這是一所高校的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打電話,要我給該校全體教師培訓微課教學設計,電話中他一開口就說:你攤上大事兒了!
我問他為什麼現在要搞全員教師的微課程設計培訓?對方說,你看看,過去我們學校的計算機中心機房,學生上機要排隊、發上機票、門庭若市;現在,門可雀羅,除了教師規定必須到機房上課以外,幾乎沒人來這里,機房裡的電腦都蒙上灰了;而在校園里,學生個個拿自己的電腦和手機無線上網。
你再看看大街上,人人都有手機,家家都有電腦。
下一步的發展,幾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學生人人用自己的設備上網學習,教師不「翻轉課堂」,還用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行嗎?時間已經到了一個節點上了!
啊,我明白了,我攤上大事兒了!我們搞教育信息化的和從事教師培訓工作的人都攤上大事兒了!
二、「課」和「微課」的含義
在正規學校課堂教學中,師生所說的「上課」了,「一堂課」,是指目前學校教育普遍實施的班級集體教學的組織方式與基本單位。
學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學活動,是以上課作為主體,上課是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核心。
在經典教學論的學術專著中,對「課」的定義是:「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的單位,其作用在於達到一個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學目的。
」[1]
觀察和分析一節課的組成,包括了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材-各類數字化媒體-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與反饋-學習環境等多種要素,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關聯與互動,構成了教學系統的生命活動。
與「課」的概念相對應的「微課」(微課程),是最近從「翻轉課堂」中涌旁手仿現出來的新概念。
去年,當大家注意到可汗學院的課程是一小段一小段講授知識點的「小」課程,就開始把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稱為「微課程」。
後來發現,僅僅是一段「微視頻」,如果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沒有改變,這樣的「微視頻」還在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積件」的思路上,即將課堂錄制的課堂實錄視頻切片,做成一個個教學片斷,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師上課的教學資源,或者用於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反思的「微格教學」。
但是,在新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流程中,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成了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在教師培訓翻轉課堂的項目中,根據教學論的系統觀,我們給「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的定義是:「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鍾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在「翻轉課堂」薯物的教學流程中,可汗式「微課程」是指記錄教師給學生講授課程內容的一段10分鍾以內的「微視頻」。
這段「微視頻」需要與學習單、學生的學習活動流程等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微課程」;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僅是錄制的一段教師上課講授活動的內容,實質是一段視頻記錄的課堂教學實錄,可以作為一段學習材料,沒有形成「微課程」的系統。
因此,有關「微課程」的評價標准,需要包括教師講授教學運纖內容的微視頻,還要包括學習單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
為什麼「微課程」的視頻時間要在10分鍾以內,這是根據國外可汗課程的統計和腦科學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在10分鍾左右。
我們在各地培訓教師設計微課程的實踐也發現,其實,微課程的時間一般在3-5分鍾為佳,超過6分鍾,人們觀看視頻就感覺有些冗長。
(上面介紹的是人們的經驗證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將微課程的時間長短作為心理實驗研究的課題,通過大樣本實驗統計得出精準的結論。
)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微課程主要使用微視頻作為記錄教師教授知識技能的媒體,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情境的需求,採用其他方式,如音頻(錄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體,不一定局限在微視頻格式。
三、微課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系統中的每一個要素都在發生著變化。
微課的出現,就是時代變化引起的教學系統的新變化。
在教學系統的諸要素中,變化最為明顯和積極的,是人類科技迅猛發展引起的教學媒體的變化。
在人類教育史上,由於語言的進化、文字的出現、學習內容載體(媒體)的演進,從遠古的岩石繪畫傳意,到甲骨、青銅、紙張、印刷,人類教育經歷了口耳相傳、私塾、書院到班級、學校的演進;從幻燈、電影、電視、計算機、網路,到移動設備、平板電腦、增強現實、三維列印;從世界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把傳統的課堂帶到遠程教育、網路教育、虛擬教育、1對1學習、翻轉課堂。
在這個歷史久遠的演化過程中,教學媒體的變化最明顯,而教學方式的變化相對緩慢。
在中國電化教育發展史上,從上個世紀早期主要使用的是幻燈、無聲電影,錄音等,電視和錄像是80年代初隨著日本索尼錄像機進入中國後,逐步成為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教育系統製作了一大批教學電視節目,各地電教部門都有以多少T為存儲單位的課堂教學實錄資料。
人們逐漸發現,有相當數量的電視教材不能進入課堂。
(周君達,1984)〔2〕 北京大學電教中心的追蹤調查發現,電視教材利用率僅為0.046%,很低。
提出了對一般教學片應當發展小片(約3-5分鍾)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播放。
(萬明高,韓桂榮,1989)〔3〕在八十年代初,電教工作者就總結出學校課堂教學應發展內容集中單一、時間短,由教師隨堂靈活運用的「插片」。
(王興中,1983)〔4〕九十年代後,我國電教界已明確將「片斷性內容」電視教材作為電教教材的一種類型。
「這類電視教材,可以沒有尾,也可以沒有解說,只是就某一課程內容的問題提供形象化的片斷材料,教師使用這類教材時,需要邊展示邊講解。
這類片斷教材,盡管只有一、二分鍾長,但往往是教學上非常珍貴的形象材料,對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很有好處。
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電視教材」(李運林,1991)〔5〕可見,長期以來,人們將微視頻主要作為輔助教師講課的輔助材料,還沒有微課程的概念。
同期,在面向社會的廣播電視台的節目中,開始出現了一種短小的電視教育節目,被稱為「Micro Course」(微課程)、「Mini Course」(迷你課程),用幾分鍾甚至幾十秒鍾講述一個主題,如「Who to」(如何做……)節目,用微課方式幾分鍾介紹一種小技巧,諸如「如何打領帶」,「如何做比薩」等。
但是這種方式並沒有大規模進入正規教育的課堂中。
「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是近年來隨著翻轉課堂和可汗學院在全球迅速走紅而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人們發現,由於信息技術的普及,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到來,BYOD(讓每一個學生自帶信息設備來上課)終將成為現實,前面提到的傳統的課的組成結構將會發生變化,那就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自己的手機(或者其他的設備,如iPad、三星平板電腦、MP4播放器等)學習原來在課堂上由教師講授傳遞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將上課講授的關鍵內容(教材的重點難點易錯點)製作成微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上課則幫助學生解決不懂的問題,師生互動討論,或者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輔導,這種近乎理想化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們的濃厚興趣。
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翻轉課堂和可汗學院的傳播,這種錄制教師上課的「微視頻」和「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中教師輔導疑難」教學組織流程相結合的「微課程」開始在國內流行。